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凸显假设(GSH)是以色列著名心理语言学家Giora最早于1997年提出来的。Giora(2003) 将GSH解释为“由于习惯性(conventionality)、熟悉度(familiarity)、使用频率(frequency)和典型性(prototypicality)而在我们大脑里面形成的编码意义越是凸显,则其获取的速度越快”。凸显指的是容易识别、处理和记忆的事物(沈家煊1999),越是凸显的事物在人们认识中就越突出,跟它们建立心理联系也就越容易,通达等级就越高。
Orna和Giora(2004)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指出: 语境和词汇在话语理解过程中是以一种平行的方式进行的,词汇在听话者那里所触发的意义联想与听话者对于该词汇的“凸显度”有关,即凸显义总是至少在话语理解的起始阶段最早出现在听话者的大脑里。一般而言,在此过程中语境起到某种预测和制约的作用,使得听话者最后选择较合适的诠释。但对于某些根深蒂固(entrenched)的凸显义,即使与语境不符合也会成为最终选择。如一个男人(M)和一个从事生物工作的女人(W)进行的下面这一段对话:
例(4) M: —I wanted to talk with you about something,but I can't remember what.
W: —(NOTES SEWING THREADS ON THE TABLE) Itmust have to do with thread(joking).
M: —Yea,I wanted you to do Maya'sjeans(joking).
W: —You know,the first interpretation I got was genes with a“g”.
虽然语境与“gene”这个解释明显不符合,但是由于该女人从事与生物有关的工作,因而“gene”对她来说是使用度很高的,即该词汇形式对她是极度凸显的,以至于她的大脑自动进行反馈而完全没有受到语境的约束,从而出现一种自我中心的言语行为表象。
我们发现,等级凸显假说和模型理论(modular theory)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一般来说,语言学理论设想有两个截然分开的机制: 一个是“从下而上”,该方法对于具体领域的信息(语言)是很敏感的; 另一个是“从上而下”,该方法对于所有的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都很敏感。与传统的模型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等级凸显假说认为模型理论中的模型机制(词汇)是自我调节的(是分层面的): 更为凸显的反馈更快到达激活意义的表层,反馈的凸显是从编码的角度来说的,与编码意义相关的凸显是由其原型性、熟悉性和频率决定的,而非编码的反馈(隐含义)是非凸显的。根据等级凸显假说,当遇到词汇刺激的时候,不管语境如何,凸显义都会自动激活。在这个框架里面,语境信息也许会立刻影响理解,但一个具有高度信息量、足够预见性的语境也许会呈现出某种意义,从而不需要穿透词汇。实际上,强的语境信息是可以比词汇处理更快,也就是说在某种强语境下相关的意义是预见性给定的,并且在词汇刺激还没出现之前就已经明确了。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语境和词汇并不是互动的,而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运行状态[1]。
根据GSH,甚至强语境在话语理解的初始阶段所起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即语境可以起到预见作用,但是不能阻止凸显义。等级凸显假说一方面设想语言的自动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又允许有整合、调整的机制。这样一来,对于语境信息快于、等同于或者慢于语言处理的情况都可以做出预测。与模型观不同的是,GSH并不总是预测受语境影响较慢的因素会导致后续的处理,相反,最为凸显意义在语境中是不可预见的,也就是说,即使语境并不支持该凸显义,它依然能最快显现出来。同时,GSH不认为语境信息是在所有的语言信息详细处理完成之后才发挥作用的(格赖斯认为先语言再语境),相反该设想认为语言信息和语境信息是以平衡的方式发挥作用的,语境自身有其运行轨迹,提供与之适切的意义,并对语言处理的最后结果产生影响。总之,该理论同时考虑语境和语言的凸显作用,词汇效果恒定地贯穿句子,其影响和词语编码的凸显度有关,而语境的影响则和预测性和词汇在句子中的位置有关。其具体的设想如下:
假如语境有足够的预测性并且相应的词语刺激出现在句子的末尾阶段,则语境效果要先于词汇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相适切概念的猜测是先于词汇激活之前的。假如词汇激活出现在句子的起始阶段,则语境效果并不会先于词汇效果的。在这种情况下,甚至于一个很强的语境也不会有足够的效果来预测适切的概念。该假想认为在理解的起始阶段,语境的预测效果不如在句子的结束阶段,因为起始阶段同结尾阶段比较而言其约束力是相对微弱的。在所有条件下,一旦遇到词汇刺激,和语境不适切的意义也会激活,但是其激活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是由其相关的凸显度决定的。
Giora提供了一系列实验来证明GSH。
实验(一):
例(5) The slugger splintered the bat.
