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亚洲国家的新闻业
“二战”前,亚洲是殖民列强争夺最激烈的地区,除日本和土耳其外,各国都相继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或被直接占领。由于历史上长期遭受殖民主义的统治,各国经济一般比较落后,新闻业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战后亚洲首先燃起民族解放运动的烽火。自1945年8月至1948年2月,印度尼西亚、叙利亚、约旦、巴基斯坦、印度、缅甸、斯里兰卡相继摆脱英、法统治,获得独立。50年代至70年代又有许多国家获得独立。政治上的独立为创办民族新闻事业创造了重要的条件。亚洲许多民族独立国家的新闻业都是在独立后创办和发展起来的。
以下介绍亚洲主要国家新闻业的发展情况。
(一)印度
1.报刊
印度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8世纪80年代,印度就出现了第一批英文报纸,19世纪则出现了本地文字的报纸。但是,印度的民族报刊一直受到英国殖民当局的限制和迫害。1947年印度独立后,新政府采取措施取消殖民地时期对报业的限制,1949年通过的宪法规定了公民言论出版自由的条款(宪法同时规定在紧急状态下政府可以停止执行包括新闻自由在内的各项人权条款)。此后报业发展比较快,从1952年到1981年的30年间,报刊总数增长了近4倍,由4 769份增至19 144份;日报总数也增长了近4倍,由330份增加到1 362份,期发行量增长了5倍多,由252.5万份增至1 539.7万份。20世纪八九十年代,报刊数字继续增长。据印度新闻和广播部的统计,1989年年底全国共有报刊27 054种,其中日报2 538种。
印度报业的特点是:
第一,种数多,销量不大。印度的日报种数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但每期发行量不到美国的二分之一。日报中没有一家销量达到百万份的,一般7.5万份以上就算大报,2.5万份以下的小报占绝大多数。主要原因在于居民收入不高、文盲较多、读者群分散等。
第二,语种繁多。印度有10个大民族,几十个小民族,报刊使用的文字共有90多种,主要文字有16种,如印地、英、阿萨姆、孟加拉、古吉拉特等。历史上英文报纸一直占优势,1979年印地语日报发行量首次超过英文日报。但真正能在全国通行的还是英文。
第三,出版地集中。尽管印度各邦都有报刊,但主要还是集中在15个重要城市,其他地方很少。新德里、孟买、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四大城市出版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报刊、半数以上的日报。
第四,报业(新闻业)受西方影响比较大,报刊大多数是私营的,政府、政党、社会团体、教育机构也办有若干报刊,但比重不大。
印度有影响的全国性日报有下列4种。
(1)《印度快报》(Indian Express)。英文日报,也是印度规模最大和最有名望的报纸,由两个戈恩卡家族共同投资经营。1940年在孟买创办,1953年转到新德里,在全国13个城市同时出版,此外在英国伦敦设有办事处,在美国华盛顿等地派有常驻记者。1990年日发行量为51万份。该报代表垄断资本家利益,曾对先后执政的英·甘地和拉·甘地政府的内外政策持批评态度,以揭露政府内幕消息闻名。
(2)《印度时报》(The Times of India)。印度最早的英文日报,1838年创办于孟买,原名《孟买时报》,周二刊,1859年改为日报,1861年改为现名。该报长期属于英国贝内特·科莱曼公司所有,后来为达尔米亚-贾殷财团收买,在孟买、新德里、艾哈迈达巴德等6个城市同时出版,发行量近60万份。该报新闻详尽、文字严谨,政治上一般反映政府的观点,在社会中层、知识分子及海外印侨中有较多读者。
(3)《印度斯坦时报》(Hindustan Times)。英文日报,1918年创办于比哈尔邦的巴特那,1923年创办德里版。该报与以甘地、尼赫鲁为首的国大党关系密切,历史上曾经支持国大党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经常反映该党的内外政策。该报每天出正刊20版,另有附刊10版左右,发行量35万份。在华盛顿、伦敦和加德满都派有常驻记者。
(4)印度教徒报(The Hindu)。英文日报,1878年9月在马德拉斯创刊,初为周刊,1833年改为周三刊。大致从1885年起成为全国著名报纸,1889年起成为每日出版的晚报,1904年改为日报。该报是无党派报纸,独立前持民族主义立场,支持独立运动;独立后支持国大党。该报现属卡斯图里父子有限公司,在南部印度较有影响,读者对象多为文化水平较高的年轻人。发行量42万份。
