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介绍
斯金纳(BurrhusFrederickSkinner,1904—1990)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律师家庭。在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成为著名心理学家波林(Edwin Garrigues Boring,1886—1968)的学生。193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从事研究工作。193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任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美国科学研究和发展总署服役,采用操作条件作用的方法训练鸽子,用以控制飞弹和鱼雷。1945年任印第安那州立大学心理学系主任,1948年转任哈佛大学教授直至1970年退休。
图2.2 斯金纳(1904—1990)
斯金纳毕生致力于行为的实验分析,在美国心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1958年美国心理学会授予斯金纳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美国政府授予他最高科学奖——国家科学奖章,1971年美国心理学基金会赠给他一枚金质奖章,1990年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心理学毕生贡献奖。
斯金纳的代表作有《有机体的行为》(1938)、《科学与人类行为》(1953)、《言语行为》(1957)、《教学技术》(1968)、《关于行为主义》(1974)等。他的小说《沃尔登第二》(1948)和《超越自由和尊严》(1971),曾在美国社会中激起巨大的反响和争议。
二、主要观点与经典研究
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受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研究意识现象没有意义,主张心理学应描述环境和有机体行为之间的关系。他致力于行为的实验分析,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创立了操作条件反射并提出条件反射的强化联结理论。他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还是现代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前身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创始人之一。斯金纳是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认为可以通过操纵刺激条件来塑造动物的行为,并创造了训练动物行为的方法。
(一)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即应答性反射,称为S(刺激)型和操作性反射,称为R(反应)型。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在学习情境中,操作性行为更有代表性。斯金纳很重视R型条件反射,因为这种反射可以塑造新行为,在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
(二)强化理论
斯金纳在对学习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理论,十分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强化就是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而强化物就是增加反应可能性的任何刺激。斯金纳把强化分成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正强化是获得强化物以加强某个反应,如鸽子啄键可得到食物。负强化是去掉令学习者讨厌的刺激物,由于刺激的退出而加强了那个行为。如鸽子用啄键来去除电击伤害。这两种强化都增加了反应再发生的可能性。
斯金纳认为不能把负强化与惩罚混为一谈。他通过系统的实验观察得出了一条重要结论:惩罚就是企图呈现负强化物或排除正强化物去刺激某个反应,仅是一种治标的方法,它对被惩罚者和惩罚者都是不利的。斯金纳对惩罚的科学研究,对改变当时美国和欧洲盛行的体罚教育起了一定作用。
斯金纳用强化列联这一术语表示反应与强化之间的关系。强化列联由三个变量组成:辨别刺激——行为或反应——强化刺激。刺激辨别发生在被强化的反应之前,它使某种行为得到建立并在当时得到强化,学到的行为得到强化就是刺激辨别的过程。在一个列联中,在一个操作—反应过程发生后就出现一个强化刺激,这个操作再发生的强度就会增加。斯金纳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就是精确地分析强化效果并设计特定的强化列联。
(三)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
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当主体学习时反应速率就增强,不学习时反应速率则下降。因此他把学习定义为反应概率的变化。他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理论,对教学进行改革,设计了一套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方案。
教学机器是一种外形像小盒子的装置,盒内装有精密的电子和机械仪器。它的构造包括输入、输出、贮存和控制4个部分。教学材料按循序渐进原则分解成由几百至几千个问题框面组成的程序。学生正确回答了一个框面的问题,就能开始下一个框面的学习。如果答错了,用正确答案纠正后再过渡到下一个框面。一个程序学完了,再学下一个程序。
斯金纳认为课堂上采用教学机器有许多优点。第一,教学机器能即时强化正确答案,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能加强学习动力。第二,传统的教学主要借助厌恶的刺激来控制学生的行为,学生学习是为了不得低分,不被教师、同学、家长羞辱等,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机器使学生得到积极强化,力求获得正确答案的愿望成了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了学习效率。第三,采用教学机器,一个教师能同时监督全班学生尽可能多地完成作业。第四,教学机器允许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循序渐进地学习(即使一度离校的学生也能在返校后以他辍学时的水平为起点继续学习),这能使教材掌握得更牢固,提高学生的学习责任心。第五,采用教学机器,教师就可以按一个极复杂的整体把教学内容安排成一个连续的顺序,设计一系列强化列联。第六,教学机器可记录错误数量,从而为教师修改磁带提供依据,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第七,学习时手脑并用,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斯金纳顺应时代潮流,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育上的运用开辟了道路。程序教学问世以来,对美国、西欧、日本有较大影响,被广泛用于英语、数学、统计、地理、科学等学科的教学中。但它在策略上过于刻板,注重对教材的分析,把教材分解得支离破碎,破坏了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程序教学着重于灌输知识,缺乏师生间的交流和学生间的探讨,不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程序教学只能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四)学习实验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自行设计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斯金纳的实验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的不同在于:(1)在斯金纳箱中的被试动物可自由活动,而不是被绑在架子上;(2)被试动物的反应不是由已知的某种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为(压杠杆或啄键)是获得强化刺激(食物)的手段;(3)反应不是唾液腺活动,而是骨骼肌活动;(4)实验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脑皮层活动的规律,而是为了表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控制有机体的行为。
图2.3 斯金纳箱
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斯金纳把动物的学习行为推而广之到人类的学习行为上,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