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俄文化的交流

中俄文化的交流

时间:2023-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中俄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中俄文化源远流长,两国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举世公认。中俄文化交流与合作在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俄文化交流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文化交流的内容更加偏于政治领域。除了政府间的合作外,中俄两国非官方团体为促进中俄友好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中俄高层十分重视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

一、中俄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

中俄文化源远流长,两国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举世公认。中俄文化交流与合作在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具有悠久的历史。自明清间开始,中俄之间就通过派驻使团、宗教交流、商贸往来等开展文化交流。从中俄两国的百年近代史来看,从沙俄时期中东铁路建设进行的沿线文化传播,到苏联时期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和经济援助,中俄双方共同培养了大量懂俄语的人才。20世纪20年代苏联帮助中国创办了黄埔军校,派来军政教官执教,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量人才。20世纪30年代,中国上演了一批俄国和苏联的戏剧作品,如特列恰可夫的《怒吼吧!中国》,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大风雪》等。

新中国成立后,共同的社会制度及共同的意识形态,使中俄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俄文化交流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文化交流的内容更加偏于政治领域。就其文化交流性质看,中苏文化交流也同中国的外交政策一样具有“一边倒”的性质,中国开始了全方位向苏联学习的历史阶段。越来越多的苏联著名的文学著作被中国学者翻译,这些著作大大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和人生观的确立。苏联也出版了一些中国学者的专著。这时期的中俄文化交流,进一步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加深了两国人民间的友谊。中俄两国长期的文化交流形成的文化积淀已深植两国人的心中,这种文化吸纳孕育着并构成了今天建立在很高层次基础之上的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

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以后,中俄文化的交流在我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双方之间人员的交流与文化的互动,在各自保持自我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呈现整体性的强化趋势。这种交流与协作越来越多地在人文领域层面上展开,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有益的借鉴。特别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和其对于现代社会的人的行为与意识的规范价值,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积极意义。它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资源,以自己东方文化的思维和智慧,对于世界文化教育的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更为这种双方的交流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由于种种原因,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中期,中国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基本只局限于每年互换一个文艺团体或展览,少数几起官方交流代表团互访,民间交流影响力也极其有限。20世纪90年代后期,情况有所改观,中俄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繁荣起来。除了政府间的合作外,中俄两国非官方团体为促进中俄友好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1997年4月成立的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是由两国社会各界和各年龄层次代表广泛参与的民间团体,其宗旨是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传统友谊,促进睦邻友好合作,巩固和扩大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社会基础。它的组成“标志着为发展中俄人民传统友谊迈出了新的重要一步”,发挥着中俄民间友好交流主渠道的作用。

中俄两国自2001年7月16日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来,在经贸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在科技、文化、医学等领域交流不断扩大,在国际事务中的协作日益加深,成为地区乃至全球稳定的重要因素。2003年9月,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第五次全会在北京召开,被舆论界称为是当年“中俄双边关系的一件大事”。同年10月,由中国文化部主办的俄罗斯文化节在北京、上海、武汉、宁波等地举行,俄罗斯派出许多高水平的艺术团体,艺术家近160人。2004年10月,由中国文化部及俄罗斯联邦文化和电影署举办的中国文化节在莫斯科举行,又为莫斯科人搭建起了一个亲密接触中国文化艺术、真切感受中国风情的新舞台。2004年,胡锦涛同志和普京总统共同将这一年定为“中俄青年友谊年”,两国政府为此安排了丰富多彩的青年交流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两国青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2006年是中俄建立平等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十周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五周年以及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五周年。这是中俄两国当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为了使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切实有效地向前发展,2005年7月,胡锦涛同志和普京总统共同确定,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活动。“国家年”是全方位的,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可以说无所不包。继成功互办“国家年”后,为了进一步推动两国的文化交流,促进战略协作,中俄两国领导人共同决定,2009年,在中国举办“俄语年”;2010年,在俄罗斯举办“汉语年”。