印度第一份杂志是1785年创办的《东方杂志》。印度杂志的一大特色是周报、周刊多,1981年有5 624家。和报纸一样,周报周刊的种类多,但销量小,至今还没有超过百万份的。较为有名的月刊有英文《印度国情》、《东方经济学家》,印地文《新文学》等;周刊有泰米尔文《库木达姆》、英文《星期日标准》等。《今日印度》创办于1974年,是一份政治性的双周刊,在上层和中上层英语读者中十分流行。
早在印度独立前,其商业报刊就已经出现垄断的趋势,独立后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许多报团。据1977年统计,印度有85家报团,拥有日报发行量的73.5%,报刊发行量的33.4%。印度的大报团有8个: 1)印度时报系,拥有41种报刊,总发行量280万份; 2)印度快报系,印度最大的报团,拥有36种报刊,总发行量160万份; 3)印度斯坦报系,拥有13种报刊,总发行量100多万份; 4)印度教徒报系,有4种报刊,其中《印度教徒周刊》(英文)发行40多万份,在国外行销很广; 5)欢喜市场报系,拥有10多种报刊,总发行量100多万份; 6)甘露市场报系,拥有5种报纸杂志,总发行量70万份; 7)政治家报系,拥有5种出版物,总发行量32万份; 8)自由新闻报系。
2.广播电视
1927年6月,印度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开始播音,1930年因经济状况不佳倒闭,由殖民政府接管。1936年,英国殖民当局按照英国广播公司的模式,建立了全印广播电台,利用它来为自己做宣传。1947年独立后,全印广播电台收归国有,改为国营,由政府新闻广播部领导。
全印广播电台(All India Radio,AIR)包括4类电台:一是区域性广播电台,指位于新德里、加尔各答、马德拉斯和孟买的4座大型广播电台。二是(各)首府广播电台,大部分只用中波播送一套节目。三是地区性广播电台,指在各邦内以语言和文化为区别而开办的广播电台,是首府广播电台的补充。四是地方性广播电台,指专门为特殊方言地区的听众开办的广播电台。经过多年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全印广播电台已有205座广播电台,147个中波发射台,54个短波发射台和104个调频发射台,使用23种语言和146种方言对国内广播,可覆盖97.5%的人口。全印广播电台在全国各地拥有专业记者232名,并在达卡、加德满都、开罗、德黑兰、贝鲁特和迪拜等地派有常驻记者。
除了全印广播电台之外,印度还有全印娱乐广播电台和对外广播。全印娱乐广播电台1957年在孟买开办,用印地语播出,85%的节目内容为音乐,包括电影音乐、轻音乐、民间音乐以及宗教音乐,其余为新闻、幽默小品和专题节目。对外广播是由全印广播电台于1939年10月开办的,用印地语、英语、法语、俄语、斯瓦希里语、尼泊尔语、缅甸语、藏语等26种语言播音,还向非洲、大洋洲、东南亚等地的印度人播出印地语、泰米尔语、旁遮普语节目,覆盖84个国家和地区。
与广播业相比,印度电视业规模较小,发展也较为缓慢,只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才有了较快的发展。印度第一家电视台——印度电视台于1959年9月开始试播(总部设在新德里),13年后,第二家电视台在孟买建成。接着,1973年斯利那加、阿姆利则电视台开播,1975年马德拉斯、加尔各答等电视台也相继开播。
印度电视台(Doordarshan India,DDI)原为全印广播电台的一部分,1976年4月1日起成为独立机构,隶属政府新闻广播部。1982年8月15日开始播放彩色电视节目。印度电视台约有523个发射台,使用16种语言和45种方言对全国播出,并在6个城市开通了卫星电视,使电视的覆盖率达到86%以上的人口。近年来,增开了娱乐、时事、影视等频道,以吸引观众。和广播一样,印度电视业由国家经办。国营广播电视的经费主要来自国家拨款、收听收看费和广告收入。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家用卫星接收装置的逐渐普及,外来电视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外国电视台的节目,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中国香港卫视台、英国广播公司世界电视台、亚洲广播网、亚洲电视网等利用卫星直播手段进入印度,受众数量逐年增加。对此印度政府制定了相关法律加以控制,1995年的有线电视法案规定,任何加密频道的节目都必须经过印度有关部门审查,这使国外电视公司的播出受到限制。
3.通讯社
印度的主要通讯社有4家,即印度报业托拉斯、印度联合新闻社、印度斯坦新闻通讯社和印度新闻社。这4家通讯社曾因国大党政府命令,于1976年2月一度合并为萨马查尔通讯社(Samachar)。1977年人民党新政府组成后,根据新闻界的要求,解散了萨马查尔通讯社,并于1978年4月恢复了4家通讯社的独立性。
