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客观主义理论的产生及内涵

客观主义理论的产生及内涵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客观主义理论的产生及内涵从18世纪70年代美国获得独立直到19世纪30年代,美国报业中一统天下的是政党报纸。以此为标志,美国的新闻事业出现了重大转折。“信息模式”取代“政论模式”在新闻理论及实践两方面占尽优势。这一切招致了社会对新闻业的不满与指责。严肃报纸的出现使得“信息模式”真正成为现代新闻事业的代表。

第一节 客观主义理论的产生及内涵

从18世纪70年代美国获得独立直到19世纪30年代,美国报业中一统天下的是政党报纸。这一时期政党报纸的办报模式可称为“政论模式”。这种模式与现代意义的新闻事业有明显区别,以至于报纸沦为党派争斗的工具,故而这一时期被新闻史研究者称为新闻事业发展史上“最黑暗的年代”。

一、“政治模式”的主要特征

1.言论为主

政党报纸有明确的政治宗旨,其主要目的是利用报纸维护本党派利益,这也包括攻击与本党观点相左的其他政治团体。传播新闻、满足读者信息需求不是报纸的主要任务。报纸言论最适宜阐述本党派的观点、立场,也最便于与反对派进行论战。因此,这种报纸言论不是客观地反映、代表公众舆论,而是小集团意志、利益的表现,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新闻报道在报纸中始终处于附属地位,只是做点缀之用。

2.经济不独立

政党报纸的经费来源大多是政治团体的资助、津贴。经济上的依附性导致报纸丧失独立性,客观报道无实行的可能。正如一美国新闻史研究者指出的那样:“政党报纸的编辑迫于资助者的压力,只得将政治攻势的需要和策略置于经营的稳定性和发展的努力之上。”(1)

3.宣传至上

宣传是政党报纸的首要职能。在报纸内容的选择上,新闻性是次要的,党派利益是最高标准。因此报道内容具有强烈的主观倾向,而大量新鲜的事实被排斥在外,客观报道既无可能也无必要。

“政论模式”的弊病显而易见,为社会所淘汰也是历史发展之必然。

1833年9月3日《纽约太阳报》创刊。以此为标志,美国的新闻事业出现了重大转折。此后,类似于《纽约太阳报》的报纸在美国各大城市出现,此种报纸售价低廉,读者面广,因曾卖一便士一份被称为“便士报”。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便士报”终于形成规模并逐渐代替政党报纸而成为美国报业的主流。“信息模式”取代“政论模式”在新闻理论及实践两方面占尽优势。

二、“信息模式”的主要特征

1.新闻为主

美国著名的新闻史学家法兰克·莫特指出:“与新闻史上的这一伟大事件(便士报产生)相伴随的是有关新闻概念的新观念被提了出来,在发展迅速的机器时代,通讯传播的速度也不断增强,这一切导致了一场新闻报道方面的革命”(2)。在报道内容上,“事实”取代“意见”,“新闻”代替“社论”,在版面上占据主要地位。新闻而非言论是“便士报”的主体,完成了由“政论报”向“新闻报”的过渡。报纸以传播新闻为基本职能,以充分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为生存前提。

2.经济独立

“便士报”的主要经费来自广告及发行收入。“便士报”首次将新闻作为普通人的消费品推向市场。由于读者面广,发行量大(《纽约太阳报》的日销量曾达15 000份),“便士报”有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足以独立维持报纸的生存和发展。

3.政治中立

维持财政上的自给自足,才使报刊能够不受特殊利益的压迫。在经济来源上摆脱政党或集团的控制,就可以保证政治立场的独立性。如果说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从理论方面论证了报刊独立的必要和重要,那么“便士报”将这种理论由假设变成了现实。

“便士报”提供的崭新的“信息模式”,为新闻事业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树立了开拓性的样板,也为新闻理论提供了全新观念。它确立了新闻在报纸内容上的主体地位,传播信息为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这奠定了新闻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基础。新闻学科其他重要的理论概念与理论分支都是在这一基础之上生发开来的。它准确地把握住新闻事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使新闻事业脱离了政党报纸充满主观偏见的狭隘范畴,进入了广阔、辉煌的新领域。

