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要我们自己“走”出来

新闻要我们自己“走”出来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财经节目中心 李莎莎2011年9月10日,第27个教师节,也是中秋假期的第一天,在中心领导的带领下,我和各个节目组的同事们一起走进了密云县广电局。在“走转改”活动中,我们BTV财经频道将和密云县广电局结成对口单位,让记者真正地走进基层,通过我们的采访和镜头,让更多的北京人了解密云的发展和变化。

财经节目中心 李莎莎

2011年9月10日,第27个教师节,也是中秋假期的第一天,在中心领导的带领下,我和各个节目组的同事们一起走进了密云县广电局。在“走转改”活动中,我们BTV财经频道将和密云县广电局结成对口单位,让记者真正地走进基层,通过我们的采访和镜头,让更多的北京人了解密云的发展和变化。

作为一名已经工作7年的财经记者,我之前去过密云县几次。2009年,北京市发改委水价调整听证会之前,在市水务局的安排下,第一次进入已经是三重武警站岗的密云水库,看到了密云人为保护咱北京的这一盆水做出的贡献。2010年做有机食品行业报道,采访了当时的一家生产企业,正是因为密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让这样的企业选择在密云扎根。而这次走进密云,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在签署合作协议的会上,密云县领导告诉我们,因为历史原因,密云目前是几个郊区中发展最慢的。在密云同时出现了新旧两种农村的生产发展模式,而为了保护好咱北京人的这一盆水,密云县在选择工业发展时,也需要小心谨慎。面对这么多困难,密云怎么发展?方向是什么?这些都摆在了密云人的面前。记者的直觉告诉我:这里边有的做!

护水人

刚来到北京电视台的时候,带我的老师告诉我,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是记者用脚在基层走出来的。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心贴心。经过和密云县广电局同行们协商,在这次“走转改”采访中,我将采访密云有机农产品产业发展和农超对接,以及保护水源的普通人的故事。采访过程中,我从一个记者身份,转变为菜农、运输工,甚至是一名车间的工作人员。畅想一下:当看到城里的老百姓买走我的劳动成果的时候,收获的不仅仅是劳动的喜悦。同时,也因为和基层劳动者有了进一步的接触,知道了这些发展给密云人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

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一直是我们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我认为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重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不到基层去,总隔着玻璃窗,眼睛就看不清楚,从材料到材料,思考就不够深入,通篇的空话,表达就不够到位,自然也就谈不上真情实感。

走基层是基础,只有走基层才能转作风。刘云山同志曾经说过,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点在基层、落实靠基层,基层是我们新闻工作者了解实际、向广大群众学习的好课堂,是磨炼作风、提高素质的广阔天地。到地方和基层一线工作,同基层干部和群众一起摸爬滚打,对于新闻工作者转变工作作风、增长知识才干、积累实践经验、加快政治成熟至关重要。推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已成为新闻战线的自觉行动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追求。

转作风是根本,因为作风决定文风。毛泽东同志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党风决定着文风,文风体现出党风。改文风,关键得从改变和改进思想与工作作风做起,从坚持实事求是做起,从树立务实的作风做起,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真正做实在人、写实在文、讲实在话、干实在事。

改文风是关键,要想改进文风必须走进基层。新闻工作者改进文风,应当深入基层,在实际生活中“望闻问切”,使思想和文字体现时代要求。群众的思想最鲜活,群众的语言最生动。深入群众,就进入了智慧的大课堂、语言的大课堂,我们的报道、文章才可以有的放矢,体现群众意愿,引起群众共鸣,激发群众干劲。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只有如此这般,我们才能在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上见成效,自觉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强化群众视角、运用群众语言、回应群众关切,不断提高新闻宣传报道质量水平。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不是口号,而是要实实在在做出来的。回城的路上,领导问我:莎莎,你当记者的理想是什么?我说:和当初我进台面试时的一样啊,做一个优秀的记者。记者,好比战士,只是,我们的战场在民间、在基层,真正的新闻,要靠我们自己走出来!

注:作者现调至新闻节目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