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西方国家著名报纸
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崛起和电视媒体的异军突起,报纸已经由当初的一枝独秀,到与电视、广播的并驾齐驱,走向危机四伏的多元化媒体市场。西方各国报业都逐渐萎缩,报纸总量也逐步减少。但由于报纸拥有比较稳定和忠实的读者群,同时各国报业也在积极地相应做出调整,应对挑战和冲击,报纸仍然成为今天媒体市场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 imes)
虽然报纸并非在美国诞生,但报纸的现代化之路却是在美利坚的土地上走出坚实的第一步的:其标志即是1833年《纽约时报》的创办以及随后展开的轰轰烈烈的“便士报”运动。《纽约时报》是美国影响最大的三家报纸之一(另外两家为《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最初的名字是《纽约每日时报》(The New York Daily Times),有时也被戏称为“灰色女士”(TheGray Lady)或简称为“时报”(The Times)。
《纽约时报》的创始人是亨利·J·雷蒙德和乔治·琼斯。他们当时的打算是发行一份比较严肃的报纸,来打破当时在纽约盛行的花花绿绿的新闻报道方式。1833年,《纽约时报》创刊,由“纽约时报公司”在纽约市出版。按当时售价属“一便士报纸”。该报是为了适应纽约当时的50万居民需要新的、便宜的报纸而创办的,创立伊始就强调准确和详尽地报道国际国内重要消息。1896年,阿道夫·奥克斯将《纽约时报》收为己有,在他的领导下《纽约时报》获得了国际性的认可和声誉。1897年他提出了《纽约时报》的格言:“刊登一切适宜刊登的新闻”。这个格言被公认为对“黄色新闻界”的挑战。在主编C·范安达的帮助下,《纽约时报》更注意登载毋庸置疑的新闻,增出星期日杂志版,取消小说,减低报纸的日摊售价,从3美分降至1美分。在报道1912年4月美国邮船“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后,其声誉大增。20世纪60年代,该报在排印、版面和其他技术方面作了许多改革。今天《纽约时报》的拥有者已是《纽约时报》公司(New York Times Co.,NYT),但奥克斯的后代在这个公司内依然保持重要的地位。
《纽约时报》自创刊开始,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罢工以及多次的家族危机,不仅历经百年长盛不衰,而且以其客观严谨的报道态度,庄重凝练的大家风范,赢得了20世纪人类历史的“档案记录报”的美誉。但也时有丑闻。2003年《纽约时报》承认它的一个记者杰森·布莱尔多年在其新闻报道中做假。2005年7月6日,《纽约时报》记者茱蒂丝·米勒因拒绝透露消息来源遭法院判刑入狱。1995年,“纽约时报公司”建立了自己的报纸网站www.nytimes.com,提供《纽约时报》的在线阅读。1999年经过网络方面业务的全面整合,成立了独立核算的“数字《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Digital)。
《纽约时报》的受众群主要是中产阶层、国会议员、政府官员和高级知识分子等高端读者。社论常反映美国国务院的观点,报道政府的重要文件和重要人物的言论较为详细。该报为苏兹贝格家族所有,与洛克菲勒财团关系密切,摩根财团对其控制权也逐渐扩大。
在经营内容方面,“纽约时报公司”最核心的产业当然是报业。报业也是迄今为止为其带来最大荣誉的产业,旗下最主要的报纸有3家:《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和《波士顿邮报》。《纽约时报》电视是美国最大的独立制作商之一,2002年与时报公司投资1亿美元买下探索频道(Discovery Channel)50%的股份,开办探索时报频道(The Discovery TimesChannel),以纪录片为经营特色,为探索电视公司生产至少价值4 000万美元的电视节目,目前该频道已经有2 500万订户。2003年美国哈里斯互动公司(Harris Interactive Inc)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探索时代频道在美国各知名媒体和电视中居于第六位,第一名是探索频道。旗下的有线频道“新英格兰体育电视网”在美国东北地区有着370万家庭用户的蜚声业绩。“纽约时报公司”也拥有两家纽约广播电台。同时,“纽约时报公司”还拥有“新英格兰体育”,包括波士顿红短袜棒球队。
《纽约时报》作为一份全球性报纸,以其全国战略,吸引了很多全国性的广告。因为目前该报大多数版面全国共享,所以广告商一买就变成了全国性广告。《纽约时报》也尽量扩大全国性广告的范围,因为这种广告不仅可以提升时报的影响,而且最重要的是比纽约市内的广告贵。目前时报全国性广告占到其所有广告收入的44%。