(bat的意义: 凸显义——木制的工具; 不相关义——安全;亚凸显义——飞行; 不相关义——车站)
例(6) The biologist wounded the bat.
(bat的意义: 凸显义——木制的工具; 不相关义——安全;亚凸显义——飞行; 不相关义——车站)
实验(一)是Vu等人(2000)实验的翻版。Vu等人的实验结果支持“不管词汇的凸显义如何,和语境适切的意义总是优先的”,Giora用类似的实验考察并证明: 如果词汇刺激出现在句子的末尾阶段,语境可以在词汇被激活之前预测适切的词汇义,表明语境所提供的适切意义和词汇意义是没有互动的。
实验(二):
例(7) The custodian found the solution. She inserted the bulb.
(可能的意义: 凸显义——灯泡; 亚凸显义——花; 不相关义——悬崖)
例(8) Thegardenerdugahole. Sheinsertedthebulb.
(可能的意义: 凸显义——灯泡; 亚凸显义——花; 不相关义——悬崖)
实验(二)的目的是要考察当词汇被激活的时候,即使是强语境也不能影响词汇的处理。实验结果显示,在起始阶段受试者对于凸显义的反馈比亚凸显义要快,但是在句子的结尾阶段,在语境的作用下受试者对于适切的但是非凸显意义的处理明显加快。
上面两个实验显示,在句子的开始阶段语境的作用是缓慢的,不会阻碍词汇机制的运行。在话语理解过程中,语境和词汇是以一种不同的、非互动式的机制运行的。在Giora的实验中,“与语境适切的意义总是优先处理或者排他性激活的”观点,至少在词汇刺激出现在句子起始位置这种情况下受到挑战。Giora (2004)的进一步实验显示,甚至在句子的结尾阶段,与语境不适切的但最凸显的意义仍然没有受到限制。实验证明语言理解包括两个决然不同的机制,并且他们是以平行的方式发挥作用的: 一个是对语境敏感; 另一个是对编码的凸显义敏感。语境信息也许有加快作用,但它不会阻碍凸显义,凸显义是一遇到词汇刺激就会不顾语境而自动运行的。凸显义贯彻话语理解过程,而语境起到一个最终定位的函数作用,其作用在句子的起始阶段缓慢,但越靠后越明显。因此,词汇的不可穿透性机制使得人们可以不受模式之外的信息计算限制来获取意义。
GSH的基本观点大体可归纳为: (1)在语言理解过程中,词义处理机制和语境信息处理机制共同起作用; (2)词义处理机制受“凸显原则”支配。在任何情况下,凸显义优先处理; (3)在语言理解初期,语境对词义信息处理所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它无法阻止凸显意义的激活。
与“认知语言学凸显观”比较而言,Giora的GSH更具系统性和创新性。后者不但对某些传统语言学不能解释的现象做了很好的解释,同时也从思维角度对言语研究起到很好的启示作用。其理论优点体现为:
(1)放弃了字面义/隐喻义的划分,代之以凸显义/非凸显义。凸显是一个等级、动态的概念,某一语言表达的凸显义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在同一时期不同人群也不同。GSH避免了将话语区分为字面义/非字面义二分法带来的理论与实际操作的困难,从而使得该理论更加灵活而富有解释力。
(2)首次明确表述“语境的效果可能快于词义处理过程”。该观点一方面不同于标准语用模式“语境后发生作用观”,另一方面也挑战了直接处理模式的“语境充分的情况下字面义/隐喻义直接理解”的观点,因为人们并不总是在见到某个表达以后才进行理解(宫同喜2009)。
(3)明确表述了词义处理机制。这种机制说明存在一种优先意义,其虽与当前的语境不适切但仍然凸显。这使我们对于大脑的工作机制和语言理解有了另外一种选择。
然而该理论也有偏颇和不足之处,如对字面义的界定不同,对标准语用模式的批评也失偏颇等。另外,虽然该假设也考虑到了语境因素的作用,但将其视为与词汇通达互不关联的平行运行机制遭到Gibbs等人(2002)的批评,其合理性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 参考Giora,R. Peleg,O.,and Fein,O. 2004. Resisting contextual information:You can't put a salient meaning down. Experimental Pragmatics(ed.). Palgrave.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