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语学术写作中的引用特征及与写作质量的关系

二语学术写作中的引用特征及与写作质量的关系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 蓉 曲阜师范大学秦晓晴 华中师范大学摘 要:本研究以16篇英语专业硕士论文为语料,探讨引用特征与二语学术写作质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拟探讨我国英语专业硕士论文的引用特征及与写作质量的关系,旨在了解高水平硕士论文的引用特征,提出针对学术引用的教学建议,从而有效帮助二语学习者提高学术引用质量。

马 蓉 曲阜师范大学

秦晓晴 华中师范大学

摘 要:本研究以16篇英语专业硕士论文为语料,探讨引用特征与二语学术写作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①写作高分组在引用密度、融入式引用和非融入式引用的使用频率方面均高于低分组,但只有动词支配融入式引用在两组间具显著性差异;②在引用功能方面,写作高分组最常使用“关联比较”,而低分组最常使用“独立归属”;③非融入式引用多实现“参考例证”、“采纳应用”和“综合归纳”三种引用功能;而融入式引用多实现“关联比较”功能;④动词支配融入式引用对写作质量有显著正面影响,“关联比较”功能还进入了回归方程,能够预测写作质量。

关键词:引用特征;引用密度;引用类型;引用功能;学术写作质量

1 引言

文献引用是学术写作中参考文献资源的一种修辞行为,也是学术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特征之一(Hu&Wang,2014;,2007)。文献引用不但体现文本与文献的互文关系(Bazermanetal.,2005),而且在学术写作过程中发挥多种重要作用,如帮助写作者定位研究领域、确立研究问题和支持研究结果(Swales,1990),阐述立题意义、表达学术观点,并最终增强论证的效果和力度(吴旭东,2013)。正因为如此,学界对写作者的引用行为从理论和实证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讨。

在理论方面,主要研究视角包括对话理论(Bakhtin,1981)、系统功能语言学(Halliday&Martin,1993)、作者身份建构理论(Ivanic,1998)和知识建构理论(Hyland,1999)。对话理论主张通过“对话”来探究知识和真理,对文献引用而言,就是一场写作者与被引作者的时空对话。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在社会环境下构建概念、人际和文本意义的符号工具,学术引用体现的就是语言与环境的关系,并隶属于学术社团的一种“语言行为潜式”。作者身份建构理论提出写作者在学术引用过程中可表现多个不同的作者身份和作者立场。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引用可使文献中的语言和观点融入自己的文本,从而促进“学科知识的建构”。在实证研究方面,应用语言学领域主要基于期刊论文探讨了专家作者的引用特征,且成绩卓著(Harwood,2009;Hyland,1999;Mansourizadeh&Ahmad,2011)。然而,Thompson和Tribble(2001)指出,专家作者的引用特征虽然可供初学者临摹,但期刊论文的引用特征不同于学位论文,对学术写作新手的帮助有限。因此,本文拟探讨我国英语专业硕士论文的引用特征及与写作质量的关系,旨在了解高水平硕士论文的引用特征,提出针对学术引用的教学建议,从而有效帮助二语学习者提高学术引用质量。

2 研究背景

目前,学界探讨的引用特征主要包括:引用密度、引用类型和引用功能。引用密度指学术文本中参考文献资源的程度;引用类型指引用的句法特征;引用功能指引用的修辞特征[2]。下面评述这三个引用特征的研究现状。

2.1 引用密度

引用密度是衡量引用量的常用指标。因为学术文本长度不一,学界一般采用相对引用频率计算引用密度,即每1000词的引用次数(Thompson&Tribble,2001)。研究者探讨了引用密度与学术写作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引用密度在不同学术写作水平中存在差异,2007;Mansourizadeh&Ahmad,2011),但由于未汇报效应量,差异幅度还不甚清楚。

