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视节目中心 肖映峰 李 强
肖映峰
李 强
“三只猴子荡秋千,一荡荡到海里边……”
这是我们抵达重灾区四川雅安宝兴县双石镇双河村的时候,听到的一个三岁的小姑娘唱的儿歌。小姑娘身穿白色的裙子,很整齐,但是很脏,蹭了很多的泥,头发一看好几天没洗了。但是小姑娘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在村民们自己搭的棚子前,乐呵呵地边跳边唱。
2013年4月20日四川发生地震之后,《身边》马上派出两路人马,分别飞往成都。
我们是跟随卫生部医疗队出发的。到达雅安已经是凌晨4点。卫生队的成员安排住宿后,我们马不停蹄地跟随雅安人民医院的救护车直接赶到医院。因为这时候得到消息,有200名伤员将从震区转到这里来,守候在此处的武警总医院救援队和刚刚抵达的卫生部医疗队,将马上投入进行抢救。
从凌晨4点一直守候到8点,最终得来消息,由于道路不通,伤员无法运出。我们马上决定,搭乘救护车,赶往震区芦山。
芦山县城人满为患。当地人、救援队、志愿者、记者,近10万人和两万多辆汽车,把小小的芦山县城塞得满满当当。芦山县城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所有的店铺都关门,停水停电,遍地垃圾。
在芦山县人民医院的门口,我们遇到母女两人,穿着整齐但是满身灰尘。询问得知是本地人,家里受灾严重。我们提出到她们家里看看。穿过一片庄稼地和几排倒塌的房子之后,我们来到她家里。这是一座两层的小楼,墙面几条两指粗的裂缝,触目惊心。墙上的挂钟停止在8:03,恰好是地震发生的时间。这位大姐告诉我们,地震发生的时候她们正在起床,她吓得腿都是软的。事后看自己辛辛苦苦经营的家变得支离破碎,她想哭,但哭不出来。
随后她带着我们来到300米外的娘家。一大家子人正在院子里吃米饭,地上凌乱地放着锅和用砖头垒砌的临时灶。房子摇摇欲坠,他们需要进屋取东西,都是快速进出。看到我们前来,老人马上盛了满满两碗米饭让我们一起坐下吃。我们哪里忍心,赶紧说吃过了,虽然一直饿着肚子。
一大家人老老小小十多口子,除了说起当时的情景偶尔眼泪在眼睛里打转之外,没有一个人跟我们诉苦。每个人都面带微笑跟我们说,人都在,比什么都好。地震,我们也习惯了,下次一定把房子盖结实些。
我们决定第二天前往重灾区,也就是一直没有打通道路的宝兴,被媒体称为“孤岛”。在芦山我们找到国家救援队,他们准备第二天乘直升机飞过去。我们软磨硬泡希望能一起去,但是直到天黑对方也没松口。
夜深了,怎么在这里过夜令我们有些头痛,当晚还要下雨,芦山没有任何住宿的地方,只能露宿街头。我们匆忙前来,除了几瓶水和几根火腿肠、几块压缩饼干之外,没有携带任何装备。一天一夜没合眼的摄像就这么在水泥地上睡着了。
这时突然从武警总医院医疗队传来消息,他们准备第二天走另外一条路到宝兴,但是需要从雅安出发。我们赶紧在路上拦了一辆卡车,连夜赶往雅安。
第二天一早,救护车向宝兴进发。经过了几处塌方路段,刚刚通过宝兴县双石镇的时候,车停下了。前方传来消息,一块巨大的落石把道路阻断,正在施工,预计至少需要8个小时。
救护车决定返回,而我们决定留在双石镇。因为刚才在经过双石镇的时候,我们发现路边有一个感恩茶摊位,我们觉得这里面有故事。在感恩茶的摊位前,我们跟村民了解情况。在这里烧水泡茶的,是轮班的村民。在他们的对面,还有一口大锅在熬粥,也是免费提供给过路的人们。我们提出到村里去看看。
村民戴启琴带着我们,穿过一片村民自己搭的棚子,来到村口。一进村口,我们惊呆了。这是一条非常美丽的古街道,不宽,长长弯弯,两边都是住家,两层建筑,很像国外的那种联排别墅。抬头远方则是云雾缭绕的高山,不时有细细的雨丝掠过。
但是,美丽的村子只剩下框架,遍地的碎瓦和砖头木料。家家都被震成了危房,摇摇欲坠。有几户人家刚刚整修完,贴好的瓷砖还没干透,就全被震到了地上。
戴启琴给我们引见了三个老人:李晓平,马凤强,徐加术。他们是村里临时组织的大家庭的三个带头人,李晓平是组长,60岁,刚退休的小学校长;马凤强是副组长,52岁,村里的女婿,宝兴县宗教局干部;徐加术,副组长,56岁,在村里开着一个理发店。
我们见到的这些村民,属于村里的上街组,全村分为9个组,上街组是其中一个,200口人。地震发生之后,组里的人马上疏散到开阔地,并且互相提醒互相帮忙,都从房子里安全撤出,没有一个受伤。
接下来就是生存问题——家不能住了。组里人推选李晓平、马凤强和徐加术为临时大家长,三个老人马上建立起后勤组、防疫组、老人组、信息联络组等7个组,建立起临时的大家庭。每家拿出自己家里的大米和肉菜,集中在一起,每天全组人一起吃两顿饭。孩子们则补充一包方便面。
