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体与世界

个体与世界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从社会-认知语用视角对言语交际进行研究的要旨在于整合个体认知和社会互动。上文采用凸显机制从思维运行的角度对合作和自我中心作了统一解释,下面将进一步从体验哲学角度对合作和自我中心进行诠释。自我中心性主要体现为认知的个体性,合作则更多地涉及社会因素,其关系就是个体与世界之间不同侧面的体现。

本书从社会-认知语用视角对言语交际进行研究的要旨在于整合个体认知和社会互动。上文采用凸显机制从思维运行的角度对合作和自我中心作了统一解释,下面将进一步从体验哲学角度对合作和自我中心进行诠释。自我中心性主要体现为认知的个体性,合作则更多地涉及社会因素,其关系就是个体与世界之间不同侧面的体现。

西方传统文化观念认为人的身体是与世界分离的,如Descartes的“灵-肉”二元论(dualism)。许多现代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都反对“二元论”,并提出个体是可以被理解的和被进行科学研究的,个体和世界是处于一种“机体-环境”(organism-environment)的互动互补的动态关系中。Merleau-ponty(1962)称“身体是原始存在的,是先于思维和反映的世界,世界存储在身体当中并通过身体而存在”。对于个体-环境互动关系,较近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Rosh等人(1991) 的“人际-认知”观(personhood-cognition),他们认为: “认知是一种摄入世界的行为和历史。”我们认为人对社会知识的了解就如同对世界知识的了解,社会通过融入个体而变得鲜活,同时个体经验有机地组成了社会知识的一部分。如同Bateson(1972)的著名例子“盲人可以通过其手杖作为身体的一部分”,分布式认知中的手抄本、电脑等可以作为人类记忆认知的一部分,从而使个体的认知与社会有效地结合起来。就言语交际中的话语合作而言,个体通过身体对世界、社会的认知从而记忆了大量的社会文化模式、语境模式、交际模式等,这些模式无疑是构成话语合作的基础。当然,人类所具有的意图机制、推理机制也是即时话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其次,体验哲学也十分注重“自我”。认知语言学发现很多关于“self”的隐喻句,如After being knocked down,the boxer picked himself off the canvas,Peter is out of his mind,You‘re pushing yourself too much,Pull yourself together,He is trying to find himself等等。这些隐喻句都是基于不同的身体经验上的,体现了不同水平的“自我”,反应了不同方式的体验(Lakoff&Johnson1999)。可见,我们的“自我概念”是建构在我们所参与的日常生活中身体行为模式的基础上的。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指的言语交际中的“自我”指的是“自传式自我”(autobiographical self),是一种记录个体生活经验,并被认为要求概念结构和语言参与的“自我”[1]。“自传式自我”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体现为第一人称(firstperson)视角,这种视角能使我们觉知到自我身体的存在和思维状态,具有不同的意图状态,如信念、渴望、希望、害怕等,甚至能自我意识到决定实行的计划和目标(Gibbs2006)。这些因素无疑是言语行为层面产生“自我中心”表象的本质原因(见6.3)。另外,体验哲学中的“自我”并不是独立于世界的,而是一种脑、身体和世界互动的、偶发性的、临时性的构建体(Gibbs2006)。这种观点将个体与社会(世界)紧密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自我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同时自我构建也构建社会。

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对于个体与世界关系的论证进一步证实了社会-认知视角对于言语交际的看法,即言语交际中合作与自我中心不过是组成言语交际过程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两者在表面上形成一个对立体,而在本质上是辩证统一的。

[1] Damasio(1999: 154)区分了三种“自我”。除了“自传式自我”之外,另外两种“自我”分别是“原始自我”(protoself)和“核心自我”(coreself): 前者指的是一种潜意识的、临时的神经模式联合集,代表着机体的状态,低等动物,甚至是龙虾也拥有这种自我; 后者指的是非词汇或前词汇的、主观的意识经验,如狗、猫、婴儿等都具有该种“自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