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莱的外语政策及外语教育

文莱的外语政策及外语教育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文莱的英语状况文莱国第一次与英语的接触是在1893年。1906年苏丹国王对英国俯首称臣。另外一个阻止英语教育广泛推广的原因是在于英国当局的政策,即推行 “分裂主义”,对这个国家的教育政策置若罔闻。现在,英语被文莱各界人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语言。在文莱,英语以很多方式与马来语相抗衡。传统市场完全抵制英语的入侵,这些市场是文莱最基本的交易场合。

1.文莱的英语状况

文莱国第一次与英语的接触是在1893年。当时英国的一个探险家James Brooke帮助苏丹国王平定了一次反抗。作为对Brooke的奖励,苏丹使他成为了总督,之后他又成了 “沙捞越的白人酋长”(White Rajah of Sarawak)。同时,英国北方文莱公司不断扩张。英国人的控制以及英语的使用帮助英国人在1888年进驻文莱,同时使文莱成为了英国的保护国。1906年苏丹国王对英国俯首称臣。从那时起,英语就在文莱得以生存下来。

文莱的正规教育起始于英国人驻扎时期 (1906—1959年)。1941年日本人占领期间,有几所私立的英文学校和一些私立的华语学校以及大约24所马来语学校。私立英文和华语学校主要招收英国马来石油公司员工的子女。第一所政府办的英文学校创立于1951年。上了小学4年级的学生可以进入该校入学,学生所有的课程都用英语授课。之后,第一所英文中学于1953年创立。

英国人驻扎时期,出现了几个与英语教育相关的问题。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训练有素的教师。另外一个阻止英语教育广泛推广的原因是在于英国当局的政策,即推行 “分裂主义”,对这个国家的教育政策置若罔闻。在英国人驻扎期的末期,有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一种是使用马来语,一种是使用英语。在那时,人们非常看重以英语作为媒介的教育。

英国人驻扎期的末期,有人提议把马来语定为所有学校的教育语言,但是这些提议从来就没有执行过。最后,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延续下来。第一所马来语教育的中学创立于1966年,但是总的来说,上这样学校的学生是学习上并没有多少天赋的学生 (Jones et al.,1993)。

现在,英语被文莱各界人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语言。根据Gary Jones (1993)等人对570名参与者的调查发现,30.5%的参与者认为英语是文莱最重要的语言,只有文莱马来语的地位位居英语之上,英语的地位远远高于官方语言马来语。

在文莱,英语以很多方式与马来语相抗衡。除了教育领域,英语使用的另一个官方领域就是司法领域。英语不仅是书面法令和法规所使用的语言以及法庭上所使用的语言,而且英语在政府所控制的媒体中也起到了很大作用。40%的电视播出时间是使用英语。除了新闻播出20分钟外,大多数英语节目是进口的,并且是在傍晚和深夜播出。文莱唯一的日报是英语版的,只有很小的版面用马来语,免费的政府周报是马来语版的。

教育和司法领域是英语使用的官方领域,然而英语使用的范围要远远超出这两个领域。Gary Jones(1993)发现,在参与语言使用问卷调查的570名文莱公民中,60%的人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在这些人当中,75%的人在35岁以下,这说明英语是年轻人使用的语言,也就是说,英语是那些生长在文莱获取了石油财富并开始快速发展之后的年轻人所使用的语言。这个调查涉及语言使用的六个领域,即家庭、朋友圈、就业、市场交易、政府办公室和私人企业的办公室。家庭是马来文化和伊斯兰教的核心,仍然有18%的调查对象说他们有时在家里使用英语。这样就使不会讲英语的老年人无法参与交谈,用英语交谈常见于兄弟姐妹间,但是许多父母认为要和孩子讲英语,原因是为了让孩子们适应双语教学。家庭使用英语最为显著的是中产阶级和上层社会的子女在家里和菲律宾佣人讲英语,因为很多菲佣不会讲马来语,这些孩子对英语和马来语的熟悉程度非常接近,有些孩子在上学时还带有菲律宾口音。

