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Chen就指出,75%的汉语句子由两个或更多的句段(sentence segments)构成。句段可以是单个句子,也可以是短语,切分标志是逗号和冒号。Chen(1994)原是把句段用作基本的句法分析单位,我们则把它视为翻译语言的组织单位。从理论上说,同等情况下,句段越长,结构容量就越大,反之亦然。鉴于汉语句子对结构容量敏感,体现结构容量的句段长度自然影响到行文的可接受程度。本章要对句长、句段长和结构容量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找到句段长度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
我们所说的结构是指句段内的结构,它可以是句段本身(如“<在车上>,我睡着了。”),也可以是句段内部的表达形式(如“我<在车上>睡着了。”)。根据Goldberg(1995:4),“结构”(construction)是基本的语言单位,既指整个小句,又指相对独立的片段(如V-NP,P-NP等)。一般认为,英汉两种语言都没有格的曲折变化,都依赖语序,且基本语序(主 谓 宾)没有差异(Baker,1992:110),但二者毕竟不同,比如,在小句外围成分的语序排列上差异明显:英语可以使用关系代词、分词短语和介词短语等语法手段将修饰、限定成分置于被修饰名词之后;汉语则没有关系代词和分词短语,通常也不允介词短语后置。因此,缺少后置手段的汉语倾向于往左扩展,而英语相反(刘宓庆,2006:205)。这一差异表现为:汉语小句内的结构封闭(close-ending),小句里的宾语、介 宾结构中的处所词(有时可以是宾语本身),以及名词短语中的中心词就是结构的闭合点,不允许在后面缀加其他成分。
由于往左扩展且结构封闭,汉语对结构容量[1]非常敏感,结构容纳的词汇数量有限,“忌讳句中插入”(连淑能,2006:34)。也正是这个原因,从翻译角度看,一个汉语句子内含的片段应多于和它有对译关系的英语句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