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与现代技术的扩散,传统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安全内涵正发生巨大的变化。涉及领土、军事、主权等传统安全的重要性在不断下降,非传统安全如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对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挑战日渐突出。中国与3个东盟国家陆地接壤,与4个东盟国家为海上邻国,中国的和平崛起使一些周边国家感到焦虑,而中国更面临着来自复杂地缘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交往的深入,中国面临着地区与全球层面上的非传统安全挑战,如经济安全、恐怖主义、贩毒、非法移民、跨国犯罪、信息安全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包括中国及东南亚国家及整个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解决非传统安全的威胁不是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完成的,需要多边合作共同解决,而确立以国家安全利益至上、面向东盟的外语战略是解决中国与东盟国家非传统安全的重要保障。
中国与东盟国家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加深。这些合作是以外语作为实现前提的,相关懂东盟国家语言、同时又具有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在实现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非传统安全领域起着主要作用。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的加深,对东盟国家语种外语高级人才的需求就会不断增加。
自1997年起中国同东盟每两年举行一次打击跨国犯罪部长级会议。2004年,双方签署 《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在打击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恐怖主义、武器走私、洗钱、国际经济犯罪、国际网络犯罪等跨国犯罪方面进行了密切合作。2004年以来,中国公安部先后举办禁毒执法、刑事技术、海上执法、案例研讨、出入境管理、网络犯罪侦查等各类培训、研修项目60余个,共邀请1500余名东盟成员国执法官员访华。其中, 2006年至2011年,公安部举办了5期东盟执法联络员项目,共有92名来自东盟成员国的执法官员在中国进行了为期1年的汉语和中国警务知识学习。针对中国与东盟海域抢劫、走私和偷渡、毒品枪支贩运等海上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的情况,中国与东盟曾于2006年8月在中国大连举行海上执法合作研讨会,商讨建立中国和东盟各国海上执法机构有效的合作机制,联合打击海上跨国犯罪,共同维护本地区海上安全和稳定。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发表 《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启动中国与东盟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全面合作。2004年1月,双方签署 《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倡议并参加了2004年1月在曼谷举行的首届东盟与中、日、韩 (10+3)打击跨国犯罪部长级会议,并提交了概念文件。会议同意建立 “10+3”打击跨国犯罪合作机制,并通过了 《首次东盟与中日韩打击跨国犯罪部长级会议联合公报》。[1]
日益深入的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对中国公安部门、海事部门、信息安全部门等领域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外语要求,对东盟相关国家语言的掌握无疑大大有助于与东盟国家人员的合作,更好地完成相关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