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 语篇结构对比
对公共警示的语料进行跨语言、跨类别比较,可以发现它们基本上都按照WA^WD^WI的顺序排列,但又呈现出一些不同之处。汉语的公共警示文本因类别不同出现不同的序列结构,气象警示呈现WA^WA^WD^WA^WD^WI的序列,而旅游警示呈现WA^WD^WA^WI的序列,而英语的文本则几乎一致地呈现WA^WA^WD^WI的序列,总结如表7.2所示。
表7.2 公共警示文本的语篇结构序列对比简况
加拿大警示文本中,WA不仅由短语式的标题实现,同时还由正文中的一个完整小句再次实现一次;WD因情况不同或长或短,既可由介词短语完成,也可由比较完整的系列小句实现;WI的指示性建议也详略不同,由小句或小句群完成。在我国气象警示文本中,标题的小句实现WA,但语篇的结构序列因警示的类别而出现变化。在气象类文本中,会再次出现完整的WA,接下来的WD中会出现以图例、多模态符号再现的WA与WD,在结尾以小句群完成WI,而在旅游警示中,第二个WA出现在WD之后,这样的变异既受汉语行文表达习惯的制约,也与各类警示文本的规范化程度有关。
图7.2与图7.3的气象警示,可以反映出英汉公共警示文本在语篇结构上的差别。为阐释得更加全面,下文将对旅游警示英汉语篇的结构进行对比分析。
图7.7中,语篇说话者——Foreign Affairs,Trade and Development Canada(加拿大外交、贸易与发展部)——在标题与正文的第一句均开门见山地提出警示WA,“advises against all travel to Afghanistan”(勿前往阿富汗),然后在WD非常简略地描述了阿富汗地区的不安全形势,最后在WI部分告知听话者应采取何种措施。
图7.7 英文旅游警示文本的结构序列
图7.8汉语旅游警示文本中,除标题中提出了警示WA(暂勿前往越南)外,对越南当前的治安危险信息介绍(WD)位于文本起始部分,其次为说话者中国驻越南大使馆的正式警示(WA),最后为警示指示WI,介绍中国公民应采取的措施。
图7.8 汉语旅游警示文本的结构分析
全面观察英汉公共警示语篇,可以发现两者在体裁结构上存在许多的异同点。相同之处有两点。首先是结构上的相同。英汉公共警示文本的体裁结构与Carstens (2002)定义的警示行为模块相吻合,WA起提醒作用(吸引听话者注意),WD告知(潜在危险)的作用及WI指导(如何避免危险或解决问题),基本上按照这个逻辑组织宏观的语篇信息。其次,英汉公共警示说话者对于体裁结构均进行了一定的顺序选择,体现了说话者对读者阅读意识的顺应。
不同之处有以下几点。第一,对两类警示语进行跨类对比,可以看出气象警示语篇比旅游警示语篇具有更强的规范性。英汉气象类语篇中的WA始终置于WD之前,凸显了预警的核心言语行为。其规范性特点不仅体现在警示标题部分采用了警示级别体系,加拿大的语篇中没有采用国际标准方法——用颜色表示警示级别,但却系统地采用了“statement”“watch”与“warning”这些不同语义梯度的词汇来表示警示级别,汉语语篇中采用了国际标准,并以比较“冗余”的方式,在语篇中用图例、颜色等符号手段实现或强化WA与WD,并将其表格化。
相对而言,汉语旅游警示语篇中,尚没有使用成体系的警示级别,不具有英文旅游警示语篇的结构规范。在英文语篇标题的WA中,“Exercise normal security precautions”(实施常规的安全措施)、“Exercise a high degree of caution”(实施高度警惕)、“Avoidnon-essential travel”(取消不必要的旅行)、“Avoid all travel”(取消所有出行)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语义梯度。同时,在警示级别最高的类型“Avoid alltravel”(取消所有旅行)前,通常都配有红色的警示图例,在语用与实践上均强化了最高警示级别的表达效度。
第二,对气象与旅游警示语篇进行跨类对比,可以发现WA中凸显的语义角色不同。气象警示语篇的WA中,被凸显的危险因素是不可控的天气现象,如“大风警示”,而旅游警示语篇的WA中,凸显的是可能陷入险境的可控范围内的社会行为,“提醒公民取消一切前往越南的旅行”。这一风格差异与这两类警示文本的“风险类别”(即“险情是否可以人为地控制”)有相关之处,旅游警示中,人们的自主行为完全可以规避风险,因此警示中以“行为”为主,而气象警示中,人们几乎无法控制危险天气带来的险情,因此被凸显的就是灾害性自然天气情况。
