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狮城八月忙碌并幸福着

狮城八月忙碌并幸福着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体育节目中心 苗宇立苗宇立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体育节目中心有一档节目叫作《珍藏奥运》。8月21日,网球女子双打爆冷夺冠。8月23日,我们得到一个不确定的消息,作为本届青奥会运动员榜样的郭晶晶将到青奥村和运动员现场交流。由于当天国内记者都没有得到消息,现场只有国际奥委会的官方媒体和几家新加坡当地的电视台和报纸媒体。

体育节目中心 苗宇立

苗宇立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体育节目中心有一档节目叫作《珍藏奥运》。2010年8月新加坡首届青年奥运会之后,我在心中也辟出了一片空间,叫作“珍藏青奥”,把这段在青奥会的经历作为一份自己的财富,永久的珍藏在记忆深处。

体育节目中心此次派出了六位同志组成首届青奥会报道组前往新加坡,这是我第一次到国外报道如此大规模的体育赛事,对于报道组的每个人来说,收获都是巨大的。这次青奥会的赛期是12天,我们共发稿26条,平均每天超过两条,播出时长近90分钟,应该说我们这次圆满地完成了青奥会的报道任务。回顾这十几天难忘的日日夜夜,我想用几个关键词来总结我们在新加坡的工作。

关键词一:开路先锋

这一次在新加坡举行的是第一届青奥会,新加坡人非常自豪地提出了一个口号,叫作“开路先锋”,为这项青年综合性赛事创立了一个非常好的运行模式。青奥会的规模要远远小于奥运会,一共有来自世界上204个国家和地区的3200名年轻运动员前来参与。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在世界地图上只是一个小小的红点,其面积相当于北京的朝阳区加上丰台区,然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一届青奥会的各项运行工作都不亚于一次传统意义上的奥运会。所以经历这样一次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熟悉其中方方面面的流程、细节以及规律,对于我们今后的成长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这一次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在《体坛资讯》和《天天体育》两档新闻中进行新加坡青奥会的报道。近十年以来,我主要做的都是专题节目,新闻报道相对较少,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实践机会。于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我要求自己能够迅速跟上新闻的感觉和节奏。通过这些天的工作,我也提升了自己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新闻的素质。通过这些年非竞技体育节目的积累,用泛体育的视角来报道专业体育领域的事情,同时,努力挖掘新闻中的细节,让报道能够做到有声有色。回过头来看,青奥会的报道在两档新闻中并没有给整体收视率拉后腿,有些时段还有所提升,这也是最让我感到欣慰的。

关键词二:冰火两重天

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热带国家,距离赤道只有136公里,一年到头,四季如夏。每天早上出门,太阳就高高的挂在了头顶,湿热、暴晒成为我们对新加坡天气的主要印象。由于处于热带的原因,当地好像并没有我国节能减排的规范,新闻中心的温度大部分时间定在15度左右,酒店房间在服务生打扫过后,温度直接被定到10度。一冷一热,让我们这些天天大负荷作业的记者实在吃不消,几个人纷纷病倒,但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报道工作,我们都咬牙坚持下来了,病倒的人吃点药,稍微休息一下,就又投入工作,这一幕幕场景现在回想起来,让人为之动容。

关键词三:终日奔波苦

在北京奥运会前,时任奥运会MPC常务副主任的资深体育记者徐济成,曾经为我台从事奥运报道的新闻记者做过讲座,当时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奥运会等大型赛事时新闻记者的工作状态。由于在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我并没有亲身参与前方赛事的新闻报道,所以体会并不是特别深刻,然而这次在新加坡进行青奥会的报道,大徐当时讲述的工作状态,都一一得以验证。

我们每天的工作大概是这样的:早上8点左右起床,到酒店的餐厅用早餐,这顿饭算是唯一一顿“正餐”,其他两顿都没谱,这顿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因为午饭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吃呢。接下来前往主新闻中心,因为上午这里记者比较少,网速非常快,常常上行达到5MB/s,我们一般都选在这个时候往家里传送昨天完成的新闻,一条新闻几分钟就搞定,如果等到下午大量记者回来发稿时再传送,上行的网速往往只有上午的几十分之一。传送完新闻我们经常兵分几路,按照当天的安排奔赴赛场或青奥会运动员村进行采访。这段时间非常紧张,有时候一天要跑两三个地方,午饭肯定是顾不上了,大概下午五、六点钟回来,在新闻中心楼下吃一份5元或7元新币的盒饭,算是午饭。晚上的时间要么开始编辑白天拍摄的新闻,要么继续出发去进行晚间活动的采访,几个人聚到一起吃晚饭的时候往往已经过了午夜时分。所谓的晚饭之后,回到酒店房间,我们要么用非线,要么用膝上编继续编辑当天的新闻,等到真正能够踏踏实实睡觉的时候经常是凌晨两三点钟了。