接受采访的父母呈现出很复杂的心情。他们一方面对孩子的英语能力感到自豪,因为英语的流畅程度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能使用英语的青少年被认为是学习好的学生。另一方面,通过英语这条大道,外来文化即西方文化进入到了传统文化和社会领域,对传统的文莱文化和信仰造成冲击。尽管学校里开设了 “马来伊斯兰君主制”思想课作为加强民族身份和抵御西方文化的手段。

英语在家庭中占有着一定的地位,而家庭之外英语的使用非常普遍。在朋友圈里61%的调查对象使用英语,这些人当中有一半的人和同一民族的朋友讲英语,如同在家庭里一样,异族之间的英语交际涉及专业话题以及一些非文莱文化的内容。

同一民族间的交际却有些不同,在这种场合英语是一种中立的语言,如不从文化或政治上抵制文莱马来语的话,许多受过教育但其母语又不是马来方言的人更喜欢在一些场合使用英语。

商品交易场合又包括传统市场、小商店和超市。传统市场完全抵制英语的入侵,这些市场是文莱最基本的交易场合。大多数的商贩是老一辈的人而且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因此对英语一无所知。在小商店或小型市场里,158位调查对象 (28%)认为有些交易或全部的交易都使用英语。许多商店是华人经营的,因此很多的交易话语超越了民族间的界限。有些人在这样的场合使用马来语,因为文莱是个讲马来语的国家,而一些人说在这样的场合他们使用英语或至少使用一种混合的语言。通过观察肯定了后一种观点,即在这些小商店里出现语码转换是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

超市的情况却迥然不同。英语在超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393名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的调查对象中,84%的人认为他们在超市使用英语。然而,这种情况并不是很简单的。在一些豪华商店,英语是主导语言。据观察讲马来语的顾客与讲马来语的售货员用英语交谈,讲马来语的售货员常用英语与他人交谈工作等等。这一现象存在很多原因。一个原因是许多员工是菲律宾人,他们不会讲马来语。然而,另一个更为确实的原因是这些都是些豪华商店,在里面购物或工作都比在一般的商店具有更高的地位。在这种语境下英语代表这地位和身份,说话者被迫要使用英语。在一般的商店和超市,没有使用英语的压力。即使许多售货员不是马来人或外国人,马来语仍旧是顾客和销售人员之间的主导语言。据调查,年龄和性别在语言的选择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马来语是政府的官方语言,所有政府事务理论上来说都要使用马来语。然而,33%的调查对象认为他们在处理政府事务时也使用英语。这是因为英语是显示社会地位的语言,使用英语的文莱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虽然马来语是政府的官方语言,但是很多职业有英语能力的要求。政府张贴的招聘广告中,提供D类薪水或以上的工作需要求职者能够使用英语或要求具有用英语获得的职业资质。而不懂英语的文莱人很可能被拒之于职场之外,即使工作时使用英语的频率并不高。因此,英语在职场的使用比政府机构更为普遍,75.6%讲英语的人认为在私人企业使用英语。而在一些私人企业,华语是主导语言,就如同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一样。英语大量用于不同民族间的生意往来。

英语在就业方面使用很普遍。393位使用英语的调查对象认为他们在工作时或与同时闲谈时使用英语。政府工作人员比私人企业的员工使用英语的机会要少一些,因为政府中马来语占据着主导地位。政府的条令规定马来语是政府使用的语言。而私人企业对语言的使用相对比较灵活。

在这六个领域中,语言使用的界限并不很固定,不同的个体在不同语境下会做出不同的语言选择。英语在一些领域与马来语呈现出相互竞争的态势。

2.文莱的双语教育

文莱政府于1985年1月实行了马来语—英语的双语教育体制,马来语又称为Dwibahasa。双语教育体制取代了分别使用马来语或英语教学的旧体制。

1985年文莱的双语教育制度确立后,单一的教育体制逐渐开始引入英语作为教育媒介。在小学的低年级段,除英语以外的所有课程都使用马来语授课。在小学高年阶段,除英语以外,数学、历史、科学和地理都使用英语授课。马来语、伊斯兰教知识、手工、美术和公民课用马来语讲授。在初中,马来语、伊斯兰教知识和历史使用马来语教授,而其他课程使用英语授课。在高中,只有马来语课程用马来语授课。那些选择马来语和伊斯兰教知识的学生将在课堂上大量接受马来语的教育。