(1)印度报业托拉斯,简称印报托。印度最大的通讯社。前身是1910年建立的印度联合通讯社,1919年被路透社收买,成为其附属机构。印度独立后,印报托接替了印度联合通讯社和路透社在印度的业务,于1949年2月正式发稿。该社是印度报业老板合股企业,凡采用它的消息的印度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均可购买它的股票,但股东不分红。印报托总部在孟买,在国内有50多个分社,在巴林、北京、科伦坡、达卡、伊斯兰堡、加德满都等地派有记者,订有路透社、法新社的新闻,与共同社、南通社、波通社、德新社交换新闻。
(2)印度联合新闻社。印度独立后,一些报人不满印报托的垄断和它亲国大党的立场,准备建立另一通讯社与之竞争。于是《印度时报》、《印度斯坦时报》、《政治家报》、《印度教徒报》等大报发起,1961年成立印度联合新闻社,并开始发稿。1976年印度联合新闻社被政府强行并入印报托,1978年又决定将其从中分离出来。该社是印度第二大通讯社,国内新闻采用率高,但在国际新闻方面,该社还不能与印报托抗衡。
(3)印度斯坦新闻通讯社。印度第三大通讯社,1948年2月成立,私人经营,总部设在新德里。该社在全国20多个邦首府设有分社,在加德满都、廷布等地派有常驻记者。主要用印地文、马拉地文、古吉拉特文和尼泊尔文发稿。现有订户80多家,其中50家为报刊(多数为印地文报刊),其余的为政府机关和电台等。
(4)印度新闻社。印度私人通讯社,1957年2月成立,总部设在新德里。在国内3个城市设有办事处。主要向报刊提供印地文背景材料和新闻分析。除编发这些内容外,每周还发一篇有关工业问题的文章,每两周出一期有关农业问题的报道。
(二)印度尼西亚
1.报刊
印度尼西亚最早的报纸是由荷兰殖民统治者创办的(1615年)。直到19世纪,才出现印尼语报纸,如1855年在梭罗出版的《布罗马梯尼》和1856年在苏腊巴亚出版的《马来新闻》。1823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创办的《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是这里最早的华文报刊。
进入20世纪,印尼民族独立运动逐步兴起,在这方面华人及其报刊起了重要的作用。侨居印尼的华人是东南亚国家中数量最多的,受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民主思潮的影响,印尼华人办起了多家报纸,其中用马来文出版的有《泗水新闻》、《商报》、《新报》;用华文出版的有《泗滨日报》、《华铎报》、《苏门答腊民报》等。20年代以后,这类报纸又有新的发展,著名华文报纸有1921年的《新报》和《天声日报》。它们在推进华人事业、支持当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斗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法西斯大举进攻东南亚,荷兰在印度尼西亚的殖民据点不堪一击,日本轻易占领了这个“千岛之国”。日本占领后,印尼大部分报纸被查封,日军另行创办了宣传“大东亚共荣圈”的报刊。
“二战”结束后,印尼宣告独立。当时党派林立,大致上有民族主义、伊斯兰教派和共产主义三大势力。各政党、各种政治力量纷纷办报,宣传自己的主张。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共产党的机关报《人民日报》,20世纪50年代发行量达6万份,为各报之首。华文报纸《新报》、《生活报》(1945年)等也颇有影响。除了《天声日报》等少数报纸外,多数华人报刊倾向新中国,并且支持印尼政府对外反帝反殖、对内团结进步的政策。
1965年“9·30”政变后,军人集团控制了政权,所有共产党报刊和进步报刊均被查封。在排华浪潮中,华人报刊也被停止出版。1966年国会制定了相当严厉的新闻法,规定创办报刊必须获得经营许可证,政府的新闻主管部门有权颁发并可随时吊销许可证。由此确立了在政府严格管理和指导下的报业秩序。政府还要求所有获准出版的报刊加强自律,服从管理,承担对社会的所谓责任。1984年还成立了全国性的新闻委员会,专门就媒介在这方面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印度尼西亚主要的印尼文报纸有:
(1)《罗盘报》(Kompas)。1965年由天主教团体创办,后来逐渐摆脱了宗教倾向,成为印尼最受欢迎的报纸。每天出16版,发行约50万份,居各报之首。该报与政府保持一定的距离,对政府活动及其文件新闻低调处理,但有时也反映政府观点。在文化界颇有影响。
(2)《专业之声》(Suara Karya)。1971年创办,是原执政党“专业集团”(苏哈托是该党指导委员会主席)的机关报,发行量12万份。