第三,对英汉文本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旅游警示语篇中,汉语文本的WD在序列上优先于WA,从公共行政警示语用目的的迫切性来说,其表达效果略逊于英文语篇中将WA优先的方式。汉语的语篇结构如此处理,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英汉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不同。“英语民族非常注重主题句的明确设定,并且通常把它置于段首,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思维方式所决定的。英语段落往往在语篇的开头部分就直接点题,态度明确,观点清晰,主题突出,其后内容按直线展开,层层深入,紧扣中心思想。”(张严,2006:140)相对而言,汉语的“思维模式呈螺旋形,语篇的开头部分往往是相关的外围问题,陈述观点的手法委婉曲折”(张严,2006:140)。
第四,对英汉文本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尽管加拿大和我国公共警示文本中都含有WI,但在警示说话人与目标受众的人际关系与互动方式上,两者存在细微差异。除向听话者介绍应采取的措施外,加拿大公共警示中直接用第二人称代词“you”(你)来称呼目标受众,体现了人际关系的亲近性,还号召听话者报告恶劣天气或主动登记个人情况等,体现了警示说话者与目标受众之间的互动性;而在汉语语篇中,并没有这样的互动人际意义,使用了大量省略人称的祈使句,体现了这类语篇的官方色彩或权威性特点。
7.3.2 语言风格对比
7.3.2.1 情态动词
一般认为情态动词分为三种量值:高值、中值及低值(Halliday,2004:624)。“高值情态动词具有绝对态度的功能特征,而中低量值的情态动词具有相对态度的功能特点。”(魏本力,2005:57)英汉语情态动词均可分为三个量级,见表7.3。
表7.3 英汉语中情态动词的量值分类(见Halliday,2004:116;彭宣维,2000:122123)
情态动词大致用于两种语境下,即对自然灾害发展趋势的预测以及希望行为人选择某种行为的意愿性程度。在例(2)中,情态动词will与may均是对事态发展可能性的预测。
(2)Surfaces such as highways,roads,walkways and parking lots will become icy,slippery and hazardous.Take extra care when walking or driving in affected areas.Ice build-up may cause tree branches to break.Utility outages may occur.
(CAN-W-Warning-15)
在警示文本(2)中,第一及第三小句中陈述部分的中值情态动词“will”表示说话人预测危险发生的概率为中等,低值情态动词“may”表示对危险发生的预测为低概率。而在(3)中,may同样表示可能性,但“应当”则为意愿性动词。
(3)相关地区应当注意防范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
(CHN-W-Red-06)
在警示文本(3)中,“相关地区应当注意防范”属于说话人的建议,高值情态动词“应当”表示其建议的急切程度,而在陈述句“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中,低值情态动词“可能”表示发生自然灾害的概率低。
本研究利用Ant Cont软件分析了公共警示语料,检索了主要英语情态动词must、should、will、would、can、could、may与汉语情态动词“须”、“应(当)”、“将”、“愿”、“可”等出现的频率与实际语境,并对此进行简单的对比归纳。图7.9与图7.10为部分检索界面的样例。