2.2 引用类型

关于引用类型,Swales(1990)根据引用的句法位置和语境功能,将引用分为非融入式(non-integral)和融入式(integral)两大类型。目前,研究者普遍接受这一分类方法。非融入式引用是用括号把被引作者姓名、发表或出版的年代及页码等信息括在其内并置于句末;而融入式引用是用括号把被引作者姓名和发表或出版的年代及页码等全部或部分信息括在其内,并置于句中。总体来说,非融入式引用“凸显信息”,而融入式引用“凸显作者”(Weissberg&Buker,1990)。之后,Thompson和Tribble(2001)又把融入式引用分为两类:动词支配型与作者名称型(例句见表1)。前者强调被引作者的权威,如果连续使用这种类型,则更强调被引作者之间的观点联系或差异,而后者通过溯源被引作者的研究课题、概念定义、理论模型、观点看法、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来强调被引作者的身份地位。本文将采用以上分类方法探讨文引用类型特征。

针对不同学术写作水平之间的引用类型差异,学者们通过文本分析,发现专家作者(高水平学术写作)比新手作者(低水平学术写作)使用更多的非融入式引用类型(Mansourizadeh&Ahmad,2011;Thompson&Tribble,2001)。进一步研究发现专家使用几乎相同频次的动词支配型和名称融入型引用,而新手大量使用动词支配融入型,较少使用作者名称融入型(Mansourizadeh&Ahmad,2011)。然而,这些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硕士论文高、低分组之间的引用类型特征,有待进一步验证。

2.3 引用功能

除了引用的类型,研究者对引用的功能也进行了分类,但结果各异。Thompson和Tribble(2001)最早将引用功能分为四种:命题溯源、信息识别、参考例证和概念溯源。这个分类的不足之处是过于笼统,且“命题溯源”和“概念溯源”的界定不够清晰(Samraj,2013)。(2007)将引用功能分为归属、例证、参考、使用、应用、评价、链接、比较和其他共九种。这个分类的“链接”、“评价”功能与其他功能重合,因为写作者使用其他功能时,一般会在各引用间建立链接,同时体现评价功能(徐昉,2012)。Mansourizadeh和Ahmad(2011)将引用功能分为六类:归属、支持、参考、链接、识别和比较。这个分类的问题是“支持”与“比较”功能重合,因为写作者使用比较功能时会同时显现支持功能(徐昉,2012)。鉴于前人分类存在诸多不足,国内学者徐昉(2012)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人际特征视角,针对语言学领域的文献引用,提出了两大宏观篇章修辞功能(形成研究网络、获取支持)和六类具体引用功能(策略):参考例证、溯本求源、采纳应用、综合归纳、关联比较和独立归属。这个分类层次清晰,易于辨识,在一定程度上理顺了学界一直以来对引用功能的分类混乱问题。因此,本文采纳这一分类方法探讨引用功能特征。

针对不同学术写作水平之间的引用功能差异,学者们通过文本分析和访谈两种方法,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2007)研究了16篇非本族语者的英语硕士论文,发现学术写作低分组比高分组更倾向使用“描述性”而非“分析性”的引用功能,而且,引用功能的使用与写作成绩相关。Mansourizadeh和Ahmad(2011)研究了14篇期刊论文,发现新手作者(低水平学术写作)的引用功能单一,主要为“独立归属”(attribution),而专家作者(高水平学术写作)的引用功能不但多样,且通过获取研究支持与论证自己观点的功能,彰显了高层次的篇章修辞能力。以上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写作水平不同,其引用特征也不同。

国内应用语言学领域里的引用研究也有一些,但多数研究关注引用规范及其认知(钟伟珍、黄国文,1999),只有少量研究探讨了引用类型和功能(徐昉,2012;朱琼,2012)。其中,徐昉(2012)针对15篇语言学国际期刊文章的分析,探讨了引用类型与引用功能的关系,但该结论是否适用于英语专业硕士论文的引用特征,还需实证研究的验证。朱琼(2012)比较了期刊论文与硕士论文的引用特征,发现我国硕士论文与期刊论文在文献引用方面还存在差距。可以看出,针对我国研究生硕士论文引用特征的研究非常缺乏。

