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语翻译教学的能力培养
翻译,并非不同语言符号之间的简单切换,而是语言习得过程中各种语言知识以及各种单项语言技能的综合演练,而且,翻译除了要求译者具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较高的母语素养外,还必须有完善的知识储备即常识性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相关专业知识等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除此以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也就是在日常学习中要培养日语翻译能力。
(一)翻译基本技巧能力的培养
汉语和日语所属语系、语法不同,而且由于中国人和日本人思维方式不同,所以体现在言语行为上的语言表达方式便各有千秋。因此,翻译过程中,不可能一一对应。在遵循“信”(即译文准确)的前提下,“达”(即表达通顺)的翻译标准就要求我们为了符合日语的表达习惯,需要对各种现象进行适当处理。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应该加强翻译基本技巧能力和培养。比如,研究加译,不仅可以把它当作翻译实践积淀下来的一种技巧加以介绍,还可以深入地研究加译的原理、加译的前提、加译的文化因素、加译的原则、加译的内容、加译的方法和加译的效果等问题。其他的技巧,如顺译、倒译、合译、分译、意译、简译、变译、反译等也可以分别进行深入的研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并逐渐走向成熟。而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如果能够娴熟地运用上述技巧,译文质量必定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二)日语翻译语境的培养
日语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的翻译与翻译的教学两个方面,日语教学使用翻译法已有深远传统。尽管如今日语教学法已向前发展并有了丰富内容。但在理解日语方面,在充分利用母语的积极作用方面,翻译法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在讲解词汇、句型、语法现象时,教师往往通过中文译文帮助学生加速理解;另一方面,为了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也经常通过翻译由老师板书、朗读的句子或者翻译声像材料中的例句来加深理解、加强记忆,这就是教学翻译。教学翻译,多以单句为单位,一般要求学生做到“达意”即可通过,有时甚至只要求译文大体接近原意也就不再深究。在入门及基础阶段阶段,这种教学翻译是不可缺少的。然而,这种翻译方法由于缺少上下文提供语言环境,对帮助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词汇及句型的意义。尤其是它们的微妙情味是有局限性的。理解原文是翻译的第一步。任何翻译首先都必须透彻地理解原文中每一个词语的含义和每个句子的意思,离开了这个基础,译文再通顺流畅。华丽典雅,都只能是添枝加叶的歪译或者毫无根据的凭空杜撰。不能称其为忠实于原著的优秀译文。所以,上课时要注意培养学生们语言环境,语言环境包括外部语言环境和内部语言环境。
学生们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时,如果能够了解作品的外部语言环境对于他理解和欣赏作品的外部语言环境,对于他理解和欣赏作品自然大有裨益。但这并不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然而,翻译一部文学作品时,了解作品的外部语言环境则是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之一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语言都不能不或多或少地带上作者的个性。而作品中许多词语的具体含义往往又取决于特定的社会风俗及时代背景。不少日本文学作品译本中的理解错误,看起来似乎是语言上的问题。仔细分析起来却是学生们不了解作品特定的外部语言环境,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所致。
学生们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时,更要注意作品的内部语言环境。所谓内部语言环境,其实就是原文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不仅是形式与内容统一的艺术整体,其内容上的各个单元和层次也都处于一种有机有序的联系之中,这种关系是贯通全文的脉络。它不仅是我们理解原作的钥匙,也是我们翻译中必须加倍重视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不注意把握原作的内部语言环境,就可能歪曲原文意思,造成译文颠三倒四,破绽百出,使得读者莫名其妙,困惑不解,从而彻底破坏原作的艺术效果。
此外,文学作品区别于非文学作品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它包含着各种不同的语体,各种不同语体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构成了一个特定了语言环境。文学作品中词和句的意义都取决于这种特定的语言环境。因此,我们在理解原文时,必须从全书或整篇的角度出发,依据特定的上下文关系来准确地把握原作中每一个词、句的特定含义,也就是所谓的“句中有字、篇中求句”。
二、日语翻译教学的应对策略
针对当前日语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该学科本身的发展需求我们要进行一系列的学科教学的应对措施,重点应该集中在教学条件、教学模式和教学队伍素质等方面的具应对策略如下:
(一)教学条件方面