二、《华尔街日报》(TheW allStreet Journal)
《华尔街日报》素来被称为美国实业界政治经济日报。1882年,一位名叫查尔斯·道的经济金融记者与同僚爱德华·琼斯成立道·琼斯公司,收集并定期向股票经纪人发售有关行情的消息。由于生意兴隆,1889年《华尔街日报》在美国纽约正式创刊,为道·琼斯公司拥有。该报从1889年7月8日起,登载道·琼斯公司发布的经济消息和股票指数,延续至今未中断过。
1889年出版的第一期《华尔街日报》,只有两栏金融新闻、两栏广告和一栏拳击消息。那时的美国基本上是个农业国,人口只有6 000万,钢铁产量远远落后于英国,电灯电话刚发明。该报以刊登财政、金融和贸易新闻为主,但是重大国际动态无一遗漏,并有自己的评论。它不直接采用通讯社的消息,在世界各大城市驻有自己的记者。1976年,开始利用人造卫星传播稿子。《华尔街日报》每周出版5期,一般是40余页,分3个部分:要闻、市场消息、金融与投资。1988年统计的发行量是202.5万份。在美国国内分别设18个点,在欧洲和亚洲分别设5个点发行,是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说到《华尔街日报》,就不得不提及其控股公司——道·琼斯公司和道·琼斯通讯社(Dow Jones&Co.and Dow Jones Newswires)。道·琼斯公司是一家集商业新闻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跨国媒体集团,有着100多年的历史,由Charles Dow、Eddie Jones和Charles Bergstresser于1882年创立。道·琼斯集团现在的一些核心业务都可以追溯到创业早期,除了创立于1889年的《华尔街日报》,道·琼斯的早期创业产物还有道·琼斯工业指数(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DJIA)(创立于1896年)和道·琼斯新闻服务(即现在道·琼斯通讯社的一部分)(创立于1897年)。主营业务涉及报刊出版、电子出版、广播电视三个方面。作为全球最大的一个业务多样化多媒体财经新闻出版公司,其财经新闻报道包括印刷刊物、电子/网络出版物和电视广播。道·琼斯欧洲业务总部设在伦敦,美洲业务总部设在纽约。
道·琼斯在全球报刊出版业的知名品牌包括:《华尔街日报》、《亚洲华尔街日报》(The 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AWSJ)、《远东经济评论》(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FEER)、美国专业财经杂志Barron's和SmartMoney在内的9种著名媒体;其中《华尔街日报》的发行量在美国报业中排名第二位。电子出版包括道·琼斯通讯社、道·琼斯路透商业信息查询系统、《华尔街日报》网络版(WSJ.com)、“道·琼斯财经门户网站”等4个网站平台;其中《华尔街日报》互动版,拥有64万收费用户。广播电视有著名的CNBC全球财经新闻频道(NBC和道·琼斯合作),还有负责中文业务的“道·琼斯中国”机构。
道·琼斯通讯社在55个国家的90个分社有800名专业记者。作为全球最权威的实时财经信息和评论的独立提供商,其新闻出现在全球34.8万台终端机上。道·琼斯提供多语种新闻,包括中文、日语、荷兰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和印尼语。道·琼斯在全球60个国家有7 500名员工,为全球65个国家多达346 000名专业财经机构客户每日提供超过7 000条经济、金融及影响市场走势的新闻信息。此外全球更有4 000 000名用户通过互联网获取道·琼斯的电子新闻信息,内容涵盖外汇、债券、股票、能源及商品期货五大金融领域。2005年公司公布的收益为17.7亿美元。
在经营方面,道·琼斯公司一直富有商业头脑。20世纪70年代,道·琼斯跨入电子出版领域,收购奥特维报系。同时,道·琼斯开始注重拓展美国以外的市场,首先投资出版了《远东经济评论》杂志,又于1976年出版《亚洲华尔街日报》。20世纪80年代,《华尔街日报》发行量超过200万份,通过购买德励财经(Telurate)着力推出数据库、电视报道和实时市场数据传递等服务。《华尔街日报·欧洲版》于1983年在布鲁塞尔创刊。20世纪90年代,道·琼斯更注重发挥内容实力及竞争优势。1998年将德励财经出售给桥讯通讯;1992年与赫斯特集团合作出版《财智月刊》(SmartMoney)———《华尔街日报》个人理财杂志;1994年出版《华尔街日报专刊》;1996年启动《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同时,道·琼斯成为商业电视节目供应商,“亚洲商业新闻”于1993年首播,“欧洲商业新闻”于1995年首播,还与NBC于1997年建立围绕CNBC的全球商业电视联盟。1999年9月,《华尔街日报》有关个人投资理财及职业生涯文章的《华尔街日报·周日版》开始发行。1999年秋天,道·琼斯还出版了一份名为Vedomosti(《俄罗斯商业日报》)的商业报刊。
