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转改”让我成长

“走转改”让我成长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卫视节目中心 陈芊潼陈芊潼2011年8月29日,我和摄像袁立老师凌晨四点出发,经过将近3小时的颠簸,来到延庆永宁镇西关村进行“走转改”采访工作。赵总转头对摄影记者说:“你们多拍拍他们,他们才是走转改的一线记者。”凌晨六点,当我完成了片子的粗剪,关上机器那一刻,我深深地体会到,“走转改”让我成长了。

卫视节目中心 陈芊潼

陈芊潼

2011年8月29日,我和摄像袁立老师凌晨四点出发,经过将近3小时的颠簸,来到延庆永宁镇西关村进行“走转改”采访工作。

在我的印象中,农村还是阡陌小道、鸡犬相闻,不曾想到,到了西关村,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这里的菜农凭借着自己的劳动与智慧,住上了小洋楼,开上了小汽车,年收入10万的村民比比皆是。惊叹之余我不禁感慨:若不是“走转改”,不深入农家院落、田间地头,我哪知稻香芬芳,处处新房?原来,如今的乡村早已经变了模样。

我在田间地头采访到了西关村的种植大户王流芳,王大姐说,因为种植有机菜,她的年收入突破了百万元。王大姐带我到她的蔬菜大棚,告诉我现在的农田浇灌已经不用肩挑手提了,市政府都给菜农装上了滴灌渠,既节水又省力。“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农民形象早已经成为了历史画卷。现在的新农村人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新农人”,他们懂得科学种植,懂得市场经营。采访中,“新农人”储福利告诉我说,他把蔬菜按照市场需求细分化,分为“养生系列”、“紫色系列”、“中老年系列”等,还根据市场需求提供了网上订购和8小时送货等点对点服务。

踩点非常成功。8月30日清晨,伴着西关村的第一缕晨光,我们的摄制队伍浩浩荡荡地进村了。搭棚、调试、准备道具、安排观众,大家在工作岗位上忙碌着。一切准备就绪,下午两点准时开棚。

此时,赵多佳、田方等台领导也到亲临录制现场慰问。烈日下,总编辑赵多佳同志深情地说:“走基层,让大家都受累了,但是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台领导让我转达对大家的慰问。”当时,我抱着一个大倭瓜正在布置现场。赵总转头对摄影记者说:“你们多拍拍他们,他们才是走转改的一线记者。”这一番话如清风扑面,轻抚我的心田。

下午两点,录制开始,可是过程并不顺利。先是导播团队发现阳光太强,只好推迟到三点录制。下午三点,电压又突然不灵了。电如果供不上,那么这一切都白忙活了。三位制片人立刻召开紧急会议,迅速制定了两套应急方案:1.把现场的电缆重新处理。2.请镇上的宣传干事调用供电车紧急供电。

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在四点半开始录棚了,但是另外一个难题又出现了:日落西山,光线变暗。制片人立即决定:把原定一个现场改成两个现场,主持人和嘉宾负责走流程,另外一个现场由其他嘉宾负责做服务性的实证,两场同时进行,以保证顺利录制。

傍晚六点,夕阳西下,我们终于完成了这次录影。在大太阳底下陪伴我们五六个小时的村民没有一句抱怨,反而是依依不舍地搬着自家的板凳回家了。我随机采访了几位村民,他们淳朴的语言让我感动不已。他们说:“一辈子没有见过电视上的人走下来,走到了我们的生活中来。这是比过年还高兴的事儿。”还有的村民把小孩子托付给其他村子的亲戚,特地赶过来参与录制。脸上的喜悦,开心的笑容,欢乐的歌声,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这将是我一辈子无法磨灭的记忆。因为我们来了,他们收获了快乐。

晚上十点,当我抱着满满一箱子的录像带回到台里,一点都不觉得疲惫,而是满怀激情地冲进机房。凌晨六点,当我完成了片子的粗剪,关上机器那一刻,我深深地体会到,“走转改”让我成长了。做记者这几年我一直在城里跑,平时采访时间紧张,难免浮光掠影。这一次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让我有机会走出演播室,深入基层与百姓打成一片,真真切切地能感受到群众发自肺腑的声音,并让我的心灵受到洗礼。今后,我只有踏踏实实地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感受基层气息,才能做出鲜活而有生命力的节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