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述评写作

新闻述评写作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九章 新闻述评写作新闻述评写作的课堂实训任务请认真阅读以下给出的材料,根据材料后面所提出的要求进行思考。有关负责人称,“合理的狩猎活动有利于野生动物保护”。3.结合这篇作品的具体内容,分析新闻述评写作的具体表达特点。因此,在国外,新闻述评又被称为“解释性新闻”、“分析性报道”,是一种越来越受

第九章 新闻述评写作

新闻述评写作的课堂实训任务

请认真阅读以下给出的材料,根据材料后面所提出的要求进行思考。在学习本章之后,按要求完成课堂实训任务。

材料来源

新华网2006年8月11日。

材料内容

枪杀野生动物,以“保护”之名?

——四问拍卖野生动物猎捕权之举

新华网北京8月11日电(记者 董峻)近两天,国家林业局有关人士披露了一则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

受国家林业局委托的秋季国际狩猎野生动物额度将于13日在成都举槌拍卖。中心意思,是允许通过拍卖获得打猎权的个别人,猎捕个别区域的个别野生动物物种中的“老弱病残”者。

此举一经媒体报道,立刻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各种质疑和责难的声音此起彼伏。11日,国家林业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野生动植物保护司有关负责人出面作出解释,但仍有几点疑问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疑问一:非得靠人们手中的枪来维持“生态平衡”吗?

有关负责人称,“合理的狩猎活动有利于野生动物保护”。理由是在西部的一些地区,因为保护力度的加大,岩羊等动物种群成倍增加,使单位面积的载畜量超标,反而给本就吃不饱肚子的其他濒危野生动物的生存带来了麻烦。狩猎能人为地调节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

这一观点认为,当物种种群达到一定的饱和量,高出环境容载的时候,就要被淘汰一部分,以保护生态平衡。但是,为什么不能引进天敌,为什么不能靠大自然的力量重新调整求得平衡?

“在顶级野生动物物种数量下降的情况下,开展狩猎就是调控种群的一个很有效的办法。”有关负责人如此表示。杀一只二级、三级野生动物,自然要比养一只顶级野生动物并靠其影响下层生物链要容易得多。

有生态学者认为,人为猎杀那些看上去“该死”了的野生动物,有悖生态伦理规范,侵犯动物福利,是一种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思维——那些老弱病残动物要死得“物有所值”,就由我们人类做主吧,如此可为你们同类的福祉做贡献。

记者则担心,此举会不会引发社会公众的信任危机,以致多年来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受冲击?近两天各个媒体对此情绪高涨的报道,一定程度上反映的就是不少公众惊愕、失望的心态——原来野生动物是可以打的!

疑问二:就算是有必要用枪来解决“生态平衡”问题,那有必要非得“变现”吗?

据称,生物都是有生老病死的,即使不进行人为淘汰,它到时候也要老死病死,拍卖野生动物狩猎权的目的就是要合理利用资源,要尽可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当然,拍卖所得要用于保护动物。

这让记者想起一个可作对比的例子:对藏羚羊的保护,多年来已经成为保护野生动物典范。在缴获大量藏羚羊毛皮后,保护部门宁愿烧毁而不去出售、拍卖。这不仅仅是显示勇气和决心之举,更有避免培育用藏羚羊毛做的“沙图什”市场之深意。

记者多年采访林业,深知基层林业系统干部职工多为保护经费不足而无奈。过去由林业职工为了“平衡生态”而猎捕野生动物,现如今指标卖出去,既省力气又能得钱,何乐而不为?但保护野生动物是林业的使命,缺钱可以想别的办法,难道非得通过这种“短视”的方式?更何况,被允许猎杀的14种野生动物中,受国家保护的一类野生动物有3种,其余全都是二类保护动物。

疑问三:有必要“和国际接轨”,发展狩猎产业吗?

