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宣翻译论文主要内容怎么概括

外宣翻译论文主要内容怎么概括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五年来,外宣翻译研究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进展迅速。仇贤根在其专著《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研究》中探讨了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之间的关系,并在维护和提升国家形象的视角下提出了若干外宣翻译策略。张健教授在其专著《外宣翻译导论》中,从对外传播学、跨文化交际学的视角出发,将理论阐述与实证分析紧密结合,集中探讨了外宣翻译的主要特点、基本原理和翻译策略,是外宣翻译研究入门的一部必读书目。

为了客观地反映我国外宣翻译研究现状,笔者以“外宣翻译”“对外宣传翻译”“外宣材料翻译”“外宣英译”“对外宣传材料翻译”为主题,不设其他限定因素,分别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与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的“哲学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Ⅰ辑”“社会科学Ⅱ辑”子库进行了“精确”检索,并通过人工筛选的方式剔除了重复数据和无效数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8月30日,共计检索到各类外宣翻译方向论文1350篇,其中学术期刊论文1052篇(含核心期刊146篇),博士学位论文16篇(具体见表3.4.1.4),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64篇,重要会议论文18篇(见表3.4.1.1,图3.4.1.1);《中国翻译》《上海(科技)翻译》和《中国科技翻译》三大翻译期刊论文62篇(《中国翻译》30篇、《上海(科技)翻译》23篇和《中国科技翻译》9篇,见图3.4.1.2)。经剔除核心期刊和SSCI期刊中与三大翻译期刊的重复篇目,共计有150篇重要文献[12](见图3.4.1.2)。

其中他引频次逾200次的文献有4篇:黄友义(2004)之论文《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被引831次,袁晓宁(2005)之论文《外宣英译的策略及其理据》被引327次,张基珮(2001)之论文《外宣英译的原文要适当删减》被引294次,黄友义(2005)之论文《从翻译工作者的权利到外宣翻译——在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上的讲话》被引273次。其中他引频次逾100次的文献有6篇:陈小慰(2007)182次,吴自选(2005)159次,傅似逸(2001)117次,李欣(2001)116次,曾利沙(2005)102次,曾利沙(2007)100次(见表3.4.1.2)。被引50次以上的文献有13篇:胡芳毅、贾文波(2010)93次,周领顺(2003)88次,金其斌(2003)84次,卢小军(2012)76次,牛新生(2007)72次,周锰珍、曾利沙(2006)72次,袁晓宁(2010)64次,武光军(2010)59次,贾卉(2008)59次,陈小慰(2013)57次,韩孟奇(2008)52次,张健(2013)51次,刘雅峰(2008)50次(见表3.4.1.3)。

对比胡兴华(2014)和朱义华(2013)的数据(见表3.4.1.3),我们发现无论是期刊论文、他引频次、博士论文,还是硕士论文、会议论文都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近五年来,外宣翻译研究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进展迅速(见图3.4.1.3,图3.4.1.4)。尤其是博士论文从2010年以来见证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见表3.4.1.4)。

表3.4.1.1 各类外宣翻译研究论文统计表

图3.4.1.1 各类外宣翻译研究论文比例图

表3.4.1.2 外宣翻译研究论文他引频次为100次以上的论文统计表(10篇)

续 表

表3.4.1.3 近几年外宣翻译研究论文数据对比

续 表

图3.4.1.2 150篇重要外宣翻译类论文分布图

图3.4.1.3 外宣翻译类学术期刊论文统计图(1046篇)

图3.4.1.4 外宣翻译类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发表年份图(264篇)

表3.4.1.4 外宣翻译类博士学位论文统计表(16篇)

续 表

与此同时,专门探讨外宣翻译研究的学术著作也先后问世,据不完全统计,已有7部(见表3.4.1.5)。刘雅峰(2010)在其专著《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外宣翻译过程研究》中,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框架,详细阐述了译者该“适应”的外宣翻译的生态环境、如何来“适应”、“适应”的结果、“不适应”的结果,以及适应了外宣翻译生态环境的译者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出“选择”、如何“选择”等问题。作者认为外宣翻译的过程是以译者为中心适应外宣翻译生态环境并做出合理恰当选择的过程。译者不仅需要适应语言因素(文本的形式意义、言外意义、文化社会意义、联想意义等),还需要适应非语言因素(目标语读者、认知语境、目标语文化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外宣翻译目的等)。适应了外宣翻译生态环境的译者,需要在外宣翻译方法、外宣翻译策略、外宣翻译文体等方面做出合理的选择。衡孝军(2011)在其著作《对外宣传翻译理论与实践——北京市外宣用语现状调查与规范》通过对北京市外宣材料翻译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与梳理,运用语言、文化、翻译三方面的理论,对北京市的对外宣传翻译进行了理论探讨,对北京市出版或刊发的英语外宣翻译材料进行了大量的实例剖析,并对进一步改进北京市乃至全国各地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质量提出了策略和建议。仇贤根(2013)在其专著《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研究》中探讨了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之间的关系,并在维护和提升国家形象的视角下提出了若干外宣翻译策略。作者首先厘定了外宣及外宣翻译的相关概念,明确了外宣翻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及其与文学翻译的区别性特征。作者归纳和总结了我国外宣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我国外宣翻译中常见的误译类型进行了分析。张健教授(2013)在其专著《外宣翻译导论》中,从对外传播学、跨文化交际学的视角出发,将理论阐述与实证分析紧密结合,集中探讨了外宣翻译的主要特点、基本原理和翻译策略,是外宣翻译研究入门的一部必读书目。肖群(2013)的《红色旅游外宣资料英译研究》运用功能主义理论对红色旅游外宣资料英译的现状、特点和质量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曹志建(2016)之专著《功能主义视角下的法律外宣文本翻译》梳理了我国司法外宣翻译中存在的语用翻译问题、文化翻译问题和语言翻译问题,在德国功能学派提出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与我国外宣翻译实践者与研究者的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司法外宣翻译工作要以客观公正地介绍我国司法工作现状、消弭国际社会的误解为目的,提出我国司法外宣翻译译文的功能主要为信息功能,兼有委婉的诉求功能,因而必须以目标受众为中心,符合目标受众所在文化中的文化规约和语言规则,采取灵活务实的工具型翻译战略。卢小军(2016)在其专著《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研究》探讨了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之间的关系,并在维护和提升国家形象的视角下提出了若干外宣翻译策略。作者首先厘定了外宣及外宣翻译的相关概念,明确了外宣翻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及其与文学翻译的区别性特征。为了对我国外宣翻译的历史和现状有个整体的认识,作者在仔细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了我国外宣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了可供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论文对我国外宣翻译中常见的误译类型进行了分类,简要剖析了造成各类误译的原因。

表3.4.1.5 外宣翻译研究专著一览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自2009年以来,在内容上与外宣翻译研究相关的学术性著作也出版了不少(见表3.4.1.6),内容涉及与外宣翻译紧密相关的新闻翻译、新词翻译、对外传播翻译、新闻编译、文化外宣、对外传播等领域。这与2009年以前“有关‘对外宣传’的书籍专著屈指可数……对外宣翻译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几乎为零”的“落魄”状况(刘雅峰,2009:5)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表明,外宣翻译研究开始有了系统性的研究专著。

表3.4.1.6 近年来与外宣翻译研究相关的主要著作一览

续 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