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tic psychology)是美国现代心理学主流派别之一,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first force)。行为主义(behaviorism)的根本特点是排斥意识,主张以行为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行为主义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913—1930年为早期行为主义或古典行为主义时期,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等。1930—1960年为新行为主义理论时期,代表人物有托尔曼、斯金纳等。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美国心理学研究领域处于主导地位长达50多年,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期,已表现出严重的缺陷与不足。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实证主义哲学基础、严格的环境决定论以及人与动物不分的观点遭到了越来越多的反对。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一部分新行为主义者试图在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之间取一条折中道路,从而导致了新的新行为主义(new neo-behaviorism)的诞生。这就是行为主义发展的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理论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罗维尔的社会行为学习理论和米契尔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等。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社会学习理论。
一、生平介绍
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生于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城外的一个农庄,是美国行为主义的创始人。1903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后任芝加哥大学讲师和心理实验室主任。1908年转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后因离婚案件,转入广告行业。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华生曾在美国空军系统任职。1957年,美国心理学会授予华生金质奖章。
图2.1 华生(1878—1958)
1913年华生在《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题为《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对传统心理学方法和理论框架提出公开的挑战,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正式诞生。1919年华生在其出版的第二本专著《行为主义的心理学》中,对行为主义观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华生的代表作有《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1914)、《行为主义的心理学》(1919)、《行为主义》(1924)等。
二、主要观点与经典研究
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反射规律。
(一)心理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华生认为心理学“纯粹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客观的实验分支”,否则便没有存在的可能和必要;心理学的任务是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确定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规律,既能根据已知刺激预测可能发生的行为反应,也能根据已知反应有效地判断刺激的性质。
关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华生认为心理、意识不可捉摸,无法证实,因而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心理学必须以可以观察、可以相互证实的客观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个客观现象就是人和动物的行为;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其构成单位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无论刺激还是反应都可归于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人类的全部行为包括通常所说的心理,都不过是一些物理化学变化引起的另外一些物理化学变化而已。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华生强调采用客观方法研究行为。在对内省法进行激烈批评的基础上,华生主张在行为研究中大力采用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和社会实验法,以便使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更加客观和可靠,且使不同的研究人员可以相互验证和交流彼此的研究成果。
(三)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华生在早期并不否认遗传的本能之存在,只不过把本能看作是一种由许多在适当的刺激作用下系统地展现出来的先天性反应所形成的组合。可是,他后来却主张在心理学中取消本能的概念,认为在心理学中不再需要本能概念。他将人们所讲的本能动作都归入学习行为中,认为这些动作是由于学习而得到的结果。
华生否认遗传的本能行为之后,认为人的行为类型完全是由于环境造成的。他说:“请给我十几个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之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的,我都能够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者甚至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这段话一直被人们公认为环境决定论的经典表述。
(四)恐惧形成实验
1920年,华生和他的研究生雷娜共同发表了一篇十分有影响的实验报告,题目叫“制约情绪反应”,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恐惧形成实验。实验对象是一位只有11个月大的男孩艾伯特。实验者先呈现一只白鼠,当看到艾伯特要去摸白鼠时,在他背后出现铁锤敲打钢条的尖锐噪音。由于尖锐噪音的干扰,艾伯特立刻表现出恐惧或哭叫行为。在一星期中,经过连续7次这样的配对呈现,使本来并不害怕小白鼠的艾伯特一见到白鼠就哭叫起来(即使不伴随尖锐噪音),并表现出逃避。在实验后期,艾伯特出现了刺激泛化现象,即看到其他白色的东西如白猫、棉花甚至老人的白胡子,都会表现出恐惧情绪反应。华生由此认为,不仅简单的运动习惯,而且重要的持久的人格特征、情绪倾向性等,实际上也可以通过条件反射获得。
我国心理学家、曾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的郭任远(1898—1970)也做过经典的实验“猫鼠同笼”,实验表明:猫与鼠这对天敌能够友好相处,并由此得出行为是后天习得的结论。他们还拍摄了一张老鼠骑在猫身上的照片,连同实验报告《猫对鼠反应的起源》刊登在美国《比较生理心理学》杂志上,轰动美国,引为奇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