长期以来学生在日语翻译教学中得不到充分演练的机会,课堂学习也主要是被动接受知识。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日语翻译学习。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和单一教学组织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多选择性的教学组织形式;同步或非同步,课堂式或自学式,校园内外的讨论等。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翻译学习是教师将计算机用做翻译教学的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翻译学习的环境,是学生通过计算机的交互活动进行日语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具有生动形象、主动灵活、人机交互和个别化等特点,而且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历史、学习风格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并能根据反馈的信息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
老师要搜集典型例句、例文制成课件加以讲解,一个典型的例文往往事半功倍。给人的启迪也往往超出纯粹的理论。典型的例句、例文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学生翻译时,往往容易怕出错而不敢开口,在语言实验室上翻译课,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练习日译汉时,可以用投影、电脑课件、光盘,把日语资料片投放到屏幕上或显示在屏幕上,让学生根据资料片的故事的进展进行翻译,这样既了解了语言的使用场景。也能了解语言使用者的表情、手势等,学到活的、地道的语言,还可以有选择地放一些日语电影、电视剧。让学生练习翻译,视频画面可以创造情景,帮助学生学习。实践证明,这种训练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如果练习汉译日,在教师讲解一些疑难词汇、短语后,可以把一些电影、电视剧进行同声翻译。如果用摄像机把学生的翻译训练摄制下来,然后,放给学生看。教师和学生一起观摩,找出不足之处,及时纠正。
(二)教学模式方面
日语翻译教学的关键还是要保障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性,语言能力包括原文(中文、英文等其他语言类型)和日语,优秀的译文在强调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还要尽可能的展现出原文的语言环境、文化内涵和语言风格特点,这就需要学生要能够从语言的构造、词汇、语句、语言色彩、感情表述方式、语气变化、语言典故、语言规范、简化用语习惯等方面掌握两种语言的主要特点。在强调语言学习的同时,重视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重复使用和学习,巩固原文和日语的语法知识提高语言应用的熟练程度;重要的是要养成日语思维方式,才能够真正地道的进行日语翻译工作。
要重视翻译技巧的培养尤其是基于信息背景下的翻译技巧。由于两种语言在语法句式、表达方式上的巨大差异,因此,翻译不仅仅是字面意思的准确传达,还应该遵循语言本身的用语特点这就需要专业的翻译技巧。通过在选词、引申、增词、减词、改变词性、改变成分、改变结构顺序、直译、意译、减译、拆译、断句、化简、融会贯通、重新组织、通晓原意、另筹新词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联系和培训,可以锤炼专业反应技巧。日语翻译中常常有各种形式的文件、会晤场合等,期间充斥着各种用语、日常用语、侄语、谚语和潜台词,如何传神会意的表达这些信息也需要在日常的日语翻译练习中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知识补充。
日语翻译包括了口译和笔译两种,通常来说笔译是口译的基础和重要前提,在日常的日语翻译教学中,要重视对各种形式的用语的翻译,重视对社会、政治、经济、经济贸易、教育科学、文化艺术、技术应用、娱乐民生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翻译练习,提升他们在笔译中的熟练程度;口译是对翻译者的专业基础和反应能力的一个重大考验,在日常的日语教学中,要重视翻译情境的角色扮演的练习,通过在特定活动场景或者特定角色性质的环境下,快速提高学生的翻译速度、准确性和翻译的地道感,消除译者的紧张心理和角色代入感。
重视文化背景学习。文化习俗是深入到一个民族的骨髓之中的,日语翻译虽然重点是放在活动的语言文字交流上,但是其不可避免的是要灵活的在两种文化中进行沟通和交流。日本和中国都是一个礼仪之邦,但是再具体的礼仪表现形式上差异颇大,在日常的日语翻译中,尤其是现场口译的环节往往会有大量的翻译内容涉及的是礼仪和日常礼仪,比如:各种尊称、礼貌用语、婉转表达方式、特定用语等,对这些信息的翻译尤其重视,切勿言不达意。
(三)教学队伍素质方面
提高教学队伍的素质,日语翻译的教师团队应该兼具活动和日语翻译的从业研究经验,因此可以加大在人才和翻译人才交叉专业的发展力度,提升整体的专业素质,对于从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翻译专业知识,还需要在多媒体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把握力度和学生实践指导上有鲜明的特点。因此要针对教师队伍进行阶段性的学科专业能力的评估审核,通过监督管理制度和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强化日语翻译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性,比如提升文学、经济学、社会学、国际贸易、英语翻译、社交礼仪等学科与日语翻译之间的协同培养模式,提升学科的整体教师队伍实力,在通识教育逐渐成为未来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下提升学科融合度也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关键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