由于《华尔街日报》的主要报道内容为财经类信息,所以主要的发行对象是美国的中高收入阶层,中产阶级、金融行业的人士居多,其读者一般是公司和机构的具有决策权的高级管理人员,公司和机构订户超过50万,占其总发行量的1/4。在性别上,《华尔街日报》的阅读对象主要是男性。
《华尔街日报》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报纸的零售。在电子刊物方面,《华尔街日报》也由当初的免费阅读转为收费订阅。1996年8月《华尔街日报》开始向访问该网址的75万订户收取每年49美元的订阅费,可以免费享受两个星期的服务,此后只能交费订阅。道·琼斯公司负责电子刊物的高级副总裁高登·克罗维茨(Gordon Crovitz)称,这一变化“凸显了广告商充分利用日报特许权的机会”。《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在全球的付费订户为686 000个,其中400 000个订户只订阅网络版。根据美国发行审计局(AuditBureau ofCirculations)的规定,电子刊物的收费达到规定的价格水平后,才能将订户付费纳入发行量,《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因而可以将付费订户中的290 412个收费达标的订户纳入发行量。《华尔街日报》是美国唯一一份有能力将网络版较高付费订户纳入发行量的主要报纸。B2B(商家对商家)广告是《华尔街日报》的另一主要收入。在B2B广告中,《华尔街日报》主要依赖两个领域——IT和金融。2004年,在这两大类广告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其数量占该报所有广告版面的31%。2005年前两个季度,根据道·琼斯财报显示:公司一季度净收入仅为820万美元,同比下降54%,二季度下降97%(部分受转出CNBC合作股权的影响)。道·琼斯70%以上的利润来自《华尔街日报》。而2005年上半年,《华尔街日报》的两个主要广告收入来源中,IT广告同比减少了约20%,金融服务类广告缩水了18%。
三、《华盛顿邮报》(TheW ashington T imes)
《华盛顿邮报》是美国首都第一大日报,也是美国最有影响的大报之一。1877年由斯蒂尔森·哈钦斯在美国创办,1880年,《华盛顿邮报》成为华盛顿特区首家每日出版的报纸。1905年,《辛辛那提探询者报》的拥有者购买了《华盛顿邮报》的多数股份。1933年《华盛顿邮报》因经营不善宣告破产,公开拍卖,后为犹太金融家尤金·迈耶收购。迈耶着重稳妥而独立的编辑方针,逐渐确立了该报的声誉。该报以消息灵通、材料可靠、文章犀利和夹叙夹议的报道而闻名。赫伯特·L·布洛克(人们称作“赫布洛克”)的漫画为社论栏增添光彩。1942年和1954年布洛克两次得普利策奖。
1946年,迈耶选中其女婿菲利普·格雷厄姆作为《华盛顿邮报》的接班人。格雷厄姆使该报的业务蒸蒸日上。1954年《华盛顿邮报》购买了它在华盛顿特区的主要竞争者《时代先锋报》而成为华盛顿特区的唯一日报。1961年吞并了《新闻周刊》。1963年格雷厄姆死后,由其夫人凯瑟琳担起办报重任,使该报声誉日隆,并以重金网罗了很多新闻界的精英。1970年时它已享有国际声望。1978年发行量接近56万份。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日发行量达79万份,星期日可达114万份。
《华盛顿邮报》由“华盛顿邮报公司”控股,该公司还拥有一些其他媒介或非媒介的企业,包括《新闻周刊》、《特伦顿时报》和6家广播电台以及一个通讯社,在美国500家大公司中占有一席。华盛顿邮报集团是一个多元化的媒介与教育公司。其基本的经营内容包括报纸和期刊、广播电视、电缆电视系统、电子信息服务,以及教育和职业服务。目前在它旗下拥有《华盛顿邮报》、The Gazette Newspapers(Maryland)、The Herald(Everett,Washington)、《新闻周刊》,在Detroit,Houston,M iami,Orlando,San Antonio and Jacksonville等地的电视台,以及覆盖了中西部、西部和南部诸州的电缆系统。公司同时也拥有Kaplan,Inc.,互动式新闻周刊,新闻周刊技术媒介集团等。2004年12月21日“华盛顿邮报公司”宣布要从微软购买网上杂志Slate。公司还在Los Angeles Times-Washington PostNews Service and BrassRing,Inc.等处拥有股份。
