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帝国主义的产生
18世纪70年代,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获得投资目的地、原材料和廉价的劳动力,开始涉足亚、非、拉美和太平洋岛国。这种行动称为帝国主义,列强国家在世界各地划分各自的殖民地、保护国(领地)和势力范围。
2. 列强瓜分非洲
英国大量收购苏伊士运河股权,成为了苏伊士运河最大的股东,并开始干涉埃及内政。埃及人乌拉比以“埃及人的埃及”为口号发动起义,结果被英国镇压。1882年,英国武力占领埃及(1914年将其列为保护国)。苏丹的马赫迪(救世主)派的反抗也在1898年被镇压,英国开始南下。另一方面,非洲南部的开普殖民地从1815年起就沦为了英国殖民地,但北方的荷兰殖民者后代布尔(Boer)人则建立了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国。为此英国发起南非战争,并出台连接开普敦和开罗的纵断政策。
法国自19世纪前半叶开始占领阿尔及利亚,1881年将突尼斯变为保护国,从撒哈拉沙漠南下、东进,试图连结吉布提和马达加斯加。这项政策被称为横断政策。法国因此在苏丹与英国发生冲突,1898年引起了法绍达事件,最后以法国的让步告终。此后,两国为与德国抗衡,于1904年结成英法协商并达成共识,英国在埃及和苏丹地区拥有优先权,法国则控制摩洛哥地区。
18世纪80年代,德国就在非洲东西海岸获得了殖民地(喀麦隆等),并开始试图入侵摩洛哥。意大利于1896年进攻埃塞俄比亚未获成功,后来得到了索马里兰和厄立特里亚,1912年又占领了利比亚。1885年,比属土刚果自由邦的独立虽然得到了承认,但在1908年再次沦为比利时的直辖领地。仅仅30年间,非洲大陆除埃塞俄比亚与利比里亚外的全部地区都沦为了欧洲殖民地。
★分割原则
在俾斯麦召开的“柏林会议(1884)”上确定的非洲分割原则。默认非洲是“无属之地”,承认最先占领的国家拥有领有权。
结果:
(1)法国和英国
法国:非洲横断政策(吉布提-摩洛哥、阿尔及利亚)
英国:非洲纵断政策(开罗-开普敦)
(2)英国和德国
★英国:3C政策。南北纵贯整个非洲的英国实行连接开普敦(Cape Town)、开罗(Cairo)以及印度的加尔各答(Calcutta)三处的殖民地政策[1]。
①英国的非洲纵断政策
②法国的非洲横断政策
③由法国建设,后被英国收购的苏伊士运河
④发生英法冲突的苏丹法绍达地区
⑤法国控制下的马格里布(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西撒哈拉等)
⑥在南非发现金矿后,英国与荷兰的波尔人发生南非战争。此后经和解,南非共和国成立。
1. 背景
(1)三国同盟与三国协商
一战前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商
普法战争后,德国与俄国、奥匈帝国结成三帝同盟,使法国孤立。但俄国与奥匈帝国在泛斯拉夫主义与泛日耳曼主义的问题上产生对立,俄国退出三帝同盟。此后,意大利为解决领土收复问题,接近德国,结成三国同盟。俄国为牵制德国而与法国结成法俄同盟。而后英国为了压制俄罗斯的南下政策,放弃“光荣孤立政策”与日本结为日英同盟。同时,出于对德国行动的警惕,与法国结为英法同盟。日俄战争后,英国和俄罗斯在西亚和中亚地区的敌对状态通过英俄协商得以和解,并结成三国协约。此后,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之间军事扩张愈演愈烈。
★泛日耳曼主义;盟主为德国,企图让日耳曼民族称霸世界的思想和运动。从19世纪末起,德国不断干涉巴尔干与中东地区,纳粹继承其后。泛日耳曼主义的典型国家有德国、奥地利。巴尔干战争后保加利亚、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加入。
★泛斯拉夫主义:意在统一并联合斯拉夫民族的思想、运动。以巴尔干半岛和东欧的斯拉夫民族摆脱奥匈帝国控制的解放运动为开端,19世纪末又出现了俄国的“南下政策”,与泛日耳曼主义产生冲突。泛斯拉夫主义典型国家有俄国、塞尔维亚。
★意大利领土问题:1861年,意大利王国统一了意大利半岛,但也有意大利人聚居的地区(的里雅斯特、南蒂罗尔、伊斯特拉)仍处于外国控制之下,因此意大利一直坚持宣称拥有 这些领土的主权。
(2)巴尔干半岛问题
巴尔干半岛(现今的希腊和东欧各国)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中独立出来,却同时遭到俄德两国的干涉,又存在着错综复杂的民族问题,因而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1908年,奥斯曼帝国爆发青年土耳其革命,奥地利趁乱吞并波斯尼亚·黑塞戈维亚而使得局势再度升温。塞尔维亚反抗侵略,俄国也趁乱组建了由塞尔维亚、黑山、保加利亚和希腊四国构成的巴尔干同盟。其后,自1912年起共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分别是泛斯拉夫主义的巴尔干同盟诸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和保加利亚之间的战斗。第一次是巴尔干同盟和奥斯曼帝国,第二次是保加利亚和其他巴尔干同盟国之间的战争。
