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电视剧制作主体
在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电视剧制作主体主要是各个电视台以及电影制片厂,制片主体主要是在广电系统内部,没有把社会资源吸纳进来。随着市场化社会的到来,90年代中期以后,社会资源开始进入电视剧市场,主要表现为多种形式的影视制作公司纷纷出现。这些制片机构因背景不同而显示了比较大的差异,其中规模较大的公司每年制作的电视剧数量可以达到100集以上,比如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北京金英马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制片分公司、中国文联中联影视中心、北京亚环、世纪英雄等等。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2001年制作的电视剧已经超过了400集,而有些小型影视制作公司往往一年只参与一部电视剧的制作,甚至还有可能两年才拍一部电视剧。目前,我国电视剧制作机构种类繁多,背景也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广电系统内部的制作机构,另一类是广电系统外部的制作机构[7]。
1.广电系统内部的制作机构
广电系统内部的制作机构又可分为电视台内部电视剧制作机构或广电集团下属制片机构、电影制片厂及其下属影视制作公司等。电视台内部制片机构主要指电视台的电视剧制作中心或电视剧艺术中心,比如中央电视台下属的中国电视剧艺术中心和国际电视总公司,以及其他地方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如四川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天津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杭州电视台电视艺术中心等。由于电视剧生产带有比较浓的行政资源配置的痕迹,中央和地方电视台电视剧制作机构的制作能力相差甚大。比如说中央电视台旗下的三大电视剧制作机构——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中国电视剧艺术中心和国际电视总公司,在2002年的制作投入就高达8亿元,其中中央电视台影视部是最大的制片机构和投资机构,近五年来大约每年投资1 000集电视剧,购买500集电视剧,每年投资额3亿元至4亿元。相比之下,其他省市地方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实力就很有限了,一般每年参与制作一两部电视剧,甚至有些电视台的电视剧制作中心基本上不从事电视剧生产。在全国各地电视台中,参与电视剧合作拍摄的电视台仅仅占总体的16%左右,即使参与制作,平均每个电视台也仅参与1部20集左右长度的电视剧,数量极为有限[8]。广电集团相对而言具有比较雄厚的资源,有能力投入电视剧生产制作,比较有名的有北京广播影视集团旗下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湖南电广传媒旗下的节目分公司以及上海文广集团旗下的上海求索影视制片公司等。
2.广电系统外部的制作机构
广电系统外部的制作机构可分为影视制作公司、文化音像出版社以及部委、军队制作机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长出一批像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中国世纪英雄电影投资公司、中国文联中联影视中心、东方神龙影业有限公司等实力雄厚的影视制作公司。以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为例,这家公司原本是一家十分著名的广告公司,1993年,“海润”进军影视制作和发行领域,并一举成名。1995年,海润影视中心成立,投资制作了《二马》、《永不瞑目》、《玉观音》、《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重案六组》、《你的生命如此多情》等一批收视率很高的电视剧。海润影视以投资、买断、收购、摄制发行等方式活跃在影视圈,近年的年生产规模在300~400(部)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电视剧市场大战中,海润创造了零亏损的神话。总体来说,在我国近1 000家制片机构中,多数电视剧制片机构规模偏小,实力也比较弱。据统计,2002年,制作电视剧数量在20集左右的制片公司大约占总体的75%,电视剧制作数量在40集至80集的公司大约为19%,而制片规模超过80集的制片公司约占总数的6%[9]。可见,真正具有较强实力的电视剧制作机构还很少,民营电视剧制作机构的状况更加艰难。民营电视剧制作机构具有“散、滥、小”的特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那些实力尚小的制作机构很难与少数实力强大的制片机构抗衡,其结果是强者更强,而弱者更弱。那些中、小电视剧制作机构如果没有政策保护,往往很难在充满诸多不确定性的电视剧市场上立足。