(3)《战斗报》(Berita Yudha)。1971年创办,是一份军队报纸,全国发行,发行量8万份左右。
(4)《独立报》(Merdeka)。1945年10月1日创办,是原印尼民族党(后改为民主党)的机关报,发行量10多万份。
(5)《明灯报》(Pelita)。1969年创办,是穆斯林建设团结党的机关报,发行6万多份。
除印尼文报纸外,印尼首都有两份英文报纸,一份是《雅加达邮报》(Jakarta Post),一份是《印度尼西亚观察家报》(Indonesian Observer),其读者对象主要是在印尼投资做生意的外国人和懂英语的印尼人。随着印尼经济的活跃和蓬勃发展,这两份报纸的重要性在增强。
印度尼西亚有几百万华裔居民,但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华文报刊被禁止出版。瓦希德当选总统后,大幅度调整了华文政策,使久被禁绝的华文报刊迅速复苏。2000年初,多份华文及印、华双语报刊在雅加达及泗水等大城市问世。如雅加达的《世界日报》、《印度尼西亚商报》、《和平日报》、《新生日报》、《国际日报》,泗水的《千岛日报》、《龙阳日报》、《诚报》等。
2.广播电视
千岛之国的印尼,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广播电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更加凸现出来。
印尼的广播事业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第一座广播电台名为巴达维亚电台,是一家私人电台,后来成为东印度公司的电台。印尼开办无线电广播初期,政府对电台的功率和频道都有所限制,后来印尼的电台合并为一家,称PPPK,总部设在巴达维亚。1942年日军强行接管了广播电台,直到“二战”结束后电台才重新回到印尼人民手中。1945年9月,印尼共和国广播电台(RRI)宣告成立,1946年4月归国家所有,由政府控制。
RRI办有三套节目,第一套为全国性节目,第二套对首都地区广播,第三套为调频立体声节目。此外还有一套国际广播,用10多种语言,以“印度尼西亚之声”的呼号对国外广播。国家电台在全国设有5个地区中心台,下面还有众多的地方台,所以,除首都外,全国各地一般都能收听到3套广播:全国性节目、地区性节目以及地方台播出的当地节目。印度尼西亚政府十分重视对农村广播,在农村广泛组织收听组,以扩大广播的影响。
印尼的第一座电视台——印尼共和国电视台(TVRI)建于1962年,用来转播(试播)第四届亚运会,1963年正式开播,当时只有爪哇岛能收看到。1976年国内通信卫星“帕拉帕一号”启用后接收范围扩大到全国,但偏远地区仍因缺少接收设备收看困难。1977年11月开办彩色节目。该台办有两套节目,一套对全国,一套对首都地区。
根据1997年10月颁布的《广播法》的规定,国营广播电视不能播广告,其经费来源于视听费,并由国家从商业台收益中提取15%作为补贴。
《广播法》允许私人经营广播电视,但有一些限制。例如私营台可以自行采编新闻,但同时必须传送国营台的新闻。目前印度尼西亚有商业广播电台约600座(调幅台500座,调频台100座,有的兼办调幅调频),大多集中于主要城市。它们除了播出商业信息和新闻外,主要还是播放音乐。印度尼西亚的电视长期为国营台独家经营,至1989年,首家私营电视台获准开办,以后私营台不断增多。目前主要的私营电视台有雄鹰电视台(1989年)、太阳电视台(1990年)、城市电视台(2000年)、贯通电视网(2001年)等。这些台除面向本地外,还通过帕拉帕卫星向全国播放。
20世纪末期,印尼政府采取“天空开放”政策,允许外国电视公司使用帕拉帕卫星向其境内播送节目,也允许本国居民使用碟形天线自由接收外来电视节目。所以国外著名的跨国电视公司竞相在这里传送自己的节目,夺取市场份额。
3.通讯社
印度尼西亚的国家通讯社是安塔拉通讯社(Antara News Agency),成立于1973年,由国家情报部管理。该通讯社在国内外派有常驻记者,同世界上20多个主要通讯社(美联社除外)签订了新闻交换协定,是亚洲—太平洋通讯社组织、国际伊斯兰通讯社和不结盟国家通讯社联盟的成员国。
(三)新加坡
新加坡的新闻传播业比较发达,在东南亚以至整个亚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报刊
