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度成就高度,言论贵在思想

深度成就高度,言论贵在思想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深度成就高度,言论贵在思想 ——金一鸣教授访谈录受访者简介:金一鸣,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第三、四届成员,教育社会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顾问。现在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书本费合并了,称为“一费制”。

深度成就高度,言论贵在思想
——金一鸣教授访谈录

受访者简介:

金一鸣,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第三、四届成员,教育社会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顾问。主要研究领域:教育原理、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教育社会学、职业指导。撰写或主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研究》、《中国学术名著提要·教育学卷》、《教育社会学》、《教育原理》、《中国教育的未来》、《教育研究与教育改革》等。

采访时间:2004年10月28日

采访地点:华东师范大学

采访人:蔡颖

记者的职业精神在于深入调查

记:金老师,我想先简单了解一下,您对媒介的接触频率和接触特点,您经常接触的大众传媒是什么?每天接触媒体的时间多吗?

金:对搞研究工作的人来说,传媒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了解社会的窗口。你看我们搞研究工作,材料的来源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报章杂志,一个是实地调查。对于大众传播媒介来说,我电视看得不多,广播听得也不多,电视中的新闻还看一点。其实,电视和报纸新闻差别不大,我一般看看报纸就够了。

记:那您家里订了哪些报刊呢?

金:综合性的报纸就订了《文汇报》,还有《报刊文摘》,还有一份叫《中国剪报》,你们可能没大听说,这是常州出的一份很小的报纸。

记:金老师,通过这几年读书读报的经验,您对最近几年来,传媒的报道整体上有什么感觉或者印象?

金:我的想法,一个是改革开放以后呢,新闻报道和过去相比有所进步,现在消息渠道多了一点,各方面的意见都能反映一部分。这是好的方面。那么不好的方面呢,现在有很多新闻记者是有闻必录,在我看来有闻必录是不够的。因为有的人可能会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或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言论,那你记者全部就这样登上去怎么可以呢?这不能反映社会真实的面貌。

记:在您看来,新闻如何才能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呢?

金:对一些社会问题,记者应当深入地去调查。社会上对一个事件往往有各种各样的反应,记者应该去调查、分析、研究,这些反应到底符不符合实际情况,然后再去报道。否则,这样的报道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有时候反而会起到误导作用。

记:您的意思是,我们的记者在做很多采访报道时,缺乏调查核实。那您对现在媒体记者的职业道德或者职业精神有什么看法?

金:在我看来,记者的职业精神更多的应该是在这个领域里能够钻下去。要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记者必须要深入实际调查,好的记者他本身在这个领域里应该是个专家。

记:您认为今天我们的媒体缺少调查研究,能举个例子吗?

金:举个例子来说,最近媒体上把教育乱收费提到很高的高度,讲成是教育腐败。教育本来是很清高的职业,但你看现在报纸上反映的已经腐败到什么程度?其实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有的媒体并没有说清楚,收费到底哪些是应该收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收费,为什么会出现“乱收费”的问题。记者往往没有调查,就任意发表意见。就我的观点来看,很多合理的收费也被媒体记者归为“乱收费”的行列。

记:在这个问题上有可能是记者不确切了解具体情况,就发表了这样的评论。在您看来,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因为记者毕竟是个业外人士,怎样才能发表权威、可信的议论呢?

金:我觉得,报社至少也应该发表一些另外一种观点的评论来平衡,因为教育是导向性的东西,要把事情真实性的一面讲清楚。在我看来,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投入的不足,教育经费不足。但现在我们的媒体容易出现一边倒的倾向,让读者一看,以为我们教育界都是很腐败的,校长、教师只想贪图钱财了,对教师的形象是很大的伤害。

还有一个与此相关的话题是“一费制”。现在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书本费合并了,称为“一费制”。这个在农村教育改革过程中,收到很大效果。报纸上有不少报道,说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一费制”,减轻了农村家长的负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全国都要实行“一费制”了。其实,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来说,杂费和书本费是必需的、最基本的费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支出也需要向家长收费,比如城镇中小学的电脑费、搭伙费、晚托班管理费、课外参观活动费等等。“一费制”很难将这些涵盖进去,可是报纸上都在报道“一费制”如何如何好,现在已经推向全国。

记:不同的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情况,在农村取得成效的方案很有可能不符合城市的实际情况。

金:是啊,报纸上在说“一费制”的时候,至少应该说明到底“一费制”收的是哪些费,还有哪些收费不属于这个范围的。这个问题很多记者在写报道的时候并不懂。所以我说记者应该搞调查研究,你本身应该对你报道的领域非常熟悉,你才能来写报道对不对?你对这个专业不熟悉,说些外行话,很可能误导别人。

流于形式的典型报道缺乏说服力

记:金老师,最近报纸上有没有让您印象非常深刻的好的或者坏的报道案例,包括各种各样的教育新闻?

金:没有什么给我留下印象特别深刻的报道,因为教育新闻本身在报纸上占的篇幅就很少,大部分的报道又没有什么特色。你看,最近某报一个整版一个整版地报道上海各个区的教育改革情况,但没有报出什么特色来。我不知道这些报道的来源是什么样的,是记者本人去采访出来的,还是各个单位推出来的。如果是记者去采访的,那起码应该介绍背景情况如何,过程如何,工作目标是怎样的,取得的效果又如何。要把这样一个过程的来龙去脉理解清楚,现在我们从报纸上只能看到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各个学校毕竟实际情况不一样,它走过的改革路径也不同,取得的成果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我不可能全国各地、各个学校去跑,搞实地调查,报纸就是我了解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窗口,但是我现在从媒体的报道中很难找出有特色、有益的东西。报纸上很多教育新闻都是发个消息,很短的一段动态性的报道。过去那种大型通讯,它能把一个复杂的教育事件的来龙去脉报道清楚,现在也没有了。

记:实际上,您的感觉是教育新闻的阵地在缩小?