对主要情态动词进行词频与搭配分析可知:“must”、“should”、“需(必须)”、“应(当)”等中高值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相对较少,而中低度情态动词“will/may”出现的频率相对要高。英语文本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will”常用的搭配为“某部门将……”,如“the issuing organ will update...”,或“灾害将……”,如“storm will develop...”。情态动词“should”大部分出现在“visitors should...”这样的搭配语境中,在警示的WI部分出现的频词比较多。情态动词“would”也多用于行为人的行动意愿,在“ifyouwould...”结构中,表示听话者是否有意愿与相关部门联系,或用于对灾害性危险趋势的预测,如“the snowwouldgrow...”。中度情态动词“may”和“can”均代表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常用于对危险结果的预测,如snow/visibilitymay/can...,也表示相关人员在此危险环境中的行为意愿,如“youmay/canreport/tweetsomething”这一习惯性表达。“could”一般用于预测灾害性天气情况的发展趋势,较显著性地出现在较高级别的气象警示类别“watch”中。
汉语文本中,高值情态动词多以变体形式“需”或“须”出现,且出现频率很低,而“应该”也多以“应”的形式出现,“可能”与“可”的频率都比较高,“可能”更多地用于概述自然灾害的发展状况,而“可”则更多用于行为人的行动意愿性,相当于“可以”。
图7.9a 英文行政警示文本中情态动词should的频率与搭配
图7.9b 英文行政警示文本中情态动词can的频率与搭配
图7.10a 汉语行政警示文本中情态动词“应”的频率与搭配
图7.10b 汉语行政警示文本中情态动词“应当”的频率与搭配
以气象警示文本为例,情态动词使用的多寡与警示级别之间的关系见表7.4与表7.5。
表7.4 加拿大气象警示文本中不同量值情态动词的数据分布
为避免因英汉警示文本的长度不同(加拿大气象警示文本共18641个词;我国气象警示文本共9806个字)而产生的对比差异,按照每1000词/字计算出了一个简单的定额比例,稍作比较。由表7.4可知,气象警示文本中,中值情态动词使用最多,在最高级别的“Warning”中每1000词出现了40.4次,在次最高级别的“Watch”中出现了24.3次,在“Statement”级别警示中出现了29.1次。其次使用较多的为低值情态动词,即在“Warning”中每1000词出现了21.0次,在“Watch”中出现了16.4次,在“Statement”中出现了14.7次。使用最少的为高值情态动词,仅在“Warning”中出现0.1次。
表7.5 我国气象警示文本中不同量值情态动词的数据分布
由表7.5可知,在我国气象警示文本中使用最多的情态动词为低值情态动词,在“红色预警”中每1000词出现4.6次,在“橙色预警”中出现6.3次,在“黄色预警”中出现8.1次,在“蓝色预警”中出现7.8。其次为高值情态动词,在“红色预警”中每1000词出现了4.1次,在“橙色预警”中出现了6.7次,在“黄色预警”中出现3.7次,在“蓝色预警”中出现3.1次。中值情态动词在我国天气类文本中几乎未出现。
那么,在旅游警示文本中,情态动词是否具有相同的分布趋势呢?表7.6与表7.7对此进行了相应的描述。
表7.6 加拿大旅游警示文本中不同量值情态动词数据分析
由表7.6可知,在加拿大旅游警示文本中,中值情态动词使用最多,在最高级别的警示“Avoid alltravel”中每1000词出现6.0次,在“Avoid non-essential travel”中出现5.1次,在“Exercise a high degree of caution”中出现7.6次。其次为低值情态动词,在最高级别的警示“Avoid all travel”中每1000词出现6.4次,在“Avoid non-essential travel”中出现3.5次。高值情态动词使用次数最低,在“Avoid non-essential travel”中每1000词出现0.4。此外,在“Exercise normal security precautions”中未出现任何量值的情态动词。
由表7.7中的数据可知,在我国旅游警示文本中,情态动词比率最高的为高值情态动词,在“再次提醒”级别的警示中每1000词出现2.3次,在“提醒”中出现2.4次。其次为低值情态动词,在“再次提醒”中每1000词出现1.6次,在“提醒”中出现1.0次。最后为中值情态动词,仅在“提醒”中每1000词出现0.1次。
表7.7 我国旅游警示文本中不同量值情态动词数据分布