1986年,也就是在双语教育体制确立以后,就引进了 《小学英语大纲》。这是一个结构式大纲,包括150条需要在6年级末学习的知识点。这个大纲强调准确的语言表达。3年后即1989年,阅读和语言习得项目RELA(Read-ing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rogram)引入小学头3年的英语阅读教学。该项目是成功在新加坡实施的REAP(Reading and English Acquisition Program)项目即阅读和英语习得项目的改进版。这个项目国家侧重于意义而不仅仅是语言结构。这个项目的基本点就是使用 “大书”,学生和老师一起阅读,其方法强调参与性和趣味性。

1996年又引入了一个新的小学教学大纲。这个大纲受交际教学方法的影响,强调围绕5或6个主题进行融入式教学 (Integrated Instruction)。

文莱政府近年来在教育领域采取了很多措施以确保该国能够应对全球化和技术革命的挑战。1999年,计算机开始在小学使用,2001年中学要求设计使用计算机用于教育目的的计划。2002年11月,教育部倡导把 “设计和技术”作为学校的新课程带动文莱教育网络化,从而与世界教和学电子化的世界潮流保持一致。不管是在英语课还是其他的课程上接触计算机和互联网都将使学生更频繁地接触英语。

除了马来语和伊斯兰教知识课程外,在教育体制中很多课程都使用标准化考试,这些考试都使用英语。各类考试包括:

教育考试小学证书The Primary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PCE)Examination在完成小学6年的教育后进行测试;

教育考试初中证书The Junior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JCE)Examination在中学3年后进行测试;

“O”级考试普通教育证书The 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GCE)在中学5年级后进行测试;

“A”级考试普通教育证书The 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GCE)在学习2年大学预科课程后参加考试。

文莱有一所大学即文莱大学。除马来语、马来文学和文莱国家哲学即“马来伊斯兰君主制”课使用马来语和阿拉伯语授课外,所有的课程都使用英语授课。政府除了在文莱大学提供高等教育外,还给有才华的文莱公民颁发奖学金以出国深造。大量的文莱学生选择到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其他国家去留学。

不仅英语是文莱最常用的教育语言,而且它在媒体传播方面如报纸、广播、电视和电子资源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地英语报纸 《婆罗洲公报》 (The Borneo Bulletin)创立于1953年11月,它不仅在文莱全国销售,而且也在马来西亚东部的一些地区销售。它创刊初期的目的主要是服务于在马来奕地区的文莱壳牌石油公司工作的外国人。1959年 《婆罗洲公报》卖给了新加坡的 《海峡时报》,而在1985年文莱排名第一的公司QAF占有了该报的出版股份,4年后即1989年该公司买回了该报的全部股权。

每天两档新闻电视节目在当地电视频道RTB(文莱广播电视)播出。马来新闻媒体每晚8时开始,播出45分钟。晚10点为英语新闻,播出30分钟。当地和国际新闻都用马来语和英语播出。

在文莱安装卫星转播装置是合法的,安装转播装置的人可以接收除RTB以外的60个国际频道。即使没有安装昂贵的转播装置,文莱人可以用译码器来接收BBC、CNN的2个体育频道、3个电影频道和一些其他的频道,所有节目全天用英语播出。

1965年文莱广播开始在两个广播站播出,一个用马来语、一个用英语,两个台每天都播出10小时。Jones(1997)注意到最近几年来年轻人对媒体的接触率和对媒体的选择上发生了许多变化。有两个英语广播电台——英国伦敦的首都FM(London's Capital FM)和金色首都 (Capital Gold)可以在文莱全国的商店和饭店24小时收听到。毫无疑问,电视和广播的发展使年轻的文莱人对英语的接触增多。

文莱马来语是在持不同南岛语言和方言的文莱人中普遍使用的通用语。逐渐地,英语开始成为操持不同汉语方言的、受过教育的人、受过教育的华人和受过教育的马来人、在外企工作而又受过教育的文莱少数民族最为普遍使用的交际语言。

