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字与多民族国家实现统一的关系

汉字与多民族国家实现统一的关系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晋重新完成统一之后,直到清朝的覆亡,在长达1630多年的封建时代,中国也曾多次出现统一与分裂的交替状态,其中分裂的时期,除了五代十国以外,主要表现为多民族国家层面的不同民族政权的对峙,主要有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以及两宋先后与辽、金、西夏、元的对峙时期。

西晋重新完成统一(280)之后,直到清朝的覆亡(1911),在长达1630多年的封建时代,中国也曾多次出现统一与分裂的交替状态,其中分裂的时期,除了五代十国以外,主要表现为多民族国家层面的不同民族政权的对峙,主要有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以及两宋先后与辽、金、西夏、元的对峙时期。不过这种对峙往往是以外来的侵略为开端,实质上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分裂”;从每次对峙之后即实现统一的结果出发,只能说是尚未统一。

自从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开启了反复入主中原的进程。这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北方民族政权仅占据中原之地,并没有往南推进,而是与屈居南方的汉族政权形成南北对峙之势,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东晋和五胡十六国的对峙并延续到南朝和北朝的对峙,第二次则是宋与辽、金、西夏、元的对峙。

南北朝的对峙结束于隋朝的统一,紧接着兴起的唐朝又乘势向周边地区收复失地、开疆拓土,一度使中国的版图大到仅次于后来的元朝。隋唐两朝当然属于汉族政权,但早期的隋唐王室本身却出自汉人与胡人的混血家族,拥有鲜卑等血统。

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状态,但基本上是汉民族内部的统一,对于正北方的辽、西北方的西夏、正西方的吐蕃、西南方的大理等国,则基本上只能防守或者根本管辖不到。因而北宋也是秦汉以来各大统一王朝中版图最小的。等到金人兴起,相继灭掉辽和北宋,宋室被迫南迁,重新建立偏安南方的南宋,又延续了150多年。

令人尴尬的是,与宋朝国防力量的衰弱相伴随的,却是汉字文化发展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即“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 1980)[3]

第二个阶段是北方民族政权开始不满足于暂居中原,而是反客为主,继续往南推进,直到统一中国全境,主要也是两次,第一次是元朝灭掉南宋,第二次是清朝灭掉南明。在这个过程中,屈居南方的汉族政权反而被看作阻碍统一的分裂势力。

这种观念其实早在金代就有了。例如,在金与南宋对峙时,金废帝(海陵王)完颜亮曾有《题软屏》诗云:“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在他的眼里,南宋就是一个妨碍“万里车书一混同”的分裂政权,必须予以消灭。对此,他不仅“心动”,也有“行动”,实际上已经准备好了渡江战役,试图“打过长江去”,却不料遭遇一场宫廷政变,被刺杀于长江北岸的瓜洲渡,“出师未捷身先死”。

等到蒙古人兴起,相继灭掉西辽、西夏、金,在与南宋短暂的对峙之后,便继续南下,把南宋、吐蕃、大理等全部拿下,终于建立了元朝这一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多民族国家,也替完颜亮实现了那个统一的梦想。

明朝虽然推翻了元朝,但只是把蒙古人看作外来侵略者,其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因而所接收的疆域比之元朝已大为缩小,对于蒙古人逃回蒙古高原建立的北元以及在今新疆西部的东察合台汗国等,只能加以防守,谈不上统一。从这个角度来说,明朝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统一实际上并不完整。

明末满洲人崛起,先是在明朝东北部建立后金政权,然后趁明朝内乱并被李自成推翻之机,入主中原。明宗室虽然在南方建立了南明政权,但并没有南宋那么好的运气,在硬撑了大约18年之后,终于亡于吴三桂手中。此后清朝继续清除汉民族割据政权的残余,又统一了新疆、蒙古等广大地区,基本奠定了今日中国的版图。

从以上历次作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过程中,我们并没有看到汉字文化对统一起了什么作用。我们甚至还可以总结出一条“规律”:似乎越是不掌握汉字的民族,越是有能力统一中国,无论是统一局部(第一阶段)还是统一全境(第二阶段)。

清代曾有汉族文人看不起满洲人,讥讽“清风不识字”。殊不知,我们今天这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统一国家,恰恰是这些“不识字”的满洲人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巨大的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