综上,英汉公共警示文本中情态动词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异同。第一,越是警示级别高的文本,使用的情态动词越多,且均出现于WD与WI部分;这可能与警示发布者的语用目的有关,在警示级别高的文本中,语篇说话人既要提供更多的警示理由,同时,也要一定的语用缓和策略。第二,相比汉语公共警示文本,英语公共警示文本中情态动词使用更多、更普遍。第三,英汉语篇中,不同量级的情态动词在不同警示级别的文本中的分布是不同的。气象警示文本中,在英语警示文本中使用最多的为中值情态动词,其次为低值,最少的是高值情态动词,而在汉语公共警示文本中使用最多的为低值情态动词,其次为高值情态动词,中值情态动词使用最少;在英语旅游警示文本中,中值和低值情态动词使用最多,其次为高值情态动词,而在汉语文本中使用最多的为高值情态动词,其次为低值和中值情态动词。
中英公共警示使用情态动词的差异,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公共警示说话者对警示语篇的人际意义的定位不同。加拿大说话者习惯使用中值和低值情态动词与广大受众进行交际,能缩短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距离并达到交际目的,我国公共警示说话者选用低值或高值情态动词,特别是高值情态动词使用比例明显高于加拿大公共警示中高值情态动词的使用比率,这有助于增强公共警示文本的权威性。第二,汉语中的情态动词使用更加灵活,意义更模糊,其具体量值需根据具体语境来分析,无法像英语中的情态动词那样容易辨别(当然总的来说,情态动词的量值都较难分辨,都需要根据语境来确定)。
7.3.2.2 公式化表述
公共警示的另一个语域特色是频繁使用公式化表述,包括被动句及各种行业表述。“英语科技文体中被动句的使用明显要比汉语科技文体中被动句的使用频繁。”(郭滨,2011:158)英语被动结构的基本结构为“be+done”,在现代汉语中,被动句可分为有标记的“被、叫、让、给”字句和无标记被动句(包括受事主语句)(邓云华、黄广平, 2014),本研究中我们仅考虑有标记被动句。表7.8至表7.11分别是英汉警示语文本中被动句在不同级别警示文本中的使用频率。
表7.8 加拿大气象警示文本中被动句的频率
表7.9 汉语气象警示文本中被动句的频率
表7.10 加拿大旅游警示文本中被动句的频率
表7.11 汉语旅游警示文本中被动句的频率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加拿大气象警示文本中被动句所占比例远远高于旅游警示文本,更高于汉语文本中使用的比例。原因可能在于,气象警示文本中危险对象是人力不可控制的因素,使用被动句有助于表述危险的客观性,而在旅游警示文本中,更强调人的自主选择性,所以被动句的出现就偏少。由此可见,被动句的使用仍然与文体有很大的关系。
在公共警示中出现许多技术性表述,尤其在文本标题及起始部分。常见的公式化表述见图7.11。首先,警示的级别有专门的名词术语“alert”(预警),对预警的统称一般为“warning”(预警),而且,“warning”又是一个最高级别的预警“Alert:warning”(预警:红色危险警示)。在旅游警示文本中,预警一般称作advisory(提醒/建议)。此外,英文的公共警示文本中,文本标题中均有比较醒目、简短的电报式短语警示,分别是:
图7.11 英汉公共警示中常见的技术性表述
Alertfor:place name(预警:涉险地区名)
Warnings/Watches/Statements(危险的级别)
在正文的第一句中,使用电报式短语,如
level of warnings in effect for:(发布某一级别的预警)
·affected areas (涉险地区)
旅游警示文本中,也有类似的格式化语言,如
Advisories (出行预警提示)
Name of the Country concerned—levels of warning(涉险国家或地区名——警示级别)(注:红色字体)
在正文的第一句,公式化语言为“Agencyadvisesyouagainst Xto Adueto Y”(某部门提示您取消前往A地区,因为Y隐患)。
我国公共警示文本的标题和文章起始部分也使用很多技术性表述。每一篇汉语气象警示文本在标题上遵循以下结构:“某省/自治区^(某市)^发布某类某色预警”,在正文第一句“某气象台某月某日某时发布某类预警信号”,旅游警示的标题也呈现出技术表述特征,标题大多遵循以下结构:“提醒/再次提醒^在/赴^地区或国家名^中国公民/企业^注意/遵守具体的注意事项”。
此外,许多关于气象或社会治安的公式化表述,如visibility(能见度),rainfall amount(降雨量),millimeter(毫米),washouts(排水)等也是显著性的词汇特征。
7.3.2.3 多模态表述