有说法认为,在国外,狩猎不仅是一种保护野生动物的有效手段,由此形成的狩猎产品和狩猎服务,还构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产业。在美国的狩猎文化用品商店,消费者不仅可以买到野生动物题材的油画、雕塑和雕刻,用动物皮制作的地图,还能买到鹿角形的蜡烛台等多种精美工艺品。对狩猎者而言,狩猎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还是一种文化体验。

用野生动物皮做地图,在几个世纪以前是实用之举,而今则是单纯用来做工艺品,这种所谓“文化体验”其实并不值得大张旗鼓地提倡,因为用野生动物加工并不具有太多实用价值的物品,有悖保护野生动物的社会主流观念。

据介绍,有关方面还正积极筹备成立中国国际狩猎俱乐部,与国际接轨,从而带动中国狩猎产业的发展。而拍卖狩猎野生动物额度,有利于国家对这一资源进行市场价值评估。

记者认为,我国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远远没有达到不杀不行的“饱和”程度。这一领域被当做产业来开发,得不偿失。而所谓狩猎这种“高尚的户外运动”,实际上在我国就是一种与国人无关的“上流社会的野蛮游戏”。是否有必要培育狩猎野生动物的市场,应当三思而行。

疑问四:为什么只允许有钱人猎捕以及如何做到有效监管?

“凭什么你花了钱就能打,我就不可以?而当地人为了生存打一只来卖为什么也不可以?”这是近日就这一焦点话题展开的讨论中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观点。据了解,允许猎杀的野生动物都有基本价格,一只盘羊为1万美元、岩羊2500美元、马鹿6000美元、藏原羚1500美元。

据称,狩猎额度是根据当地野生动物的种群情况制定的,猎杀什么野生动物和猎杀多少都是有专家详细调查后确定并分配给各个地区的。狩猎要在指定的区域和时间进行,并有导猎人员的指导,而时间必须是在野生动物的发情期和繁殖期之外进行。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有关负责人说,在极其严格的限定下,狩猎不会破坏野生动物种群。

有专家表示,具备国际狩猎代理资质的多为旅行社。“有限度狩猎”一旦成了旅游项目,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很容易变成“无限度滥杀”。而地方林业部门既然有了经济利益目标,当“保护”遭遇“产业”时,到底还有多少举动能不被金钱所冲击?又有谁能保证这个“限量版”的狩猎会完全遵守游戏规则?(完)

写作任务要求

1.指出这篇报道属于哪一种类型的新闻述评。

2.结合这篇作品的具体内容,分析新闻述评与消息、评论、调查报告的不同点。

3.结合这篇作品的具体内容,分析新闻述评写作的具体表达特点。

第一节 对新闻述评的基本认识

一、新闻述评的概念

新闻述评又称“述评新闻”、“记者述评”、“新闻分析”等,是一种介于消息和新闻评论之间、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反映国内外重大事件与问题的报道手法或体裁。新闻述评在报道事实的同时,还要求对事实(有时是一个事件,有时是社会问题)进行解释和分析,介绍其背景、预测其发展,揭示其实质、阐述其意义。因此,在国外,新闻述评又被称为“解释性新闻”、“分析性报道”,是一种越来越受到新闻媒介和广大受众重视与欢迎的新闻品种。

据美国一位新闻学家统计,美国享有盛誉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刊登的新闻中,90%左右属于解释性报道。1978年出版的《世界大百科》把解释性新闻增多列为20世纪西方新闻事业发展的一大趋势。[1]

新闻述评的出现并风靡报界绝不是偶然的,它是新闻文体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受众需要的产物。21世纪以来,首先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社会现象变得更加错综复杂、难以把握,过去盛行的“纯客观报道”手法,越来越显得浮光掠影,不能满足受众对新闻的需求。新闻述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纯客观报道的不足,又能避免评论的主观色彩。

二、新闻述评的特点

有人说,如果把消息、通讯比做枪,把评论比做炮,那么,新闻述评则是兼具轻重武器的机关炮。这个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新闻述评的基本特点。为此,新闻述评的特点,应该从文体兼容性和主要内容上加以分析。

(一)兼容消息与新闻评论职能

一方面,它要报道新闻事实,较为详细地介绍有关背景材料,类似于消息写作;另一方面,它还要在报道的基础上对事实和材料进行分析解释,发表看法,又类似于新闻评论写作。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们习惯于把新闻述评划入消息或者评论的范畴。也就是说,新闻述评是一种兼具消息和评论双重特征的独特报道方式。从写作方法看,评述结合、夹叙央议是新闻述评的主要特点。