新加坡于18世纪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其报业诞生于19世纪,早期报刊大多由英国人创办(详见第一章第二节)。1881年12月,新加坡出现了第一份由华人创办的华文日报《叻报》。该报由出身华人家庭的薛有礼创办,每天8开6张,内容有社论、电讯、新闻、广告,活字印刷(该报一直出版到1932年)。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辐射到海外华人社会,新、马地区华文报刊纷纷兴起,其中有著名的《中兴日报》(1907—1910年),为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所办;《光华日报》(1910年至今),在槟城出版,也是同盟会的重要舆论工具。20世纪20年代,新加坡出现了两份重要的华文日报:《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前者由著名的华侨领袖陈嘉庚于1923年创办;后者由万金油制造商胡文虎于1929年创办。“二战”期间,日军曾于1942年至1945年占领了马来半岛,这里的报纸都被日方接管。接管期间,日军当局出版了英文《昭南新闻》和华文《昭南日报》,为其侵略扩张政策服务,原有报刊大多停刊。日军投降后,英国恢复了对新加坡的统治,并于1946年实行“新马分治”[4]。此后新加坡报业得以复兴,原有的《海峡日报》(英文)、《南洋商报》、《星洲日报》以及《马来使者报》(马来文)相继恢复出版,规模不断扩大,并分别发展成为拥有多种报刊的报业集团。
20世纪70年代,根据新加坡报章法令的规定,《南洋商报》、《星洲日报》两家华文日报由家族企业转变为公共公司,并公开发售股票,挂牌交易。从1982年起,新加坡报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是年5月,《南洋商报》与《星洲日报》合并为一家控股公司——新加坡新闻与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3月,该公司推出两份新的报纸《联合早报》和《联合晚报》。1984年7月,新加坡报业结构又出现新的变动。在政府的推动下,当时并存的3家出版公司——新加坡新闻与出版有限公司、海峡时报有限公司以及时报出版有限公司联合组成报业集团,名为新加坡报业控股有限公司(Singapore Press Holding Ltd.,SPH)。
新加坡报业控股公司是新加坡最大的出版机构,政府拥有全部股份的60%,公司股票进入市场,市民均可购买,但每人持有的股份不得超过3%。90年代初期,报业控股公司进行结构调整,分为4个集团,即英文及马来文报章集团、华文报集团、报章服务集团、广告市场集团,它们在总公司协调下分别展开活动。
英文及马来文报章集团拥有的报纸有:英文的《海峡时报》、《商业时报》、《新报》,马来文的《每日新闻》。
《海峡时报》(The Straits Times)是一份历史悠久的报纸,自1845年创刊以来,除了日军侵占时中断三年半以外,一直发行于新、马地区,在国内和东南亚地区均有重要影响。该报平日出40版左右,较多采用国际大通讯社提供的消息,就国内外大事发表评论,并辟有专栏或专版刊登专题报道。发行量约30多万份。《商业时报》(Business Times)是1976年创办的经济金融类报纸,每天发行1万多份。《新报》(The New Paper)是1992年创办的午间小报,其特点是图片多,彩色印刷,80%为软新闻和娱乐性内容,主要面向教育水平较低的读者。
《每日新闻》(Berita Harian)是新加坡唯一的一份马来文报纸,创办于1957年。星期日版为《星期日新闻》(Berita Minggu),单独发行。90年代初平日发行4.2万份,星期日版为5.4万份。
华文报集团出版《联合早报》、《联合晚报》、《新明日报》、《星期五周报》4种报纸。在新加坡人口中,华人约占77%以上,所以华文报纸的读者颇为广泛。
《联合早报》全称《南洋·星洲联合早报》,创办于1983年3月16日。初期由莫理光、黎德源分别担任第一和第二总编辑,1986年莫氏调任培训与评估部顾问后,黎德源升任总编辑。1993年12月黎氏卸任后,由林任君继任总编辑至今。该报日出对开60多版,简体字横排,内容包括国际新闻、新加坡新闻、马来西亚新闻、亚细安成员国新闻等,同时设有财经新闻、天下事、亚太经济等多个专版和多种副刊。该报不仅在新加坡华人社会很有影响,在东南亚各地也有不少读者,发行20万份左右。
《联合晚报》全称《南洋·星洲联合晚报》,创办于1983年3月16日,总编辑为陈正。该报日出对开20多版,简体字横排,除了刊登国际新闻、本地新闻之外,偏重文化娱乐及体育新闻,辟有大特写、龙门阵、工商之家、社团天地等专版,还办有学生副刊《新一代》。该报新闻简洁,信息量大,文字生动活泼,版面设计醒目多变,形成了晚报独特的风格,与早报相辅相成。发行量11万份。
《新明日报》创办于1967年3月8日,由香港《明报》前社长查良镛和前新加坡《新生日报》老板梁润之合股创办,创刊后销量猛增,一度超过历史上的两大报《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1971年梁润之逝世,其子梁庆经继任董事会主席。该报改出晚报,自撰评论很少,经常转载香港《明报》、《快报》、《中报》的社论,日销9万份至10万份,深受下层人士欢迎。