基于以上国内外研究的回顾,可以发现研究尚存不足,主要表现在:①引用密度、引用类型与引用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尚未深入探讨。例如,(2007)只探讨了引用功能, Mansourizadeh和Ahmad(2011)、Samraj(2013)虽探讨了这三个变量,但只关注它们各自的特征,未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研究。②多数研究探讨期刊论文或对比专家作者与新手作者的引用特征,针对不同写作水平硕士论文的引用研究极少,而且硕士论文和期刊论文体裁不一,所使用的引用功能也不相同(Samraj,2013),因此硕士论文这一语体的引用特征尚待考察。③学术写作质量的评分标准在效度和信度方面需要提高。例如,(2007)采用的是整体性评分标准,而整体性评分标准比分析性评分标准的效度和信度要低(文秋芳,2007),因此不能全面系统解释引用特征与写作质量的关系。④在数据分析方面,缺少推断性统计(,2007),因此高、低分组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差异幅度有多大,以及引用特征如何影响写作成绩等问题都未得以解决。鉴于此,(2007)指出,如果写作高分组与低分组在引用特征方面存在差异,那高分组使用的策略就可以看作是有效的策略。因此,找出学术写作高分组的引用特征,就可以发现硕士论文这一语体的有效引用特征,同时可以帮助低水平作者向高水平作者的引用特征靠近,从而提高引用质量,并最终提升学术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目标是采纳分析性评分标准,确认硕士论文不同学术写作水平的引用特征及其差异,并考察引用特征对写作质量的影响。具体回答如下问题:

(1)写作高、低分组的引用密度、引用类型和引用功能分别有何特征?是否存在差异?

(2)引用密度、引用类型和引用功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引用密度、引用类型与引用功能对写作质量的影响如何?

3 研究方法

3.1 语料收集

本研究的语料来自某重点大学外国语学院的25篇英语专业硕士论文,这些论文均由同一导师指导。为了降低选题对学术写作质量的影响,我们选取主题均为二语写作的论文共计16篇组成研究语料,正文共计277150词数。

3.2 论文编码

引用密度、引用类型和引用功能的编码工作由两位英语教师独立完成。其中,引用频率按照Mansourizadeh和Ahmad(2011)的计算方法,即一个括号为一次引用,不论括号里有单个还是多个文献,然后计算引用密度(每1000词的引用次数)。引用类型按照Swales(1990)与Thompson和Tribble(2001)的分类方法编码(见表1)。引用功能按照徐昉(2012)提出的六类引用功能(参考例证、溯本求源、采纳应用、综合归纳、关联比较和独立归属)进行编码(见表2)。编码范围为论文正文。对引用功能的判断采用Samraj(2013)的做法,即不但考察含有引用的单个句子,还考虑前后的句子,进行整体的判断。编码结束后,检测平均一致率为92%。然后,编码员针对有分歧的地方,通过协商讨论,直到得出意见统一的编码结果。

表1 引用类型的编码标准

(续表)

3.3 论文评分

关于学术写作质量的评定,另由两位英语专业硕士生导师对这16篇硕士论文独立评分。评分标准采纳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的学术英语水平分级测试的分析性评分体系(Weigle&Parker,2012),共四个指标:内容、组织、语言的准确性、语言的广度和复杂度。两位评分员分别给出这四个指标的分项成绩,经检测,总成绩相关系数为0.96。我们取总成绩的平均分数计入统计,并将分数首尾的50%作为分组标准,2007),把成绩分为高(8篇)、低(8篇)两个分数组。其中,高分组的语料总词数为145353词,低分组的语料总词数为131797词。

3.4 数据分析

数据准备完成后,首先进行了高、低分数组的引用密度、引用类型及引用功能的描述统计以了解其整体使用特征。然后,使用Kruskal-Wallis分析检验高、低分数组是否存在使用差异。最后,使用Speareman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文献引用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学术写作成绩的影响。

4 研究结果

4.1 引用密度、引用类型和引用功能的描述统计结果

通过描述统计,16篇语料共计引用1523次,平均引用密度为5.66。表3显示,融入式的引用次数较多(55%),而非融入式的引用次数较少(45%)。这说明学生倾向使用融入式引用。在融入式引用当中,动词支配型的引用次数较多(37%),而作者名称型的引用次数较少(18%)。这说明学生偏向使用动词支配融入型引用。另外,引用功能中“独立归属”的使用次数最多(32%),过来依次为“关联比较”(28%)、“溯本求源”(17%)、“参考例证”(10%)、“综合归纳”(9%),使用次数最少的是“采纳应用”(4%)。

