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蒙山话与壮语

蒙山话与壮语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元鼎六年,汉武帝统一岭南后,南方百越归汉。今蒙山境内的壮族属壮族中的“布壮”,壮族语言属北部壮语。而在百越语与汉语融合后形成勾漏片粤语的蒙山话中,至今仍称外祖母为“婆媂”。一部分百越人发展成为壮族后,一支分布在今蒙山地,并成为当地主要居民。形容词后置,即形容词放在所修饰的中心词后面的倒装词汇,至今还保留在属于粤语的蒙山话中,成为蒙山话的特色。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统一岭南后,南方百越归汉。从此至东汉时期,百越称谓逐渐消失,百越中的西瓯人发展成为壮、瑶(主要是茶山瑶)等少数民族先民。今蒙山境内的壮族属壮族中的“布壮”,壮族语言属北部壮语。

百越人发展成为壮、瑶(主要是茶山瑶)等少数民族先民后,百越语随之分解。其中发展成为壮、瑶等少数民族先民部分,百越语随之发展成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即壮语的源头。中原迁来的汉族人,语言与当地百越语融合成粤语,百越语中有的字、词汇或语音仍保留在融合形成的粤语之中。

今桂南一带原百越人发展成为壮族以后,至今还保留称外祖母为“媂”(ti44)的原百越语古音。而在百越语与汉语融合后形成勾漏片粤语的蒙山话中,至今仍称外祖母为“婆媂”(pu31ti44)。

广西境内其他由百越人发展而来的壮族中,则以壮语称外祖母为“tai44”或“mai44tai44”。“ti44”与“tai44”两种语音,都是由百越语发展而来的对外祖母的称呼语音,这是古越语发展演变成粤语和壮语的分支。

百越人发展成壮族先民后,分布在今蒙山境内带“古”“六”“拿(那)”“榃(屯)”“板”“弄”等众多以壮语命名的地方。

“古”,在古越语和壮语中,用以称这里、这个、这棵等。“六”,在古越语中与“骆、雒”相通,用以称山岭或坡地,即山麓。

因此,骆越是指垦食山麓里的田的人。[3]

“拿(那)”,壮语即田;“榃(屯)”,在壮语中表示水塘、坑洼;“板”,壮语即村庄;“弄”,壮语即山间的平地。

由此可知,今蒙山县境内凡带“古”“六”“拿(那)”“榃(屯)”“板”“弄”等地名的地方,都是古代由百越人转为壮族先民居住过或劳动过的地方。

至今,蒙山仍沿用带“古”“六”“拿(那)”“榃(屯)”“板”“弄”等字的壮语自然村名有300多个,分布在全县9个乡镇,其中比较集中的有黄村镇、陈塘镇、汉豪乡、新圩镇、文圩镇和夏宜瑶族乡。

特别是今文圩镇道义村的毋贡自然村,村后有一山岭,尾部弯曲形如大虾。“毋贡”村名中的“毋”,百越语意为“大”,“贡”壮语即“虾”,合起来成为“大虾”,村名由百越语和壮语共同组合,成为当年百越人一支发展成为壮族先民后,曾经居住在这里的最好见证。

在岁月沧桑中,当年由百越人发展成为壮族的先民虽然大部分已经迁走,但他们以壮语所取的部分地名以及壮族语言却一直沿用到现在。

一部分百越人发展成为壮族后,一支分布在今蒙山地,并成为当地主要居民。清康熙至嘉庆年间,永安州居民仍是壮族与瑶族占大多数。

旧志云,百姓居三,瑶壮居七。[4]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版《永安州志》所指的“旧志”,即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版《永安州志》及其以前所编修的志书。

在流传至今的蒙山话中,有一种形容词后置的倒装词汇句式,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等几种常见类型,这种词汇类型直接来自壮语中的倒装语序。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蒙山话的形容词后置词汇及句式源远流长。商周至汉代,居住在今蒙山境内的百越人,语言已有词序倒置的现象。

骆越是百越的一支,《吕氏春秋·本味篇》有“越骆之菌”,有的认为“越骆”可能就是骆越的倒写。[5]

古代百越族首领的名字,多带有“无”(毋)字,如无(毋)余、无(毋)壬……,“无”(毋)字即王或首领的意思,即部落中职务最大、最高的人。普通名词倒置于专有名词的名字前面,如果直译为汉语,就是王(大)余、王(大)壬……王(大)诸。[6]

汉代,百越人发展成为壮族后,与说粤语的汉族居民长期共处,不少壮语的倒装句式及词汇随之融进粤语中,主要残留在今蒙山话中沿用的地名和日常用语上。其中残留在地名中的代表性倒装词汇主要有:

拿(那)榃(tæm31),壮语直译为田塘,即塘田。拿(那)六,壮语直译为田山坡,即山坡田。榃(屯)婆(po212),壮语直译为塘旧,即旧塘。榃(屯)美(məi44),壮语直译为塘山尾小,即山尾小塘。板江,壮语直译为村江,即江村。寨磨(mo44),壮语直译为寨新,即新寨。喇仑(la55lan44),壮语直译为下岭岐,即岭岐下。狗毛(mo52),壮语直译为头猪,即猪头。

形容词后置,即形容词放在所修饰的中心词后面的倒装词汇,至今还保留在属于粤语的蒙山话中,成为蒙山话的特色。这种形容词后置的倒装词汇主要有:

行先,即“先行”的形容词后置。人客,即“客人”的形容词后置。鸡公,即“公鸡”的形容词后置。牛牯,即“牯牛”的形容词后置。闹热,即“热闹”的形容词后置。后背,即“背后”的形容词后置。劳烦,即“烦劳”的形容词后置。面前,即“前面”的形容词后置。吃宵夜,即“吃夜宵”的形容词后置。

[1]《永安州志·沿革》卷二,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版。

[2]《永安州志·诗》卷一七,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版,永安州知州丁亮工:《永安八咏》。

[3]陈强等:《百越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50页。

[4]《永安州志·夷民部·瑶壮》,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版。

[5]陈强等:《百越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50页。

[6]韦昭注:《国语·吴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