公司通过其经营的报纸、期刊、电缆、电信、教育等优质服务获得报酬。按2003年9月30日的数据,《华盛顿邮报》的日平均发行量为768 023份,继《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今日美国》位列第五名。电子版《华盛顿邮报》每月售价是9.95美元,全年订价120美元,纸质版全年订价180美元。
《华盛顿邮报》是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最大、最老的报纸。20世纪70年代初通过揭露“水门事件”和迫使理查德·尼克松总统辞职获得了国际威望。许多人认为它是继《纽约时报》后美国最有声望的报纸。由于它位于美国首都,尤其擅长于报道美国国内政治动态,而《纽约时报》则在报道国际事务上更加有威望。也有人指责《华盛顿邮报》过分关心政治而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报道。
四、《今日美国》(U.S.A Today)
《今日美国》创刊于1982年9月15日,是美国最年轻的主流大报,属于甘尼特报系(GannettCo.,GCI)。其总部设在弗吉尼亚州阿林顿。是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1982年9月正式出版发行。该报分为国内版和国际版。1985年10月在新加坡设立了印刷点,出版向亚太地区发行的《今日美国》报国际版。1986年5月在瑞士的卢塞恩设立了印刷点,出版向欧洲和中东发行的该报国际版。1988年4月,在香港又开设了第三个印刷点。
《今日美国》的最大特色在于它是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报纸,这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美国是一个空白。人们都认为,全国性报纸在美国没有市场。美国最大的报业集团甘尼特董事会主席艾伦·纽哈斯将《今日美国》定位为一张“全国性的报纸”。纽哈斯在《记者手册》中这样要求记者:“叙事简单,强调新闻,少说背景”,不以获得普利策奖项为荣,而以把文章写得精炼为骄傲;不以影响政府决策为追求,而以图表、照片的简单组合和清晰呈现为终极目标。《今日美国》负责发行事务的高级副总裁兼发行部主任拉里林·奎斯特认为,20多年来,《今日美国》一直没有改变这样的市场定位。
作为一份年轻的报纸,《今日美国》一直处于大胆改革的前沿。比如,该报率先使用彩色印刷,异常慷慨地使用图片,苛刻而吝啬地对待文字新闻,报纸放在售报机里就像一幅静止的电视画面。有人形象地将《今日美国》称之为“麦当劳报纸”、“快餐新闻”。报纸风格跟市场定位相符,保证了《今日美国》的发行量。
《今日美国》的宗旨是适应美国人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改变报纸的陈旧面貌,力求使其近似于电视新闻,形象生动、明快,消息简短,具有吸引力。所以特别注意报纸的版面设计,采用彩色版面,图文并茂,消息集中,同时比较重视体育报道。有些新闻如体育比赛、天气预报等,力争配上图表,使读者读起来既节省时间,又一目了然。该报的文章大多短小精悍,文字简洁,信息量大;报道面宽,贴近生活。
《今日美国》的成功还依赖于其庞大的发行网络。该报售报机遍布美国50个州高速公路的每个加油站,总数达14万个。另外,在大小城市的售报亭、旅馆、机场,到处可以买到。该报采用最先进的通讯、印刷技术,版面排定后,通过卫星传送到各个印刷点,黑白版3分钟处理1页,彩色版15分钟处理1页。《今日美国》的发行渠道也多种多样,主要有街头零售、家庭投递、邮局订阅和非传统渠道等方式。第一种是街头零售。零售是《今日美国》最重要的发行渠道。通过零售卖出去的《今日美国》占总发行量的68.4%。据了解,《今日美国》的街头零售分为报摊销售、超市代销和售报机销售三种。最值得一提的是售报机销售和超市代销。在全美很多城市都看得到《今日美国》设立的专用售报机,读者只需往里投币,即可开箱取报。该报最多时拥有14万台售报机,如今大约还有4万多台,原因是零售摊点大大增加。《今日美国》也很重视报纸在超市的零售,跟全美各地很多连锁超市都签订了代销合同。超市代销的广告效果非常好。报纸往收银台附近一放,每天可以吸引成千上万顾客的眼球。第二种是家庭投递。美国绝大多数报纸的家庭投递率都非常高,唯有《今日美国》等少数报纸是个例外。据统计,目前通过家庭投递的《今日美国》只占总发行量的13.4%。在美国,人们一般把家庭订阅称为“最有价值的发行”,因为家庭订阅最稳定,最不受天气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且订户多为拥有自家住房的中产阶级,这些订户最能吸引广告客户。第三种是邮局订阅。美国报纸基本都是自办发行,邮寄报纸仅限于没有分印点的外地,《今日美国》也不例外。该报每天大约有12万份报纸需要通过邮局寄送,邮局订阅只占总发行量的5%。第四种是非传统渠道。这部分占总发行量的13.2%。《今日美国》在不断开拓传统发行渠道的同时,眼睛却盯上了遍布全美的宾馆饭店和航空公司。在美国报界,《今日美国》率先与宾馆饭店、航空公司、餐馆等公司客户展开合作。《今日美国》定期送报给这些宾馆饭店,宾馆饭店再将这些报纸免费提供给下榻的客人。记者在美国出差,每次在宾馆里都能看到《今日美国》。