(二)涉足受众普遍关注的问题

1.受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这些社会现象和问题常常事关全局,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抓住了它们,就是拨动了社会生活之弦,会引起强烈的反响。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客观报道的手法很难把这些社会现象和问题说清楚,新闻述评以其述与评结合的长处,可以大显身手。如《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和《有钱莫花光,留点买住房》两篇述评,都是针对人们一段时间内普遍关注的、事关全局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展开述评的。

2.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重大新闻事件是受众普遍关注的,新闻述评通过介绍其前因后果,分析其实质意义,让受众更好地把握新闻事件的意义,满足他们“知其所以然”的新闻需求。需要说明的是,有些事件表面上看起来并非重大事件,但“一滴水见太阳”,其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主题,也是新闻述评报道的题材。

三、新闻述评与相关新闻文体的区别

(一)新闻述评与一般新闻消息的区别

1.和一般消息相比,新闻述评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消息只叙述事实,是“无形的意见”,其思想倾向性隐藏在对事实的客观报道中;而新闻述评在叙述事实的基础上还需要画龙点睛,发表“有形的意见”,记者的主观倾向性十分明显。

2.新闻述评由于要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就时效性而言,要比一般消息差一些。

(二)新闻述评与新闻评论的区别

和新闻评论相比,新闻述评虽然也需要依托事实发表意见,但两者对事实和意见的处理有显著不同:新闻述评一般要对新闻事实做较为全面、详细的介绍,以叙为主,议论点到即止;新闻评论则是一种以发表意见为主的新闻体裁,新闻事实只是证明论点的论据,通常不需要做具体、详细的介绍。

(三)新闻述评与新闻调查的区别

新闻述评和调查报告比较接近,都需要有材料、有观点,所以也有人把它们归入同一类型,统称“述评性新闻”。但细究起来,它们也有差别。新闻述评的新闻性更强;调查报告的容量更大,内容更具有专题性、系统性,时效性一般不如新闻述评。

具体到一篇作品中,述与评各占多大比例,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不可一概而论。一般说来,新闻述评是以报道事实为主,而以评论事实为目的。从篇幅上看,往往述多于评;从内容上看,则是评重于述。

第二节 新闻述评的分类

根据述评的对象和内容,人们一般将新闻述评分为四种类型:事态述评、形势述评、工作述评、思想述评,也有的还加上问题述评。

但是,这种划分也存在界限模糊的问题,一是不同类型的述评之间,在写法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二是有些作品很难说清楚到底属于哪一类。比如,《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人民日报》1979年5月16日)是一篇很有影响的述评新闻,作者范敬宜针对农村中一段时间内出现的“生产队自主权强调过头了,现在下面都不听指挥了”的思想论调,走访了一些社队,摸清了问题的真相,从大量活生生的事实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尊重和维护生产队自主权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政策,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去继续贯彻落实。大量工作在等待我们去做。这里最重要的是领导干部对客观形势有一个清醒的正确的估计,分清主流与支流,千万莫把‘开头’当做‘过头’。”这篇作品,既是对辽宁农村形势的述评,也是对农村中一些人糊涂思想论调的述评,似乎称之为思想述评和形势述评都无不可。

新闻述评既然是缘事而发表评论的,具有消息范畴特性,那么我们就应按消息的划分办法,将其分为两大类:一是事件性新闻述评,二是非事件性新闻述评。

一、事件性新闻述评

事件性新闻述评就是记者在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的同时。对这些事件进行分析解释。

1.从报道的对象看,事件性新闻述评的对象是新近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和时效性。

2.事件性新闻述评开头有一般消息的导语,交代新闻五要素,重点笔墨在“为何”和“如何”上。

3.在新闻的主体部分,事件性新闻述评常常要介绍大量的背景材料,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分析、解释,阐述其意义,预测其发展。由于事件性新闻述评运用了大量的背景材料,在事实的基础上说话,显得客观公正,适合重大国际新闻报道。

