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传媒时代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新传媒时代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互联网技术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了新传媒时代。下文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分析新传媒时代其存在的问题。根据调查,目前我国已经有300多所大学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数量每年都在呈上升的趋势。因此,长此以往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发展不利。

目前,互联网技术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了新传媒时代。新兴媒体具有交互性、多元性、开放性以及多媒体化的特征,使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地走向繁荣。新传媒时代对传媒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广播电视行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地增加,新传媒时代要求传媒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文章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为例分析了新传媒时代传媒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相关理论综述

(一)传媒人才培养的基本理论

传媒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并且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韩丛耀提出了多层次实战型的复合型传媒人才培养模型,通过整合传媒教学资源来建立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并且设计实战型课程实验,使教学和社会紧密相连。[1]刘娟研究了基于精英教育理念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生遴选教师、配备教学模式以及管理模式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2]王飞从大众传媒美育功能教育方面提出了传媒人才改革策略,讨论了美育和大众传媒的关系,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3]兰斓分析了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资源整合提出了金三角传媒人才培养模式。[4]张济荣分析了振兴文化产业条件下传媒人才的培养模式,分析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缺陷,对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5]

(二)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基本理论

播音主持人才是传媒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也比较多,并且取得了比较多的成果。陈蕾研究了审美教育对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意义,根据目前专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播音主持人才的审美培养模式。[6]董晓燕提出了播音主持风格的培养方法,从学习、实践、形成三个角度提出了播音员主持人主持风格培养的方法。[7]王蓉等人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从就业的角度提出高职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发展过程中潜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策略。[8]曾致等人研究了基于通识教育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方法,认为它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能够不断提高播音主持人才的素质。[9]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以下问题:课程设置比较陈旧,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受到关注,人才培养中没有考虑到对传媒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因此,传统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专业性强,但是复合度比较低,不能适应更多的传媒领域,就业时选择比较少,较难适应新传媒时代对传媒人才多方位的需求。可见,传统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因此,新传媒时代应该及时地调整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下文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分析新传媒时代其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质量降低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属于高等教育艺术招生录取的范畴,招生的门槛下降。同时,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高校不断增加,招生的人数随之也不断地增加。因此,目前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规模不断扩充,在这种形势下,一方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任务繁重,另一方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一些高校盲目地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主要原因在于新传媒时代广播电视事业发展非常迅速,播音主持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增大,播音员主持人成为了很多年轻人向往的职业。根据调查,目前我国已经有300多所大学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数量每年都在呈上升的趋势。由于招生规模扩大,生源质量有所下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素质和知识等方面无法尽如人意,因此,高校培养出来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良莠不齐[10]

(二)师资队伍不健全

由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师数量相对减少。首先,目前,很多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高校缺乏专业教师,一些高校只能通过聘任一些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兼职教师。尽管这些兼职教师可以传授给学生实际的工作经验,但是缺乏理论知识,教学水平不高。因此,长此以往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发展不利。其次,还有一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师不是专业出身,而是出身于新闻、中文等专业,这些教师缺乏播音主持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关注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由于缺乏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理论的积累,对广播电视的专业特征不够了解,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照本宣科,无法全面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最终导致专业课程教学无法吸引学生的关注,教学质量也就不断地下降。

(三)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由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缺少多元性和针对性,因此,该专业毕业生的业务能力通常比较单一,不能满足新传媒时代广播电视事业对复合型播音主持人才的要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只关注专业技能的教学,而忽略了理论修养的教学;教学内容结构简单,专业课程多于文化素质课程;教学内容过于陈旧,经常出现重复教学的现象;对于学生的节目主持实践安排不多。这些情况都导致了学生仅仅对播音主持的基本理论有所了解,主持风格比较单一,无法适应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多变的工作环境,不能满足新传媒时代对播音员主持人特色化和丰富化的要求,从而不利于学生的素质提高以及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目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主要对学生的吐字发音、普通话、语言表达方法、节目主持、新闻播音以及电视播音、广告配音等方面进行训练,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弱。新传媒时代电视广播的形式不断转变,现场直播的形式也不断出现。然而,目前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不能完全适应这种新的变化,一些高校仍然处于进行有稿播音的教学状态。教学方法的缺乏创新性使很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没有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现场应变能力,整体的综合素质不高。因此,这些学生无法适应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节目的多种要求[11]