《星期五周报》创办于1991年2月22日,首任主编杜艳嫦,后由林春兰接任。该报是华文学生报,以华族学生为主要对象,也供以华文为第二语文的学生阅读。每期4开24版,图文并茂,彩色印刷,内容侧重于校园新闻和学生生活。
除了华文、英文、马来文报纸之外,新加坡还有一份泰米尔文的《泰米尔钟声报》(Tamil Murasu)。该报创办于1934年,是面向印度族读者的日报,1955年为新加坡报业控股公司收购。
新加坡没有自己的通讯社,一些国际性的通讯社都在新加坡设立了工作中心。
2.广播电视
新加坡于1935年开办无线电广播,1963年开办电视,自1974年起开始播放彩色电视节目。
新加坡广播电视业长期由国家经营。1965年成立了国营的新加坡广播电视台,该台于1980年改组为新加坡广播公司(SBC),由文化部任命的经营委员会管理,经费来自视听费、广告费和政府拨款。1994年实施了新的广播法,新加坡广播公司分解为4家独立的股份公司。它们是:新加坡广播公司、新加坡电视公司、新加坡第十二频道电视台、新加坡国际传媒通信公司。这4家都是公共广播电视机构,由新成立的新加坡广播电视局(SBA)管理,但又各自独立经营。其中新加坡国际传媒通信公司(SIM)负责地面电视和广播信号的传送业务,由国家拨款支持。其他3家的经费大部分依靠广告收入。它们有义务播送一定时间的公共服务节目;作为回报,它们从国家征收的视听费中获得一定的份额。
这3家股份公司的情况如下:
(1)新加坡广播公司(SBC)
该公司办有10多套广播节目,其中国内12套,分别用英、华、马来、泰米尔语播出;国际3套,用英、日、德、法等多种语言播出。
(2)新加坡电视公司(TCS)
该公司办有4套地面电视频道,即:新加坡电视公司第五频道(TCS 5),为英语综合频道;新加坡电视公司第八频道(TCS 8),为华语综合频道;亚洲新闻台(CAN),为1999年开播的全新闻频道;体育城(Sports City),统一播送各种体育节目。
(3)第十二频道电视台(TV 12)
该台办有两套地面电视:Suria台,用马来语播送新闻、综艺、电视剧等;中心台,有儿童节目、艺术节目、泰米尔语节目三大类,分别在不同时段播送。
新加坡的有线电视由新加坡有线电视公司(SCV)经营。该公司从1992年起开始向用户提供超过30个频道的电缆电视服务。新加坡规定不许居民用蝶形天线直接接收外国电视信号,有线电视公司则按照广播法和广播电视局颁布的节目准则对外来电视进行过滤和把关,然后传送给用户。
新加坡从1995年起开办卫星电视,现有两个面向国外的卫星频道。从1999年起,几家电台都开办了数字广播,开始了数字化的进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陆续有外国著名电视机构在新加坡设立亚洲总部或分支机构,从新加坡向周边国家发送卫星电视,其中有CNN、HBO、ESPN、BBC以及香港卫视等10多家。随着“2000年信息技术计划”的实现,新加坡正逐步成为亚洲的重要信息中心。
(四)马来西亚
1.报刊
马来西亚是海外华文报刊的发源地,最早的华文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就是在此出版的(该报1815年创办于马六甲)。
马来文报纸的出现晚于英文和华文报纸。第一份马来文报纸是1876年创办的“Jawi Peranakan”,1906年又出版了一份《领袖》,致力于宗教改革,以后又陆续出现过一些马来文报纸。时间最长的是1939年创办的《马来使者报》,至今仍在出版。在马来西亚人口中,马来族人占59%,所以马来文报纸影响广泛。
马来西亚报刊大部分为私人所有,但也有不少有政党背景,直接或间接为一些政治势力所控制。另外,由于东马和西马相距甚远,地域分散,所以地方报纸很多。它们规模不大,分别用马来文、英文、华文、泰米尔文、旁遮普文等出版。
目前马来西亚有两家大的报团:新海峡时报集团和马来使者报集团。
(1)新海峡时报集团
该集团是在马来西亚最有影响的《新海峡时报》(New Straits Times)的基础上建立的。《新海峡时报》为英文报纸,其前身是新加坡《海峡时报》的吉隆坡版。1965年新、马分家后它单独出版,仍属新加坡的海峡时报集团。后来马政府责令其与新加坡母公司脱离关系,1972年又迫使其将8成股份转让给马来西亚官方的“国营企业公司”,并改用现名。目前该集团除了拥有《新海峡时报》外,还拥有《每日新闻》(马来语)、《商业时报》、《马来邮报》和《都市每日新闻》(马来语)以及各自的星期日刊,所属刊物有《她的世界》、《马来西亚文摘》等。该集团实际上由政府或执政党控制。
(2)马来使者报集团
该集团拥有《马来使者报》、《马来西亚使者报》(1967年)以及各自的星期日刊,出版《基布拉使者》、《宝石》、《妇女》等多家杂志,还出版书籍,行销新、马、文莱等地。所属报刊通常反映执政党的观点。
