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强调双语语言能力是中医翻译能力的核心和前提,但这并不意味着翻译能力就是语言能力,可以这么说,一个翻译能力强的人一定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而一个语言能力强的人不一定具有较强的翻译能力。
英国翻译家亚毖·威利在《翻译小仪》中就谈到了语言能力强的人,如果没有经过翻译训练,不一定能做好翻译。
事实上,能写漂亮文章、流畅表达自己思想的人(除非他受过某种程度的翻译训练),在翻译外国文章时,常常佶屈聱牙。我曾编辑过一本书,请了几位考古学家翻译由他们的德国同行撰写的几篇文章。这几位考古学家自己的文章都写得相当好。要他们翻译的东西是纯技术性的,写得很具体,译者对于文章表达的思想了如指掌,然而却没有一个人的译文不是最拙劣的“洋泾浜”。一看到德文句子,这些人就慌了手脚。
我用了“受过翻译训练”这个提法,因为我觉得即使是翻译文学作品(不指纯技术资料),要学的东西也很多……人们首先要有外语知识作为基础,这当然是关键的,但它属于语言学方面的问题,与我所谈的技巧毫不相干。(威利, 1983:37)
威利认为翻译首先要有外语基础,并且最为关键的是,同时还需要“受过翻译训练”,这个翻译训练即指本部分要探讨的翻译专业知识。Schäffner(2000:155)认为:在学生学习翻译的一开始就应该非常明白地学习什么是翻译和翻译能力应该包括哪些成分等翻译专业知识。
复旦大学何刚强教授2013年在《文汇报》发表的《懂外文者未必能搞翻译》,在文中他说:
人们不同程度都存在对翻译认识的不足。最明显的一点是,以为懂外文就能搞翻译。把懂外文与能搞翻译画上等号,其实是对翻译的一种极大误解。这也可以说是我们今天翻译产生种种质量问题,出现翻译方面种种不尽如人意之事的一个总根源。诚然,翻译工作者,必须要懂外文,但是懂外文只是做翻译的必要条件之一(而且这个“懂”也绝非只是粗知外文或者是通过了某个级别的外文水平测试,而是要精通一门外文;对汉译外者而言,还特别要求能够写一手通顺道地的外文文章)。其他的条件,如中文底子要厚实,中外文史、科技阅读面要广,各方面的知识要丰富,且有一定的独立研究(包括查考)能力等。要而言之,能真正从事翻译工作,特别是能担纲翻译之大任者,若无相当的学养做基础,断难成事。这一点中国迄今为止的翻译史可以提供充足的佐证。
这里的“各方面的知识”及“相当的学养”就必然包括翻译专业知识。他在许多文章中也谈到了翻译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他在不同的文章里提到“翻译策略的学习与掌握当然是翻译专业教学的一个主项”“翻译专业训练……是翻译专业教材的一个大头”“正确的翻译理论对实践起着重大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决定性的指导作用”等(何刚强,1997;2013)。
翻译理论及翻译专业知识是翻译人员从事翻译活动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在本部分,我们将首先探讨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然后讨论哪些翻译专业知识应该是中医翻译从业人员所必须掌握的,从而为中医翻译实践与中医翻译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
5.3.1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
谢天振(2001:2)认为在我国翻译界有一种风气,认为翻译研究都是空谈,能够拿出好的译品才算是真本事。他说:“在我国翻译界有不少翻译家颇以自己几十年来能够译出不少好的译作、却并不深入翻译研究或不懂翻译理论而洋洋自得,甚至引以为荣,而对那些写了不少翻译研究的文章却没有多少出色译作的译者,言谈之间就颇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
他认为这种风气与我国翻译界对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存在的3个误区有关。第一个误区是把对“怎么译”的研究误认为是翻译研究的全部,他认为对翻译界来说,应该跳出狭隘的单纯的语言转换层面上的研究,而更多地从广阔的文化层面上去审视翻译,去研究翻译;第二个误区是对翻译理论的实用主义态度,即认为理论与实践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他认为这一误区局限了翻译研究的范围,同时把理论的功能简单化了;第三个认识误区是,在谈到翻译理论或翻译学时,习惯于强调“中国特色”或“自成体系”,从而忽视了理论的共通性。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误区呢?我们认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对于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认识不足。
我们不妨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入手来探讨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吉林大学孙正聿2009年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专门论述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他首先对理论的内涵及其功能做了论述:
任何一种真正的理论,都具有三重基本内涵:其一,它以概念的逻辑体系的形式为人们提供历史地发展着的世界图景,从而规范人们对世界的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其二,它以思维逻辑和概念框架的形式为人们提供历史地发展着的思维方式,从而规范人们如何去把握、描述和解释世界;其三,它以理论所具有的普遍性、规律性和理想性为人们提供历史地发展着的价值观念,从而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
理论的三重内涵表明,理论不仅具有解释功能,而且在实践的意义上具有规范功能、批判功能和引导功能。