在创刊当年,《今日美国》的日发行量就达到36万份,1987年发行量猛蹿到158万份,1997突破200万份大关,达到223万份。近年来,美国各大报纸发行量都有所下降,《今日美国》却是一个例外,它的发行量至今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根据美国报刊发行量稽核局提供的最新统计数字,《今日美国》2005年平日刊发行量为230万份,周五刊为260万份,继续高居美国报纸发行量排行榜榜首。
五、《泰晤士报》(The T imes)
《泰晤士报》是英国历史悠久、最有权威的报纸,现由鲁珀特·默多克新闻集团控股,由泰晤士报业公司出版,社址在英国伦敦。长期以来,《泰晤士报》一直被认为是英国的第一主流大报,被誉为“英国社会的忠实记录者”。
《泰晤士报》诞生于1785年,创始人是约翰·沃尔特。诞生之初报纸的名称是《世界记事日报》(The Daily UniversalRegister)。1788年1月1日,正式改为现名。约翰·沃尔特同时也是《泰晤士报》的第一位总编。他于1803年辞职,将发行人和总编之职传给了他的儿子小约翰·沃尔特。约翰·沃尔特曾经因为诽谤罪而入狱16个月。然而正是在约翰·沃尔特执掌时期,《泰晤士报》最先将新闻视角延伸至英国之外的其他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这为《泰晤士报》在政界和金融界内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19世纪早期,《泰晤士报》经过三任总编辑约翰·斯托达特、托马斯·巴恩斯和约翰·撒迪厄斯的励精图治,其影响力再次得到增强,尤其是在英国政治和伦敦事务领域。这时正是《泰晤士报》的黄金时代,对当时英国和世界事务的影响可谓举世无双。当时美国总统林肯曾说,除密西西比河之外,他不知道有什么东西拥有像《泰晤士报》那样强大的力量(3)。
《泰晤士报》是第一张拥有驻外记者的报纸,也是第一张派驻战地记者的报纸。W·H·罗素曾经被《泰晤士报》派驻到克里米亚战场,他所撰写的一系列战地报道曾经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记者声名大噪。
1847年,约翰·沃尔特第三接任他的父亲成为报纸的发行人。尽管沃尔特家族在政治上越来越保守,《泰晤士报》的言论却始终保持着独立。然而,1850年前后,廉价的“便士报”的迅速崛起对《泰晤士报》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了巨大威胁。威胁主要来自两张成功的廉价报:《每日电讯报》和《每日邮报》。
1980年,北岩爵士取得了该报的所有权,加以革新,使之重有起色。1922年,约翰·雅各·阿斯特从北岩爵士手中收购了《泰晤士报》。20世纪30年代是《泰晤士报》发展史上极不光彩的一段时期,因为该报秉承“绥靖政策”,公然纵容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活动。其时,《泰晤士报》的主编乔治·杰弗里·道森和英国首相张伯伦结成政治同盟,公然支持英国政府的对外政策。
1966年,阿斯特家族将《泰晤士报》出售给来自加拿大的大出版商罗伊·汤姆森。也正是在这一年,《泰晤士报》开始在报纸的第一版刊登新闻报道(在此之前,《泰晤士报》的第一版一般主要刊登小型的奢侈品广告,对象为英国的富人阶级)。这时的《泰晤士报》已经不堪重负。
发生于1979年的一起劳工纠纷使得《泰晤士报》停刊将近一年。直到1981年,新闻集团的鲁珀特·默多克以1 200万英镑收购了该报。默多克新闻集团是世界闻名的新闻集团。它从报纸起家,成为拥有包括福克斯电影公司、英国BSKYB、香港卫视等诸多世界知名媒体的大型跨媒体集团。
默多克在收购《泰晤士报》后,曾一再强调自己不会干涉报纸的编辑方针,不降低其历史积淀的品质和风格,但《泰晤士报》仍然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在编辑风格上,图片新闻更多,社会新闻的比例在加大;在政治倾向上,出现了亲美国政府的趋势。
在收购《泰晤士报》后,默多克撤换了原总编辑威廉·李斯—摩格,委任哈罗德·埃文斯担任新总编。埃文斯对《泰晤士报》做了较大规模的改革,主要包括对新的采访和传播技术的采用以及引入了更加高效的管理系统。1982年,《泰晤士报》开始采用电脑排版和激光照排印刷技术。这一举动导致《泰晤士报》的一次大幅度裁员,其印刷部门的员工总数从375人缩减到186人。