三、“便士报”的致命缺陷

“便士报”的巨大发行量、市民读者群以及追求高额利润的经营准则,决定了新闻的软性化。戏剧冲突性、刺激而富于煽动性、人情味趣味性等等成了新闻选择的一些主要标准。“便士报”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自身的致命缺陷:即片面追求煽情性新闻(凶杀、抢劫、色情、个人隐私等等),在写作上也极尽渲染夸张之能事。品位粗鄙欠文雅,以至于黄色新闻泛滥。这一切招致了社会对新闻业的不满与指责。“美国记者的特点就是公开而又粗劣地迎合其读者的激情。”(3)著名作家狄更斯也从这一角度抨击了美国报刊,他为煽情性报刊刻画了一幅肖像,认为它们提供更多的是愚昧和无知,而不是知识和理解,他说:“报刊用恶眼窥视每一户人家……下流无耻的诽谤成为这个行业唯一的资本……长此以往,它必将激起全国百姓的同声愤慨,它所干的勾当也必将在共和国昭然若揭。”(4)“便士报”过分注重软新闻的报道不仅导致了黄色新闻的泛滥,也削弱了报刊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重大题材——有关政治、经济、社会事件的报道成了空白点。社会对硬新闻的需求促使“信息模式”中的另一大类型的报纸——严肃报纸的出现。

四、严肃报纸的典范

阿道夫·奥克斯经营的《纽约时报》是严肃报纸的典范。当时纽约有两家著名的“便士报”,普利策创办的《世界报》和赫斯特的《电讯报》,发行量均高达300 000份,拥有庞大读者群。奥克斯干脆放弃了与之竞争读者的做法,开创了自己独特的办报方式。他要出版一份严肃、典雅、富于教养的报纸去奉献给纽约城的那些优秀的人。他的口号是:“报纸不应该弄脏他们早餐的餐巾。”(5)“《纽约时报》发表的文章也不是那类吵吵嚷嚷的文章。奥克斯想要的不是那种会使人震惊、发怒或引起论战的文章。因为他不能够靠刺激性新闻去赢得某些市场,他要用庄重、严肃来赢得读者。他强调新闻要严肃,要有价值,要使那些受到尊敬的金融界人士和政府官员乐于阅读。那时纽约是这个国家的金融中心,于是为了引起这些人的兴趣,奥克斯决定在他的报上尽可能多登一些新闻,内容包括所有的金融消息、市场采访、不动产交易和一切政府公告,尤其是一些长而沉闷的新闻,其他的报纸往往忽视,而《纽约时报》则是欢迎的。”(6)

《纽约时报》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严肃报纸的出现使得“信息模式”真正成为现代新闻事业的代表。严肃报纸不仅保持了新闻为主、经济独立、政治中立的特点,而且在报道内容上更胜一筹。“当奥克斯买下这份报纸时,为了与其他报纸竞争,他提出了一个口号,这个令人敬畏的口号是很有远见的:‘报纸应是纯粹的新闻工具,而不是流言蜚语的学校!’”(7)。可以这样假设,如果“信息模式”只有以软新闻为主的“便士报”,那新闻业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提供消遣娱乐的消费品制造商罢了。只有严肃报纸才真正确立了新闻事业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至于产生了具有强大理论张力及实际约束力的客观主义理论。

五、客观主义理论应运而生

客观主义理论深刻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事实”的推崇与极端信赖。19世纪30年代的美国,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从乡村到城市、从社区到社会的转型剧变期,人们对周围世界的了解需求日益迫切。“事实”成为人类生存环境中的重要因素。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和科学的经验主义思想给记者提供了描述事实的手段,即注重客观叙述与实证分析。客观报道和当时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有很大的共通成分。

1.“信息模式”的推动

“信息模式”从新闻实践方面给客观主义理论以强大推动力,使其产生并逐步走向成熟。

报业作为信息行业,是通过提供信息服务、满足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来维持生存,获得利润的。报纸提供的商品就是新闻,报纸的用户是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庞大人群,他们有着迥然不同的社会背景: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政治立场、宗教信仰等等,报纸要扩大发行量、争取更多的读者就必须提高产品的通用性。不偏不倚、客观中立的报道手法则是最佳手段。任何有主观倾向的新闻报道都可能与某一部分读者发生冲突以致最终失去他们。“政治上的中立就是商业上的盈利。”(8)换言之,实行客观性法则有利可图。“人们确实常常说(虽然这种说法未能证实),客观性目标是由美联社创造出来的。美联社的一位代表在提出某些有关确实可靠的问题时,首次运用客观性作了解释。”(9)通讯社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传播机构,同样采纳了“信息模式”。以美联社为例,它的用户包括1 000家以上的报纸及广播台、电视台、杂志、政府部门、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等等。为了与其他媒介竞争,最大限度地争取订户,就必须使新闻产品充分满足不同口味、立场的用户需要。除了客观报道之外,别无选择。美联社驻华盛顿机构的负责人劳伦斯·戈布赖特曾这样说过:“我的职业是传播事实,我所得到的指令不允许我对我所传播的事实发表任何评论,我的新闻电讯稿被送往持有各种不同政治态度的所有报纸那里,那些报纸的编辑说他们有能力对送给他们的事实发表任何评论。所以,我将自己限制在我认为的真实的新闻范围内。”(10)市场竞争中的利润原则在新闻市场上同样起作用,客观主义理论之所以能为新闻业接受,有着深刻的经济因素。

