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概念空间接入窗»介评

概念空间接入窗»介评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概念空间接入窗介评_语义认知与构式理据散论一、引言兰盖克的“空间语法”论述让研究者进一步感到,要深入研究语言和认知应该研究空间及语言中关于空间的表征。意义的至高无上性、百科性和视阈性永远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基底。从手势指向到纯言语交际存在过渡期,即从手势指物到用语言指向心理空间,语义空间扩大,认知系统得到加强,儿童因此习得更复杂的交际技能。肉体与心灵、空间与认知不可分。

一、引言

兰盖克(Langacker,1982)的“空间语法”论述让研究者进一步感到,要深入研究语言和认知应该研究空间及语言中关于空间的表征。语言和概念结构植根于物理世界和社会文化认知体系。意义的至高无上性、百科性和视阈性永远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基底。人类的知识系统是在交际互动中完善的,它们包括言语和非言语,并以心理概念空间的方式扩大储存。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存在接口、投射、确认和协同。研究者可以通过小型实验和数据采集的方法“打开”心理空间接入窗,落实并了解认知的维度和广度。

2013年牛津大学出版了«空间意义识解:概念空间接入窗»一书(C.Paradis,J. Hudson,and U.Magnusson(eds.).The Construalof Spatial Meaning:Windowsinto Conceptual Space),书中精选了2007年在瑞典召开的第一届“斯堪的纳维亚语言与认知研究协会”优秀论文,合集成专题。全书可分四大部分:观点综述,“内部空间”与心理意象、“眼动”与感知以及语义指向,“运动事件”与心理空间和基于语料库的二语习得个案研究。

二、内容简介

全书共十五篇。第一篇是关于“空间意义识解:可接入概念空间窗的实证性研究概貌”。编者概述了各论文的主旨,提炼了各类实验对象、过程和方法,用简图介绍了接入概念空间的通道:

图5-1 Windows into conceptual space(p.2)

上述图51勾勒了物理空间与概念空间之间表征性关联。罗列和研讨了在此框架下的各种认知语言学实验方法,各研究套路对理论和实证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二篇:“内心空间接入窗:眼动和言语”。三位作者(Johansson、Holsanova和Holmqvist)运用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眼球跟踪法。实验者通过让12位研究对象听一段事先录好的描述性事件,同时眼看白板(用于眼球跟踪)。听完后按记忆内容再重新复述。另一对照实验组是让另一组(12人)观看一张复杂的图片,几分钟后被要求眼看白板,从记忆中描述刚看过的图片内容。两个实验的目的是要洞策认知发展与空间之关系。人们不仅用言语,而且用体动语(手势、勾画、仿拟声音等)来重构已发生事件,让交际双方获得趋同意象和构图。

人们常常谈经历,计划未来,提出解决问题方法,检索空间特性,阅读小说,使用隐喻等等。诸如此类行为,都是一直在重建心理意象,从心智空间看事物。人们思考、推理和交往都是在运用“内心空间(innerspace)”。眼动及踪迹反映出“空间性(spatiality)”定位。人脑记录了过去的经历,并以内部意象表征的形式储存,视觉有缓冲区。眼动及踪迹是视觉意象功能性的凸显,是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内在联系的一种再现。建立心理模型(mentalmodels)离不开对感知、想象、经历和知识的综合研究。

第三篇:“言语交际和指向进程中语义空间的发展”。两位作者(Gardenfords和Warglien)结合自己的研究,罗列了前人有关“手指向”实证研究的成果,用科学合理的分类法,解读了现实语义空间拓展。他们认为所指意义是心智交汇(meetingsofminds)的结果。人们借助“手指向”重合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儿童成长期言语上系列发展表现为:带祈使句指向、带情绪的陈述性指向、有目标的陈述性指向、说话与手指相结合的言语行为。从手势指向到纯言语交际存在过渡期,即从手势指物到用语言指向心理空间,语义空间扩大,认知系统得到加强,儿童因此习得更复杂的交际技能。心理语义空间包括:物体位置、范畴空间(维度信息)、情感空间(物体价值)和目标空间(交际意图)。语义结构是基于几何和拓扑结构的概念空间,物理与心理空间的交汇形成了语义发展体。纯言语交际首先来自手势,手势语将物理环境与交际双方的心理语义网络融合一起,达到心态趋势共享、话题互文。