《泰晤士报》一直秉承“独立地客观地报道事实”、“报道发展中的历史”的宗旨,但纵观其200多年的历史,可见该报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保守的,在历次重大国内及国际事务上支持英国政府的观点。《泰晤士报》消息灵通,报道严肃,内容详尽,重视国内国际重大事件的报道,对重要文件刊登详尽。它也重视言论,社论版一边刊登社论,一边刊登读者评论。该报每天40版左右,分两大部分,一是国内外新闻、评论、文化、书评,一是商业、金融、体育、广播电视和娱乐。在报道和写作上,《泰晤士报》既能够大体上保持独立观点,力求细致准确,又敢于创新。因此,该报在执行温和社论政策的同时,仍以英国“幕后统治集团”的喉舌而闻名于世。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使该报更加富有生机和趣味,编辑们进行了一些改革。例如头版不再登商业广告和分类广告。
2003年11月,《泰晤士报》为了适应“小报化”对于市场的冲击,再次进行了版面改革。在伦敦地区首先尝试大开张报纸与小开张报纸同时发行,一举获得成功。小报版推出后的第一个月该报的发行量是63.6万份,比上月增长2.29%。到了2004年4月,发行量回升至65.5万份。
《星期日泰晤士报》创刊于1922年,与《泰晤士报》同属泰晤士报业公司领导,自己有单独的编辑部,隶属于英国泰晤士报业集团。该报比《泰晤士报》活泼,发行量为127万份(1992年)。《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的电子版完全免费。世界各地的交互网用户每周一至周六格林尼治时间凌晨2时30分就可调阅《泰晤士报》电子版,每周日凌晨2时30分就可调阅《星期日泰晤士报》。
《泰晤士报》的主要读者来自政界、工商金融界和知识界(4)。目前的盈利来源主要有三种:报纸销售、电子信息服务(商务邮箱、信息检索、图书馆)和网上商店(主要商品:图书、房产、鲜花礼物快递)。2005年,英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泰晤士报》日均发行量为68.8万份。这一销量已经是《泰晤士报》近年来最好的发行水平。
六、《世界报》(法)(LeM onde)
“二战”结束前夕,法国总统戴高乐感到需要有一个独立的新闻和公众讨论平台,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1944年12月19日,伯夫—梅里和一批独立报人共30人创办了一份报纸,这就是《世界报》——目前法国国内外发行量最大的日报之一。
伯夫—梅里为这份新报纸确定了四大原则:国际视野、保持质量、维护独立、信守承诺。其中,“维护独立”是核心。该报的办报思想和风格为:“在公共生活的一切领域,它忠实于事实,对事实负责”,“它不为任何权力服务——无论是私人权力还是公共权力;它力求成为一份独立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权力的报纸”。初建时,其报业集团是一个由9名成员组成的有限责任公司,其成员无权转让他们的股份。1951年编辑协会加入有限责任公司。
《世界报》是一份下午上市的晚报,当天新闻当天见报,但却不是以报道市民生活为主的普通意义上的晚报,它的办报原则使这份“晚报”以内容严肃著称,严肃到连新闻照片都拒之门外的程度。它不仅报道法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而且广泛深入报道国际新闻,很快成为政府官员每日必读、具有国际影响的报纸。《世界报》一向以版面风格严肃、单调著称,拒绝一切花哨的东西,整份报纸就是一片灰蒙蒙的文字,照片、插图乃至广告都被排斥在版面之外。
1945年1月16日,也就是《世界报》出版刚刚第25期的时候,该报第一次改版,将报纸版面由通行的65.5厘米长、48厘米宽,缩小为51.5×34.5厘米。伯夫—梅里认为,改版后的尺寸不仅有别于其他报纸,而且更方便读者在公共场所阅读。这次改版的另一个创新是抛弃了当时其他报纸普遍采用的每版分8栏的做法,改为只有5栏,使整个版面显得既清晰又便于阅读。
此后《世界报》多次改版,主要是版式的变化。比如,1959年12月2日开始,头版版面又由5栏增加为6栏,标题也变得粗大醒目;1980年4月27日,改变了长标题的做法,标题短小,一目了然;1983年12月27日,头版首次刊登两色的漫画,改变了这份报纸“纯灰色调”风格,标题字体更粗、行距更大;1989年12月29日《世界报》作了一次堪称革命性的改版,头版文章数量减少,同时一份报纸由多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可以成为专辑;1995年1月10日,又作了一次全新的改版,整个版面由原来的竖排改为横排,头版的版面也明显地分成三大部分:最上方是时政大事,中间是一篇短小的文章,下方是对时政的分析或言论,更加方便读者阅读。2005年11月7日,《世界报》的最新版推出。这次改版最引人注意的变化是头版开始使用大照片,改版后的《世界报》一反传统,在照片使用上大胆、泼辣,尤其是彩色图片,并把字体加大13%,文章数量减少,图片数量加大。