随着一些大型影视投资公司的出现,上面的情况开始改变。很多社会资本纷纷看好电视剧制作领域,开始涉足影视行业,对电视剧进行投资。伴随着电视剧市场的进一步整合,一批背靠大型集团、拥有强大资本实力的影视投资公司开始出现。它们视野广阔,对于影视制作的理解更多是从文化产业的宏观角度出发,它们与其他依靠做业务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影视公司不同,从一开始就具有比较明确的战略发展框架,依靠雄厚的资本实力,借助资本运营的手段在影视市场中实现快速扩张,其中的代表公司就是中信集团控股的“世纪英雄”与保利集团控股的“东方神龙”两家公司[10]。这些投资公司与过去电视剧制作领域的游资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它们的投资具有长期性和延续性,企业具有较为明确的发展目标,这对于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稳定作用。就以东方神龙影业有限公司为例,这家公司的背景是中国保利集团,该公司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计划单列企业集团,现已发展成为集贸易、旅游、房地产、高科技等多种产业为一体的多元化企业集团。近几年,该集团频频在文化领域大显身手,全方位进入文化产业。2000年组建了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文化公司之一“保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其业务范围包括操作国内外大型演出、音像及光盘生产制作、出版发行、影视拍摄、广告策划、文物艺术品收藏与展示等。2002年8月中国保利集团与长春电影制片厂共同注册了“东方神龙影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 000万元,“保利”与“长影”分别占有90%和10%的股份。“东方神龙”计划每年大约投资200集左右的电视剧、5部电影,同时还会涉及电视栏目的制作[11]。
除了各类民营影视公司之外,还有不少部委、军队电视剧制作机构也参与了电视剧生产,如公安部金盾影视文化中心、总政话剧团电视剧部、总后勤部电视艺术中心、海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南京军区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等等。这些电视剧制作机构在实力上一般比较弱,多数采取了与中央电视台或者影视公司联合制作的方式参与电视剧生产。这些电视剧制作机构在制作特殊题材如军旅题材、革命历史题材上有较大的优势。近年来,它们参与拍摄了不少主旋律的电视剧,产生了比较大的反响,如《激情燃烧的岁月》、《DA师》、《导弹旅长》、《突出重围》等,都是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双赢的优秀电视剧。
过去,在国家对电视台进行整合之前,全国有近3 000家电视台,为了维持正常运转,绝大多数的电视台都靠电视剧来支撑。播放电视剧可以一举两得,一是在政治上比较安全,二是有市场回报,所以电视台纷纷拼抢这块资源,一时间,电视剧资源就变得十分紧俏。从1997年开始,各地有线台与无线台之争甚至台内的各频道之争也十分激烈,之后,海外引进剧又被逐出黄金档,这使得国产剧的交易在2000年达到了一个高潮。在不断炒作的天价中,制片方成了最大的赢家,甚至电视剧还没有进入实地拍摄,片花就已经被炒得炙手可热了,还出现了不正常的的“电视剧期货”现象,导致电视剧质量的失控。市场的表面繁荣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这些带着很高利益期待的不同背景的投资者的介入,导致电视剧质量的滑坡,大量质量低劣的电视剧充斥电视剧市场,市场一度出现了无序局面。
如今的电视剧制作行业则是今非昔比。电视剧的市场价格水平比较低,制作成本则日益高涨,即使是一些热播的电视剧,其毛利润一般只能达到40%左右的水平,暴利已是凤毛麟角。根据中国电视剧市场调查统计,目前制片机构的毛利润率大约在10%~30%之间,对比电视台3~5倍的投入产出,买方市场的格局使得目前的市场状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整个市场利益分配的天平已经开始向电视台倾斜。随着有线台无线台的合并,广电媒体集团化以及限价占据市场主流,电视剧市场的逐利时代已渐终结,或者说,电视剧市场已经被买方所控制。对于电视剧的生产商来说,如果没有播出机构作为内应,仅靠实实在在地走市场营销路线,生存就变得十分艰难。
电视剧制作充满了风险,投资周期长,不确定因素比较多。此外,社会状况、供求关系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变化都难以预料,这些因素给电视剧制作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在风险增加的同时,电视台又压低了整个制片行业的回报,这就需要投资者对电视剧制作行业有非常冷静与理智的认识,对市场的把握要更稳一些、更准一些。从近年的电视剧生产市场形势看,电视剧制作机构呈两极分化的趋势。一些大型电视剧制作公司渐渐做大做强之后,控制了电视剧市场的主要份额。这些大制作机构便于获得政治和市场的双重资源,他们在电视剧市场上长袖善舞,操纵着电视剧市场的主动权。而那些中小制作机构要在市场上立足就十分困难,它们不得不寄身于大制作公司,通过联合制作、委托代理等方式从大制作机构那里分得一杯羹。实际上,目前的电视剧市场已经被那些实力强大、背景深厚的大型电视剧制作机构垄断。这种垄断对于主管部门的电视剧管理可能是有利的,在一定时期也有利于参与国际化竞争,但电视剧生产中过多的非市场性因素的进入,往往不利于电视剧市场的良性发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