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联卫国战争中的新闻宣传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在横扫欧洲之后回师东方,发动了对苏联的战略突袭,苏德战争成为欧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人民进行了4年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在这场神圣的战争中,苏联报业全面转入战时轨道,集中进行保卫祖国、反击侵略者的宣传鼓动,为夺取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调整报刊结构,全部活动转入战时状态
战争一开始,为了集中人力物力搞好军事宣传,根据联共(布)中央的决定,原有报业结构作了重大调整。首先,停办、合并了一批专业报纸和政治、社科、文艺类刊物。其次,减少原有报刊的篇幅、期数和发行量,如《真理报》和《消息报》等中央报纸由战前每天6版减少为4版,地方报纸由4版减少为两版;各共和国、州一级的报纸由每周出6次减少为5次,区报由每周出3~5次减少为1~3次;许多报纸的发行份数也减少了。再次,大力发展军事报刊。战前,苏联只有《红星报》、《红海军》两种军报和几种理论杂志。战争爆发后,又创办了两份新的中央军报——《斯大林之鹰》和《红色的鹰》,曾办了一批新的中央级军事杂志。在卫国战争的前线,出版了一批前线报,包括兵团报、军团报、师报和旅报,读者对象是各级指挥员和广大士兵。在敌后方还有游击队报和敌占区报。总之,哪里有战场哪里就有军事报刊。到卫国战争结束时全国共有821种军事报刊,发行量超过300万份。
(二)充实军事记者队伍,加强军事报道
战争开始后,联共(布)专门研究了军事记者工作,许多党报记者争相转到军报工作或走上前线从事军事报道。苏联作家协会有三分之一的会员(1 000多名)以军事记者身份奔赴前线,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米·肖洛霍夫、亚·法捷耶夫、康·西蒙诺夫、阿·托尔斯泰、亚·特瓦尔多夫斯基、鲍·波列伏依等人,连80高龄的老作家亚·绥拉菲莫维奇也到过战区。
这些走上前线的军事记者出生入死,不畏艰险,常常冒着枪林弹雨同战士们一起冲锋、侦察和挖战壕,及时采写了大批优秀的通讯、报告、特写,给全国和全世界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时的报社编辑部也在极其危险的条件下工作。《真理报》编辑部附近经常遭到空袭,有时炸弹就在编辑部对面的街道上爆炸,燃烧弹落在印刷厂的屋顶上,编辑部人员和印刷工人仍坚守岗位,按时出报。从1941年到1945年,世界上有35个国家出版了苏联记者有关卫国战争的作品,苏联报刊的影响遍及全世界。
这场战争锻炼和考验了苏联新闻工作者,几百名军事记者在火线采访中献出了生命,仅《消息报》社就有44名记者牺牲,占该报记者人数的五分之一。苏联政府先后向300多名新闻工作者颁发了勋章或奖章。
(三)全力进行抗击侵略、保卫祖国的宣传鼓动
在这方面许多报纸都做得十分出色,而《真理报》更是一面旗帜,被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加里宁称为“最先进的前线报刊”。它与人民群众发出同一个声音,每日不断地号召人民投入战斗,打击敌人,介绍和推广人民斗争的各种形式,把这片广阔大地上的苏联人民都吸引到反法西斯侵略者的斗争中来,吸引到支援前线的事业中来。
《真理报》和其他各报的宣传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及时报道战争进程
从敌人入侵,到列宁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从斯大林格勒大决战到战略大反攻、向柏林进军,报纸不仅迅速详实地报道了战况,而且饱含激情地展示了苏联红军从莫斯科走向柏林的光辉历程。在报道战争进程时,为了鼓舞士气,报纸经常使用通栏大标题,并在报眼处刊登口号,大量使用新闻图片。同时配合军事报道大量刊发诗歌、评论、战地特写和前线来信等,为苏军取得的每一个重大胜利鼓与呼。
2.揭露法西斯的侵略本性和罪行
《真理报》在许多文章中批判了法西斯的种族主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只有日耳曼民族才是“高贵的种族”,叫嚣“应当采取各种手段,使德国成为世界的征服者”。报纸又通过大量事实指出法西斯德国入侵苏联是蓄谋已久的,它们早就把苏联看作征服世界的最大障碍,希特勒早就说过,消灭布尔什维克是他一生的目标,是纳粹的基本思想。这就使苏联人民加深了对敌人反动本质的认识。随着战争的扩展,各家报纸不断报道法西斯强盗在苏联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刊登他们大批杀害平民、毁灭村庄和城镇的照片,及时揭露法西斯宣传中夸大战果、蛊惑人心的谎言,从而使苏联人民同仇敌忾、信心百倍地迎战来犯之敌。
3.大力宣传英雄业绩,为苏联人民树立楷模
