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为什么人能够判断事实的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包括观点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
事实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价值判断是主观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对同一事实的新闻价值判断会有所不同。特别是对小一点的事情,有的人认为这个事情新闻价值大,有的人可能认为无所谓。但是在重大问题上,在共同不知的情况下,人们对相当多的事实具有较为相同的价值判断。比如,伊拉克战争爆发、俄罗斯的别斯兰事件、红海沉船、“9·11”事件等等,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是新闻,这是因为人们对重大的事实有共同的价值判断。可能对这些事实的重要性的把握有轻重之分(它表现为人的主观认识的差异),但共同的部分是:它们都应该是新闻。由于有这样的共同判断的基础,所以便存在一些新闻传播从业人员认同的、比较一致的新闻价值标准。这种对新闻的共同认识,是新闻价值理念得以成立的基础,它使得我们可以讨论“什么是新闻价值”。
前面我们说到,新闻价值表现为一种实用意义的社会关系,现在说一下新闻价值“实用意义”所处的位置。
受众接受某条新闻通常完全出于对其使用(实用)价值的判断。这种使用价值包括直接需要,比如我要做股票,就需要看股市新闻,还有就是感兴趣,由于新奇而对事件产生了想了解的愿望。
传播者发出某条新闻,一般要基于受众对新闻使用价值的考虑,但同时还有传媒的经济利益(交换价值),还有政治利益(宣传效果)的考虑,因为我国的媒体负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责任。传播者个人的兴趣爱好,也会影响一家传媒用什么和不用什么稿件。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不同报纸的版面编排而看出具体编辑的好恶或兴趣所在。
也就是说,我国的新闻从业人员发出信息,会有这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新闻对受众的使用价值;第二方面是媒体的利益;第三方面是政治利益;第四方面是传播者的个人偏好。这些都会影响传播者对事实的价值判断。
那么判断的依据在哪里?为什么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种判断的能力?
因为我们是人,人是高级动物,最高级的有机体,对外部环境有一种本能的感知。环境被有机体感知,是一种选择性的提取,因此人有很强的信息选择能力。我们在观察事物、选择信息的时候,由于有明确的选择目的,而且还有选择性记忆,往往注意力会高度集中。记者为什么能够在很多事实中迅速抓住某个值得报道的事实?这实际上是一种注意力高度集中和专业化的结果,这种情形下会产生“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大家仔细想想,这种经验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比如,你要想找个人,站在很高的地方往下看,下面密密麻麻都是人,由于找人的时候你的注意力会非常集中,对这个人的特征会有一种选择性记忆,你可能会迅速找到你想找到的那个人。而无关的人,即使帮你找,往往达不到这个程度,因为他的注意力可能不集中,缺乏选择性记忆,在散漫的情况下找一个人是很难的。
这是人对外部的感知。我们每个记者都有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每个正常人也有这种能力,但是需要锻炼一下,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记者的这种职业本能。
在生活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新闻能够被我们接受和记忆。与人们接触的信息相比,有“价值”的信息是极少的一部分。每个人只保留、记忆对他有意义的那一部分。这是每个人有新闻价值判断能力的心理、生理方面的依据。
在不同的信息比较中,人们能够迅速判断出这个信息绝对重要,那个信息相对不重要。在比较中关注新鲜的信息,也是人们的一种选择信息的本能表现。人们会本能地关注和接受更新常态思维的信息,这些信息通常处于主流信息的边界(边缘化的),因为主流的信息大家都很熟悉了,反倒是边缘的信息容易吸引人的目光,这是生活常识。可是我们现在的某些新闻选择,却天天在违背这种生活常识。
正是由于这种情况,我们有一种判断事实是否是新闻的能力。不仅是人,很多动物也有这种能力,有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比人还敏锐。比如我家的猫,它在沙发上趴着睡觉,电视发出的声音、电话铃响,它照睡不误,睡得可香了,但是对讲机响了、门铃响了,它会突然醒来,一下窜到门口等着。因为猫也有“经验”,在猫“看”来,对讲机响和门铃的响声意味着可能发生新鲜的事情,会来人,而且通常是陌生的人。生人对猫来说是一个新奇的事情,它会本能地跑到门口去看热闹。人也一样,只关注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无关的信息不会注意。
就新闻工作来说,如果你有这种职业理念的话,在不长的时间里,你会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十分敏感,一下就捕捉住,迅速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做出非常好的报道。