2.保护新闻业自身的有效方法

客观报道手法也是新闻业保护自身的有效方法。“盖伊·塔奇曼认为新闻记者在抵御别人指责其作品歪曲或曲解时,客观性变得极为有用。她说,这里所包含的是一‘战略上的礼仪’。塔奇曼文章的精神与社会学家的观点一脉相承,他们把传播媒介作为社会机构进行研究,这种社会机构与其他专业机构一样,自身具有一套自己的官僚机构和价值体系。”(11)对“信息模式”中的两大支柱硬新闻与软新闻分别加以分析,就可以清晰地了解这一道理。硬新闻大多涉及重大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极为敏感,报纸稍有不慎就可能触及政治团体及其他社会集团的利益,要详尽、深入地报道各种重大事件,而又须避免卷入集团纷争,客观报道手法是最佳选择。软新闻对性及犯罪等黄色新闻的过分关注,可能使报纸触犯某些法律,如侵犯名誉权、隐私权、妨碍司法公正等等。此时,客观报道又成了最具说服力的挡箭牌。因此,美国新闻界一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看来被当作新闻报道正式标准的新闻步骤,事实上是新闻工作人员用以保护自己免遭批评而提出职业上力争客观真实的战略方针。一旦他们的专业知识得不到新闻消费者的足够重视,并有可能成为招致激烈抨击的根据时,这种情况尤其如此。”(12)

3.客观性原则影响、制约新闻业务

客观性原则亦成为新闻职业准则中最核心部分。塔奇曼在分析客观性原则时,为了将事实与主观判断区分开来,确定了四项记者需遵从的“战略步骤”:1)提供争论双方的“观点”,以便识别冲突情况下对手之间的真实主张。2)提供代表这些真实主张的确切陈述。3)直接用引号指明这是消息来源而非记者之言。4)首先依照提供最多的“事实材料”的方式组织报道。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被列为与新闻报道的准确性、时间性和兴趣性等同等重要的职业准则和职业规范教育之中。新闻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新闻教育的普及。1908年,密苏里大学建立了全美第一个新闻学院。到了1920年,全美国已有131所大学和学院设有新闻学院、新闻系、新闻专业或开设新闻学课程。在普及、规范的新闻教育体系中,客观主义理论倡导的客观性原则及客观报道手法被广泛传播,灌输到新闻从业人员的观念中,并直接影响、制约其新闻业务操作。

4.客观主义理论的内涵

客观主义理论主要包括这样的内涵:其一,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新闻报道将客观世界如实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其作用在于将个人与外部世界连接起来,从而有助于个人形成对外部世界的独立判断,正如《纽约时报》的创办人亨利·雷蒙德与《芝加哥论坛报》的霍勒斯·怀特分别所说:“一张日报应该按照本来的面目准确地反映这个世界。”(13)“公共报刊向读者提供的最崇高的服务是鼓励他们形成独立的意见。”(14)其二,客观地反映现实之所以可能做到,是因为事实和意见是应该而且可以完全分离开的。“客观性的信念是对‘事实’的信任,是对‘价值’的怀疑。同时又赞同将两者分离”(15)。事实是可以独立地被证实的客观世界,它与任何可能导致认识偏差的主观倾向无关;而价值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判断与解释,是个人意愿的倾向性表达。报纸服务公众的手段应该是提供客观事实而不是宣传主观价值。客观性原则和客观报道被看作是“‘新闻’对言论的胜利”,“‘事实’对意见的胜利”(16)

客观主义理论在理论方面被深入阐释,在实践方面大加推行,对新闻事业产生了巨大、深刻的影响,以至于许许多多的人将其奉为新闻职业的最高道德观念。曾任美联社总经理达25年之久的肯特·库珀宣称客观性法则“作为一种至善至新的道德观念,发展于美国、奉献于世界”(17)。“我们认为所有的男男女女都必须有某种圣杯之物,都必须有为之奋斗的某种事业,都必须有即使不能使之完美无缺,但仍须为之竭尽全力的某种东西。对新闻工作者而言,圣杯应当是客观性法则,如果他缺乏这些东西,其身份就会贬低,结果就可能使其职业遭到灭顶之灾。”(18)

客观主义理论确立了自身在新闻领域不可动摇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