《人民日报》1997年3月24日、25日连续发表了两篇国际新闻分析:《危险工程强行上马,巴以冲突再度升级》和《美俄首脑会晤:权轻重搁置分歧,计得失相互让步》,述评东耶路撒冷哈尔霍马犹太人定居点正式动工和美俄首脑赫尔辛基会晤两起举世关注的重大事件。这两篇述评的时效性都很强,开头部分都交代了新闻的五要素,而落脚点在“如何”和“为何”。

【案例】 (上述第一条述评的开头)

18日下午2时30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一声令下,东耶路撒冷的哈尔霍马犹太人定居点正式动工了。随着四台大型推土机的隆隆轰鸣声,啥尔霍马山头的容貌在开始改变,这一强行上马的危险工程,势必将巴以和平进程推向危险的边缘。

接下来,述评通过大量的事实材料,重点分析了“危险工程”上马的原因。

二、非事件性新闻述评

非事件性新闻述评属于非事件性消息范畴,它常常是就某种社会现象和思潮、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事物发展的总体态势展开述评,一般没有显著的变动点,是事物发展中量的积累,时效性较差,综合性较强。

非事件性新闻述评一般在开头就提出看法或者摆出所要述评的问题,然后用事实进行分析说理,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启发受众、引导受众。

【案例】

“东北现象”引起各方关注

赵玉庆 刘广军 马义

新华社1991年3月20日电 经济发展曾经居全国前列的东北三省近年来工业生产步履维艰,去年黑龙江、辽宁和吉林工业增长率分别居倒数第二、第四和第五位,经济效益也处于落后地位。这一异常情况正在引起各方关注,称之为“东北现象”。

据统计资料表明,1990年东北三省工业总产值仅比上年增长0.6%,与全国平均增长7%的水平相差甚远;预算内企业实现利税下跌25%至45%,明显大于全国平均18.5%的降幅。今年头两个月工业生产虽有回升,但仍未摆脱困境。

东北是我国的“工业巨人”。论实力,东北三省拥有大庆、鞍钢、一汽等1700多家国营大中型企业,占全国总数的七分之一强,机械、冶金、石油、煤炭、化工、建材等行业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论条件,东北三省资源丰富,交通发达,科技力量雄厚,发展经济可谓得天独厚。

“工业巨人”步履蹒跚、行动迟滞的反常表现,催人深思:

——东北工业结构“一头沉”,重工业产值占三分之二,产品多为大型机械装备和基础原材料,当国家压缩基建规模,实现经济调整时,便显得船“沉”难掉头,适应不了市场的急剧变化。

——大中型企业比重大,国家指令性计划任务重,经营机制缺乏活力。产品平价调出多,原材料则议价购进多,去年仅辽宁省因“高进低出”就多支出了30亿元。

——骨干企业大多建于“一五”时期,为国家建设奉献了“大半辈子”,而今己“青春”耗尽,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由于无力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革,三分之二的设备落后于全国先进水平。有人形容东北是一个“被链子锁住的巨人锁住了手脚,也锁住了思想”。在商品经济的舞台上,东北明显没有南方沿海开放地区活跃。去年东北三省为启动市场举办的一些展销会,唱“主角”的多是外地企业,本地企业反倒只是“跑跑龙套”。同样在东北,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沈阳电缆厂、哈尔滨锅炉厂等一批先进企业锐意改革,脱颖而出,但有些企业还没有摆脱产品经济的模式,迈不开搞活的步子。

“东北现象”已开始唤起9900万东北人的忧患意识,特别是在经济领导部门和经济理论界引起很大震动。他们普遍认为,重振“工业巨人”雄风的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扎扎实实地搞活大中型企业。为此,黑龙江省已经制订了搞活大中型企业的八条措施,吉林省也开始实施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大动作”。辽宁省正在组织经济界、企业界人士探讨“东北现象”的深层次根源,进一步解放思想。

【分析】 这是一篇非事件性新闻述评。

1.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文章开头单刀直入,提出问题:“经济发展曾经居全国前列的东北三省近年来工业生产步履维艰”,“这一异常情况正在引起各方关注”,也令读者不得不“关注”产生“东北现象”的原因及其对策。