★青年土耳其革命:为了打倒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谋求修改宪法和重新召开议会,以青年土耳其党(统一进步协会)为首发起的立宪革命。(1908年)
2. 过程
1914年,奥地利皇太子在萨拉热窝访问时遭塞尔维亚青年暗杀。奥匈帝国出兵塞尔维亚,战争打响。以俄国为首的协约国一方支援塞尔维亚,德国则站在了奥匈帝国一方。日本以日英同盟为由出兵中国山东半岛。这是以英法俄日为中心的协约国和以德意奥为中心的同盟国之间最初的世界大战。
协约国从殖民地调动大量人力物力。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与保加利亚加入德方阵营参战。此时,德方已逐步占领了比利时等周边国家,在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意大利为收复领土,与英法签订秘密条约,获得战后归还领土的保证后加入了协约国一方。(这项秘密条约未能实现,导致了意大利的强烈不满,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诱因之一。)
▲无限制潜艇战
美国自门罗宣言以来一直坚持不干涉政策,保持着其中立的态度。然而1917年,在为阻碍协约国的物资运输而开始的无限制潜艇战中,德国击沉了美国商船(卢西塔尼亚号事件),美国于是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因美国的参战,协约国逐渐转败为胜。
1917年,俄国爆发革命,新政权不想再继续战争,便于1918年与德国单独签订了《布列斯特条约》,退出了战争。
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公布《十四点和平原则》(海洋自由航行、民族自决、设立国际和平组织、裁减军备),希腊也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同盟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奥斯曼帝国接连投降。11月,基尔军港的水兵发起起义后,德国政府立刻要求议和。然而这次叛乱最终扩大至全国范围,导致德国威廉二世被迫退位,魏玛共和国成立。
1918年,持续了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作为一次全面战争,飞机、坦克、毒气等新武器被投入使用,900万人丧生。
1. 共产主义的开端
(1)社会主义
18世纪,由于工业革命的爆发,导致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渗透,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社会主义指的是为了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和资本主义矛盾而产生的思想和运动。
科学社会主义:基于对历史和社会构成的科学分析,提出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必然结果。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
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等人在提倡科学社会主义的同时指出,过去的社会主义思想虽然直观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并描绘了社会主义下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但由于缺乏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性把握,无法付诸实际,并批判其为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欧文、圣·西门、费立叶。
(2)国际工人联合会
第一国际:由英法的工人组成的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工人组织。1864年成立,1876年因内部矛盾(马克思派和巴枯宁派)而解散。世界首个社会主义政权——巴黎公社诞生。
▲十月革命列宁演讲
第二国际:为了纪念法国革命100周年,于1889年在巴黎成立。由英国的工党、法国的统一社会党、德国的社会党、俄国的社会民主劳动党组成。但因无法克服民族主义的障碍,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瓦解。
第三国际(共产国际):1919年,在列宁的领导下成立于莫斯科。以各国共产党为中心。1943年解散。
2. 苏联的诞生
19世纪以来,俄国一直采用皇帝(Tsar)统治下的君主专制统治体制——沙皇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面临严重的物资短缺,民众的反战运动日趋激烈。
★布尔什维克:俄罗斯社会民主工党中,以列宁为中心的领导人的思想性、组织性集团。
★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1):强行从农民手中征收农产品、分配给市民和士兵。工业整体的公有化。
