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蒙山话的发展与融合

蒙山话的发展与融合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蒙山历史上的居民,有秦汉前的百越西瓯人,至汉代发展成壮族和瑶族先民,南迁的中原人成为汉族居民。唐贞观八年,以“州东有蒙山,山下有蒙水,居人多蒙姓”改南恭州置蒙州。特别是明洪武至万历年间,永安州(今蒙山)瑶、壮人民响应大藤峡多次举行大起义。明洪武十八年,废为立山乡,属荔浦县。官军平乱中,原住居民大量流亡或死于战乱。

蒙山历史上的居民,有秦汉前的百越西瓯人,至汉代发展成壮族和瑶族(主要是茶山瑶)先民,南迁的中原人成为汉族居民。

从外地迁入的居民,有秦代“谪徙”来的中原人,现已知的有一支蒙姓迁到今黄村镇黄村老街一带,住地以姓氏得名蒙村,遗迹有村东的蒙霸(坝)山,南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置蒙县时,以蒙村名为县名。唐贞观八年(634年),以“州东有蒙山,山下有蒙水,居人多蒙姓”改南恭州置蒙州(治今黄村镇黄村老街)。

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人不断南迁,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在今蒙山县境置蒙县(治今黄村镇黄村老街)、金安县(治今汉豪乡金垌村金垌),人口已有相当数量,其中除部分属于原住居民外,有部分便是外来居民。

南北朝至元明时期,在历次战乱中,原住居民不断消失,有的外迁他乡。特别是明洪武至万历年间,永安州(今蒙山)瑶、壮人民响应大藤峡多次举行大起义。其中洪武十七年(1384年),立山县西乡三石瑶族首领黄日暖起义,战乱中人口锐减,洪武十八年因“户损过半”降立山县为立山乡,寻置古眉巡检司。

明洪武十八年,废为立山乡,属荔浦县。或曰洪武己丑民陷于草寇,户损过半,知州李昂奏革立山县为古眉巡检司,省入平乐县。[1]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附吴三桂反清的桂林将军孙延龄部占据永安州。官军平乱中,原住居民大量流亡或死于战乱。

一邑极多八九姓”、“户口仅存八百丁。[2]

在明洪武至清康熙时期的战乱中,原住汉、壮、瑶等居民大部分消失,现住居民有南宋隆兴至淳熙年间从广东、安徽迁来的姚、莫等姓,元代从广东迁来的覃、雷等姓,其余均属明清以后大量从广东、湖南、江西、福建等地迁入的各姓氏居民。

外地居民迁来后“入乡随俗”,语言融入粤语中的蒙山话。同时,蒙山话也随着外地居民的迁入,不断吸收外来语的成分进行语言融合,使蒙山话更加丰富。

1980年改革开放以后,科学文化发展迅速,西方及外地文化不断传入,蒙山话中加入各种现代词汇,正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

同时,原来蒙山话中韵母带“ü”的撮口字音如鱼、余、遇等,在实际应用中,大部分已经说成韵母不带撮口的“i”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