文集第二大部分包括第四至七篇。第四篇:“隐喻性动词的空间特质:心理语言学佐证”。作者(Perlman和Gibbs,Jr.)设计了41对带有物理运动的动词句和用作隐喻性的相同动词句,邀请了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达克鲁斯分校的60位本科生作答。学生按照每句表述的事件,按直觉在圆圈内用箭头分别画出带角度的表示物理空间运动和隐喻空间运动的两种情况。结果表明,说话者对带有隐喻性动词句一般有统一确定的空间意义表达方式。物理性的运动动词和隐喻性的运动动词,在空间运动方位判断上存在显著的重合。该研究与过去认为隐喻动词意义是高度抽象的和无结构性的假设相去甚远,表隐喻性运动动词与表物理性运动动词共存特定的具身性。人们理解隐喻性动词和短语无须深究词的本义;识解概念空间,辅以身验感知隐喻义。

第五篇:“区分性手势:指称与非指称功能”。作者Rossin着重实证了手势和言语在交际过程中对意象建立、空间指向和体验认知之间的关系。言语和手势不是两个可分裂的个体,它们渊源于生物体征、心理和认知平面及体态功能。当计划性手势与指向性手势确立时,在空间运作时自我调节,并协同交流。肉体与心灵、空间与认知不可分。目前已有不少此类研究,但对手势的交际性有不同的解释。该作者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让两位志愿者对面正坐,中间用塑料板隔开。其中一位按照给予的图片描述路线,参与者事先不知图内路线走向相同。通过全程录像,然后对言语和手势分别誊写。实验对象为44个说意大利语的人,后来加入了说汉语的人。

第六篇:“体验互动与符号范畴:帕陶综合征患者的交际手势”。作者Jokinen、Tenjes和Rummo研究了手势和体动语在意义识解过程中能在何种程度上替代言语。研究对象为一位17岁患帕陶综合征变体的女孩。该女孩除了能发几个音外,不能连续说话,交流靠体动语。此个案是首例研究有言语障碍的个体如何利用交际潜能和象征性概念来达到交际目的。研究表明,口语不是唯一的意义表达的手段,在认知层面言语障碍者也完全能与周围世界对话互动。交际环境具有整体协作性、具身性或体验性。手势、凝视、肢势在社会意义构建中同等重要。手势有概念编码和符号分类。该研究再次说明了人际交流不是单一的语言符号和所指,是共享知识和语境互动因素促成的。言语只是一种模态,其他天赋(手势和体动语)在空间意义识解和表达中也十分重要,概念形成是主客观体验性的实现。

第七篇:“侧向毗邻描述:言语和手势角色互补”。作者Tutton认为人们用多模态的形式表达方位信息。在一个小空间内,手势一直伴随着言语,显示表示方向毗邻的程度;一物体总是前景化,而另一物体即背景化。副语言手势是打开概念空间接入窗的钥匙。象征性动作表达了说话者的意图。交流包括言语和手势,两者是双模态结合体,体现了言语的经济性。就空间话语来说,手势起两个作用:辅助空间认知和展示交际模态。该研究对象为10位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学生(6女4男),事先未告知目的和内容。让一半学生先描述一张起居室图,另一半学生描述一幅街景图。男女搭配成组,向面而坐,一方先描述,然后向描述者提问,时间五分钟,全程多方位录像。考察的重点是学生在描述中如何使用类似“nextto;totheright/leftof”等词语和手势来定位空间。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人们如何表达“侧向毗邻与侧向指向”的概念空间。

文集第三大部分包括第八至十三篇。第八篇:“运动域动词的认知 符号类型学思考”。作者Durst GAndersen、Smith和Thomsen收集了俄语、丹麦语和英语中表示运动的三大动词类型(stateverbs,activityverbsandactionverbs)。研究是基于体验类型学,类比了在语言类型学上具有相关性的运动动词。在“前景 背景方式 路径”构架内,指明了人们经历场景主要是通过心理意象来实现的。作者们认为:状态和活动是一种简单的场景。状态是稳定的,而活动是不定格的。过程和事件是有多个复杂的情景组成的,状态和活动与目标动因相关。论文区分了运动和运动动词域。研究动词要区分两种前景:主前景和次前景;两种运动方式: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该研究不仅为深入研究不同语言间的差异,而且为研究同类语间(方式类)存在的差异构拟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第九篇:“生物体运动的基本动词编码”。此主题与上篇相似,但作者(Vulchanova和Martinez)在类型学层面上对方式类运动动词构成特征作了全面建模。作者认为词汇项意义构成是基于一系列的典型性的生物体运动类型,以缺省默认的参数为背景,在三种精细层面上展开:基本动作词(如walk,run,crawl, climb),上义动词(如go,come,move)和特定方式动词(如gallop,scurry,jog, pace,saunter)。实验过程是分别请说比利时语(16人)、英语(12人)和挪威语(16人)的本国人看一组视频,每看完一段,即刻按照视频文字要求,用其本族语在电脑上打出动作事件。只看一次,不能重放,速度自定。实验目的是测试参与者动词使用的习惯,实验结果与预期相吻合。操三种语言者倾向于使用基本动作词,这反映了语言使用中的习惯倾向性,但当使用上义动词和下义动词时有显著性区别。