根据市场调查,确定改版的主要方向:从严肃转向活泼,从单色转向彩色,从沉闷转向生动,从一般转向深入,使报纸更加贴近读者。改版后的《世界报》内容分为:时事要闻、新闻解读、与读者的约会三个部分,简单概括就是:新闻、评论和生活。尤其是“生活”内容的增加,一改该报以往的严肃的面孔,在“与读者的约会”这个板块中设立了:日常生活、文化、游戏、电视与广播等栏目。在日常生活这个栏目下还包括了:时尚、健康、心理分析、个人福利、理财、家庭、旅游等等内容,使得《世界报》放下“高贵”的架子,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改版后的《世界报》版面,把照片、漫画、卡通、人物素描和图表与新闻报道、文章述评配发,使版面一下子变得轻松活泼、美观大方,受到青年读者的欢迎。此外,该报对电子版的报道方式也进行了改革。该报的深度报道和独家报道在电子版上不再全文刊出,迫使有兴趣的读者订阅或购买报纸。
在经营方面,《世界报》有着独特的理念。1951年,伯夫—梅里决定:向本报编辑出售28%的股权,使他们成为《世界报》的共同拥有者。根据合同,报社的任何重大决策或人事任免,若没有编辑的同意,不能获得通过。这意味着,从1951年起,编辑就和报社最高领导在一起,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分担责任,共享利益。拥有28%股权的编辑,对报社的大政方针拥有发言权,这就形成了强有力的制衡机制,使报社内部决策更为民主。这个规定至今有效。领导层与编辑在决策问题上虽然有过摩擦和意见冲突,但大体能协调一致,说明这种股权制行之有效。这是《世界报》资本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1968年股权进一步向报社的其他人员开放,5%的股权出售给普通管理层,4%的股权出让给普通职工。不过股权之间是有差别的,领导层和编辑拥有的是A股权,普通干部和职工拥有的是B股权,没有参与决策的权利。这种独特的内部资本结构一直维持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1982年到1985年,在法国经济总体下滑的背景下,《世界报》的发行量下降了8万份,广告收入下滑,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世界报》不得不打破成立40年来的禁忌,于1985年设立“读者股”,首次向外部开放资本。读者股被引进“场外交易市场”:凡在金融机构(银行、邮局或货币兑换所)至少购买了《世界报》一份股的人,都是读者股股东。1985年《世界报》用这个办法使1 500万法郎的资金进入《世界报》;1987年获2 100万资金;现在,读者股占总股权的11.3%。
1985年以后,《世界报》继续对外开放资本,新成立的还有“企业股份”等,外来的资本已占总股权的47%,但这些资金持有人还是没有参与编辑决策的权利,这种状况近期是不会改变的。《世界报》编辑的平均月工资为4 400欧元,和法国高级工程师的工资水平相当,这还不包括他们作为股东得到的分红。
1997年,《世界报》职工储蓄方式:全报社职工500人,每人每月从工资中提出152欧元参加“共同投资基金”。“共同投资基金”的股价增长很快,1997年12月至2001年,4年间,总股值从137万欧元增加到1 524万欧元,为报社走集团化道路准备了资金。
与其他法国报纸努力保持报纸的“法国性”不同,《世界报》一直坚持与其他国家媒体的合作。比如,《世界报》每周与美国媒体合作,将美国媒体一周中的重要评论和分析文章照搬刊发,出英文专版。2000年起《世界报》开始陆续创办新刊物,它收购了国内的一些报纸杂志,现已拥有12种全国性出版物,一个网络版,成为法国举足轻重的报业集团。
2002年11月创办的《世界报2》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月刊,它精选上个月刊登在《世界报》上的好文章,还邀请专家撰写专题文章,所有重大新闻事件都配有知名摄影师拍摄的新闻照片。刊物做得很精致,问世后广受欢迎,现发行量已达13.2万册。《世界报》网络版创办于1998年,第二年,拉加代尔公司入股,占34%的股份,两家携手共同改进网络版,2000年增扩内容,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它的资料库,存有近4年《世界报》刊登过的70万篇文章。根据Google搜索引擎统计,在全球文字媒体的网络版中,《世界报》网络版的点击率居第九位,在英语之外的文字媒体中,它的点击率居第一位。在法国文字媒体的网站中,更是独占鳌头。网络版的读者主要是35岁以下的青年。他们过去并不读《世界报》,许多人看过网络版后对这份报纸产生兴趣,进而购买或订阅,网络版就成为通向文字版《世界报》的桥梁,为提高《世界报》本身的发行量做出了贡献。
