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街》
《芝麻街》(Sesame Street)第一年的报告表明,该节目的主要收视对象是城市里贫困家庭的孩子(Ball& Rogatz. p.209)。第一年的报告还声明,《芝麻街》节目有助于缩小优势儿童与弱势儿童之间的知识沟(p.358)。不过,对该节目的观众测试结果作过进一步研究的其他研究人员对这一结论提出了质疑。
对该项结论的最主要的挑战来自《重游〈芝麻街〉》(“Sesame Street”Revisited. Cook et al., 1975)一书。学者库克(Thomas Cook)及其同事对《芝麻街》制片人收集的节目评估数据作了充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反驳意见。其中有一组数据分析的是每户家庭中家长文化程度的高低与收看《芝麻街》节目多少之间的关系。图12.4显示的是1971年的一些数据,就是在过去的3个月里,每周至少收看一次《芝麻街》节目的家庭根据家长文化程度排列百分比的情况。这些情况都呈现出一个有规律的模式: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家庭收看《芝麻街》节目的次数就越多。基于这样一些资料,库克及其同事得出了以下结论:“这些数据隐含的意义就是,在不同经济收入或文化层次的群体之间,试图以《芝麻街》节目缩小知识沟极为困难”(pp.308- 309)。
图12.4显示的只是节目的收视情况,实际上并没有展示家庭收视效果的不同。然而,另外一位研究人员对节目制片人收集的其他一些材料重新作了研究,主要是研究收视效果(Katzman, 1974)。表12.2显示的是弱势儿童与优势儿童收看《芝麻街》的成果得分情况比较表,表中有许多非常有意思的结果,但与目前我们探讨的问题最相关的就是一列弱势儿童和优势儿童的得分。根据收视情况的前三个四分位数,这项比较表明,在每一个四分位数中,优势儿童的成果得分都要高于弱势儿童。换言之,即使收看的节目完全一样,优势儿童从《芝麻街》节目中获得的益处都要高于弱势儿童。不过,在第四个四分位数中,情况则有所不同(弱势儿童的进步超过优势儿童, 47对45)。这也就展示出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对于经常收看该节目的人而言,知识沟可能会缩小。但是,对于前三个四分位数而言,知识沟可能会扩大。
图12.4 6岁以下儿童前3个月中(1971)收看《芝麻街》节目至少一次的家长的受教育程度
资料来源: Adapted from T. D. Cook, H. Appleton, R. F. Conner, A. Shaffer, G. Tamkin, and S. J. Weber.“Sesame Street”Revisited: A Case Study in E-valuation Research(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75), p.293.
针对库克和其他人的批评,《芝麻街》的创作人员回应说,该节目的宗旨并不是用于缩小优势儿童与弱势儿童之间的知识沟(Lesser, 1974, p.186),而是希望通过该节目,让所有家庭的孩子均有一个良好的学前准备。当然,《芝麻街》经久不衰,每个星期都有成百万户美国家庭观看该节目,而且世界上83个国家如今也有了本国语言版的《芝麻街》节目。
表12.2 从收看《芝麻街》数量与受众背景看成果测试中的事先测验和获益得分情况
资料来源: From N. Katzma,“The Impact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Promises and Prospects.”Journal ofCommunication 24, no. 4(1974); 55. Reprinted by permissio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