表3 引用类型与引用功能的描述统计表

4.2 引用密度、引用类型和引用功能在高、低两个分数组的差异分析结果

表4显示,高分组的引用密度大于低分组,但其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引用类型中,高分组的非融入式、动词支配融入式和作者名称融入式的使用次数均多于低分组,而且动词支配融入式类型在高、低分组间的使用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引用功能中,高分组对“溯本求源”、“采纳应用”、“综合归纳”和“关联比较”这四个功能的使用多于低分组,而对“参考例证”和“独立归属”这两个功能的使用少于低分组。其中,“关联比较”的引用功能在高、低分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为了验证动词支配融入式引用和“关联比较”功能在高、低分组间的差异幅度,我们计算了这两个变量的效应量r值[3]。结果显示,动词支配融入式的引用类型在高、低分组间的差异幅度达到了极强(0.84),“关联比较”的引用功能在高、低分组间的差异幅度也达到了强(0.74)。这说明这两个变量能够有效区分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引用特征。

表4 高分组与低分组的引用密度、引用类型、引用功能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

注:高分组和低分组两栏的数据为平均秩次(mean rank)。

4.3 引用密度、引用类型、引用功能与写作成绩四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

表5显示,引用密度与非融入式、动词支配融入式和作者名称融入式三种引用类型的相关系数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引用密度与“参考例证”、“溯本求源”、“采纳应用”、“综合归纳”、“关联比较”和“独立归属”六种引用功能也都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引用密度越大,引用类型和引用功能的使用频率也会越多。另外,引用类型中的非融入式与引用功能中的“参考例证”、“采纳应用”和“综合归纳”呈显著正相关。引用类型中的融入式,包括动词支配融入式和作者名称融入式,都与引用功能中的“关联比较”呈显著正相关。表5还显示,引用密度与写作成绩的相关系数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但引用类型中的动词支配型和引用功能中的“关联比较”与写作成绩呈显著正相关。

表5 引用密度、引用类型、引用功能与写作成绩四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注:*P值小于0.05;**P值小于0.01。

4.4 引用密度、引用类型、引用功能与写作质量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从上述相关分析结果可知,动词支配融入式引用和“关联比较”功能对写作成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探讨引用类型和引用功能对写作质量的预测力,我们以引用类型和引用功能各项特征指标为自变量,写作成绩为因变量,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检验。结果如表6和表7所示。

表6 回归分析系数

注:因变量为写作成绩。

表6和表7显示,“关联比较”的引用功能进入了回归模型。由标准化系数(0.770)可知这一引用功能对写作成绩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即“关联比较”功能每增加1个单位,写作成绩也相应增加0.770个单位。R2和校正后R2分别为0.593和0.564,说明“关联比较”的引用功能可以解释写作成绩56%以上的方差。其他变量未能进入回归方程,说明它们不能预测写作成绩。