第十篇:“丹麦语指向性副词:运动事件侧显研究”。作者Hovmark关注了运动动词中的副词特性,研究素材基于Korpus DK(90/2000)语料库,研究框架基于Talmy(2000)的关于具有satellite Gframed特征的理论。丹麦语是卫星框架分布语的一种,用副词完成表达动词的指向性十分丰富。指向性副词有三种特类:零形式(ud GΦ),带派生词根Ge G的副词(ud Ge)和带介词后缀词根Gad G的副词。三类副词在表示运动事件时分别侧显了动作事件的不同类别:动态事件、静态事件和过程性事件。作者论述了丹麦语中存在不同的指向性副词,并以地理方位特征来表示运动事件中的概念化空间识解。

第十一篇:“德法两国儿童如何表达意愿动作”。作者Harr和Hickmann考察比较了4至10岁三组德法儿童(每组男女共12人)在分别描述动画时,逐一向另一组复述刚看过的画面。对比组来自慕尼黑和巴黎的大学生。研究的重点是关注儿童习得表示“上下、跨越”等意愿动作事件时所使用的不同句式。全程录像、誊写和比较。结果表明:德语将方式动词编码于主动词,配路径动词、介词或小品词,是典型的以卫星圈存在方式为框架的语言。法语是以主动词为中心,将路径方式编码于动词本身,方式结构分散于介词短语或动名词性分句。两类儿童在表达运动事件时具有相同的趋向。在实验中,说德语者在描述事件时经常使用方式和路径动词,而说法语的儿童更趋向于用单一的路径动词。儿童在习得空间意义时,一般认知因素和母语都在发挥作用。

第十二篇:“窄径、绝路和长道:空间穿越与隐喻意义”。作者Falck全面阐释了表示空间概念穿越的三名词:path、road和way。三类概念载体都是物理感知的结果,它们可以扩大到抽象隐喻空间。三个概念在物理空间中的不同感受,必定反映在相应的意向图式空间。该研究基于BNC语料库和MEDAL及SOEDHP两大词典。研究者将三个名词分成本义和隐喻义六大组,由词引出不同特征的“旅游”和“穿越”,因载物(artifacts)不同,而导致隐喻投射差异。人类对物体和事件的概念化过程日趋精细,“穿越”事件是典型一例。运动隐喻间的差异是具身和类比的结果,反映出人类认知在空间层面上的精细化。

第十三篇:“Way G构式与句法中跨语言变体:给语言类型学理论研究的启示”。作者Pedersen对way一词独辟蹊径,他从研究并行语料库包括英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中发现,四种语言在安排题元结构和谓词时存在系统差异。从类型学讲,词汇化差异不显著,而在参数背景下又缺乏复杂性维度,句式表达仅拘泥于语法形式。作者认为对题元结构的构建应立足于相关词汇和构式的制约,这一点在语言类型学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

文集第四大部分包括第十四至十五篇。第十四篇为“荷兰儿童空间形容词习得:基于语言使用的模型”。作者Tribushinina对荷兰儿童空间形容词(如large、tall和long)习得提出了三个假设:语义特征假设、临时例证假设和最佳例证事件假设。研究语料取于荷兰CHILDESdatabase中的Groningen纵向语料(包括七个1至3岁儿童每个月说两次荷兰话的录音,时间长达170小时)。作者对基于语言使用的模型提出了补充意见,认为儿童储存听到的一切带“形容词 名词搭配的表达式”,在随后类似的环境里输出这些预构件(prefabs)。该语言习得观声称:儿童先储存足够的言语例证,再靠对特定言语事件的概括和抽象分类,才实现语言习得。

第十五篇:“作为空间概念中形成性识解的否定和近似反义词对”。作者Paradis和Willners研究了瑞典语中五对“有界反义形容词”结合“近似反义修饰词”在理解上的种种判断。研究者让29个瑞典人通过网络来选择60个题项,从“不存在”到“最大可能性”项中选一。结果表明“not”也是和其他程度修饰词一样是一个程度否定词,作用于形成性识解。被选项中,那些无界义词更具活力,而有界义词则受制于多项量表(scalar)。在空间概念结构中,否定词应被看作是即时形成性识解。

三、简评

该书是关于认知语言学实证研究的优秀论文集。内容涉及认知语言学和应用认知语言学诸方面,纵观全书既有理论层面的综述和思辨,又有实证案例分析,因而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综合起来有以下几大特点:

第一,研究层面具有显著的跨学科性。各论文博采众长,以认知语言学实证研究为主线,结合语言类型学、语言接触、认知实验心理学、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义学等学科的研究范式,融会贯通,既有特色显著的个案研究,也有一般研究范式的扩展和深化。各研究结果都指向透视人们是如何通过具身或身验接入识解空间概念的。三位主编在物理空间和概念空间之间引入了三大接入通道(windowsin),可谓一目了然,“天窗大开”,图示统帅了全书的内容,衔接和整合了研究层面。