金:以前一些专业的文教类报纸,现在都变成综合性的了。而且实事求是地讲,过去有一些专业的报道人员,专门搞教育报道,他们对这个领域的新进展、遭遇的新困难都非常清楚,现在我接触的这种专业的记者少了。

记:从您的专业立场出发,您对大众传媒有什么意见或建议?换句话说,您觉得对于教育行业来说,什么样的新闻才是有价值的?

金:在我看来,消息也要报道,开个什么会啦,有什么新政策出台啦,也需要短消息。但稍微长一点的文章可能更有价值。因为教育这个事业与其他事业不太一样,它是非常平凡的。一个小学教师,他有可能一辈子都是教年级最低的孩子,今年教一年级的小孩子,第二年他还是回来教一年级的小孩子。教来教去就是那么两本书,他的生活、工作可能非常平淡无奇,浮光掠影地写下来,读者根本抓不住什么东西。这就要求记者在报道的时候深入挖掘下去,看看他在那么平凡简单的工作岗位上怎么创造出奇迹,怎么把小孩子培养成人的。要想把这样一个老师写清楚,就必须投入进去,采访得扎实,写出来才有力度。

而我们今天在媒体上看到的教师都没有什么特点。报纸上现在还在登那么多的“爱心标兵”,那么报纸上有没有报道出这些人的特点,他们的具体工作到底是怎么开展的呢?报道不出来。看这样的报道,人们感觉不到什么样的才是好教师。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就是介绍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和行为,通过具体的事件、事例树立一个榜样,大家都去学习他吗?但现在的报道在这方面挖掘得不够。

其他领域也是这样。国企改革是全国性难题,但改制好的是什么样,不好的是什么样,我们都看不到。现在报纸上常见的都是一些定量的报道,出现困难的占百分之多少,改制以后情况好转的占百分之多少,全是数字报道,定性的分析说明基本上没有。

媒体特色在于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记:金老师,您的专业方向是教育学原理,从这个学科背景出发,您能为新闻媒体提供一些相关的建议吗?

金:我搞教育学原理的,教育和新闻都属于文教类,很多指导性政策也有一致之处。特别是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教育也越来越变成一个社会大课堂了。但你们今天的一些报道实际上脱离教育实践远了一点。就学生减负来说,这个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可报纸上都报道了些什么?对于“减负”问题,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学生的实际负担是减轻了,还是只做做样子,并没有实际减轻呢?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解答。媒体的报道只重视描述、介绍这件事情,记者没有综合出自己的想法,根本没有起到导向作用。

记:记者可能做不到精通,您的意思是不是说,这个时候记者应该向业内专家请教?

金:不是这样的,其实专家的意见也是不一致的,各种意见都有的。这时,记者本身需要有一种眼光,他对这个问题有怎样的看法。

记:那记者自己的看法也有可能是不尽合理的呀?

金:不合理也没有关系,至少是一家之言。你一篇报道总会包含着一种价值观念,你的题目怎么选就是一种价值观念的外化,为什么报道这个事件,不报道那个事件,都是记者主观取舍的结果。这种价值观念带进报道里也没有关系,因为报纸本身就是一个代言机构,它是某一方面的代言人。所以我所指的各个报纸要有不同的特色,这个特色就在于它对实际有一种自己的看法,和别的报纸的立场、观点可能是不一样的。读者看了多种角度立场的报道,也会形成一个自己的想法。但是我们今天的报纸就缺少这种多元特色,缺少本身的见解。

过去很多老的报纸编辑人员,他们就一些社会重大事件发表评论,最后证实他们的评论是正确的,他们有一种预见性在里面。我觉得记者、编辑就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我看报纸就是要从报纸的评论上得到启发。对于大众传媒来说,我认为一方面应该有些比较大一点的完整的专题性报道,另外一方面对国家的形势、一些重大事件,要代表报社发表一些观点性、评论性的文章。现在报纸上缺少这种特别有价值的东西。

媒体报道对年轻人的影响

记:您能感觉到现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有什么变化吗?媒体对他们有什么影响?

金:我现在带的博士、硕士都是70年代以后出生的,他们成长得可以说一帆风顺,所以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不够充分,对环境条件要求都比较高。他们看不到社会存在的矛盾,这跟报纸就有关系了。因为报纸上对社会问题和矛盾反映得较少,这就导致了现在的年轻人没有问题意识,那么他们在自己的生活环境当中,往往也低估了社会压力,因而在学习、就业、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就缺乏承受能力。

还有,报纸上对社会基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报道较少,失业人员的家庭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的报道非常少。而且一些报道往往是量化的,缺少深入分析。

记:新闻和教育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请您介绍一下教育科学目前的研究动向,为新闻学科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东西。

金:现在我觉得教育研究上的问题是,对国外的东西介绍很多,但是对国内的实际情况研究不够。我对我带的学生要求是,国外的资料可以作为参考,但重点必须研究国内的实际,中国教育的实际问题。对于新闻来说,也是一样的。

理论的特点就在于批判,批判那些不合理的地方是可以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建设。没有一个制度设计是完美的,可以批评的东西很多,你抓任何一个制度,无论是教育制度、新闻制度、文化制度,都有可以批评的东西,甚至同一个东西的不同侧面,我们也可以支持这一面反对另一面。但归根结底,怎么建设,到后面怎么改?对于教育学来说,要探讨如何建设一个合理的教育制度;对于新闻学来说,就是如何建设一个合理有效的新闻制度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