2.用评述相结合的方式,夹叙夹议,针对“东北现象”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既有客观的历史原因,更有“在商品经济的舞台上,东北明显没有南方沿海开放地区活跃”的深层次原因。结尾一段,借权威人物之口,提出了深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扎扎实实搞活大中型企业的对策。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老工业基地和国有大中型企业遇到的共同问题,它不仅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而且对全国类似地区和企业产生了“强烈的警示和有益的借鉴作用”(新华社副总编辑张万象语),更加发人深省。

3.视野开阔,言之有物。文章从过去写到现在,从东北写到沿海,俯视东三省,瞭望南海边,视野开阔;注重用事实说话,且材料翔实,数据准确,言之有物,有理有据。

4.脉络清晰,条理分明。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安排结构。

5.语言形象,文风活泼。作者采用大量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诸如“‘工业巨人’步履蹒跚”、“船‘沉’难掉头”、“奉献了‘大半辈子’,而今已‘青春’耗尽”、“被链子锁住的巨人”、“唱‘主角’”、“跑跑龙套”等。

第三节 新闻述评的写作要求

一、多方材料,综合运用

一篇新闻述评是否成功,能否启发受众的思考,发挥较好的社会作用,首先取决于记者的材料搜集和正确运用,要重视材料的多方面把握,综合运用,由材料事实引发多角度分析评论,要做到视角看得全,问题抓得准。

记者在日常采访中,特别是参加一些重要会议的时候,有时会获取某些地区或某项工作的综合性总结材料,这些材料翔实、丰富,从中可以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对实际工作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新闻述评的宝贵题材。现在新闻媒介上经常采用的年终专稿、工作综述,多属此类。

二、评因述生,评述交融

所谓述与评的交融,即结合对新闻事实的叙述,以事实来说明问题、阐释道理,做到述中有评,评中有述,层层深入,力求叙述和评论水乳交融,防止述、评脱节。但要注意,叙述事实毕竟是新闻述评的主要内容,应当在新闻中占主导地位,评论的内容则是从中生发、引申出来的。

三、虚实结合,夹叙夹议

所谓虚实结合,即述是实际理由,评论是要表达的目的;所谓夹叙夹议,其中述第一,评第二,其位置决不可颠倒。必须结合对事实的叙述,就实论虚,依事论理,所作的结论也必须是事实逻辑的必然结果,而不是靠抽象推理得出来的。这样紧扣事实,虚实结合地进行评论,才能发挥新闻述评特有的作用。

四、深入开掘,议论精辟

新闻述评必须针对事情深入开掘,记者在掌握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观点和见解,在叙述事实过程中,进行思辨,分析要深入,说理要透彻,看问题要一针见血,又以理服人。这就要求记者不但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还要有比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比较高的理论水平。

五、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虚实结合、夹叙夹议主要是解决新闻述评写作“言之有物”的问题,而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则是“言之有序”的要求。新闻述评为了挖掘新闻事件的“如何”和“为何”,说清其前因后果等“新闻背后的新闻”,通常要使用较多的背景材料,如果杂乱无章地在文章中堆积材料或者评述脱节,那么什么也说明不了,更谈不上逻辑严密。解决的办法就是以观点统帅材料,按照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来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做到观点突出、条理清楚、环环相扣、无懈可击。

六、案例分析

【案例】 (载于《经济日报》2003年6月18日,作者:程远)

日产,东风“走出神龙架”的“发动机”

本报讯 6月9日,对中国汽车业来说真是个好日子,武汉与北京同时有两大合资项目签约:一是东风与Nissan日产合资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一是中国重汽与沃尔沃合资的济南华沃卡车有限公司签字,投资额分别为167亿元和16亿元人民币。担心“非典”会影响国外跨国汽车公司到中国投资信心的人们,可以踏踏实实地把心放到肚子里了。中国有如此巨大的汽车市场,谁能不为之心动呢?我们需要外商投资,外商更需要我们的市场,该来的都会来。

与去年6月14日一汽与天汽、丰田闪电般的联合不同,人们似乎还在半信半疑之中,一汽、天汽、丰田的手就已紧紧握在一起了。而东风与Nissan的合资则有点吊人胃口,“只听楼板响,不见人下来”。时间一推再推,从2001年7月6日项目启动,到最近合资公司成立,前后历时23个月,才“终于”完成了这“惊险的一跳”。

