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蒙山地名歇后语

蒙山地名歇后语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分纸过街——甘棠(糖)注释:甘棠的“棠”与“糖”同音,过去上街一分钱只能买一颗糖,属于最便宜的货物。蒙山过去的鼓多数用牛皮蒙制,棍打在牛皮做的鼓面上,就会发出响声。明弘治年间十万覃扶照起义,覃功覃姓受牵连,村名改为谭公。水牛碌湴——城厢(成浆)注释:城厢即今蒙山镇,蒙山话中与“成浆”同音。蒙山方言仄岭即不平之意,在半山坡铺床,自然会一边高一边低。

一分纸过街——甘棠(糖)

注释:甘棠的“棠”与“糖”同音,过去上街一分钱只能买一颗糖,属于最便宜的货物。身上只有一分钱,过街只能买糖,方言“甘”字带有“吃”及“好吃”之意。

佛子吊颈——藤(灯)挂

注释:佛子村与灯挂村相邻,灯挂原名登卦,方言亦读作藤挂,佛子如要吊颈,自然要用藤来挂到梁上去。

怎(ʧæŋ212拼zǎnɡ)细(从小)无爷——古(姑)带

注释:古带村原名古藤村,明弘治年间,村中蓝姓首领造反,失败后被灭九族,遗下一幼子由姑母带大,为感念姑母之恩,村名改为姑带村,后改为古带。

吊谷上楼——高堆

注释:过去住瓦木结构的房屋,农村人在楼上堆谷以免受潮。把谷吊到楼上堆起来,自然形成高处的谷堆。

种菜冇围——得梗

注释:得梗原名杜梗,后改为得梗、德梗。在屋边种菜如果不围篱笆,鸡出来叮去菜叶,种菜人只有得到菜梗。

棍打牛皮——古(鼓)响

注释:古响原名鼓响,后改为古响。蒙山过去的鼓多数用牛皮蒙制,棍打在牛皮做的鼓面上,就会发出响声。

岭顶起屋——程(成)村

注释:程村的“程”字与“成”字同音,在岭顶上起屋,自然成为单独的村子。

火烧胡须——覃(燂)公

注释:覃公村在今安富,过去因覃姓人迁来开发,得名覃功。明弘治年间十万覃扶照起义,覃功覃姓受牵连,村名改为谭公。蒙山方言“谭”与火燎的“燂”同音,而胡须只有年老的阿公才留有,如火胡须被烧,阿公肯定会被火“燂”。

撑船上滩——水閗(陡)

注释:水閗原名水斗,因两河交汇形如漏斗而得名,后改为水閗、水秀。水斗的“斗”与“陡”同音,大船上滩之处,自然会是水流陡急的江滩。

水牛碌(lok5滚)湴——城厢(成浆)

注释:城厢即今蒙山镇,蒙山话中与“成浆”同音。水牛有滚湴的习惯,滚湴的地方称为牛练(lin44)窝,经水牛滚的窝中,泥便会成为泥浆。

鸡(叫)化踏(跌)(tiæp212)倒——卜垌(扑筒)

注释:卜峒原名伏峒,相传因唐睿宗李旦曾到此躲伏而得名,后改为卜峒、福垌。过去叫化乞讨常带竹筒,如果跌倒,竹筒也会扑(翻)倒。

水浸裤裆——下潮(夏朝)

注释:夏朝原名下朝,后改为夏朝。下朝中的“朝”与“潮”同音,若是裤裆被水浸,身体下部自然要潮湿。

半塝铺床——仄岭(leŋ44

注释:仄岭(leŋ44)村在夏宜,后写作仄岭。蒙山方言仄岭(leŋ44)即不平之意,在半山坡铺床,自然会一边高一边低。

秀才开会——文聚

注释:文聚原名鼓排,后改榃聚,光绪年间村中黄榜标中举时改为文聚,意为“文星聚会”。过去庠生称为秀才,属于文人,若是秀才开会,文人也就聚在一起了。

叫化出门——绹筒(桃垌)

注释:叫化又称为乞丐,过去叫化乞讨以讨粥为主,所以出门要在腰间系上一只竹筒,好装别人施舍的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