1. 凡尔赛体制
▲凡尔赛条约的缔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联合国在巴黎召开议和会议,与德国签订《凡尔赛条约》,并与各同盟国缔结了个别条约。凡尔赛条约以英国、美国、法国为中心,是对战败国非常苛刻的议和条约。此外,尽管欧洲实现了民族自决的原则,但仍在该会议上进行了对殖民地的再划分,亚洲和非洲人民渴望独立的要求被无视了。根据这些条约而建立起来的战后国际秩序被称作凡尔赛体制。
依据《凡尔赛条约》设立国际联盟。英、法、意、日任常任理事国。美国实行孤立外交因而拒绝加入,苏联因实行社会主义而被排除在外,这两个大国均未参加。导致即使大会决议达成一致,仍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外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土崩瓦解。与此同时,波兰、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南斯拉夫)等国家诞生。
2. 战后各国
(1)经济飞速发展的国家:美国,日本
欧洲作为主战场,经济受到强烈打击,地位下降,被美国取而代之。美国从欧洲的债务国转变为债权国,战后在共和党政权下实现了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因参议院的否决而未能加入国际联盟的美国,独自发挥其国际性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女性参政权,并形成了现代消费社会。战争并未波及日本本土,对日本的经济未产生任何影响。相反,日本通过向战场输送武器,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另外,通过对华二十一条要求和占领德属南海诸岛,日本的势力范围继续扩大,成为国际联盟常任理事国,并跻身列强。
(2)经济衰退的国家:英国、东欧、法国、意大利
英国:经济明显停滞不前。通过1918年、1928年的第四次、第五次选举改革,实现普选。1924年诞生了首个工党内阁,首相为麦克唐纳。此外,1931年根据威斯敏斯特宪章,成立与本国有着同等自治领属的英格兰联邦。1922年,爱尔兰自由邦成立(1937年改国名为爱尔兰)。
东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及奥匈帝国土崩瓦解,出现了众多小国家,使得该地区的矛盾更加复杂。
法国:通货膨胀和财政危机进一步加剧。以德国拖延支付赔偿金为由,和比利时共同出兵并占领鲁尔地区。这一行径遭到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此后采取对外合作政策。
意大利:因在凡尔赛体系中获利最少,在战胜国中最为不公。趁此机会,获得中产阶级、资本家支持的法西斯党的墨索里尼掌握政权,在外交上采取强硬态势,巩固了一党独裁的体制。
(3)其他国家
苏联:建国后,苏联先后与德、英、法、日恢复外交。列宁死后,斯大林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使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大国。
德国:在德意志革命中建立了魏玛共和国,国民议会通过《魏玛宪法》,艾伯特当选总统,比英美更早实现普选。1926年加入国际联盟,然而在外交上的软弱、战争赔款的沉重负担,使其在经济上十分混乱。对其拖欠战争赔偿金一事,美国积极地提供了援助。
★1924年,美国道斯案:通过引进美国的资本,德国经济逐步复苏,赔款期限也稍有缓和。
★1929年,美国杨格案:大幅削减赔款金额。同年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集资使得德国经济进一步恶化。
★希特勒上台:巨额战争赔款导致德国国内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激起民愤。受到俄罗斯革命影响的左派势力得以扩大,另一方面,希特勒发动慕尼黑政变并以失败告终,当时的德国社会处于非常不稳定的状态之下。意识到社会主义威胁的资本家们为了和左派势力抗衡,对希特勒给予支持,使得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势力日益壮大。
3.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殖民地国家
背景:亚非各殖民地国家要求独立的声音在凡尔赛条约中并未得到承认,然而民族自决理念的传播,使得大规模的民族独立运动应运而生。
(1)印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英国战后给予自治权的承诺充满期待的印度协助英国参战。然而事后英国并未兑现诺言,《罗瓦特法案》的颁布和警察有权进行任意逮捕的规定更是让印度离自治的道路越来越远。为此,印度人甘地高喊着“非暴力、不合作”的口号进行反抗。1935年,英国做出让步,颁布新印度自治法,并赋予各省自治权,然而中央的财政、军事、外交等大权依旧掌握在英国手中。英国还利用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间的宗教矛盾,进行了长期的分割统治。1947年,英国同意印度独立,印度被分为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印度联邦和以伊斯兰教徒为主的巴基斯坦自治领。尼赫鲁就任印度联邦首相。