5 讨论

5.1 不同写作水平之间的引用特征及差异

本研究的第一个目的是探讨引用密度、引用类型和引用功能在写作高、低分组的各自特征,并确认是否存在差异。首先,关于引用密度,研究发现写作高分组大于低分组,但不具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Mansourizadeh&Ahmad,2011;,2007),说明高水平写作者倾向使用更多的文献引用。这是因为在学术写作中,引用较多的文献能够展示写作者的知识宽度和深度(Hewingsetal.,2010;Mansourizadeh&Ahmad,2011),对具体学科知识的建构可以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其次,关于引用类型,研究发现高分组的非融入式、动词支配融入式和作者名称融入式的使用频率均高于低分组。Samraj(2013)也发现高水平作者比低水平作者更倾向使用非融入式引用。这说明高水平写作偏爱突出文献的信息,低水平写作偏爱突出文献的作者。而且,非融入式引用的优势在于可帮助写作者流利地阐述观点而不被打断,因此受到了高水平作者的喜爱(Hewingsetal.,2010)。Mansourizadeh和Ahmad(2011)也发现低水平作者比高水平作者使用更少的作者名称融入式引用。这是因为作者名称融入式引用需要使用名词性短语或复杂名词词组,换句话说,就是在较小的空间提供较多的信息,而新手作者缺乏这种构建复杂名词短语的技能。然而,多数研究发现低水平作者比高水平作者使用更多的动词支配融入式引用(Mansourizadeh&Ahmad,2011;Samraj,2013),这一点与本研究的结果不太一致。这可能是因为本研究是硕士论文的高、低分组对比,而其他研究都是期刊论文和硕士论文的对比。(2007)认为硕士论文与期刊论文的读者对象、写作目的和语体均有不同,这些都会导致它们的引用使用各具特征,因此,期刊论文的引用特征与硕士论文高分组的引用特征存在一些差异是正常的。而且,动词支配融入式引用在写作高、低分组间的差异性达到了显著性水平,且差异幅度为极强。这说明动词支配融入式引用是硕士论文高分组的一个典型特征。

另外,关于引用功能,研究发现低分组倾向使用“独立归属”。主要原因有两个:①“独立归属”是最基本的引用功能,写作者常用其描述对话题知识的了解并显示文献意识(Mansourizadeh&Ahmad,2011);②“独立归属”是一种无标记的引用功能,因为它的修辞最简单,不需要高级修辞能力,2007)。这一结果说明低水平写作者在学术写作中仍处于“知识陈述”的阶段,还未完全达到“知识转换”所要求的相应能力,即还不能成功地在不同资源中间以及资源与自己的研究发现之间建立新的联系(Bereiter&Scardamalia,1987)。研究还发现,高分组倾向使用“关联比较”、“溯本求源”和“采纳应用”的引用功能,这一结果反映出高水平作者倾向使用“分析性”的引用功能,而低水平作者倾向使用“描述性”的引用功能,如“独立归属”(,2007)。高分组偏爱“分析性”引用功能,这是因为该引用功能可以将自己的研究准确定位在一个较大的研究背景,并能显示自己研究的意义和相关性,提供充分的研究方法依据并增强对研究结果的信效度(Mansourizadeh&Ahmad,2011)。此外,推断性统计发现六种引用功能中,只有“关联比较”在高、低分组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且差异幅度为强。这个引用功能的目的是找到与前人研究的共同点或不同点,并且与文献资源建立研究联系。它的优势在于可以帮助写作者提高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接受度,因为与较多数量的前人文献比较,可增强事实的可靠性(Latour&Woolgar,1979)。因此,“关联比较”是硕士论文高分组的典型引用功能。

5.2 引用特征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的第二个目的是探讨引用密度、引用类型和引用功能这三个引用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引用密度与所有引用类型和引用功能都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引用密度在学术写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即引用的文献越多,运用的引用类型和引用功能就越广泛。研究还发现,非融入式引用与“参考例证”、“采纳应用”和“综合归纳”这三项功能呈显著正相关;动词支配融入式和作者名称融入式都与“关联比较”功能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写作者在运用非融入式引用时,主要实现“参考例证”、“采纳应用”和“综合归纳”三项修辞功能;而运用融入式引用时,主要实现“关联比较”功能。而徐昉(2012)发现非融入式引用多实现“关联比较”、“参考例证”、“综合归纳”、“溯本求源”和“独立归属”的修辞功能;动词支配融入引用类型多实现“关联比较”功能;作者名称融入引用类型多实现“采纳应用”功能。这与本研究的结果不完全一致,可能是因为徐昉(2012)的研究语料是期刊论文,且结论是基于描述统计,而本研究的语料是硕士论文,结论基于推断性统计。这说明学术语体不同,引用类型与引用功能的关系也不同。