三、新传媒时代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

(一)加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起源于19世纪,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对不同学科有所了解,并且能够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新传媒时代,广播电视行业对播音主持人才的要求提高,将通识教育理念引入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其主要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识教育可以弥补目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足,能够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通识教育能够不断地拓宽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一方面使学生能够通过必修课获得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可以通过选修课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而促进个人兴趣的发展。通识教育就能够实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能够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创新型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才。

(二)提高职业化意识

新传媒时代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职业化要求不断提高,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只有具备了较高的职业化水平才能够在具有现代化、多元化和市场化特征的新传媒时代具备较强的生命力、创造力和适应力。要在播音主持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形成电视广播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比如,语言规范能力、职业道德素质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职业化程度的高低和高校培养播音主持人才素质的高低是息息相关的。

(三)增强应变能力

新传媒时代的广播电视事业下,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不断地推动广播电视事业的向前发展,同时提高新闻宣传的水平。新传媒时代的新闻播音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特点,如果新闻直播的质量不高,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播音员主持人。因此,新传媒时代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非常高的业务能力和文化修养。应使播音主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吸取新知识,使其在复杂多变的直播中应对自如,减少播音主持过程中的错误[12]

(四)培养个性化特点

广播电视的传播过程实际上属于人际传播,所以新传媒时代广播电视传媒业进入了“窄播化”的发展阶段。在现阶段,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尽可能地以吸引所主持节目的受众为目标,尽力满足节目的受众需求。因此,新传媒时代要求播音主持人员能够具有个性化的主持风格和主持特色。主持人应该通过对信息的个性化处理和传播,以非常独特的角度来标示信息的内在因素。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应该能够根据时代的要求、公众的需求、时代价值的导向、文化的品位、节目的定位来进行个性化的节目主持。

目前,广播电视事业已经拥有一支非常稳定的播音主持队伍,对一些传统的节目新闻主持人的需求已经处于相对饱和的状态。目前新闻评论类主持人、大型娱乐类节目主持人、专业性较强的社会和教育类节目主持人还比较匮乏,这些类型的节目主持人需要具备相应的特点。例如,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需要端庄大方,并且具备较强的新闻洞察力,要思维开阔,语言能力强;娱乐类节目主持人需要随机应变,不断地活跃节目现场的气愤,要幽默诙谐,有较强的感染力;社会和教育类节目主持人除了要具备播音主持方面的专业能力以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因此,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关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培养[13]

(五)提高报道表达能力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不仅应具有常规主持的能力,而且应该具有较好的现场口头报道能力。新传媒时代,不同的媒体形式处于激烈竞争的状态。现场口头报道是广播电视节目的重要形式,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应该熟练地掌握口头报道技巧,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作用,通过有效的表达方式全面地描述现场的实际情况。这是新传媒时代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提出的新的挑战,同时也是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发展的要求。

四、新传媒时代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合理选拔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

目前,很多年轻人都愿意从事播音主持的工作,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报考播音主持专业,高校在众多的考生中选拔出具有潜力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术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必须制定合理的人才选拔标准,为播音主持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在面试过程中应该合理地设置考试项目,从而保证在有限的时间里对应试者进行全面的考核。此外,还应根据应试者的潜力和可塑性进行人才的选拔,从而能够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了能够使人才选拔更加有效,高校除了进行面试以外还可以通过笔试来考查应试者的文化知识水平,从而更全面地衡量应试者的文化素质,达到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选拔目的。

(二)加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是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高校应该建立一支多元化的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质量,保障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发展。一方面,可以聘请国内外顶级的专家进行授课;另一方面可以不断地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从而打造出一支能够促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迅速发展的教师人才队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应该明确个人的主要研究方向,并且做到在主攻方向为节目主持的教学中能紧跟时代潮流。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不断把自己培养成双师型的教师[14]

(三)优化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体系

1.不断完善课程设置

合理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设置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课程设置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基本技能,掌握不同类别节目的主持方法,擅长主持某类节目。所以,课程设置主要安排在专业主干课程结束以后。专业主干课程能够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具有非常扎实的主持技能,并且能够熟悉自己的主持特长,确定自己专攻的节目类型,从而针对所选定的主持节目类型选择学习的重点。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开设具有特色的课程。比如,针对一些倾向于从事新闻播音主持的学生,可以为他们开设一些新闻学相关的课程;针对一些主攻娱乐类节目主持的学生,可以为他们开设一些文艺理论、舞蹈表演等方面的课程;对于愿意从事专业性较强的社会科学与教育类节目主持的学生,可以为他们开设相关的选修课开设相关课程的目的是不断地丰富这类学生的知识,开拓这类学生的视野。