在报道卫国战争主要战事的同时,报纸还以大量笔墨介绍为国捐躯的苏联英雄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例如,报纸曾报道尼古拉·加斯捷洛大尉驾驶起火的飞机与敌机相撞的事迹;报道莫斯科保卫战中巴甫留琴科团的红军战士英勇抗敌的事迹;报道900天围困中列宁格勒守军和市民在严寒和饥饿中坚守阵地的事迹;报道被法西斯残酷杀害的女游击队员卓娅的感人事迹。1943年9月,《真理报》刊登了作家法捷耶夫的特写《永生》。作者以感人至深的笔触描述了克拉斯诺顿城的共青团员奥列格、邬丽娅、伊凡、谢尔盖、柳波芙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与德国占领军英勇斗争,最后全都壮烈牺牲的事迹。战争结束后,法捷耶夫根据六青年的事迹写出了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
4.动员后方人民加紧生产,支援前线
报纸大力宣传“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当莫斯科工人倡议每月义务劳动一天,将所得报酬购买武器支援红军时,当集体农庄的农民自发捐款购买坦克飞机支援前线时,当工人农民开展劳动竞赛为前线生产更多物资给养时,报纸都大力报道,并倡导学会珍惜时间,提高工效两至三倍,在每一分、每一秒里生产出更多的煤和金属、更多的大炮和炮弹、更多的粮食和衣物。从而在全国掀起一浪又一浪的支前高潮。到1943年,苏联的工业、农业、运输业都有了迅速的发展,军事生产规模急剧扩大,为战争形势的根本转变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证。
在卫国战争中,无线电广播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就在德军入侵的当天,外交部长莫洛托夫便代表苏联政府发表了谴责敌人进犯的广播演说。7月3日斯大林通过广播发表告苏联人民书,号召全民动员,迎头痛击法西斯侵略者。整个战争期间,许多党政领导的讲话和号令、塔斯社的新闻、军方的战报、来自前线的通讯、沟通前方和后方的大量群众来信,都是通过广播迅速及时地传向广大军民的。据统计,战争期间全苏电台(苏联的中央广播电台)共播出2 000多份战报、2 300多条最新消息、8 000多封信件以及7 000多篇战地通讯,有力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击法西斯的斗志。尤里·列维坦是卫国战争时期最有名的播音员之一。他的声音亮如洪钟,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以致人民听了欢欣鼓舞,敌人听了心惊胆寒。希特勒曾扬言,占领莫斯科以后要绞死几个人,其中之一就是列维坦。由此可见苏联战时广播宣传的巨大威力。
总之,在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媒体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在苏联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也在世界新闻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有关战争宣传的研究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哈罗德·D·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即为开山之作。在这本书中,拉斯韦尔建立了宣传研究的理论框架,从而使他成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现代化战争,也是媒体的技术手段、专业化程度不断进步条件下的战争。因此,“二战”期间的新闻宣传无疑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鲜活、生动的案例。其中的一些手段和技巧直到今天还在沿用。
【注释】
[1]张昆:《简明世界新闻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0页。
[2]〔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400页。
[3]张昆:《简明世界新闻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6页。
[4]转引自〔法〕彼·阿尔贝、弗·泰鲁:《世界新闻简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第125页。
[5]展江、杨鲁江:《新闻与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6]展江、杨鲁江:《新闻与战争》,人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7页。
[7]〔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402页。
[8]胡耀亭主编:《世界广播电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