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社会的媒体该往哪走?
执笔:李 莹
受访学者
●复旦大学 胡守钧
●上海社会科学院 卢汉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 李银河
对传媒的总体评价
不同于一般受众与媒体之间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和提供者的关系,专家们不仅接受媒体给予的信息,而且参与到信息的提供中去,某种程度上专家成为媒体的一部分。此次访谈的三位专家,每位都是媒体重要的采访对象,也曾出任电视媒体节目嘉宾,或在媒体发表专题评论,有的还是媒体行业评估的检查者。他们对媒体的发展状态有着较直接、较实际的了解。
作为媒体参与者,对学者与媒体的关系的看法,胡守钧教授的评价是正面的,认为记者对专家的意见表述基本是“适当”的,而且,专家参与媒体可以促进“传播各种各样的学识,传播各种学派,各种观点”。但大部分专家还是对媒体的一些做法表示不满。主要意见有两点,一是记者对专家言论任意删改,不能适当表述专家意见;另一点就是记者邀请专家的意图并不是出于对知识的尊重,而是为了“走捷径,省得自己来深入研究”。媒体对学者的不尊重还表现在一些细节上,例如忽视学者对新闻稿的审阅工作,发表学者的言论不署学者名等。这些不满已让专家对媒体开始产生“敬而远之”的想法,虽然由于专家的社会影响以及传播观点的需求,学者和媒体的关系并不至于决裂,但媒体如不自我反省有所改进,对学者和媒体关系的负面影响是会愈来愈严重的。
对于现在媒体的发展状态,专家基本给予了肯定,认为“中国媒体的发展速度还是蛮快的”(胡守钧)。即使“大大小小的问题有一点,主流还是可以的”(卢汉龙)。李银河研究员尽管对“失真”问题颇有意见,也还是认为“凡是它(媒体)说出来的基本都是比较可信的”。不过,也有教授对媒体的腐败、缺少敬业精神等状态痛心之至,提出了严厉的抨击。不管专家对媒体的发展态势是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还是悲观的看法,专家还是相信或希望着媒体最终发展会更好。
从专家对自身信息源的选择分析,也可看出专家对目前几种媒体形态的满意程度。专家平时选择的媒体主要是报纸、网络和电视,没有广播。选择报纸的专家主要是因为阅读习惯,但专家们基本认为网络俨然已成为当今最主要的信息传播渠道了。即使首选报纸的,对一些“评论之类的文章多是去网上看”(卢汉龙)。此外,对于内地媒体,尤其是电视和纸质媒体,专家的认可度不高。例如,电视方面,专家都对凤凰卫视赞誉有加,却没有对内地哪一家电视台的新闻类节目有过好评。专家对凤凰卫视满意的原因,一是凤凰卫视提供的信息比较多,二是分析评论独到深刻。“信息比较公开”也是专家选择网络的主要原因,因为网络敢于剖析时弊,也可以帮助专家了解中国港台地区和国外的情况,而这些往往是报纸、广播和电视媒体做不到的。
作为社会学家,他们就媒体的社会新闻、社会现象报道做出评价。专家觉得,媒体社会新闻报道做得还是不错的,问题的提出和分析都还可以。但也提出意见,社会类栏目太少,提议增加社会类、学术类、文化类栏目和版面。此外,还有社会现象报道会忽视某些弱势群体,对负面信息还存在较强的忌讳心态等不足之处,专家们也指了出来。
传媒的主要问题
1.存在腐败现象
车马费、有偿新闻、软性广告,这些都是腐败问题。所有专家都提到了腐败问题,且基本认为腐败之风是媒体最显著、最普遍的问题之一。“一两百元的车马费已成为行业潜规则,至于其他方面的收入无法确定”(卢汉龙)。“新闻发布会拿个红包,大家都眼见不怪了”(胡守钧)。腐败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媒体公信力下降。针对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和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所做的大陆八大城市居民调查得出的“目前大众媒介公信力低”的结论,专家都认为腐败之风盛行、有偿新闻普遍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2.报道失真的问题
有些报道没有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存在错误、歪曲、造假的现象。有些信息是记者自己采集来的,譬如一些内部数据,但这些的公信度到底怎样也说不清。再或者公布数据时,意义理解上也不规范,如报上讲的失业率,并不是大家通常理解的失业率,就会造成大家对失业状况的误解,从而出现报道的内容与实际不符合。“总的看来,大的造假还是不会出现的”(卢汉龙),只是有些数据不太确切,有的报道有错误、歪曲的地方。
3.价值取向有问题
有专家谈到现在媒体整个行业价值取向出现了问题。拜金主义风行,媒体忽视自身的社会责任。其表现有:财经类节目多,文化类、学术类、社会类节目少;媒体对政治身份报道有误区;有偿新闻爆料的宣扬;媚俗化。