第二,所有研究都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定性归纳全面,文献翔实;定量研究系统规范,变量控制合理;实验步骤描述清晰,数据采集方式科学;论述充分,图例醒目,解释力强。十四项实验研究分成三大模块:内部空间探秘、运动心理动词选择、二语习得过程性启迪。三大部分特色鲜明,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有些研究过程在认知心理学或实验心理学课程中虽有涉及,但编者将其分类编至一册,并与实用认知语言学研究相结合,可为首创。对应用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初学者来说,既可以了解应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的概貌,也可以“拿来”作为入门教材或学术写作参考辅助教材。编者匠心独运,各章节图文并茂。对我国研究者来说是一本可以快速上手的蓝本,其相关研究方法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对其他语种研究,尤其是为我国方言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有助于克服英汉研究中的“两张皮”现象。最后的两篇论文对目前“沦落”的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提供了操作性极强的范例,抛售了“新鲜”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外语教育教学研究有很强的启发性意义。包括如何按研究的重点平衡思辨与实证,扬长避短,发现新的维度;如何对传统研究方法既继承又弘扬,做到点面结合,接轨国际潮流。

第三,全书引入了不少新的专门术语:如空间性(spatiality)、心智交汇(meetingofminds)、心态趋同(mentality)、预构件(prefabs)、载物(artifacts)、极性(polarity)等。这些术语反映出学科的最新研究动向。

第四,该书总括了认知语言学及相关应用研究的范式,克服了只关注理性思辨一面,提醒研究者应开展切实有效的实证研究:一般认知语言研究具有模块性和可操作性;认知语言学研究与语料库、大型词典和音视频库息息相关;计算语言学不再局限于一般性的统计和描述,还可以与脑电和机械装置一体化。第八至十篇和扩展运用了Talmys关于运动事件域的研究,既比较了不同语源间的使用差异,又深入探测了源于相同语系间个体差异。该部分对“习以为常、不屑一顾”等某些名词或动词作语料穷尽性研究实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值得引起我国语言研究者的关注。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那些认为对“手势或体动语”的研究再无价值的想法,应断然抛弃。此领域研究在欧美还在不断深入,只是研究方法在更新,手段更趋多样化,视角和目的迥然不同。目前研究的重点不再是探讨手势语的分类意义,而是放在与之相关的,多侧重于手势或体动语背后的认知理据、基本动因以及与言语的联系。对于这一点,国外已成燎原之势,而我国学者似乎不足为奇。我们应及时跟上形势,借用现代研究方法,科学精细化地开展研究。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中的体动语,更是百花齐放。我们可以由小及大,总结出东方民族语言和文化中的“亮点”和“拐点”,而且,国际交流多种场合需要手语翻译。

此外,撰稿人学术背景强势,他们大多来自北欧瑞典、挪威、丹麦、荷兰等国的重点高校,如世界百强的瑞典伦德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挪威理工大学等。目前各自就职于现代语言与认知、语言与心理等研究中心。三位编者是欧洲大陆知名学者和教授,文集的第一篇综述足见研究功底、学术驾驭力和影响力。

但是,该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囿于地理位置的分布,收集的文章多为北欧大陆研究人员所作,且用于研究的语料多为北欧国家的语言,英语仅被用作写作和对比语。

第二,鉴于该书的中心论题是空间意义的识解和构建,应收集一些因文化不同导致空间认知显著差异的案例,不应为语言纯谈语言。体动语是交际双方信息通达的重要渠道,文集收集了好几篇,但他们的共同缺陷是案例数有限,也没提及特定手势或体动语的历史渊源、现状和变化。通过研究人类体验的共性与个性,我们可以悟出更多的框架性认知理据。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首先是关注空间,然后发现时空的轮回和替代。空间和时间是一个连续体中的两个因子,相互作用,互为允准和补损。如出第二集,应关注东西方时空识解和构建的一般规律和社区群体性差异。

第三,空间和时间纵横向交融的相对性问题。对此,将来研究虽存在不少实证性的困难,但我们还是能够通过案例等纵向研究,逐渐构建说不同语言的人在习惯性表达特定时空观时,其支点是纵向还是横向。语言表达是线性的,但它不缺少立体层面的词汇。我们是否可以补充讨论纵横向时空坐标的交叉和旋转,研究时空“十字架”。

然而,瑕不掩瑜,提到的不足只是评论者的想法。一本协会论文集能在世界著名的大学出版社发行足见其学术价值。随着认知语法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研究工具的精细化,此研究方向具有良好的前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