紧接着他又论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我们经常强调的是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却往往忽视理论对实践的“超越”,并因而在强化实践意识的同时却弱化了理论意识。
源于实践的理论,并不仅仅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重要的是对实践活动、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的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这就是理论对实践的超越。
理论对实践的超越,更重要的是在于它能够把握到实践的“规律”,从而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缩短”并且“减轻”实践过程中的“阵痛”。
这里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论述同样适合于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理论与实践是一个一一对应的关系,认为理论就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认为理论就是要直接指导实践,如果出现理论不能直接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就会出现理论无用论的观点。这种观点在翻译界也一直存在,认为只要具备了足够的语言能力,就能做好翻译,翻译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固然,在中外翻译历史上的确有一些翻译家没有接受过任何翻译培训,也不懂翻译理论,但却能做好翻译。其实并不是他们没有翻译理论指导,他们在翻译中会自觉或者无意识地运用到某一翻译理论。如果他们能够清晰地认识指导自己翻译实践的理念及其所属的理论范畴,或许会使自己的翻译实践更加理性,知道自己为什么采用某种翻译策略,其含义是什么,后果又是什么,让自己的译作更加完美(穆雷,2012:6)。
其实对理论抱怀疑态度的人在对理论的认识上出现了一定偏差,他们往往把理论等同于经验的总结。经验大都是就事论事,是在具体的、局部的实践上总结出来的,对具体的实践有指导借鉴意义,但不具有普遍意义。一般来说,理论则更抽象,总是具有一定难度,不如经验直观,对实践的指导并不都是直接的、具体的。
孙艺风(2002:4)也认为有些人之所以对翻译理论抱怀疑甚至敌视态度,是由于对翻译功能的不甚了解及对理论的应用性不切实际的期待所致。他认为:理论的作用是让人们对翻译这项人类古老的文化活动产生与以往不同的、更深入的理解,或是对某些相关问题做出更合理的解释,或提供更好的答案,即使是暂无定论,探索的过程本身也可能带出许多启迪,在某种程度上,起到推动这门学科发展的作用。
Newmark(1982:36)也对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做过很恰当的论述:
翻译理论并不能把劣译者打造成为翻译高手,也不能让学翻译的人变得聪灵或有鉴赏力。翻译理论能做的是向学翻译的人显示在翻译过程中所有或可能会涉及的东西(这些当然是译者一般不会意识到的),提供翻译的原则和指导。在对这些原则和指导进行思索后,译者可作选择与决定。另外翻译理论能阻止译者犯愚蠢的错误(翻译理论家关注的是确保在翻译活动进行时,语言或文化因素不受任何忽视)。(Newmark,1982:36,何刚强译,2009)
对于翻译理论的研究是不是就只是抽象的、脱离实践的纯理论的研究呢?答案是否定,在翻译研究中,无论是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翻译研究,都包含了与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密切相关的研究内容。
Holmes(1972)在其具有开创性的论文《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中,第一次比较完整系统地界定了翻译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得到国际译界的普遍认可。在文中他提出了一个翻译研究的概念模式,提出了翻译研究的范围,为翻译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打下了基础。他把翻译研究分为两大分支:一是纯翻译研究;一是应用翻译研究。纯翻译研究又分为理论翻译研究和描写翻译研究,在描写翻译研究下又分为产品导向研究、过程导向研究和功能导向研究三个方面;理论研究又分为通用理论研究和局部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其中局部理论研究又再分为手段、范围、等级、文本类型、不同时期的翻译和特殊问题六个方面。纯翻译研究是纯研究性质,而应用翻译研究属于应用性质,包括译员培训、翻译辅助和翻译批评。Holmes的翻译研究构想如图5.6所示。
图5.6 Holmes翻译研究构想(引自Toury,1991:181)
根据Holmes的翻译研究构想图,描写、理论和应用是翻译研究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三大分支。一方面,研究者对翻译经验的描写为理论研究提供了数据和基础,描写和理论的研究成果又可以应用于译员培训、翻译辅助和翻译批评;另一方面,翻译理论离不开描写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提供的数据和资料(马会娟, 2013:104)。这是一个翻译研究的整体构想,纯翻译研究与应用翻译研究相互吸取对方的研究成果,无论纯翻译研究还是应用翻译研究,都与翻译实践关系密切,特别是应用翻译研究更是与翻译教学实践联系紧密。