马来西亚的华文报纸主要是《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两家报纸的前身都是新加坡同名报纸的吉隆坡版,新、马分家后单独出版,产权几经转换。现《南洋商报》属于南洋报业控股集团(马)有限公司,社址吉隆坡,在槟城、马六甲等地设有办事处,每天发行约18万份。该报声称保持“不偏不倚的立场”,力求“扮演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角色”,“使华裔同胞了解国家和政府的方针,使华族能及时参加国家建设与发展”。现《星洲日报》属于朝日报业有限公司,社长为沙捞越木材巨子张晓卿。该报在党派政治中“严守中立”,主要内容有要闻、国际新闻、国内新闻、新加坡新闻、东亚新闻、体育新闻等。除此之外,20世纪初期创办的华文老报《光华日报》仍在槟城出版,日发行10万份左右。
2.广播电视
马来西亚广播电视业的历史与新加坡同轨:1935年开办无线电广播,1963年开办电视。“新马分治”后,两国开始独立发展自己的广播电视业。
马来西亚的广播电视业长期由国家经营,至今国营的马来西亚广播电视台(RTM)仍占主导地位。RTM由政府新闻部管辖,经费来源是广告收入和国家拨款。RTM办有6套广播节目,分别用马来语、英语、汉语和泰米尔语播出;另有对外广播“马来西亚之声”。RTM办有两套电视节目,电视一台主要播送本国节目;电视二台专播外语节目。借助卫星传送,两台都已覆盖全国。
20世纪80年代起,马来西亚开办了商业台。主要的商业台有3家: 1)私营的电视三台(TV 3),1984年开播,面向全国; 2)都市电视台(Metro Vision),1995年开播,政府与民间合办,面向首都吉隆坡及周边地区; 3)私营的全国电视台(NTV),1997年开播,总部在沙捞越州的吉古市,面向全国。
马来西亚的有线电视由公私合营的梅加电视台(Mega TV)主办。该台1995年开播,现有5个频道,主要转播外国卫星电视的新闻、体育和娱乐节目,以便对国外电视进行过滤,使之符合本国的节目标准。同时自己也播放一些国产和外国的影视节目。
3.通讯社
马来西亚唯一的通讯社是马来西亚国家通讯社(Malaysia National News Agency)。该社筹建于1965年,1968年起开展业务。它实行商业化经营,政治上由政府控制。该社业务分为3类:普通新闻、经济新闻和特稿,有时转发国外分社的消息。在国内设有多处分社,在曼谷、新加坡、雅加达、马尼拉、伦敦等地设有国外分社。
(五)泰国
1844年泰国出现了第一份由英国传教士创办的英文报纸(《曼谷纪事报》)。1858年泰国人创办了第一份泰文期刊《政治公报》。1932年泰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后,成立了专门部门对新闻出版进行管理和监控。1941年泰国政府颁布实施《新闻出版条例》,严格管制新闻出版业,严禁报道国际政治、军事新闻。1956年泰国政府取消了有关国际新闻报道的禁令,新闻界一度活跃,但1958年至1973年间泰国由军人执政,查封左派报刊,限制报道内容。1973年10月军人政府被推翻,出现了一些新的中、左派报刊。1976年军事政变后,他宁政府宣布恢复1941年《新闻出版条例》,加强了对新闻媒体的管制。1980年炳·廷素拉暖执政后,泰国民主气氛有所增强,对媒体的限制逐步减少,除仍执行“不得亵渎国王或诬蔑、蔑视和侮辱王室成员”等规定外,不再强调其他规定。迄今泰国政府仍沿用这一政策,媒体报道较为开放和自由。
1.报刊
泰文报刊是泰国主流报刊,英文、华文报居辅助地位,但影响不小。
泰国主要的泰文报纸有:
《泰叻报》(The Thairath Daily)1950年1月1日创刊,初名《每周画刊》(The Weekly Pictorial),1962年12月25日正式定名《泰叻报》。该报是目前泰国发行量最大的泰文报纸,在全国各地发行,发行量100万份。该报服务于国家,侧重报道社会新闻,对泰国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其创始人暨所有者为Kamphol Vacharanphol(已辞世)。
《每日新闻》(Daily News)1964年创刊,是泰国第二大泰文报纸。该报属综合性报纸,内容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新闻等,侧重报道泰国新闻,在泰国各政府部门均派有记者。该报所有者兼总编辑为Pracha Hetrakul。
《民意报》(Matichon)由民意集团公司于1977年创办,1990年正式上市。该公司共经营出版3份报纸,即《民意报》、《新闻日报》(Khaosode)和双周报《商业新闻报》(Prachachati)。《民意报》发行量近50万份,是泰国第三大泰文报纸。
泰国主要的英文报纸有:
《民族报》(The Nation)由泰国记者Suthichai Yoon等人于1971年7月1日创办,创刊名为《民族评论报》。《民族报》属民族多媒体集团公司(The Nation Multimedia Group Public CO.LTD)所有,发行量约6万份。