胡守钧教授提出两个现象。现在电视节目中很多财经类节目,但很少看到文化类、学术类、社会类节目,并分析其原因是因为财经类节目有钱赚。他特别点出当前媒体热衷请大老板做嘉宾或访问对象的情况,“美其名曰是讲他们的财富之路,讲他们的成功之路,其实就是软性广告”。他补充道,国外也有请企业家参与,但企业家或者是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的楷模,或者是有专长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而并非如国内一般只要付钱随便就可上。还有一个就是报纸上列举某人头衔时,将其政协委员和董事长的身份同时列上去。胡教授认为这种行为是用国家的公共权力做广告,是不可以的。讲政协委员,就不能把董事长放上去。不仅不能同时出现在媒体上,发表文章时也不行。政治身份是公权,不可以出现在经济领域内。
有专家对现在有些媒体“有偿新闻爆料的公开宣扬”的做法表示了不认同。“有偿没问题,但不要登在报纸上。媒体这么做是出于鼓励大家提供社会新闻,同时体现出报纸贴近受众。但是给人的感觉很不舒服。如一些很负面的新闻,什么地方死了什么人等,下面就登出某某人提供,报料100元等字样。这是相当低级的做法,别的国家报纸没有看到这样做的,它们会对新闻线索提供者有所奖赏或感谢,但不会登出来。在正常的社会心态里,提供新闻也是种社会责任。新闻不是用来卖钱的,不应该把价钱标出来。这样做,会形成一种买卖新闻的意识,媒体公信力会越来越差。”(卢汉龙)
专家也提到了媚俗化的问题。其实专家对餐饮、时尚,甚至追星新闻等娱乐休闲信息传播的增加还是持较宽容的态度,但对于低俗化的报道,如挖隐私方面,则表示反感,而且提醒媒体低俗化报道一不小心就会触犯法律。
4.记者的专业素养问题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也是问题之一。缺乏专业素养,报道肤浅。有的记者采访不到第一线,拿拿红包,发发新闻稿。有些记者发的报道都是从网上“当”下来的。还有新闻线索过来,也不亲自核实就发出去的。专业意识淡薄,也是有偿新闻滋生的温床。从业人员中管理层的价值观取向也很重要,有专家认为,没有好的价值观,没有社会良知,做不好媒体。因为,它跟别的产业不一样,提供的产品不一样,提供的是精神产品。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专家们也分析了问题背后的原因,主要包括:我国的新闻体制还存在一些弊端,一些记者的专业伦理道德丧失,以及媒体性质不明晰等。
理想的媒体
专家们心中理想的媒体状态,或期望的媒体是怎样的呢?
1.媒体应该力争信息提供的“全息”
媒体要发挥良性的社会作用,就要给受众提供信息的总的图貌。社会学家最担心记者报道单方面的信息,这其实就是对受众的一种欺骗。媒体应该具有一种社会责任心,当不能完全掌握某种信息的情况下,记者应该实事求是地让大家知道,有些信息我们不是很清楚的状况。已知的及时公布,不知的也要告知公众“不知”。
2.媒体应该是专业的媒体
专业体现在业务能力上。真实是最基本的,对事件的报道首先就要讲求如实。专业也体现在职业道德素养上。媒体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媒体不能只做娱乐工具,尤其一些大的报纸,一定要有社会责任。记者应具有专业自尊心。记者要觉得有偿新闻、车马费等是对记者职业的一种亵渎和侮辱,要能从行业内部自发起来维护行业伦理。
3.媒体应该是文化传播和大众沟通的桥梁
从文化的角度看,媒体的功能是传播文化,传播学识。这是媒体的一个重要责任,各种文化、新观点都应该传播。从社会的角度看,媒体是大众媒体,要反映民众的要求,要作为大众沟通的桥梁。媒体的责任就是要把社会各阶层的意见都表达出来,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大众媒体了。大众媒体即大家的媒体,就应该是多元的。
解决之道
1.适当开放和放开
对外开放,有开放才有改革。允许境外媒体的适当落地和外资的适当进入,刺激国内媒体产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同时要进一步放开管理。“市场经济是还市场于民,新闻改革就是还新闻于民。”(胡守钧)此外,是否该把媒体划分为不同的性质并区别管理,具体问题还有待思考。
2.新闻立法
关于《新闻法》,专家们基本都持赞同意见,认同健全的法治有利于新闻自由的维护。胡守钧主张“《新闻法》要赶快颁布”。中国的法律系统还不健全,宪法对新闻自由的保护的具体规定还不够明确,对于新闻媒体它们到底有什么权力,它们到底能报道到什么程度,要遵守什么样的原则,都没有明确规定,所以,专家认为“如果能够制定一个好的法律的话,它比没有要强”。
3.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教育
培养专业自尊心。记者应树立起廉洁意识,自觉自发地维护行业伦理。
培养敬业精神。做记者就要做个敬业的记者。各行各业、各个层面都要拥有自己的敬业精神。记者要重视专业性的体现,重视社会责任性的体现。
培养必备品质。例如尊重事实,增强性别意识等。
4.建立弱势群体的监督媒体机构
国外会有媒体监督机构。弱势群体会监督媒体有否对该群体的负面报道、歪曲报道等,譬如少数民族会有专门机构来监督媒体有否歪曲报道少数民族的形象;国外同性恋组织会抗议有些媒体专报道同性恋中的谋杀案;还有对妇女的报道等。这种做法可供我国借鉴,可便于督促我国媒体报道失衡状况的改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