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两位报纸编辑的新闻价值意识。
2006年1月27日《北京青年报》和《新京报》都在头版头条发表了新华社关于解放军准备对军队军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的通稿。《新京报》的主标题是《解放军5年将审计四千干部》,《北京青年报》把“解放军5年将审计四千干部”放在了副标题上,主标题是《中俄联合军演经费接受审计》。相比之下,北青报的编辑具有比较强的新闻价值意识。
为什么呢?因为在此之前,中俄举行了一次军事演习,各媒体都报道了。但是这次军事演习的一个很重要的细节没有公开,就是谁出钱(当然,我们的报道是根据上级的要求,上级不让公开的内容就不公开)。《北京青年报》的编辑在关于军费审计的新华社通稿中,注意到“将对中俄联合军事演习经费进行审计”的行文,虽然这么一句话,却透露了一个新的信息:中俄军演是中方出的钱。这个信息是过去所有已经发出的新华社稿中没有的,这位编辑具有职业敏感,把这句话从通稿中抽出来作为这一头版头条的主题,对于公众来说,这也是很重要的信息。《新京报》的编辑相对有点“木”,他只注意到“5年将审计四千干部”这个通稿的主要内容,编为头版头条主题,当然也过得去,但很一般化。相比之下,《北京青年报》的编辑抓住了更新的事实亮点。这是过去的事实,但是最新披露,编辑一下抓住了,放在标题上。
这说明,做报纸编辑工作,同样也需要有新闻价值意识,这种意识不是对新闻华通稿的判断(有时一些通稿要求必须刊登),而是对稿子中最新成分的判断,判断准确,就能够吸引公众。《北京青年报》和《新京报》的读者群是精英,是青年人,对这样的事情是很关心的。两家报纸的读者群差不多,在这个具体问题上,《北京青年报》编辑的新闻价值理念更胜一筹。
现在总结一下。人们关注有价值的新闻,原因在于:
(1)人对异常事物的关注。这恐怕是所有哺乳类动物的本能,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应该更有目的性。有一句广告词我记得很清楚:“好奇,是对生命的回报。”这句话把人的这种本性说得很形象。人之所以是人,一定程度上在于他具备好奇的本能,这正是人的生命的表现。恰恰是人们对异常事物的关注,使得新闻价值有一套标准。
(2)人对相关利益的关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有了较为强大的利益驱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实,肯定有新闻价值。
(3)人对个人偏好的关注(兴趣所致)。这里就涉及媒体不同的服务对象问题。媒体有综合性的、专业性的、行业性的、兴趣性的等等,为什么会有?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的偏好或工作需要,不同的需要和兴趣形成不同的群体,因而不同的传媒因服务对象的差别,其对事实选择的新闻价值的标准也会有所差异。但在大的方面,相对宏观的意义上,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价值标准大体是一致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新闻价值?我们说,价值是一种效用,就是使用价值。对于新闻接受者来说,新闻价值是一种特殊的即时性信息效用。它与其他的信息效用不一样,不像我们学历史、学哲学,你得翻来覆去琢磨这一行字,新闻看过去就完了,它是一种即时性效用,我要知道的一个信息。它或满足对外部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这是一种使用价值,就是满足好奇心,我想知道,它告诉我了,我看了报纸很满意。或者满足我的兴趣需要、认同感的需要,或者帮助自己对利益相关的问题(物质利益、情感需要、安全需要等等)做出决策。对新闻接受者来说,这样的新闻是有新闻价值的。
在多数情况下,接受者对“新闻价值”呈现为一种本能的感觉;少数情况下,新闻价值是一种主动寻求新闻时的内在标准。我需要某个信息,我一定要到某个版面、某个栏目去看,有这种情况,但不是常见的。
对新闻传播者来说,新闻价值是从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信息效用的目的出发,选择事实、予以报道的职业衡量标准。
贯彻这个标准,有可能在最大层面上拥有受众,同时,传播者也可以获得较多的交换价值或宣传效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实际上媒体可以同时获得最大限度的交换价值,假如你的报纸是宣传性的,也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宣传效果。
不同的新闻理论教材,给“新闻价值”做出了各种定义,我觉得我已经把新闻价值的内涵说清楚了,再作定义反而难了,因为定义只是一句话,一句话如果能把问题全说清楚,那何必要做那么深的研究呢?如果非要给一个定义,只好给出一个不得已的定义:
一件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对媒体来说是可以实现交换价值的对事实的选择标准,对读者来说是使用价值)叫新闻价值。
这句话其实是同义反复。所以,我建议重温恩格斯的话:“在科学上,一切定义都只有微小的价值。”[5]我们的新闻理论,以前在定义上下的工夫太多了,学术研究似乎不该是这个样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