《曼谷邮报》(The Bangkok Post)由邮报出版公共公司(Post Publishing Public Company Limited)于1947年创办。该报早期经常发表泰国官方的观点,1971年它与泰国英文报《曼谷世界报》(Bangkok World)合股,并由英方控股,后根据泰国法律将50%股份卖给泰国人。现香港南华早报出版有限公司(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Publishers Limited)拥有该报20.3%的份额。《曼谷邮报》主要面向泰国社会上层和商界、企业界读者,关注国际时事和泰国内政、外交动态,发行量6万份左右。
泰国主要的华文报纸有:
《中华日报》,前身为《新报》周刊,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创办人陈纯,1960年3月16日正式改组为《中华日报》。该报以发扬中华文化、促进中泰两国人民和政府相互关系、加强两国经贸与文化交流为宗旨,内容包括国际新闻、泰国政经新闻、中国新闻等。该报发行网遍及全泰各府,也有小部分发行至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星暹日报》,1950年1月1日创刊,创办人胡文虎、胡文豹。该报属“泰国星系报业有限公司”所有。《星暹日报》系综合性报纸,每日出28版以上,在泰国全境和邻国大城市发行。
《新中原报》,前身是1938年创办的《中原报》,由一批爱国侨领与知识分子为抗日而兴办。1943年日军登陆泰国时,《中原报》被日军派人接管,日本投降后,该报才由原班人马接办。1957年《中原报》被认为是左派报纸而被查封,直到1974年中泰建交前一年才复刊,改名《新中原报》。1976年泰军人政变后,该报再度被查封,18个月后复刊并出版至今。
《京华中原联合日报》,前身为《京华日报》和《中原日报》。其主刊《京华日报》创办于1957年,原系泰国民联厅主办的官方华文报纸,曾因“左倾”被查封。《京华中原联合日报》每日出28版,属综合性报纸,主要在泰国境内发行。
《世界日报》,1955年创刊,最初立场中立,1958年起被台湾当局收买,是台湾当局在泰国的宣传喉舌。中泰建交后,该报虽仍与台湾当局的政策保持一致,但直接攻击大陆的报道减少。1986年,台湾“联合报系”以委托经营方式全权代表经营管理《世界日报》,其办报宗旨和重要人事安排均由《联合报》总社负责,但财务和具体经营相对独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创办的华文报纸主要有《亚洲日报》(1993年)、《曼谷时报》(1996年)等。
2.广播电视
泰国的广播电视媒体主要由政府和军队经营。除了政府、军队主办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以外,还有民办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一些大学也有自己的广播电台。泰国全国各地基本上都能收听到泰国国家广播电台的广播,收看到各地电视台的电视节目。
目前泰国共有524个全国和地方性的广播电台,其中全国(AM)广播电台已达211个,其余为长波(FM)地方台。泰国民联厅是最大的电台主办者,拥有147个广播电台;泰国皇家军队次之,拥有127个电台;泰国大众传播机构位居第三,下辖62个电台。中波(AM)广播主要为满足大众需要,尤其是农村地区听众的需要;长波(FM)广播则以音乐节目为主,也有部分交通节目。泰国广播电台除每天7:00和19:00需播放民联厅下属泰国广播电台(Radio Thailand)的官方新闻节目外,可独立制作、自由播放其他节目。
电视是泰国最有影响的传媒。1955年,泰国政府成立第一家电视台,泰国由此成为东南亚地区最早开始播放电视节目的国家。目前泰国共有6家无线电视台,即电视3台、5台、7台、9台、11台和泰国独立电视(ITV)。电视3台、7台、9台、11台均为政府控制,在泰国各地建有分台。5台的行政管理、新闻编审由武装部队最高司令部新闻办公厅负责。3台、7台和ITV分别由泰政府授权的私营部门经营。另外,合法经营的地方有线电视公司有86家,UBC集团和泰星(Thaistar)集团是泰国最主要的有线电视经营者。只要安装卫星天线,泰国99.9%的地区均能接收卫星电视,曼谷和其他主要城市同时可以收看有线电视。
3.通讯社
泰国通讯社(Thai News Agency,简称泰通社)是泰国的国家通讯社,1977年成立,直属泰国大众传播机构。主要负责发布国内新闻,向该机构辖下的电台和电视台供稿,同时接受国际新闻。每天发行泰文和英文新闻稿供国内新闻媒体、外交使团和外国驻曼谷记者订阅。泰通社是亚洲通讯社组织的成员,与包括东盟其他成员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新闻机构有相互交换新闻等业务往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