(一)流传、散佚及重寻
1.正本的流传及副本的抄录
《永乐大典》成书于南京,书成后因卷帙浩大,未能刻板,只有原书一部。永乐十九年(1421)朱棣迁都时,命令撰修陈循将(南京)文渊阁藏书每种挑选一套,共装100柜及《永乐大典》一起运至北京皇宫。到北京后,《永乐大典》贮于新宫文楼,其他100柜图书则暂存左顺门北廊。正统六年(1441),北京文渊阁建成,于是将左顺门北廊的书运入阁中,《永乐大典》则仍贮于文楼。
由于种种原因,《永乐大典》从成书起便被束之高阁。明代16位皇帝中,有一位非常喜爱《永乐大典》,这便是明世宗朱厚熜,常“按韵索览,几案间每有一二帙在焉”。嘉靖三十六年(1557),北京宫中失火,奉天门及三大殿均被焚毁。世宗怕殃及附近的文楼,敕令将《永乐大典》全部抢运出来。为预防不测,他便决定重录一部副本。
嘉靖四十一年(1562)秋,朝廷召选书写、绘画生员109人,正式开始抄绘。重录前,世宗与阁臣徐阶等经周密研究,制订出严格的规章制度,誊写人员早入晚出,登记领取《永乐大典》正本,并完全照原样重录,做到内容一字不差,规格版式完全相同,每天抄写3叶,不得涂改,也不允许雇人抄写。这样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正本的原貌。
重录工作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朱厚熜辞世时尚未竣工,到隆庆元年(1567)四月才算大功告成,共费时5年。至此,《永乐大典》有正、副两本,永乐年间抄录的称为“永乐正本”,嘉靖年间重录的称为“嘉靖副本”。嘉靖副本贮藏皇史宬配殿约150年,至清雍正年间被移贮翰林院敬一亭。
2.正、副本的散佚
在副本重录结束后,《永乐大典》正本即已不见踪影,成为历史上的一大谜案。副本在清康熙年间就已发现散佚不少,自移入翰林院敬一亭后,开始被大臣们借阅辑录佚书,又不断遗失并遭到破坏。乾隆三十八年(1772)修《四库全书》时曾利用《永乐大典》,清查时发现已缺失2422卷,约1000册。嘉庆、道光间修《全唐文》和《大清一统志》时又用到《永乐大典》,由于监管制度不严,又被官员偷盗出100余册。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到野蛮破坏和抢劫,丢失《永乐大典》不计其数,尤以英军抢掠最多,作为战利品运回英国。此后,一些利欲熏心的官吏偷盗《永乐大典》,以每册10两银子售与洋人。光绪元年(1875)清理《永乐大典》时,仅存5000余册。到光绪二十年(1894),翁同龢入翰林院检查《永乐大典》时,就只剩下800余册了。光绪二十六年(1900),《永乐大典》最后的厄运来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翰林院成为战场,《永乐大典》遭焚毁劫掠,仅存的800余册几乎化为乌有。
康有为曾在巴黎见过《永乐大典》1册,后以重金购下,并于正文、封底题字。正文处书:“是书藏北京翰林院,庚子之乱散出,昔在巴黎见之,甲寅九月,以八十金购得之,希世之宝也。”封底内页墨笔题跋云:“吾既得《图书集成》,为清朝巨典之秘笈,明世以《永乐大典》为至巨,又抄本藏之中禁,非人间所得见。自经庚子之劫,又散在外国,余亟欲得之而苦其难,今不意竟落吾手。此虽重录,非永乐原本,然亦三百余年物,至可宝矣。”
3.《永乐大典》的保护及重寻
1912年,在教育部官员的建议和努力下,翰林院所存64册《永乐大典》被送归教育部,除4册置于教育部图书室展览外,另60册送往京师图书馆(现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这是国家图书馆入藏的第一批《永乐大典》。京师图书馆在细心整理、妥善保护这60册《永乐大典》的基础上,亦四处征集,广为搜罗。到1934年,馆藏《永乐大典》的数量已达93册。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华北局势动荡不安,政府下令古物南迁。国立北平图书馆(前身即京师图书馆)先将敦煌写经、古籍善本、金石拓片、舆图及珍贵的西文书籍装箱后存放在天津大陆银行等较为安全的地方。1933年5月,教育部电令北平图书馆将宋元精本、《永乐大典》、明代实录及明人文集挑选精品南迁,以防不虞。接电后,北平图书馆即将包括《永乐大典》在内的善本典籍运往上海,存放于公共租界仓库,并成立国立北平图书馆上海办事处负责管理。在保存下来的装箱单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永乐大典》南运的情况。