因为道路一直没有修通并且堵车严重,救灾物资一直没有进入。尽管物资紧张,但是他们仍然决定,在路边设立感恩茶和感恩粥摊位,让过路的抢险队员和医务人员、志愿者等喝上一碗热乎的茶、粥。
村里人在三个老人的组织下,井井有条。先在村外的一个不大的空地上,搭起一个大棚子,老人妇女和儿童优先安置在这里。仅有的两顶帐篷,安置了两家有病人的家庭。其他人,分散在车里,或者两公里之外的小学院子里。
地震后,村子遍地碎瓦和砖头木料
夜深了,大家打着手电商议下一步怎么办
“三只猴子荡秋千,一荡荡到海里边……”稚嫩的儿歌把我们吸引过去。几个小孩子正在村里集体做饭的大灶边玩耍。唱歌的小姑娘今年3岁,大家都叫她筱筱妹。她的家也基本塌了,父母找来一辆卡车,在车斗上搭起塑料棚,一家人和邻居9口人,就住在卡车上。尽管没的吃没的喝,孩子们脸上却没有愁容。因为,家长们没有一个把愁苦的情绪带给他们。
夜深了。人声鼎沸的大棚里,声音逐渐弱下去,传来阵阵鼾声。
我们跟着三位老人,打着手电,开始了夜巡。因为村子里一直风气很好,大家晚上不怎么关门。但是这个特殊时期,必须把门窗关好,把留在家里的人撵出来。
余震不断,震动的时候,能听到房屋哗哗作响,和瓦片摔下来的声音。三位老人并不在意,一户一户仔细查看。
深夜12点,睡不着的男人们在帐篷外,低声商量下一步咋办。老婆孩子都睡着的时候,他们的脸上才没了白天的笑容。
这个村子1983年曾经毁于一场大火。现在的房子都是那个时期重盖的,很多家庭负债累累。这里是山区,每人每年的退耕还林补贴只有300元。所以每家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孩子。没想到,刚缓过劲儿来,辛辛苦苦盖的房子又没了。
徐加术的儿子儿媳在郑州打工,6岁的孙子老两口带着。他自己在村里开着一个理发店,一年有1万元的毛收入。他说,这个年纪,大灾大难都经历过了,从头再来就是了。
人在,希望就在。在震区,这是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我们听不到一句抱怨,也没有一个人跟我们诉苦。在外面,大家都是乐乐呵呵,该做什么做什么。在家里,一家人盘算着,到哪里打工,到哪里赚钱,想什么办法把家再建起来。
想起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的时候,我们也前往灾区进行报道。当时跟拍了一个寻找失踪女儿的母亲,叫王翠兰。她听女儿的同学说,看到女儿被抬走了,但是不知道去了哪里。于是这位母亲开始了艰苦而执着的寻找。不断的希望,失望,希望,失望,我们没看到她喝一口水,吃一口饭,一直不停地打听,寻找。但是,一直没有看到她的眼泪,她也没有向我们求助。
采访结束我们离开的时候,她微笑着对我们说,你们别担心,我只要知道女儿在哪儿就行。半年之后,我们突然接到一个来自四川的电话,是王翠兰的大女儿打来的。她告诉我,她的妹妹已经确定离世。她们一家从村里搬到了双流县城,母亲找了一个工作,一家人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她安慰我们说,一家人没事,一切都好。
这就是我们久经考验的,坚强的人民。
这次地震,我们出发的时候,一直在思考,《身边》这样的专题节目,应该报道的角度是什么。抢险,政府的救灾,都被新闻及时地报道了。灾情的进展,相信新闻也会全方位多角度地告诉观众。《身边》作为纪实类的一个专题节目,需要盯住的,或者选取的,应该是人,遭遇巨大灾难之后的人,人性。
在双河村,我们沉了下来。退休校长李晓平,村里的女婿老马,热心肠但有些冲动的老徐,都给我们留下极深的印象。在灾难面前,他们没有惊慌失措,第一个想到的是团结、互助,是把集体的力量拧在一起,共同渡过难关。
我们作为记录者、观察者,这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和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在这种时候,才能够深入体会大灾面前,人们内心的善良、无私、坚强,对家的深深热爱。在镜头前,发生在村民身上的故事让我们深深感动。
遗憾的是,在双河村只停留了一天一夜。作为纪录片,这个时间显然有些短,很多故事刚刚开始还没来得及展开。以后要拍摄这样的题材,要坚定地沉下去,与当事人同呼吸共命运,方能挖掘到真正震撼人心的东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