《世界报》还有几项引以为荣的并购活动,其中包括收购《电影笔记》。法国是电影的发祥地,这个国家拥有一批第七艺术——电影的研究者和爱好者,1951年创办的《电影笔记》代表了这个国家的电影研究水平,是一本雅俗共赏的杂志。2000年11月《世界报》收购了这本杂志,2000年,《电影笔记》的零售与订阅量就增加了20%,总发行量增至2.7万册。在所有收购活动中,规模最大的是2000年春天对《自由南方》报业集团的收购。这个集团旗下有南部法国10多个出版物,拥有100万读者。强强联合使《世界报》在法国新闻界巩固了地位。在进行并购的同时,《世界报》进行改版,增加了欧盟版、经济生活版,扩大了体育版等,版面更加美观大方。据法国报刊发行统计机构公布的资料,2001年,全球文字媒体的发行量普遍下降,《世界报》的发行量却上升了3.37%。《世界报》社长在总结这几年的成就时说:“文字媒体的生产与销售不如其他媒体那样快捷灵活,这迫使我们改革。在新闻大战的生死时刻,我们如不改革,不图变,就会被击垮。在当前形势下,也只有通过扩大规模,才能增强财力,也才有可能捍卫我们始终不渝的目标——办一份独立的报纸。”
《世界报》的读者主要是知识分子,其发行范围并不局限于法国,欧洲、北美以及大多数非洲国家都有它的订户。在2002年时,发行量曾经接近60万份;但在2005年,《世界报》的发行量遭遇了“滑铁卢”,只有32.4万份。
七、《图片报》(Bild)
德国《图片报》(Bild)1952年7月24日创刊于汉堡,当时模仿的是英国《每日镜报》。《图片报》创刊号免费发送,只印了25万份,后来售价10芬尼。第二年,发行量突破了100万份;20世纪60年代突破400万份,80年代超出500万份。
1967年,施普林格出版社为该报确立了四项原则:坚决支持德国的统一和自由;调解犹太人和德国人的关系;反对任何形式的政治激进主义;拥护自由的市场经济原则。显然,它当时在政治上是保守的。1971年以后报纸改变方针,不再突出政治,而强调亲民、客观等等,把以下三点作为工作原则:1)不要挑起公众错误的情绪;2)认真对待人民的问题;3)建立头脑中的秩序。前任总编Udo Roebel希望把《图片报》办成一份严肃的报纸,因为该报已经拥有了广泛的知名度,“没有哪家报纸比《图片报》更多的在新闻节目中被引用”,要珍惜这份知名度。2001年起,该报总编由KaiDiekmann担任。
《图片报》的总部设在汉堡,在全国各大城市都设有分部和印刷点。该报是德国最大的报业集团施普林格集团的一家发行量最大的街头售报纸,是德国、也是欧洲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在每年世界日报发行量的排名中,它在第3~6名之间徘徊。最近20多年来,其发行量保持在四五百万份左右,最高发行量为540万份(1983—1993年);目前的发行量大约为470万份,发行量处在新一轮的上升期。在德国是唯一的高发行量日报,位居第二位的日报《西德意志报》,发行量仅为100万份。
《图片报》属于综合性日报,每星期一至六出版,每期通常有10多个版面,主要刊登轰动性的社会新闻、趣味新闻、体育消息以及知识性报道。报纸文章大多简短、标题突出、新闻性强、信息量大。图片约占报纸版面的一半,均为彩色,版面以红、白、蓝的强烈对比色调为主。
该报读者约有1 170万人,占德国14岁以上居民的四分之一左右,读者群覆盖社会各阶层,尤以中等文化层次的职员和工人为主。《图片报》的读者主要是受过中等教育的技术工人,在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以及大学生中只有8.1%的人阅读这份报纸。该报男性读者占53%,收入中等,有一份兼职,北方德国人多于南方人。《图片报》的售价目前是每份0.5欧元,80%采取街头零售的方式销售。除了报纸零售,《图片报》的另一盈利渠道是图片销售。同时,《图片报》也拥有一系列子报:如1954年创办的《星期日图片报》(发行量250万份)、1983年创办的《图片女友》(发近200万份)、1986年创办《图片汽车》(80万份)、1988年创办《图片体育》(50万份)、1999年创办《图片计算机》(100万份)和《图片电脑游戏》、2000年创办系列新新人类杂志(总发行量100万份)和2003年创办的《图片摄影和家庭影院》等。
《图片报》的所有人是德国最大的图书出版商阿克塞尔·施普林格(Axel Springer)。施普林格出版社拥有德国代表性的高级报纸《世界报》(Welt),也拥有德国最大的大众化报纸《图片报》,目前控制着德国报纸零售业81.5%的份额、日报市场份额的23.5%和报纸订阅市场份额的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