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言和文化不具有同一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意味着语言和文化不是同一个事物,即不具有同一性。什么是“载体”?载体“泛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文化本身是一个抽象的东西,需要相应的载体来作为存在的依托,而语言则是它的载体。由此可见,作为载体的语言是一种具有承载功能的“事物”,而为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则是“其他事物”。
这就好比一杯酒,由酒水和酒杯构成,酒杯是酒水的载体,但酒杯本身并不是酒水。那么,语言与文化虽然构成承载与被承载关系,但又是不同的事物。常见有人把语言与文化等同起来,就是由于把“酒杯”当成了“酒水”。
2)语言只是文化的一种载体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个“载体”是指“一种载体”或“载体之一”,而非“唯一载体”。这是因为,文化还可以有其他载体,亦即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具体来说,作为文化载体的,除了语言,还有服饰、饮食、建筑、生产工具等物质载体,以及艺术、宗教、道德、礼仪等非物质载体。因此,在考察和识别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特征时,语言载体并非唯一的依据。
仍以酒水为喻,某种酒水既可以用酒杯来承载,也可以不用酒杯而改用其他容器,如碗、瓶、壶、罐等。例如,汉族和回族在语言载体方面并无区别,只能依靠其他载体,如宗教信仰等来加以识别。又如,考古学家在研究史前遗址所反映的文化形态时,由于语言载体已经消亡,其所依据的就只能是语言以外的载体。常见有人误以为语言载体是“唯一载体”,而忽略了文化还有其他载体。这大概由于汉语的“载体”一词不分单复数的缘故吧。
3)具体的语言与文化不一定匹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就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和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而言的,而作为载体的具体语言和作为承载对象的具体文化之间,并不总是呈现一一对应的匹配关系。我们在第一章中曾讨论过语言的民族识别性问题,指出语言与民族之间一对多或多对一的情况更为常见。若以一个民族拥有一种文化,那么语言载体与文化内容之间同样会呈现出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关系。
仍以酒杯和酒水为喻。同样的一种酒杯,既可以承载白酒,也可以承载红酒、黄酒、米酒、啤酒、奶酒、清酒等等。而同样的一种酒水,既可以用陶瓷杯来承载,也可以用紫砂杯、玻璃杯、塑料杯、搪瓷杯、木杯、纸杯等等。例如,汉语是汉文化的载体,但同时也是我国回族文化(属于伊斯兰文化范畴)的载体,因为回族的母语也是汉语。这是一种语言成为两种以上文化的载体。反之,我国裕固族的两个支系分别使用恩格尔语和尧呼尔语,这是两种语言共同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而藏族的情况,则是以藏语等13种语言共同作为藏文化的载体。就全国而言,则是129种语言共同成为56种民族文化的载体。另外,汉语普通话具有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律地位,除了作为汉民族的母语,也可以作为各少数民族的第二语言或者第三语言,起到族际通用语的作用,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包含56种民族文化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载体。
当然,喝酒若是讲究起来,某种酒和某种杯也是需要一对一地配合的,所以也有专门的白酒杯、红酒杯、啤酒杯、清酒杯等,否则就显得不那么“正宗”了。不过,那只是在“讲究”的条件下才能做到。一旦某种酒变得平民化而普及开了,就很难“讲究”了。例如,用藏语承载藏文化,自然更有“原汁原味”的代表性,但用其余12种语言承载的,仍然是藏文化。
4)语言载体可以改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载体是可以而且需要改变的。改变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语言经不断发展完善而延续,一种是语言的换用。
仍以酒杯为喻。一种酒杯用的时间长了,难免不适应新的便利需求或审美需求,需要不断完善,可以小改,也可以大改,甚至脱胎换骨,以崭新的面貌出现,而名称还是原来的;甚至可以放弃原有的杯子而换用另一种更好的杯子。而已经淘汰的那些杯子,则不妨妥善保存在博物馆里,供人们“发思古之幽情”。例如,汉语从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历经数千年,汉语仍然是汉语而没有变成另外一种语言。不过,事实上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已经变得面目全非,非经专门学习则无法读懂古代的文献,而保留古汉语成分较多的闽南话、客家话、广东话等南方一些大方言也无法让其他方言区的人听懂。我们可以看到,一部汉语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酒杯”的完善、改良史。
另一方面,我国满族的绝大部分已改用汉语为其母语,放弃了其本民族的母语满语,则是语言的换用。
孔子讲究“循名责实”,曾对周代酒器觚的形制变化不满,发过一通“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的感慨,反映了他的保守观念。若他老人家在天有灵,发现现代汉语已经令他听不懂,想必也会发一通“雅言不雅言,雅言哉!雅言哉”的感慨吧。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是一种载体,而载体并不等于内容。在需要时,一种载体可以承载多种内容,同一种内容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载体。在认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一命题时,必须防止将载体与内容等同起来,从而将语言与文化混为一谈。
我们强调语言“只是”一种载体,并非否认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然而,无论载体与内容之间关系如何密切,载体就是载体,无法取代内容。
[1] 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