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时效性技巧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这些话对西方各新闻媒介是个客观的事实。在一些重大事件中,以“争分夺秒”来形容记者抢发新闻决不为过。1981年3月30日下午2时30分,当时美国总统里根在华盛顿希尔顿饭店前突遭枪击。枪响后,合众国际社的记者雷诺尔兹冲到希尔顿饭店的服务台,抢过电话叫通编辑部,大声嚷道:“总统遭枪击。”顷刻间,电传机上就打出简短快讯。2时31分,合众国际社就首先向全国、全世界播发此条消息。与此同时,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塔克尔飞步跑过马路闯入一家商店,对售货员说:“给100美元打个电话。”他向总部报告完毕,就对售货员说:“不要让别人打电话。要是有人出更多的钱,我就加倍给你。”说完又冲入现场采访。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仅比合众国际社晚一分钟播出了消息。美国广播公司的摄影师冒着被飞弹击中的危险,拍下了里根被推进汽车,新闻秘书布雷迪等人倒下,凶手欣克利被制服等一系列现场场景。他火速把录像片传递到电视台。2点34分,正在广播里根遇刺消息的播音员对观众宣布:“让我们一起看录像吧!”这样争分夺秒意味着什么?金钱。1970年6月底,巴勒斯坦游击队绑架了一名正在黎巴嫩执行任务的美军上校;正当朝野为该上校命运担忧时,《纽约时报》驻贝鲁特记者7月12日最先报道上校获释的消息,立即被美国和世界许多媒介广泛报道。结果《纽约时报》一下子就赚了800万美元。而对美国电视台来说,在黄金时段,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的收视率,全年就可以多收入5 000万美元。据资料统计,西方各通讯社在发表重大新闻的时差全年累计只有一分钟。
为抢新闻,西方不少记者有敢冒风险的勇气,而且练就抢新闻的本领。在新闻现场,口述新闻、出口成章就是其中的一种本领。像各通讯社、报社、电台、电视台常驻白宫的记者,几乎全部采用口述新闻的办法把重大新闻发回总部,或者现场直播,或者让人记述成文字。美联社驻白宫记者杜格·科内尔就是其中一名佼佼者。他在白宫采访20年(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白宫所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都是他口述传到总部,经人记录后马上发出。他的口述消息,记录下来后无须再作文字加工就是一条中规中矩的新闻,而且独具其个人风格。现在,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不但电台、电视台可以由记者现场直播新闻,报社通讯社也可以由记者用打字机打出新闻稿而直接发向全国、全世界。记者这种出口成章、落笔成章的本事显得更加重要。
寻找“最近点”是西方记者增强新闻时效性的重要技巧。美联社在发给记者的《美联社写作指南》中明确地告诉记者,不能用“前天”这样的词汇作为新闻开头,而必须写“今天”。然而,“每个记者迟早会碰到隔日新闻导语的问题,既然在新闻导语的词汇里找不到‘前天’这样的字眼,那么,怎么使旧新闻具有新鲜感就成了一个问题。如果事件没有出现新的进展,解决的办法全凭记者个人的聪明才智了。”而西方记者一般会采用四种办法来解决。一是跟踪新闻事件的发展;二是挖掘今天的新闻依据;三是挖掘明天的新闻依据;四是揭示新闻来源,巧用其他线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