这种工作状态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但是我们团队中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大家都是为了完成青奥会的报道任务,辛勤劳作,默默奉献。

关键词四:高水平“扫街”

青奥会开赛第一天我们前往赛场采访,被告知我们的证件不允许进入赛场进行拍摄,摄像非常机敏、随机应变地拍摄了比赛的画面,被赛场的新闻官员记下了媒体证件号并警告之后,我们只能在停车场运动员的必经之路等待中国首个青奥冠军的出现。经过开赛第一天的痛苦经历后,我们并没有崩溃,经过商量,我们提出“扫街也要扫出高水平”。于是一方面加强选题策划,一方面加强各方面的信源,这其中既包括从青奥会上的国内记者那里得来的信源,也有从青奥会中国代表团团部挖来的新闻,还有像青奥村中国志愿者团队、新加坡阿森纳足校这样在采访其他新闻过程中“捡来的新闻”。

与此同时,我们还利用一切条件努力挖掘新闻,虽然没有报道权,但是我们想方设法给家里多提供一些关于青奥会赛场的消息。8月21日,网球女子双打爆冷夺冠。由于我们的摄像机进不了赛场,我就一个人进入赛场内的运动员休息区,向网球女队主教练说明来意,教练听说是北京电视台的记者,非常支持,让运动员先到赛场外接受我们的采访,再回来进行兴奋剂的尿检。于是,两个网坛小金花郑赛赛、唐好辰身披刚刚在赛场升起的五星红旗,在赛场外进行了一段非常精彩的独家专访。这段采访在第一时间传送回家里,家里结合收到的AP比赛新闻素材进行编辑播出。8月23日,我们得到一个不确定的消息,作为本届青奥会运动员榜样的郭晶晶将到青奥村和运动员现场交流。于是我们立刻赶往青奥会运动员村,运气不错,经过发动村里认识的“内线”,四处打探,终于找到了正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展台做活动的郭晶晶。事先听我的摄像搭档说,郭晶晶很大牌,在国内和她很熟的记者都很难能够做她的专访,我就不信这个邪,决定试试看。由于当天国内记者都没有得到消息,现场只有国际奥委会的官方媒体和几家新加坡当地的电视台和报纸媒体。经过沟通,郭晶晶得知我们是今天唯一一家国内媒体,并且是北京电视台的记者,非常爽快地接受了我们的独家专访。

通过这次青奥会报道,我们从携带的前期设备上也总结了一些经验。这次我们带了两台DVC PRO的摄像机,为的是分开两个组采访的方便,能够及时发回更多的报道。到了前方以后,发现作为非持权的电视媒体,用SONY Z1C这样的设备可能更方便。江苏台这次带了两台Z1C,经常混进赛场,拍回比赛的画面,相对于我们的大机器,小型摄像机比较隐蔽,尽管多次和媒体官员“斗智斗勇”,并且上了黑名单,但是对于新闻记者而言,能够发回新闻才是硬道理。在本届青奥会的报道队伍中,我们看到像泰国国家电视台、国际奥委会官方媒体以及BBC这样的国际媒体都用的是小型摄像机,当然人家用的都是高清格式,这样会避免小型摄像机在标清格式下的一些弊病。这样通盘考虑,下次报道这样的赛事,我们如果还是非持权媒体,带上一大一小两台摄像机,也许能够更加灵活机动,也能够使报道的内容更加丰富。另外,现在许多高档单反相机比如佳能5D MarkII的高清视频功能已经非常成熟,配备上相应的镜头就可以拍摄高清格式的视频,这次我们就亲眼看见日本记者在赛场用相机拍摄视频。赛会的媒体官员可以控制非持权摄像机进场拍摄,但是对于单反相机的视频拍摄的确无法控制。如果我们今后必须拍摄到比赛现场的画面,这也许也是一个解决方案。