近年来,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呈现出以下七个主要特点[1]

第一,规格高。中俄高层十分重视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两国互办“国家年”、中俄建交60周年庆祝大会等重大活动时,两国领导都曾共同出席参加活动。在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上,两国领导人又做出互办“语言年”的重大决策。由此可见,两国领导人对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视程度之高。

第二,规模大。中俄两国每年互派的艺术团体和艺术项目共有几十个,参加互访的文艺界人士多达数千人。

第三,涉及领域广。中俄文化交流涵盖了各个文化领域,如芭蕾、民族歌舞、现代舞、交响乐、京剧、杂技、流行音乐、话剧、木偶以及文学、美术、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等。

第四,参与性强。中俄互办文化节时,直接参与的民众超过百万人次。中俄文化交流使两国民众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加深了彼此间的尊重和友谊。[2]

第五,日趋机制化。中俄人文领域的交流已机制化,2006年和2007年,中俄两国互办的“国家年”活动取得巨大成功,两国互办“语言年”又为中俄关系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两国重视法律形式规范文化交流,以保护正常的交往活动,阻止违法违规和对交流不利的行为。两国的立法机构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不但考虑到两国原有的文化习俗,还考虑到两国人民的现实利益。两国文化交流的硬件设施建设也不断加强。硬件设施是两国文化交往的基础,是两国人员在交通、居住、休闲等方面的充分保障。双方政府不但为两国人员交往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还在宣传和指导方面加大活动力度。如今,双方已设置专门的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及时解决和处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确保交流渠道的畅通和环境的安全。[3]

第六,更加年轻化。未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健康发展取决于两国年轻的一代,加强两国青少年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对两国关系至关重要。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扩大两国年轻一代的交流,如开办中俄青少年文化交流周、中俄学者流动站等,尤其要重视大众媒体的作用,利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全面传播中国文化,以增强俄罗斯人民对中国的了解。

第七,民间交往不断升温。如今,中俄两国在人文和民间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化。两国成立了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和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等机构,专门处理两国在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而在制度层面更好地保障了两国的交流,使得中俄合作领域的开拓性发展有了更大的空间。

在中俄两国交往中,不仅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意义重大,文化方面的相互接触也很重要。发展国际人文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中俄双方共同举办的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与合作,增进了对彼此文化传统和文化精髓的了解,丰富了文化交流的内涵,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总的看来,作为中俄关系润滑剂的两国文化交流合作是发展中俄关系的长远之策,它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持久性特点。飞速发展的中俄人文交流,在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预见,今后中俄双方将会进一步加强在教育、文化、媒体、卫生、旅游和体育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

二、加深中俄文化交流的对策

近些年来,随着中俄在经济和社会活动方面的频繁交往,我国与俄罗斯城市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旅游等也日益增多。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对双方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和借鉴作用。目前中俄两国关系的状态是经济关系的发展滞后于政治关系,这种滞后给发展政治关系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经济合作需要文化支撑,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合作,这是在今天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交往的一个带有规律性的普遍现象。所以,加强中俄间的文化交流,能进一步促进中俄关系全面发展。

(一)确定两国关系,奠定法律基础

只有正确定位中俄关系并构建合理的合作模式,才能赢得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阐述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属性和特点,也就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一种“睦邻友好、平等信任、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恪守国际法原则,确立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国家关系”,主张“各国人民自由选择其国内发展道路的权利应得到尊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应妨碍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应以和平方法解决两国间的一切争端”,“既不谋求霸权,也无意扩张”,“‘不对抗,不结盟’等原则均系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范畴”。此后中俄又以一系列法律文件充实和完善中俄关系的实质内容。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中俄关系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即坚持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各自根据《联合国宪章》及其参加的其他国际条约承担的义务,促进建立以恪守公认的国际法原则与准则为基础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致力于将两国关系提高到崭新的水平,决心使两国人民间的友谊世代相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容就是: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信任,经济上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军事上以互信求安全、促合作;同时,全面展开人文、法制及国际事务和全球战略等各领域的合作。两国关系的实质就是睦邻友好和战略协作,其精髓就是“世代友好、永不为敌”。双边关系的突出特点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

