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全球化”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全球化。海外的文化产业早就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这倒不仅仅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原因,西方传媒大鳄也觊觎中国庞大的文化消费市场。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迅速带动了人们的文化消费能力,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了W TO之后,中国对外来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海外发展成熟的文化产业迫不及待地要进入中国市场。在国内电视剧需求健旺,而电视剧生产制作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引进海外剧可以缓解国内市场的供应紧缺问题,平衡供求矛盾。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海外电视剧在内地电视荧屏达到了一个播出高峰,日剧、韩剧等引进剧横扫千军,占据了中国电视剧市场很大份额。
面对来势凶猛的海外剧大潮,原广电部出台了《关于引进、播出境外电视节目的管理规定》,对内地电视台的海外剧播出进行了限制:各电视台每天播出的每套节目中,境外电视剧不得超过电视剧总播出量的25%,其中黄金时段(18:00~22:00)不得超过15%。2000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引进、合拍和播放管理的通知》对境外电视剧做了更加严格的限制,规定各电视台在19:00~21:30的时间段内,除经广电总局确定允许播放的引进剧外,不得安排播放引进剧,并规定,同一部引进剧不得在三个以上省级电视台上星频道中播出。在国家广电总局的管理之下,海外剧的强劲势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海外剧的强劲大肆入境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这说明我们的电视剧产业虽然表面看上去一片繁荣景象,可一旦与海外剧较量,还存在不少弱势,我们的电视剧在内容设计、制作技术、营销手段、资本规模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为了保护国内电视剧产业,保证意识形态安全,对海外剧进行一定限制是必要的。但是,这只是暂时性的保护政策,最为关键的是,中国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加强国内电视剧市场建设,理顺关系,打破垄断,实行政企分开,放手让电视剧产业在市场的风浪中成长。
中国是电视剧生产大国,每年生产制作的电视剧在1万集左右,这巨大的生产规模也隐藏了巨大的市场陷阱。社会上很多人认为,电视剧制作是一个暴利行业。其实不然,实际上大约“20%的电视剧赚钱,30%的电视剧能够持平,50%的电视剧都亏损”。据调查,我国电视剧制作机构毛利润在10%~20%以及20%~30%的制作机构占总数量的34%,此外18%的制片机构的毛利润在10%以下,而毛利润在30%~40%的制作机构有9%,毛利润在40%以上的制作机构只占总体的5%左右。对于电视剧制作而言,上述利润分布情况并不能有效地激励电视剧的创作生产。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电视剧的创作与制作充满了不确定性,是一个极具风险的行业。而风险投资领域的经验表明,对于风险投资者而言,高风险追求的是高利润,只有当其中10%的投资能够达到300%甚至300%以上的利润,而20%~30%的投资应当达到100%的利润时,它才能弥补剩余60%~70%的投资亏损,使总体的投资利润率平均保持在20%左右,也只有这样对于风险投资者才有吸引力。但如果按照目前的电视剧市场现状,这些风险投资者拍摄10部电视剧,其中最好的2部获得40%的利润,而3部电视剧持平,剩下5部亏损,那么总的看来仍然面临亏损局面。如果要在地区市场中获得较好的收益,那么投资者所投资的每一部电视剧都必须是精品,而这显然是很困难的[11]。为了减少亏损,增加收益,大多数的制片机构纷纷采取节约成本的办法。另外,为了降低市场投资风险,如果某一类电视剧题材获得成功,大家就会蜂拥而上,争相克隆,造成了巨大浪费。在中国电视剧市场还比较脆弱的情况下,外来影视业的进入,无疑使中国电视剧产业雪上加霜。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外来挑战,中国电视剧产业还要克服更多的困难。
【注释】
[1]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9—100页。
[3]同上书,第101页。
[4]《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2页。
[5]同上书,第142、143页。
[6]潘忠党:《新闻改革与新闻体制改造》,载《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3期。
[7]唐世鼎、黎斌编著:《制播体制改革与电视业发展问题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42页。
[8]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2页。
[9]唐世鼎、黎斌编著:《制播体制改革与电视业发展问题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10]《中国电视剧市场报告》,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23、24页。
[11]《中国电视剧市场报告》,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10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