双语作为一种现象,它的历史可能有人类的历史那么长,然而到最近50年世界各地才出现学习其他语言的浪潮——尤其是那些在全世界的政治和经济领域占有强势的语言。通晓一种或几种全球性的语言也给一些小国家的教育部和语言政策的制定者带来了迷惑,因为这些小国家很少使用全球性通用语。人们的困惑主要在于在使用全球化语言的同时如何保持使用民族语言来保持民族身份。1985年相关政策文件明确了马来语和英语在文莱不同语言层面的地位,这一点在随后文莱政府的一系列文件中又一再重申。然而,在课堂对两种语言的时间分配,特别是对中学课堂的时间分配都明显地使英语作为主要语言的地位合法化了。

文莱教育部强调了马来语的主导地位。尽管文字上有准确的表述,这个体制还是明确地把英语作为主要的教育语言。据称一个意识到英语主要地位的原因是 “基于英语在学术领域的重要性,拥有英语的能力能有助于文莱学生到海外深造,而海外的教学语言当然是英语”(Government of Brunei,1985:2);另一个原因是文莱国要强大,将来要自己建设高等学府。这个政府报告出台后不到1年,文莱大学——文莱的第一所大学建立了,但是一直以来文莱的语言政策没有什么大变化,英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文莱双语教育体制执行以后,文莱国内对双语教育的有效性进行了大量的讨论。赞成用马来语作为教育语言的单语制倡导者把双语制看作是反常现象:当政府强化马来伊斯兰君主制概念的时候,马来语不得不与英语平分秋色。但是到了小学后的阶段,马来语就被推到了一边。Braighlinn(1992:21)指出 “双语制是个 ‘奇怪的悖论’,因为双语制阻挠了 ‘马来语作为识字表达和思维分析的媒介的发展’”。他进一步指出 “大多数非中产阶级的年轻人实际上没有接受什么教育,因为英语教育让他们无法理解”。Braighlinn (1992:21)认为 “与之前的教育体制分别提供两种不同的教育语言相比,双语制让人产生一种 ‘平等的幻觉’”。

然而,大多数人认为文莱双语教育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然而双语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从表面上看,文莱人学习用标准英语进行读、说、写,没有失去他们的马来语或文化身份 (Jones,1996)。然而长期的英语输入产生了另外一个现象,即英语已开始用于非正式交际中。文莱所遇到的问题也是许多国家在英语全球化的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问题,首先全球性语言在某一地使用后就会带有地方特色;其次,民族语言会从全球性语言中借用大量的词汇,甚至取代已经使用的词汇,并减少民族语言的词汇;其三,在文莱父母会跟孩子讲英语这门全球性语言,以便孩子在学习能有出色的表现;其四,一些孩子长大后就只能成为讲全球性语言的单语者。

Swain(1983)指出了双语教育成功的三个决定因素:(1)除了第二语言的习得外,孩子要从心理、语言和认知上保持母语;(2)教师在课堂上要区分地使用两种语言,而不是同时使用两种语言;(3)语言小区的人们要认识到双语是有价值的,因为双语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心理、语言和认知上的优势。这三个决定因素在文莱有着其具体的表现。第一个决定因素 “孩子要从心理、语言和认知上保持母语”在文莱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文莱孩子的母语不可能是学校中使用的语言即标准马来语,在很大程度是文莱马来语或相近的变体,或其他土著语言。这样的语言多样性会给学校推广双语教学产生一定的困难。第二个决定因素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分别使用两种语言,而不是同时使用两种语言。在文莱孩子们在课堂外很少接触第二语言,学习第二语言的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因此,教师要避免在课堂上把两种语言混合在一起。第三个决定因素即 “双语是有价值的”在文莱也有共识。虽然双语制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和困难,但大多数文莱人认为双语是有价值的,它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心理、语言和认知上的优势,而且双语的优势超越了眼前的教育和经济考虑。