另外,“关联比较”、“独立归属”、“参考例证”、“溯本求源”、“采纳应用”、“综合归纳”这六种具体的引用功能,如果在学术写作中能够有效结合,可以实现更高层次的篇章修辞功能,即“建立研究网络”或“获取研究支持”(徐昉,2012)。但本研究发现硕士生在这六种功能的使用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最主要的问题表现在引用功能中的“独立归属”使用偏多、“综合归纳”使用偏少,因此不能有效地把自己的研究与前人研究融合,形成网络,同时不能从前人研究中获取对自己研究有效的支持,从而导致研究结果不具说服力。针对这一问题,学术写作教师应该加强学习者对引用特征知识的了解,训练学习者对专家引用特征的分析能力,并强化引用练习来提高学习者的引用质量。

5.3 引用特征对写作质量的影响

本研究的第三个目的是探讨引用密度、引用类型与引用功能对写作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引用密度对写作成绩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这说明引用密度虽然与写作成绩相关,但两者之间的共变关系强度不够。研究还发现动词支配型融入式引用与写作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动词支配融入式引用的语言形式主要是以转述动词为主动词,引导一个宾语从句。这种转述从句可以通过对转述动词的不同形态、时态和语态的选择,来实现写作者对前人研究的评价功能(Thompson&Yiyun,1991;Shaw,1992)。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来说,写作者在运用动词支配融入式引用时,需根据学术社团的规范和研究的大背景来选择转述动词,构建研究的概念、人际和文本意义。高水平写作者善于使用动词支配融入式引用,说明他们对前人文献的评价意识较强,对引用的语境和功能意识也较强,因此正面影响了写作成绩。另外,研究还发现“关联比较”功能与写作成绩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且“关联比较”功能进入了回归方程,能够预测写作成绩。这说明使用“关联比较”的引用功能越多,写作成绩就越高。这一功能对写作成绩的积极影响还表现在,写作者引用文献,通过与被引作者的“对话”,在自己和前人的研究之间建立联系,或支持,或否定,或继承,或疏离,以不同的作者立场建构学术作者的身份。能够体现作者身份的学术写作,有利于写作质量的评价(Abasiet al.,2006)。

6 结语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高分组的引用密度大于低分组,但未达显著性水平;高分组所有引用类型的使用频率均多于低分组,但只有动词支配融入式引用具显著性差异;高分组对“溯本求源”、“采纳应用”、“综合归纳”、“关联比较”这四种引用功能的使用频率多于低分组,而低分组对“参考例证”和“独立归属”这两种引用功能的使用频率多于高分组,但只有“关联比较”功能在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②非融入式引用主要实现“参考例证”、“采纳应用”和“综合归纳”三种功能;而融入式引用主要实现“关联比较”功能。③动词支配融入式引用和“关联比较”功能与写作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④“关联比较”功能进入了回归方程,对写作成绩有较强的预测力。

以上研究结果和讨论对学术引用教学有启示意义。首先,文献引用可以展示写作者的高级读写能力,这一能力涉及学科知识建构、作者身份建构、评价意识及能力、学科领域规范以及具体语言环境等各个方面。因此,引用应该作为学术写作的重要教学内容,理应受到学术写作教师的重视。其次,引用行为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硕士论文和期刊论文由于体裁和读者不一,引用特征也各异。因此,学习者在撰写硕士论文时,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在一定程度上借鉴期刊论文专家作者的引用特征,但不能完全照搬和模仿。

本研究发现了硕士论文高、低分组各自的引用特征及差异情况、并确认了引用密度、引用类型和引用功能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了引用特征对写作质量的影响。然而,研究结果存在一些局限,主要表现在对引用功能的分类及编码。前人研究发现,针对引用功能的任何一种分类,都不可能有绝对清晰的界线,而且很多引用可以同时实现一种以上的修辞功能(Harwood,2009;&Harwood,2013)。本文为了便于统计和研究,要求编码员只取一个最为主要的引用功能进行编码。因此,研究结果不能充分显示硕士论文的引用特征全貌。未来研究可在这一方面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Abasi A,Akbari N,Graves B.Discourse appropriation,construction of identities,and the complex issue of plagiarism:ESL students writing in graduate school[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6,15(2):102117.

[2]Bakhtin M M.The Dialogic Imagination(C.Emerson&M.Holquist,Trans.)[M].Austin,TX: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1.