这一切表明,中俄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一种内涵丰富、适应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总特征的新型国家间关系。这一历史性选择,使两国关系具有极高的透明度和很强的战略性、长远性和可预见性,因而使双方政治互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二)构建完备合作机制,积极深化政治互信

1.构建完备合作机制

国家之间关系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因而搞好国家之间的关系。不但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战略规划,而且更要构建一种行之有效的国家关系的运行机制,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供可靠的制度性保障。

首先,形成了高层交往机制,即中俄建立了元首、立法机构、总理等高层会晤机制。其次,两国建立了部门和行业之间的合作机制,这种机制主要是由中俄总理会晤委员会分委会、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分委会及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行业委员会的活动制度化而形成的。最后,中俄高层交往机制与部门和行业之间合作机制构成了发展两国关系的统一的工作体系。在双边关系中,国家是唯一的主体,交往层次、方式、途径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但就是不能、也不允许多元化。在中俄关系中,不论是高层交往,还是部门和行业及民间交往,都要置于国家主权原则之下,按照授权和分工,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4]

2.积极深化政治互信

中俄之间的政治互信,是指两国之间的信任状况。中俄两国政府和人民一向十分重视并全力深化两国政治互信。这是因为若没有政治互信,两国关系就失去了基本前提和根基。在国与国之间关系中,政治上相互信任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政治信任,就不会有正常邦交,更谈不上什么友好合作关系。一个国家只有值得信任,别的国家才会将其看作是可以信赖的交往对象并同其发展关系。[5]

为了达到政治互信,两国除了要为规范双边关系确立正确原则,从而为相互信任打下政治法律基础之外,还要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共同采取安全信任的措施,彻底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等,从而不断加深政治互信、加强全面合作,致使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攀上新的高峰。

(三)共同实现互利互赢

1.利用地缘优势,建立贸易区

中俄边境城市是一个国家开放的窗口,应当充分利用中俄边境城市的地缘优势,将这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搞上去。应充分利用我国的地缘优势,在我国建立若干个贸易区,充分利用中俄贸易区人员往来的方便条件,形成一个“文化特区”,给予特殊的关注,特殊的政策,采取特殊的措施。开展中俄文化交流要有一个开放自信的文化心态,要注重多领域、多方面、深层次的文化交流;重视人文,加强文化团体建设和交流;可以考虑邀请俄罗斯交响乐团、芭蕾舞团、歌剧团等文艺演出团体;增加歌舞、戏剧、音乐等艺术表演,开展艺术展览,普及文化、音乐、美术等知识,让高雅艺术、高雅文化走进寻常百姓,促进整个城市逐渐形成浓郁的崇文意识,提高市民艺术修养。发展文化产业和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的开放性文化市场。同时,建立影视、音像、演艺、娱乐等多层次的文化市场体系。通过文化市场这一中介,增强文化对市民的影响力,为实现市民多层次、多元性的文化需求,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基本保障。

2.大力开发中俄旅游市场

近年来,俄罗斯来中国旅游的人数逐年递增。但俄罗斯居民对中国的旅游资源了解不多,获得有用信息的渠道较少。据调查,俄罗斯居民对旅游资源的了解一般是通过网络、旅游报刊上刊登的广告和亲朋好友旅华回来谈观感而获得的。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可以建立相应的互联网门户网站俄文版,方便俄罗斯各地的用户访问使用,用俄文介绍中国旅游文化;针对俄罗斯游客出行自助游所占人数比例相对大的特点,制作俄文版宣传中国资料和交通手册;重视俄罗斯人特有的求异、求新的购物文化心态,尽快生产出具有艺术价值、使用价值和本地特色的中高档旅游商品,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景区特色、有纪念意义和保存价值的各种新奇的旅游产品;利用地缘优势,从认识上、政策上和制度上促进和保障中国的俄语导游人才的培养,等等。