文莱现存的双语教育的主要形式为:(1)大多数讲马来语的孩子来自于同一个语言背景,入学后通过两种不同的语言媒介进行学习,即双单语教学(Bi-monolingualism)(Dodson,1985:325)。(2)具有相似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孩子之前没有接触过英语,孩子们安排到同一个教室后,使用英语作为教育语言,这也叫浸入式教学。(3)文莱双语教育的现实目标就是保持母语即马来语,同时试图获得令人满意的第二语言能力即英语的能力。这个称之为Secondary bilingualism第二性的双语,文莱的母语 (马来语)在不同的场合被看作是与第二语言英语具有同样的地位,即Additive bilingualism附加性双语:在母语发展相对完善的情况下学习第二语言。

文莱教育部明确规定文莱不提倡学习英语变体和东南亚英语变体。虽然提倡使用一门普及语言的语言政策可以带来一些变化,但是迫使民众不讲某种语言或不讲已经习惯的语言是很困难的。此外,所有社会都存在不同语境下由于交际或人际关系等原因而产生语言变异。试图使一种语言的单一变体适用于所有语境是不现实的,而且注定要失败的。

东南亚地区最近修改的英语教学大纲呈现出一种趋势,即在语境下教学,探索交际目的和参与者如何影响语言的选择。文莱的双语制所存在的问题仍然是英语能力是否会给文莱的马来语带来威胁。目前看来,这不会构成威胁。每一种语言都有其各自使用的范围。即使在教育体制内,马来语仍旧是大学层次某些科目的教育语言。

3.文莱的华文教育

文莱华人主要聚居在城市,由福建人 (主要是金门人)、广府人、客家人、海南人、潮州人和兴化人等组成,这些方言群分布在不同的地域。福建金门人聚集在首都;客家人、广府人与海南人则分布在马来奕县。根据孙德安(2003)的统计,文莱共有8所华校,3所中学和5所小学。文莱华人约占5万,华校学生共有6231人。文莱华校由华人赞助兴办,赞助者为华人私营商业机构或个人,董事会负责办学方针和筹集办学经费。

文莱早期的华校,以华文为第一语文,采用上海书局、商务印书馆、集成出版社以及台湾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初中、高中的教师均聘自香港和台湾。文莱最大的华语学校——文莱中华中学,是早期移居文莱的华人先辈为了传承中华文化,让后代学习母语而于1922年创办的,是文莱华社中历史最悠久,学生人数最多的华文学校。经过多年的办学历程,从22个学生发展到现在的3500名学生,全校101个班,设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先修班。学校的教学设备齐全,设有科学室、音乐室、图书馆、计算机室、多媒体语言室、网络中心、空调体育馆和室外体育场等。中华中学现在实行三语并重,五育兼修。除了教学华语、英语和马来语外,五育则是让学生德育、智育、群育、体育和美育全面均衡发展,塑造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学识和崇高道德修养的人才。为了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学习华文的兴趣,中华中学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华文歌唱比赛、书法比赛、华文作文比赛、中国舞蹈比赛,以及猜谜语、对对联等,还借助多媒体设备介绍中华文化,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昔日的单语教学演变成今日的 “三语五育”,中华中学的努力和成就已受到华社的认同和文莱政府的充分肯定。

中华中学在文莱率先成立多媒体计算机室及语言中心,成为文莱首个设置网页的华校,家长可以在网上查阅子女的学习成绩以及缺课记录,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学习。随着科技的发展,文莱华校也在不断改进教学方式,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也在不断地得到普及。

文莱早期的华校每年分两个学期,每星期上6天课,为全日制。自1974年起,教育部规定星期五不上课,以便信奉伊斯兰教的师生可参加朝拜,加上星期日休假,华校每周上课5天,而且是半日制 (孙德安,2003)。1982年以前,政府学校和非政府学校的假期有所区别。非政府学校全年三学期,上课时间比较平均,年终假为一个月左右,其余假期为两星期。自1982年后,文莱学校的假期统一起来,其中禁食节的假期最长。

文莱华校面临政府免费教育的学校与教会学校、私人学校与国际学校之间的竞争,需要突出自己的特点,如重视学生品德的培养,加强中华文化的熏陶,强调 “礼义廉耻,忠孝人爱”;突出华校学生的理科优势等 (孙德安, 2003)。

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影响力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学好华文对未来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帮助,可以预见华文的重要性日趋凸显,文莱华校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