[3]Bazerman C,et al..Reference Guide to Writ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M].West Lafayette,IN:Parlor Press,2005.

[4]Bereiter C,Scardamalia M.The Psychology of Written Composition[M].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7.

[5]Coffin C.Incorporating and evaluatingvoices in a film studies thesis[J].Writing&Pedagogy,2009, 1:163193.

[6]Corder GW,Foreman D I.Nonparametric Statistics for Non-statisticians:A Step-by-step A pproach [M].Hoboken,N.J.:Wiley,2009.

[7]Halliday M A K,Martin JR.Writing science:Literacy and discursive power[M].London:The Falmer Press,1993.

[8]Harwood N.An interview-based study of the functions of cita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 across two discipline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9,41(3):497518.

[9]Hewings A,Lillis T,etal..Who's citing whose writings?A corpus based study of citations as interpersonal resource in English medium national and English medium international journals[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10,9(2):102115.

[10]Hu G,Wang G.Disciplinary and ethnolinguistic influences on citation in research articles[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14,14:1428.

[11]Hyland K.Academic Attribution:Cit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ary Knowledge[J]. Applied Linguistics,1999,20(3):341367.

[12]Ivanic R.Writing and Identity:The Discoursal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in Academic Writing[M]. Amsterdam:Benjamin,1998.

[13]Latour B,Woolgar S.Laboratory Life: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Facts[M].Beverly Hills,CA:Sage,1979.

[14]Mansourizadeh K,Ahmad UK.Citation practices amongnon-Native expert and novice scientific writers[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11,10(3):152161.

[15]Muijs D.Doing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M].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2004.

[16]B.Rhetoricalfunctionsofcitationsinhigh-andlow-ratedmaster'stheses[J].Journalof Englishfor Academic Purposes,2007,6(3):238253.

[17]B,Harwood N.Taskrequirements,taskrepresentation,andself-reportedcitationfunctions:Anexploratorystudyofasuccessful L2student'swriting[J].Journalof Englishfor Academic Purposes,2013,12(2):110124.

[18]Samraj B.Form and function of citations in discussion sections of master's theses and research articles [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13,12(4):299310.

[19]Shaw P.Reasons for the Correlation of Voice,Tense,and Sentence Functionin Reporting Verbs[J]. Applied Linguistics,1992,13(3):302319.

[20]Swales J.Genre Analysis:English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21]Thompson G,Yiyun Y.Evaluation in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in Academic Papers[J].Applied Linguistics,1991,12(4):365382.

[22]Thompson P.A Pedagogically-motivated Corpus-based Examination of Ph D Theses:Macrostructure,Citation Practices and Uses of Modal Verbs[D].University of Reading,2001.

[23]Thompson P,Tribble C.Looking at citations:Using corpora in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J].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chnology,2001,(3):91105.

[24]Weigle SC,Parker K.Source text borrowing in an integrated reading/writing assessment[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12,21(2):118133.

[25]Weissberg R,Buker S.Writingup Research:Experimental Research Report Writing for Students of English[M].Englewoods Cliff,NJ:Prentice Hall Regents,1990.

[26]文秋芳.“作文内容”的构念效度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软件AMOS5的尝试[J].外语研究,2007(3):6671.

[27]吴旭东.科研立题论证评估方法探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5):681691.

[28]徐昉.实证类英语学术研究话语中的文献引用特征[J].外国语,2012(6):6068.

[29]徐昉.学习者英语学术写作格式规范的认知调查报告[J].外语教学2013(2):5660.

[30]钟伟珍,黄国文.英语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参考文献的引用规范化问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05):118119.

[31]朱琼.学术研究话语中的引用:硕士论文和期刊文章的比较研究[D].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 较早版本发表于《外语电化教学》2014年第5期,本文略作修改。

[2] 引用的修辞特征这里指写作者使用引用时的修辞意图,如参考、例证、应用、评价和建立链接等(2007)。

[3] 效应量计算方法采用公式r=(Corder&Foreman,2009),判定标准参照Muijs(2004),效应量为0.8(极强)、0.5(强)、0.3(中)、0.1(有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