曹明伦(2006:7)认为翻译理论指导实践是与实践相结合,描写实践、解释实践、预测实践也是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由实践决定,但又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他认为辜正坤提出的“实践和理论是互根互构互补互彰的”的关系应该是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之间的正常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翻译理论可以指导、描写、解释和预测实践,在翻译实践中,需要翻译理论的指导,译者掌握了翻译专业知识,可以更快地成为一名称职的职业译员。所以在以发展翻译能力为目标的翻译教学中,必须加入翻译专业知识这一译员必须具备的理论基础。
5.3.2 翻译专业知识的构成
上节我们分析了翻译理论知识对于翻译实践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合格译员必须具备的理论基础。那么一个合格的职业译员应该具备哪些翻译理论知识呢? 在培养翻译能力为中心的翻译教学中,应该向学习者传授哪些翻译专业知识呢?在本节中,我们将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于翻译理论的研究以及翻译教学的研究,提出在中医翻译教学中,学习者应该具备的翻译专业知识。
谭载喜(2000:23)认为翻译学的具体研究对象首先应包括:
(1)翻译的实质。
(2)翻译的原则和标准。
(3)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4)翻译的操作过程和程序。
(5)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郑传珠(2004:45)认为以下的基本理论知识可以纳入到翻译教学中,即:
首先是对有关翻译活动本身即翻译本体的知识,主要包括翻译本质、翻译过程、翻译单位、翻译标准以及翻译的思维方法等;
其次是关于翻译主体即译者的知识,主要包括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和局限性,译者的知识结构,译者的能力构成以及译者的职责和道德素质,译者的常见错误分析等;
第三是关于翻译客体也就是文本的意义或者说信息的知识,主要包括意义的定义,意义的种类,文化差异、思维差异以及语言差异对翻译意义的影响,意义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各种不同意义的特点以及它们与翻译的关系等。
曹明伦(2006)借鉴文艺学对其学科范畴的划分将翻译学的学科范畴分为翻译理论、翻译史和翻译批评3个部分,具体如图5.7所示。
图5.7 翻译学的学科范畴(曹明伦,2006:7)
Bartrina(2005:177-188)提出翻译理论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
(1)翻译是什么?(What is translation?)
(2)翻译研究的概念(Concepts for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3)文本性与翻译(Textuality and translation)。
(4)翻译认知过程(Translation as a cognitive process)。
(5)作为文化事件的翻译(Translation as a cultural event)。
吉尔(2008:38)认为在以培养职业翻译人才为主的翻译活动中,应该传授以下内容:
(1)职业翻译活动远远超出单纯的语言问题。
(2)对翻译的定义应该是广义的,可以有不同形式的翻译,包括根据客户要求的部分翻译。
(3)对翻译活动要有正确的认识:翻译是有目的的行为,是不能脱离交际环境的。
(4)对职业翻译活动中的参与者(作者、翻译发起人、客户、译者、译文读者)要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
Schäffner在职业翻译能力培养中与学生讨论了以下内容:
(1)翻译简史以及本土语言和文化中译者对翻译的贡献(A short overview of the history translation and of the contributions made by translators to home language and cultures)。
(2)语言概念、翻译作为语言转换以及翻译和对等的关系(Linguistic concepts, translation as interlingual transfer;translation and equivalence)。
(3)文本语言学和翻译、文本类型、题材规范和翻译(Text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text typology,genre conventions and translation)。
(4)功能翻译方法: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和有目的的行为(Function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translation a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translation as purposeful activity)(Schäffner,2004:120)。
马会娟(2013:107-108)结合吉尔和Schäffner的建议,根据应用翻译的成果,提出在以发展翻译能力为目标的翻译教学中,学习者应该掌握:翻译的性质、翻译的类型、翻译的标准和原则、翻译的目的、翻译的方法、翻译的步骤、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职业翻译的特点或因素、译员的职业素质、翻译项目管理、翻译的伦理等十一项内容。
综合以上学者对于翻译教学中应该掌握的翻译专业知识,根据中医翻译的特点,我们提出如下翻译专业知识结构(见图5.8)。
应该说明的是,限于图表的大小,对于纯理论翻译知识和应用性翻译知识具体包含的内容还不只图5.8所列,在实际教学中,还应给学生传授比如翻译项目管理、翻译伦理、翻译流派以及翻译的跨学科研究,比如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翻译进行研究等。
图5.8 翻译专业知识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