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海外节目中心 谢 磊
谢 磊
电视人在今天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稀有的群体,不再像我这代人小时候那样,只有在电视屏幕上才能接触到主持人、媒体人。现在的媒体,是大众的媒体。不得不承认,这一渗透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更多更早的是由纸质媒体和广播媒体完成的。而我们作为电视台,作为宣传手段最丰富、宣传面积最广大的一个平台,应该在这个各媒体平台激烈竞争,互相角逐的时代,走到行业的前列。
在我看来,现在很多电视媒体做节目,邀请的是网络红人;做访谈,邀请的是网络评论员;做专题,更是引用网络转载的文章。这在说明网络媒体大行其道的同时,也在提醒我们电视媒体人,有些技术、有些方法该升级了!正值此时,我们台“走转改”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这让我很是激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本身就是一种作风,是党风建设的具体体现,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既是对我们党的新闻事业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所以,在这种形势下,我也积极地投入到了这一浪潮当中去。
从2009年的国庆60周年大阅兵开始,我误打误撞地进入了一个自己完全摸不到头脑的领域——天安门广场大屏幕宣传片的拍摄,算是实打实的开始了“走转改”的实践活动。作为一名年轻、经验尚浅的媒体人,从那时开始,我跟随着富有经验的创作团队,开始了大屏幕宣传片的制作工作。转眼,四年过去了,我自己也没想到,从当时的青葱新人到现在变成了一个有点儿模样的电视工作者。这四年来,我们去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到过40几度高温的珠海、广州,也去了即使在夏天也要穿着棉服冲锋衣长途跋涉的雪域高原,还有那一眼真的望不到边的黑龙江二道河万亩良田。太多太多的地方,包括咱们的家首都北京,也被从来不曾如此深入的再次了解、感受!今年的7月份,我们从玉树前往都兰,中途进行了一次22个小时左右的无人区穿越,途中经过一个名字叫作“东给措那”的湖泊的时候,看着那一片完全没有人工开发痕迹的奇迹般的景观的时候,我心中只有一个想法:作为BTV的一名电视人,“我”在这儿,不是其他的TV,不是其他的报,更不是网络媒体,而是我们,我们BTV的团队,来到这人迹罕至的地方,用我们的眼睛和手中的摄像机去记录和转述。我不由得感到自豪,心中想起的是美国探索频道那一部部经典的影片,绝美的画面。好像此时此刻,我们和他们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可猛然一阵寒风吹过,总能把我带回现实,看着我们摄影组的同事和老师辛苦地扛着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设备,大家也都齐心协力地帮忙和配合。说到我们的设备,这是另一个让我兴奋的地方。由于拍摄天安门大屏幕的宣传片,要使最后的画面比例呈1:8显示。而像素的宽高要求为不小于3360×400。这一数字,就把现今所有电视行业的标配摄像机都排除在外了。横幅3360的像素点指标,是现在广为使用的高清机画质的近两倍。于是,为了满足大屏幕的要求,我们最后采用的设备是拍摄《变形金刚》的3D摄像机:画质达到5K的RED系列超高清摄像机。它的画质已经超过大屏幕的要求,而且能够提供2倍甚至10倍的高速拍摄。这就使得我们有机会接触、学习并最终使用电影级别的拍摄设备,我相信正是因为有BTV这个强大的平台作为支撑,我们电视媒体人,才在某种程度上率先进入了这一超前的制作领域,就像在一场博弈中,我们占据了先手。
在这四年的拍摄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鉴于摄影设备的操作难度加大,导致转场时间、拍摄进程都大大增加,人员配置也远远不够。一切心里有数的工作方法,便不适用了,同时造成的最终影响就是:制作成本大大增加。可是怎么办?我们的人员有限,时间有限。于是在老同志的带领下,我研究和学习了影视制作的流程和规范,制作完整的分镜头拍摄本、详细的拍摄制作流程单,以及每天的工作通告表格。工作细分到个人,每个工种的工作才能集中地完成好,每一个画面才能更加完美地呈现出来。
打个比方,电影是艺术照,电视却是生活照。其实,如果将来有一天,真的能够将更加高性能的摄影设备引入到日常的电视制作中来,夜晚将不再黑压压一片,白天的天空也将不再白茫茫,树叶也将充满色彩。我们操作起更加复杂、先进的设备,我们BTV的摄像老师们定能率先将BTV的画面打造成全国媒体的标杆和旗帜。今后,我今后也会将更加科学、细致的工作方法和流程,应用到实际中去,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有能力运用我之所学,动用更加复杂的手段,推进更加庞大的流程,将日常的电视节目尽量呈现得更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