2.不断改进教学内容

新传媒时代,不同形式的节目不断涌现,不同的播音主持方式也推陈出新。广播电视事业中大量新出现的节目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为了能够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与时俱进,高校应该不断地改进教学内容。例如,针对新闻类类节目的播音主持教学,应该转变过去的新闻播报形式,在教学内容上除了采取过去的播新闻的方式,还可以增加一些新闻评说类的教学内容。娱乐类节目中,目前最为流行的主持形式是主持人群体在舞台上共同主持节目。这种主持形式就要求不仅能够体现群体的优势,而且能够体现不同主持人的独特魅力。因此,其教学内容中就应该包含相关的技巧。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应该根据新传媒时代对播音主持的实际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也能够达到培养优秀播音主持人才的目的[15]

3.不断改革教学模式

首先,采取大课和小课相结合的方式。学校应该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以班级和年级为单位采用大课讲授理论知识的模式;再根据理论知识,以10~20名学生组成的小组为单位进行小课训练,并通过教师一对一的传授进行理论知识的实践训练。大课讲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视频动画和录音等形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理论知识。小课训练可以在舞台上和演播室进行,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现场进行训练。这样就能够确保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其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如果仅仅采用理论教学,无法达到教学效果。学校和教师必须增加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和媒体之间的沟通,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必须摒弃一些传统守旧的思想和方法,要切实加强实训、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汇报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比如每个假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介绍学生到电视台、电台、报纸、文艺团体等相关单位实习,同时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可选送专业突出学生到省外兄弟院校学习观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加电视台组织的各类专业技能大赛,高校也应该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加了解社会,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

4.增加与播音主持相关的专业

为了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能够适应新传媒时代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除了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完善以外,还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开设新的与播音主持相关的专业,如开设新闻采写、编辑与评论、新媒体研究等课程。以应用主持艺术这一课程为例,它涵盖了当今需求量较大的会议主持、婚礼司仪、单位发言人、企业形象代言人、城市解说员等。这一课程的开设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拓宽渠道,能够有效缓解目前比较紧张的就业压力。这一课程在全国的同类院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中还是一项空白。

五、结语

新传媒时代观众对广播电视媒体的要求不断提高,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发展还需要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高校应该不断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招生选拔、教学体系等环节上不断完善和创新,从而培养出能够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播音主持人才,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发展。

(本文发表于《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9期)

[1] 韩丛耀:《多层次实战型社会化培养复合型传媒人才》,《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年第2期。

[2] 刘娟:《基于精英教育理念的体育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科教导刊》2011年第5期。

[3] 王飞:《从大众传媒美育功能看传媒人才培养改革》,《新闻知识》2011年第5期。

[4] 兰斓:《复合型传媒人才的高校培养模式探析》,《商情》2010年第19期。

[5] 张济荣:《振兴文化产业视域下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7期。

[6] 陈蕾:《加强审美教育对于培养播音主持人才的意义》,《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3期。

[7] 董晓燕:《试论广播电台播音主持风格的培养》,《新闻传播》2011年第4期。

[8] 王蓉、李伟:《以就业为导向探索高职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科技信息》2010年第34期。

[9] 曾致、罗赛清、李燕湘:《通识教育与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思路》,《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0] 韩丛耀:《多层次实战型社会化培养复合型传媒人才》,《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年第2期;刘娟:《基于精英教育理念的体育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科教导刊》2011年第5期。

[11] 王飞:《从大众传媒美育功能看传媒人才培养改革》,《新闻知识》2011年第5期;兰斓:《复合型传媒人才的高校培养模式探析》,《商情》2010年第19期。

[12] 张济荣:《振兴文化产业视域下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7期。

[13] 陈蕾:《加强审美教育对于培养播音主持人才的意义》,《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3期;董晓燕:《试论广播电台播音主持风格的培养》,《新闻传播》2011年第4期。

[14] 王蓉、李伟:《以就业为导向探索高职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科技信息》2010年第34期。

[15] 曾致、罗赛清、李燕湘:《通识教育与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思路》,《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