1937年“八一三”事变以后,上海沦陷,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国内局势进一步恶化,北平图书馆存放在上海的图籍安全遭到威胁。代理馆长袁同礼先生和上海办事处钱存训先生通过驻美国使馆与美国联系,决定将这批善本再做挑选之后运往美国寄存。选取的3000种书中有60册《永乐大典》,于太平洋战争发生之前运抵美国,由美国国会图书馆代为保管。1965年,这批善本转运台湾并存放至今。八年抗战期间,困居上海的郑振铎先生不停地出入书肆,寻找善本,并和北平图书馆保持联系,袁同礼馆长则四处筹措购书经费,那一段时间收集的善本中有2册《永乐大典》。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永乐大典》的收集也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1951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今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将11册《永乐大典》赠还中国政府,文化部接收后即拨交北京图书馆(前身即北平图书馆)。为纪念这一举动,北京图书馆举办了一次《永乐大典》展览,宣传《永乐大典》的价值及其惨遭劫掠的遭遇。展览极大地激发了各界群众的爱国热情,一些爱国人士和藏书单位纷纷将自己收藏的《永乐大典》交由北京图书馆集中收藏。商务印书馆在张元济先生的倡议下,将商务印书馆所属东方图书馆所藏21册《永乐大典》赠送北京图书馆。随之,赵元方先生也将家藏的1册捐赠出来。
1954年,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又送还中国52册《永乐大典》。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送还中国3册,苏联科学院也通过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送还1册。1958年,北京大学将4册移送北京图书馆,广东文管会也移送3册。向北京图书馆捐赠《永乐大典》的还有张季芗先生、金梁先生、徐伯郊先生、陈李蔼如先生及赵万里先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周恩来总理特批专款从香港著名藏书家陈清华手中购回了一批珍贵古籍,其中有4册《永乐大典》。到1959年为止,共收集到《永乐大典》嘉靖副本215册,加上其他的副本影印本,共得730卷。
1986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了当时所能搜集到的《永乐大典》共计797卷。200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影印出版《海外新发现〈永乐大典〉十七卷》。故今日国内大众所能见到的《永乐大典》为813卷(其中一卷为修补前本),而搜寻《永乐大典》的工作仍在继续。
(二)待探索之谜
1.正本去向之谜
副本完成后,《永乐大典》正本已不知下落,它们去了哪里?经学者们不断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看法:
一是随明世宗殉葬于永陵。世宗对《永乐大典》“殊宝爱之”,所以正本极有可能殉葬于永陵。但世宗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逝世,次年隆庆元年(1567)三月办完丧事,而《永乐大典》录副工作到四月份才告结束,没有正本,录副本的工作就无法进行,所以殉葬于永陵之说还是存在疑问。
二是藏于皇史宬夹墙。著名历史学家、山东大学教授王仲荦先生等认为,《永乐大典》藏于嘉靖十三年(1534)开始修建的皇史宬,因大殿墙壁奇特,东西墙厚3.5米,南北墙厚6.1米,为建筑中所罕见。《永乐大典》正本有可能藏于皇史宬夹墙内。
三是郭沫若等学者认为《永乐大典》毁于明亡之际,更具体一点,是被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焚毁了。起义军在占领北京42天后被迫撤离,撤走时曾放火焚烧宫楼。
四是毁于清朝乾清宫大火。据《鲒埼亭集外编》记载,雍正年间,副本由皇史宬移藏翰林院,全祖望在翰林院查看时发现有缺,“乃知其正本尚在乾清宫中,顾莫能得见者”。清末缪荃孙进一步阐述:“嘉庆二年(1797),乾清宫一场大火,正本被烧毁了。”
《永乐大典》正本下落究竟如何,仍是一个难解之谜。
2.《永乐大典》的最后散佚
自清初至清末,《永乐大典》副本陆续散佚,最后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散佚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役,这个通行的说法流传至今,几乎家喻户晓。但近年来,有学者对这一历史情况提出了质疑,如杜泽逊根据研究,提出《四库全书》底本、《永乐大典》副本的确毁于1900年“庚子事变”,地点也的确在翰林院,但翰林院被焚却与八国联军没有直接关系。那到底是谁烧毁了最后的《永乐大典》呢?杜泽逊在《万卷典籍毁于一场劫火,一本日记叩问世纪谜团》一文中做了详细的分析,可参考阅读。
(张雪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