(2)东南亚
在印度尼西亚,苏加诺领导的独立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印度支那半岛出现了以胡志明为领导的印度支那共产党。
(3)阿拉伯国家
战争中,英国分别与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签订了《麦克马洪-侯赛因通信》和《贝尔福宣言》,认可两国在巴勒斯坦成立国家,引发了矛盾的开端。此后,英国还与法俄签订协议《赛克斯-皮科协定》,规定巴基斯坦为国际管理地,这些相互矛盾的条约成为日后巴勒斯坦归属问题的导火索。此外,伊朗发生军事政变,巴列维王朝建立。
(4)埃及
尽管脱离英国获得独立,但英军仍驻守苏伊士运河一带。
(5)中国
日本取代德国获得了山东省的控制权,并将《二十一条》强加于中国。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提出“废除二十一条”要求被拒,国内随即爆发“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
(6)土耳其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去大多数领土,并受英国、法国、意大利的控制,沦为半殖民地状态。1922年,青年土耳其党的凯末尔上台,推翻苏丹制度,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走向灭亡。翌年,签署《洛桑条约》,恢复独立并定都安卡拉,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其领土大部分是地处安纳托利亚半岛的土耳其人国家,独立后废除哈里发制度,进行了诸如解放妇女、文字改革等近代化的改革。
4. 19世纪20年代构建和平的努力
①洛迦诺公约(1925):英、法、德、意、比利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决定撤出莱茵地区[2]的武装力量,维持国境现状,约定一同保障安全的条约。由此,德国加入国际联盟。
②华盛顿体制(1921-1922):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国在国际上拥有绝对的发言权,召开华盛顿会议。邀请英、法、日、中等国首脑聚于华盛顿,确立了新的国际和平秩序。
▲巴黎非战公约
★华盛顿体制
四国公约(1921):美、英、法、日确定维持太平洋现状,日英同盟解散。
九国公约(1922):美、英、法、日、意、中等九个国家参加,尊重中国主权及领土完整,确认机会平等及门户开放政策。
海军军备限制条约(1922):将海军主力舰总吨位比率固定为美国5:英国5:日本3:法国1.67:意大利1.67。
③巴黎非战公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1928年缔结的多国条约,规定放弃使用战争手段来解决国际纷争,而使用和平的方式解决。
1. 大萧条
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股市崩盘,金融机构接连倒闭,失业率一度飙升到40%。随后美国缩减了对外投资,导致大萧条蔓延至全世界。
(1)原因
①20世纪20年代经济繁荣造成生产过剩
②农业的不景气导致农民购买力下降
③各国的高关税政策导致国际贸易停滞
④股票和土地的过度投机
▲大萧条
(2)影响
①列强们为确保各自的利益而奔走,国际和平与稳定的时代走向终结。
②各国分为拥有殖民地的国家和没有殖民地的国家,经济和民主主义基础较弱的德国、意大利、日本(没有殖民地)确立了极权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体制,以武力寻求对外的出路。
▲富兰克林·罗斯福
(3)美国的大萧条对策
1932年,民主党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总统大选中取得胜利,实行新政(政府极力提升民众的购买力,试图重建经济的政策)。
①限制企业生产,整顿银行
②由TVA(田纳西河谷管理局)主导振兴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等公共事业
③实行睦邻外交政策,改善与拉丁美洲各国关系,承认苏联与菲律宾的独立
(4)大萧条后各国的动向
①英国、法国:政府未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他们连结本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经济、降低关税,排除其他的外来商品,这被称为“区域经济”。此外,还废除黄金等价制度以保护本国货币。
★区域经济:由本国与其友好国组成封闭区域(贸易圈),对区域外的国家施加关税壁垒,目的在于防止需要流至其他区域。历史上多指1930年代的“区域经济”。1930年代的区域经济是在各列强拥有殖民地的情况下形成的,其区域根据其通货圈分布。(英国:英镑区域,法国:法郎区域)