关键词五:团队精神

毫无疑问,此次青奥会报道工作的成功是团队精诚合作的结果。这次体育节目中心派往新加坡的青奥会报道组由白芸、秦爽、苗宇立、许云龙、王一男和康亮六人组成,团队中的每位成员各司其职,各展专长。秦爽作为综合科的副科长在组织协调方面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白芸和我在各自的节目都是主编,负责选题策划、新闻采访和编辑,龙哥和一男都是在新闻一线工作多年的摄像,这次在如何更好地通过画面传达青奥会的信息方面下了不小的功夫。康亮是赛事转播科的编辑,对编辑和传送系统非常精通,几次技术方面的问题都是他来解决的。在这次青奥会的报道中,我们六个人都竭尽所能,互相取长补短,互帮互助,为了同一个目标,发挥自己在这个集体中的作用。

关键词六:开口饭不好吃

为了强化体育中心一直打造的“我在现场”的概念,体育新闻一般都要求记者出镜进行现场报道,本次青奥会的报道也不例外,作为主力记者的白芸和我就承担了出镜的任务。我们平时谈到播音主持工作时,经常会说“开口饭不好吃”,这一次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我搭档的摄像龙哥非常有经验,经过他的传帮带,体育新闻已经培养了十几个出镜记者。虽然我在电视新闻专题业务上已经是一个老同志,但作为出镜记者还是一名新兵。这次在青奥会报道中出镜,我经常会NG好几遍,龙哥不但不着急,还非常耐心细致地帮我说戏,找感觉,渐渐的我找到了出镜记者的状态,完成了一条又一条的现场报道。回来后经常有同事朋友寒暄时说在电视上看见我了,都给予了很大的鼓励,虽然我在出镜的细节处理上还是有一些问题,但是毕竟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关键词七:总结经验

这次青奥会的报道总体上是非常圆满成功的,但是完成过程中也有一些略显遗憾的地方,有一些选题策划由于时间、设备以及人员安排的原因没有最终实现,比如我们策划的《新加坡“新”发现》、《青奥会是什么》以及第二届南京青奥会的准备等。另外,本届青奥会开篇和收官报道不是特别完美,这也留下了些许遗憾。由于当时传送的时间是在开幕式或闭幕式举行前后,都处在各国记者通过新闻中心网络传送图片和视频的高峰时间,新闻中心的网络条件非常差,一条赶时效编辑出的新闻大概要传送五个小时以上,最终编好的开幕式新闻和青奥会总结片没有及时传送回家里,耽误了时间,今后要吸取教训,在这些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

经过这次报道工作的实践,我们还总结出一条重要规律,就是所有环节都需要有备份的预案,遇到情况一定要随机应变。8月17日开赛第三天,我们用于非线采集的笔记本电脑接口出现问题,拍回的片子无法进行采集编辑,当天的片子没有办法及时进行后期制作。经过我们反复研究,最终确定采用备份的预案,用我个人的笔记本电脑采集,然后用移动硬盘复制到用于编辑传送的专用笔记本电脑上。这样两个组可以齐头并进,一条新闻直接进行非线性编辑,另外一条新闻可以先用膝上编粗剪,再用专用笔记本精编和传送,事实证明采用这套备份的办法可以大大提高节目编辑和传送的效率,同时使整个工作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关键词八:不辱使命

在这一次青奥会报道的日子里,我们虽然身处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还是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领导和同事之间的深情厚谊,我经常和少华主任、胡宁扬老师、高海宁老师等同事通过短信、电话或者邮件进行联络,向他们介绍前方的情况,他们也一直嘘寒问暖,给了我们巨大的鼓励和支持。应当说,正因为有了领导和同事的支持,我们才能不辱使命,顺利完成这次青奥会的报道任务。

回到北京已经有一周的时间了,在新加坡进行青奥会报道的工作场面还是会不时浮现在眼前。在潮湿酷热的天气下,当我们拿着沉重的设备外出采访,汗水瞬间湿透身上的T恤的时候;由于长时间在烈日下高强度工作,吃饭又不规律,短短几天每个人都比出发前黑了不少、瘦了不少的时候;当我们为了采访中国夺得金牌的运动员,在骄阳下的停车场苦苦等待三个小时的时候;当我们为了完成晚间的采访,错过了晚饭,扛着摄像机、三脚架,在午夜空无一人的大街上,面对着一家家已经打烊的大排档的时候;当我们把原定托运的二十多公斤的编辑设备背在肩上,尽可能减轻托运行李的重量,早上5点就赶到机场,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说服航空公司能够免除超重五十多公斤的行李罚款的时候……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我们没有丝毫的怨言,每时每刻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个人的得失,更多的是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圆满完成青奥会的报道任务,而这动力完全来源于一份BTV的集体荣誉感,来源于对电视新闻记者这份职业的高度认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