除语言符号外,意义的表达还可通过颜色、图像及声音等非语言模态。确定某一文本是否是多模态文本主要看它涉及的模态种类或符号系统的多少(朱永生,2007:83)。英汉公共警示文本虽然只涉及视觉模态,但至少包含了三个符号系统,文字、图画与颜色,构成多模态文本。“符号、颜色以及警示标签的大小及形状均会影响警示的突显性。”(Lesch,2006:138)某些符号具有提醒受众并将其注意力转移至符号自身的特征,这对于警示文本的设计很重要,“因为日常环境中到处都充满了分散人们注意力的信息,只有具有突显特性的符号能在诸多符号中脱颖而出。”(Wogalter,etal.,2006:160)是否恰当地使用多模态表述会影响到公共警示的信息突显性(Ryan,1991;Bhalla&Lastovicka,1984)。
在加拿大最高类别的旅游警示文本中,内含红色惊叹号的圆形符号非常醒目,能引起受众的注意。警示文本标题中的涉险地区与警示级别“SOUTHSUDAN—AVOID ALLTRAVEL”中所有字母都为大写形式、加粗且为红色字体,能使其与正文区分,并增加突显度。红色代表危险程度最高的警示,表示南苏丹地区的安全状况处于最危险情况(见图7.12中椭圆形所指的部分)。
图7.12 加拿大旅游警示文本中标题部分的多模态符号
同时,字体、字号、字母大小写、颜色等符号是按照警示信息的危险级别来使用的。在高级别的警示文本中,如“Avoid all travel”及“Avoid non-essential travel”中,均采用了单词大写、加粗及用红色字体等符号,且在标题旁配有内含惊叹号的圆形警示符号,而在低程度的危险警示文本中,如“Exercise a high degree of caution”及“Exercise normal securityprecautions”中,均未采用此类符号资源。详见图7.13对警示文本级别与标题的排列对比。
图7.13 加拿大旅游警示文本级别与标题的多模态资源
在加拿大气象警示文本中,字体与字号上均采用了非语言符号,比如加粗、加大、加色,并辅以排版间距等符号资源,从而实现了警示言语行为的最佳交流效果,对图例符号的使用主要体现在网页上的超链接图例,虽然这种图例远没有汉语的图例具体(囿于字数,本节没有对此进行讨论)。
汉语气象警示文本中,很少在字体上复合其他表意资源,而是广泛使用国际上规范的图例及颜色资源。我国气象警示文本中除使用不同颜色,即红色、橙色、黄色及蓝色的语义概念来区分警示类型外,如“红色预警”,还使用了融合颜色、图像、文字的综合图例来标识或区别气象状况的恶劣程度。比如,暴雨天气图例大致由四个板块组成,其中,左上图像为云型图配有四滴雨滴,右上为汉字“暴雨”,左下为汉字“红”,右下为英文翻译“rainstorm”,暴雨预警又可分为不同级别,依次用不同颜色标识(见图7.14)。大雾红色预警中,图例内的图案为三条横向的平行线;霾预警中,图例内的图案为横卧的数字“8”。图例标识中的图案及颜色很容易吸引受众的注意,使其意识到警示危险的严重程度。
图7.14 汉语暴雨气象警示文本图例
汉语旅游警示文本中很少使用这么丰富的多模态资源。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旅游警示文本尚未达到足够的文本规范化程度。
“在警示信息中提供更明确或更详细的信息能增加警示的效力”(Lesch,2006:139),因此英汉公共警示说话者均有意识地采用了多模态资源以丰富文本信息,增加信息的突显度,从而达到良好的警示效果。英汉公共警示说话者使用不同种类的多模态。英语公共警示中采用了四种,即字体加粗、图例符号、字母大写及颜色。汉语公共警示中采用了三种,即图例、颜色及图片。为了简单了解英汉警示文本中多模态资源的使用概率,我们对文本中使用到的多模态资源进行了简单的统计,得出以下结果,见表7.12。
表7.12 英汉公共警示文本中多模态资源出现的频率
对比英汉公共行政警示文本中所使用的多模态资源,字体、字号、颜色、图例、排版等,可以大致得出这样的规律:加拿大文本中更多使用字体、字号、颜色与排版来强化警示的语用与信息功能,而汉语文本中则较多使用图例来达到类似的功能。表7.12中加拿大旅游警示文本的字体大写、颜色、图例符号等三个表意系统所占的频率虽然比较低(分别占44.6%),但这是因为这些频次只出现在较高级别的警示文本中(表7.12中的文本总数没有区分警示级别)。此外,尽管汉语公共警示仅使用了几类多模态手段,但其多模态表述更加灵活多样,含有多样化的颜色及图案,而英语公共警示中的多模态表述在种类上虽然有限,但却较为体系化,更具有一致性。在某种程度上,英文警示文本的体裁规范性程度与稳定性程度比汉语的似乎要更显著。当然,这一初步结论尚需要进一步的语料证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