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科姆的对称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纽科姆(Theodore M. Newcomb, 1953)采用了海德关于平衡概念出于某人头脑的假设,并将其应用于两个人之间的传播。他使用了对称理论(symmetry theory)一词,以区别于平衡理论,并且主张,人们试图影响别人,借以带来这种对称(平衡或对等)的关系。如在第3章中详细讨论过的,纽科姆假定,试图影响另一个人的,是某人对另一个人所具有的吸引功能。在此,纽科姆的理论较倾向于人际间的吸引,而不是态度的改变。就某个对双方都很重要的客体而言,如果我们不能通过传播达成对称关系,则我们可能要么改变对对方的态度,要么改变对客体的态度,以建立起这种对称。
因为纽科姆的模式(见第3章)涉及到两个人及二者之间的传播,所以他将两个人以A和B(而不是海德的P和O)来表示,保留了X,表示A与B的态度针对的客体。跟海德一样,他假定,人需要获得一致性,即他所称的倾向对称的持续张力(persistent strain toward symmetry)。如果A与B对X的意见不同,则这种倾向于对称的张力取决于A对X的态度有多强和A对B的吸引力有多大。当A对B的吸引力增加, A对X的态度增强,会导致:(1) A竭力达到与B关于他们对X态度的对称;(2)很可能达到对称;及(3) A很可能加强对B有关X的传播。当然,最后一点正是我们所关心的。纽科姆(1953)说,“A对B关于X导向对称的可能性,根据可见不一致(也就是说,与可见对称方向相反)的多元作用而不同,数值或者倾向于B,或者倾向于X”(p.398)。
纽科姆不同于海德之处,是他强调传播。在对X的看法上A与B之间的对称越不足,则A就X事件向B进行沟通的可能性越大。对称理论预测,人们与其交往或成为朋友的,是那些与他们看法一致的人。希腊戏剧家欧里庇得斯(Euripides)早在2400年前便认识到人类行为的这一面,他说,“每一个人都像他交往的人一样。”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然而,若要使态度发生改变,人们必须接触那些与他们现有态度不同的信息。纽科姆的对称理论预测, A越是被B(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所吸引,则A的意见越可能向B所持的立场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