东风与Nissan合资签约的一推再推,是因为这个项目特别大,外方投资10亿美元,一次拿出这么多的真金白银,在中国汽车合资史上是第一次。正如苗圩所言,合作规模之大,合作契机之深,在对外合作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将其称为“一项创新性的事业和庞大的系统工程”,而合资公司既生产商用车又生产乘用车,这是和往次合资最大的不同点。

几年前,天汽集团总经理林引由自身所处的困境中悟出一个道理:“中国汽车市场上竞争,不在于你是谁,而在于你背后站的是谁”。请看上汽集团,当年不过是一批“弄堂小厂”,就是凭借大众、通用两个强大靠山的支持,坐上了国内轿车生产的头把交椅。

去年一汽与天汽重组时,人们就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汽其实看中的是天汽背后的丰田。尽管一汽从产品规划和地域发展角度,做出了“并非如此”的解释,但很快与丰田发展了更紧密的合作关系,迅即在天津经济开发区新建工厂,并将丰田的四个热销产品拿到中国生产,似乎又“不打自招”了。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一汽凭借与大众、丰田、马自达合作的强大背景,摆出了七大品牌的强大阵容,提出“第一汽车”的概念,气势咄咄逼人,连东道主上汽集团在自己家门口也不得不让它三分。而东风因与Nissan合作未能于车展前签约,车展时集团几大板块被分割得七零八落,就显得十分单薄。

如今,跨国汽车集团差不多都进了中国,而中国稍有头脸的汽车企业也差不多都合资了,与国际汽车融合,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唯一的选择。如今衡量一家汽车企业实力的大小,常常会看它有几个国外合资伙伴,都是什么样的合资伙伴。这也是人们特别关注东风Nissan合资项目的缘由。

东风新公司总部注册地在武汉,使东风公司顺理成章地实现了“蓄谋已久”的“迁都”计划,十堰将保留一个商用车的核心运营基地。襄樊将拥有轻型商用车和乘用车的主要工厂,而广州将成为新公司最重要的乘用车实验核心基地。此前与PSA标致雪铁龙合资的神龙公司注册地也在武汉,东风公司的指挥中枢理所当然地会移师武汉。

在20世纪80年代末,老东风就曾跃跃欲试要“走出神龙架”,当然是指经营战略和思维理念而言,但是偏踞秦巴山区的十堰小城,确实给东风公司带来了无数负面影响。1992年成立了当时投资最大的汽车合资公司,但是神龙不仅没有把东风带出神龙架,反而差一点将东风拖进了债务黑洞。

经过近几年来的重组整合,不仅东风公司本身销售和利润都连续翻番增长,与雪铁龙公司的合资,也升格为与PSA集团的合资,注册资本增加到70亿元,又导入了一个新的产品平台,同时生产标致和雪铁龙两大品牌。前年东风又参股悦达起亚,也就连上了韩国现代,同时还扩大了与本田的合作。与Nissan合资的最终签约,使东风成为今天占有跨国公司资源最多的国内汽车公司。这么多资源,足以使苗圩纵横捭阖,左右逢源,困守神龙架一隅的日子,将成为东风难以忘却的过去。

16日,也就是东风Nissan合作协议签署后的一周,新公司第一款汽车“阳光”,便在广州下线了。未来的发展前景,还要看中村克己及其管理团队在11月拿出中长期规划,但仅现已明确的2006年新公司产销量达到55万辆,已经足以让苗圩欢欣鼓舞一阵子了。

戈恩先生说,“东风汽车是Nissan公司走入中国市场前沿的钥匙”,而对苗圩先生来说,Nissan公司则是他带领东风集团走出神龙架的发动机。

【分析】 1.消息标题夺人眼目,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就表明了作者的主要观点。

2.导语简述了新闻事实的主要内容,表明作者的观点,同时引起消息的下文。

3.正文边述边评,无论是背景介绍还是新闻主体,对新闻事实的叙述、相关评价和论述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发读者的思考。

4.消息的结尾总结全篇,提升评述的层次,让人们读了回味无穷。

实训练习题

1.在近期的报纸上选一篇新闻述评认真阅读,进行写作特点上的解剖。

2.采写一篇新闻述评。

【注释】

[1]樊凡:《中西新闻比较论》,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第22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