3.加强两国能源和科技合作

俄罗斯是个能源大国,据俄政府公布的资料,俄罗斯境内蕴藏着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天然气、十分之一的石油和14%的铀。[6]另外,俄罗斯的煤炭、核能和电力等能源也极其丰富。因此,俄罗斯在满足本国能源消费需求之外,还要寻求国外销售市场,以促进其国内经济发展。而中国既是能源生产大国,也是能源消费大国,并且在消费的能源中,进口能源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于是,毗邻的两个大国,一个需要出口能源,另一个需要进口能源,两者合作就可解决各自所需,对双方都有利。中俄双方对开展能源合作有很高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两国能源合作规模。截至2011年6月,中俄能源谈判代表成功地举行了七次会晤,双方就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核能、新能源等领域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体现了互信、坦诚、务实的合作精神。[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俄开展科技合作,就是合作提高双方的综合国力,这是两国极其重要的合作领域。中俄在数十个基础科学领域和诸多实用性科技领域一直都有交流与合作,并初步形成了中俄科技合作框架。随着形势的发展,中俄两国政府决定强化双方在科技含量高的航空航天、新材料及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对此,《中俄总理第十四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指出,将进一步促进民用航空技术领域的互利合作,为该领域合作创造有利条件;将推动落实中俄2010—2012年航天合作大纲,推动落实基础航天研究(月球及深空探测)、卫星对地观测、基础元器件及材料、导航设备元器件等项目;将深化中俄高技术和创新领域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推进纳米技术合作,加强尖端科技领域其他重点项目合作,推进两国地区间科技合作;将加强两国信息技术领域相互协作。[8]中俄之间具有相当大的科技合作潜力,开发这种潜力,将有利于两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加强对俄留学生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随着中国的蓬勃发展,对外的合作日益加深,许多俄罗斯学生掀起了到中国学习汉语的高潮,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开拓俄罗斯留学生市场,完善制度,扶植优秀文化,鼓励更多的留学生来我国学习汉语,促进中俄文化交流。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以文化为资本的新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经济发展与文化的交流正在变得越来越紧密。在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文化转型过程中,各个国家、各个地域的个性文化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交融与互动,非常活跃,而且日益广泛,出现了区域内各种文化频繁交流的现象。同时,各国各地间的经济活动也越来越离不开各种文化交流的推动。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生推动力,文化力的概念正在被赋予新的现实意义。特别是目前全球经济正处在重要的结构性调整期,文化尤其展示了它所特有的经济活力和积极协调社会平衡发展的价值。文化交流现状研究及对策研究,则是这种调整的关键。中国的经济学家樊纲曾经这样阐释文化经济时代文化交流的作用,他认为,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社会经济的增长将主要依靠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俄文化交流要有一个开放的、容纳百川的、自信的文化心,在任何一种外国文化面前既不自卑,又不自傲,要大胆地采取拿来主义,为我所用。中俄两国应当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并以此促进全面合作。

[1] 丛鹏,张颖:《战略视角下的中俄关系》,时事出版社,2011,275~277。

[2] 刘岩,李岳:《中俄关系的大情小事》(1949—2009),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301。

[3] 丛鹏,张颖:《战略视角下的中俄关系》,时事出版社,2011,277。

[4] 丛鹏,张颖:《战略视角下的中俄关系》,时事出版社,2011,291。

[5] 丛鹏,张颖:《战略视角下的中俄关系》,时事出版社,2011,293。

[6] 《人民日报》,2006年8月18日。

[7] 丛鹏,张颖:《战略视角下的中俄关系》,时事出版社,2011,298。

[8] 《中俄总理第十四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载《人民日报》,2009年10月1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