②德国:道斯案无法实现,经济立刻陷入极度混乱状态。美国胡佛总统颁布《延债宣言》决定让德国延缓一年偿还债务,但效果甚微。魏玛共和国在政治上陷入极不稳定的状态,兴登堡总统基于魏玛宪法的规定,利用《总统紧急法令》在总统内阁政权下进行了独裁统治。
③苏联: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国家交流甚少,所以几乎没有受到影响,推行两次五年计划后,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生产国。
④日本:继米骚动(大米的价格高腾)和关东大地震之后,大萧条的爆发使得经济持续凋敝,国民生活日益艰难。二·二六事件、五·一五中首相和内阁大臣惨遭杀害,军部掌握实权。之后发动以柳条湖事件为开端的满洲事变,国际联盟立顿调查团称日本的这一行径属侵略行为。对此深为不满的日本,当即退出国际联盟。
2. 法西斯主义的抬头
(1)纳粹党的跃进
德国工党改称纳粹党(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纳粹。战后以希特勒为领导持续发展。
纳粹党以巧妙的大众宣传和行动深入人心,获得了由于大萧条而将生活贫苦的原因归结于凡尔赛体制的劳动者和中间层,以及畏惧共产党发展的军部和资本家等的支持,于1932年在选举中成为第一大党派。获得了政权的希特勒以国会纵火案为由对共产党进行镇压,并根据全权委任法,夺取了议会的权力,确立了一党独裁的体制。更是对政治上的反对者和犹太人进行了迫害。
由于军备平等权等无法获得承认等理由,纳粹党于1933年退出国际联盟。1934年,希特勒废除总统制,就任总理,掌握所有权力。此外,他还发展诸如建设高速公路(汽车专用道路)等大规模公共事业,以求解决失业问题(四年计划)。
(2)意大利的动向
1918年,法西斯党成立。墨索里尼出任首相。墨索里尼政权为解决经济危机采取对外侵略政策,于1935年入侵并合并了埃塞俄比亚。在国际上孤立无援的意大利接近德国纳粹,于1936年结成柏林-罗马轴心,1937年退出国际联盟。
(3)日本的动向
政党内阁无法拿出解决大萧条和持续的经济危机的有效政策,军部主张向大陆扩张以求解决危机。1931年,日本关东军在奉天(现在的沈阳市)郊外的柳条湖炸毁铁路,并以此为借口占领中国东北的大部分地区。(满洲事变)
国际联盟对这一军事行为做出调查,但日本对调查结果深为不满,于1933年退出国际联盟。1937年,以发生在北京郊外的中日军事冲突(卢沟桥事件)为导火线,两国进入全面战争状态,中日战争(1937-1945)爆发。
如此一来,意大利、德国、日本三国军国主义抬头,在政治上也趋于接近,于1937年缔结了对抗共产主义势力的《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
(4)反法西斯力量
人民战线:由反法西斯、反战的各政党和团体组成了大范围的统一战线。1935年6月成立于法国,1936年6月至1938年2月期间执政(利昂·布鲁姆首相)。1936年1月成立于西班牙,1936年2月至1939年初执政(曼努埃尔·阿扎尼亚总统)。
3.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4. 和平之愿
战后各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线)
▲格尔尼卡(毕加索作品)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到德军空袭沦为废墟
[链接答案]
1.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请从以下①~④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①根据议和条约设立了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但美国并未加入。
②日本夺取了中国的德国租借地,直到1945年才予以归还。
③由于英国将美国卷入战争,于是进行了无限制潜水艇作战。
④坦能堡(Tannenberg)战役中,俄罗斯战胜德国,并与德国签订了单独的议和条约。
(2006年 第2次 日本留学考试)
2. 以下A~D是自第一次世界大战(WWI)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间发生的事件。请根据这些事件的时间顺序,从下①~④中选出排列正确的一项。
A:华盛顿会议(Washinton Conference)
B:萨拉热窝事件(Sarajevo Incident)
C:俄国革命(Russian Revolution)
D:国际联盟的成立
①B→C→D→A
②B→D→C→A
③C→B→A→D
④C→A→D→B
(2005年 第2次 日本留学考试)
[1]德国:3B政策。建设连接柏林(Berlin)、伊斯坦布尔(亦称拜占庭:Byzantium)、巴格达(Bagdad)的3B政策,连结奥斯曼帝国,谋求在西亚的发展。并因此在西亚和东非与英国发生利益冲突,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之一。另外,作为3B政策的基石而建的巴格达铁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最终并未完工。
[2]德国西部、莱茵河中流地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