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节目中心 李 莲
李 莲
2014年6月7日,在经历了30小时的旅途后,我和新闻节目中心的另外三名同事来到了巴西里约热内卢。2014世界杯期间,里约马拉卡纳体育场将有8场比赛,最激动人心的决赛也将在这里举行。放下行囊,来不及倒时差,我们就进入了工作的前期准备中。我在此次世界杯的前方报道中,有三项重要任务:
第一,日常动态新闻的采访;
第二,每天清晨与我台《都市晚高峰》节目的对播连线;
第三,20分钟专题片《激情世界杯》的主持工作。
临行前,我是一个矛盾综合体
在此之前,我本身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球迷,对于足球这个充满激情的运动也只是充满激情而已……然而作为一名前方记者,充满激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料。在奔赴巴西之前,我开始关注32强的阵容,关注一些自己平时并不太注意的球队,例如智利、哥斯达黎加、墨西哥等等。而恶补之后,心里依旧没底,甚至有些打退堂鼓,生怕因为自己对报道题材掌握的知识有限而影响了北京电视台和全国新闻协作体对此次世界杯的报道。在我充满了矛盾之时,临行前,我们新闻中心召开了行前准备会。当我对领导说出我的心情时,领导告诉我,发挥你的特长,多报道当地环境氛围以及各方的反应,不要去碰拿不准的。我的主管主任在微信中鼓励我,他说,你不是足球解说员,不用去多说球,说你的发现和感兴趣的。于是我又带着满满的自信与同事们并肩来到了里约热内卢,一个充满了各种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之地,就像临行前的我的心情一样。
初到巴西,用玩命工作克服时差
因为北京与里约相差13个小时,再加上飞机上的混乱作息。初到里约我们始终不困。“不困就干活,干累了就能好好睡了觉了。”我和胡阳、柏广群、侯爵四个人开始了每天不停歇的工作。到了里约第二天,我们就来到了科科瓦多山进行采访。因为事先做了功课,对里约的风土人情都有了了解,从出镜介绍到沿途采访都非常顺利。在乘坐小火车途中,遇到热情的巴西人给我们弹琴跳舞;在伟岸的基督像前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狂热的球迷;站在山顶上,俯瞰美丽的大西洋,感到发自内心地兴奋与开怀……这些都成为我新闻报道中的一个个元素,我要让国内的观众如我一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里约的风情、感受到世界杯召开前的热烈气氛。回到媒体中心,我一气呵成完成了《激情里约 我们从这里出发》的新闻制作,并及时传输回台里在第一时间播出。有了好的开头,接下来的采访就很顺利。
我们外出采访都要采用公共交通,乘坐公交车和地铁。而媒体中心与城市中心科帕卡巴纳海滩相距的路程不算近,再加上里约的交通堵车严重。每出去一趟,单程就要两个多小时。为了节约时间成本,我们规定,每天两到三条新闻的量,出去一次就要够本儿,绝不跑空。强大的工作量,仍然让我们不感到困乏,现在回想可能也是因为太兴奋的缘故。
遇到困难,团队作战迎难而上
不困,就接着干,活儿有的是。刚到里约的前三天,各兄弟省市电视台的记者刚刚聚齐,讨论工作分配时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负责20分钟专题编制和网络回传的三位技术保障人员还没有来。但是每天20分钟的专题要从世界杯开幕前就要传回各个省市。当时各地方台都表示来前方的均为记者,没有技术方面的经验。但是节目播出迫在眉睫,我们北京电视台把这个重任接了过来。我们来了两个主编、两个记者,没有一个人懂技术。但是我们都做过大型专题片,合成20分钟的专题应该不成问题。于是大家分好工。我负责编辑合成,其他同事负责催片、回传。当地下午三点,是北京的凌晨,我们也屡屡遇到回传格式等问题,我们不得不将家中的技术叫醒,一遍一遍核对信息,传输过程中还遭遇360杀毒软件升级导致系统瘫痪等问题。但是,很幸运的是节目按时传回了各个卫视。出门在外,需要强大的团队凝聚力,有事多商量多沟通,相互扶持帮衬,在工作中在生活上,一起共同奋斗的日子让我们四个平时接触并不多同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步入正轨的工作,尝试多个第一次
就在我们北京电视台四人小队连续四天不分白天黑夜地制作20分钟专题之后,终于等到了来到巴西的技术人员,工作渐渐步入了正轨。我开始每天凌晨4点起床,到对播连线点——弗拉明戈海滩去给《都市晚高峰》做对播连线。当了多年记者,再加上新闻中心时常有直播,自认为对播连线应该相对比较顺利。每晚临睡前在微信群中与台里主编沟通好第二天要说的内容。第二天,我的同事协调好SNG回传信号,与节目主持人提前进行一两分钟的沟通,之后的一切都顺理成章。虽然,以上我所说是一个常态,但是我们也遇到连不上线的时候,也出现过服务SNG的当地人与我们在语言上沟通出现误会的时候,但是我们很幸运,有惊无险。至今还没有出现对播连线上的大问题,例如中途信号中断。我们也很自信,是因为我们有默契的配合和准备,才保证每一次的完美播出。例如,我在连线过程中要行走,带着观众领略身后的海滩和基督像美景,也会突发奇想,让观众看到我身后停放的阿根廷球迷的房车,而我所说的这些内容,官方用语为葡萄牙语的巴西人完全听不懂,我的搭档胡阳就用英语加手势比画,让摄像和灯光会意,保证连线时画面的精准完美。在遥远的南美陌生的环境进行对播连线是我的第一次。
另一个第一次,就是坐主播台。我在北京电视台一直做记者,没有真正坐过主播台,但是经常看我们的主播播新闻。我知道,主播播新闻都有一个提示器,看提示器读导语就可以。但是,在里约的演播室中是没有提示器的。第一次,主编把刚刚打印好的导语放到我手上,就说一分钟后开始录。我惊了,都不知道什么内容,这是要神速浏览吗?于是我用上了平生最快的阅读速度,看几眼上来就说。也好在第一次录演播室时我的搭档浙江台的主播张扬经验十足,在他的帮助和配合下,完成了我的第一次演播室录制。第二天,我就长了记性,在主编排串联单时,我就提前看看都有哪些新闻,大致心里有个数,第二天的演播室录制就顺利了不少。第三天,我和同事侯爵搭档,我俩商量好现挂,一边播导语一边相互交流,录制效果又优于前两次。后来,慢慢改成了单播,我不仅要播新闻还要读报。没主持过读报节目,心里小紧张。前一天晚上,澳门台的同事将葡萄牙语的报纸翻译成英文,我和同事翻译成中文,再加上懂球的同事侯爵给我讲了队员的名字和背景,我又将近期的赛事进行了盘点,当我坐在主播台前给观众读报的时候,我充满了自信。当时,搭档胡阳切像,当我最后一条报纸读完后,听他冲演播室里大喊:不错呀,很有范儿。心里的石头落地了。
以上这些,仅仅是我在巴西做世界杯报道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这其中发生了很多值得珍藏的记忆。我想,即使是若干年之后,回想起在里约工作的这段时光,也会是我职业生涯中非常愉快的一次经历。它不仅锻炼了队伍,成长了个人,也带给我无数个第一次的尝试。对于一个真正的职业记者,从没有走过的路,所以不要盲从你的经验,更不要完全相信你所看到的和你所听到的。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发现,用心去做好每一个第一次,用心去赢得人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