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江苏在所有涉及群众利益、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领域全面实施“稳评”。在重大决策、项目、事项实施之前,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邀请专家评估,及时化解其中矛盾。尤其对重大项目的“稳评”要作重点评估。评估环节包括:重大项目实施出台是否合法,议事决策程序是否合规,是否考虑到绝大多数群众的承受力,是否得到大多数群众理解支持,相关应急处置预案是否完备等。对绝大多数群众“说不”的项目实施否决或叫停。据统计,2012年1—8月完成对3389件项目、决策的“稳评”,有58个决策或项目被暂缓或不予实施,其中13个被否决。实施这一“稳评”机制,很有必要,值得推广。
地方经济发展,离不开项目这个发动引擎。为了能拿到项目,地方官员释放出空前的能动性。拉项目、跑项目、启动项目、运作项目等等围绕项目展开的所有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成了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甚至成为评价的唯一指标。这种把发展误解成GDP的单项选择题,将GDP简化为项目的大进大出的发展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阳奉阴违或恶意曲解。
实践证明,这种单向度的项目发展观点现实阻力越来越大。很多群体性事件的背后,其实都有地方官员的政绩单相思在作祟。不少地方官员为了项目而项目,片面地以“发展”的名义强行上马项目,不考虑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大干快上,不计后果,跑步拥抱GDP。这种逆向行驶的项目“裸奔”,其负面效果是很大的。从近年来不断升级的群体性事件中,不难看到这种不计后果的项目强攻所支付的惊人代价。问题项目往往会带来多重伤害:受伤的不仅是政府的形象,还有开发商的利益以及群众的心。于是乎,为群众利益计,为政府形象计,同时也为开发商的利益计,在上马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之前,须有风险意识,一定要作好风险评估。即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政府的重大项目、决策在出笼之前实施“稳评”,可以一举多得:
其一,尊重群众意愿,保护群体利益。发展是“硬道理”,但是,作为“硬道理”的发展须以尊重群众意愿、保护群众利益、增进民众福祉为前提条件,否则“硬道理”就会变成没道理。当发展不能让群众从中得到看得见的好处,反而还要让群众为这种逆民意而动的发展行为支付眼前或未来的代价,结果是,人们就会选择理性乃至不理性的方式对抗这种“被发展”行为。群众利益是最大的政治道义所在,因此,实施重大项目、决策,须慎重对待群众的意愿,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诉求。如果一个项目获得多数人同意,其“稳定”风险应该不会太大;反之,若置群众诉求于不顾,将群众的利益抛锚在路边,群众的怨气就会被对方傲慢的行为激发起来,以维权行动去挑战社会管理者的“维稳”底线。
其二,提升执政合法性,维护政府形象。很多重大项目的上马、重大决策的出台,决策者的动机多是善意的,为民着想的,但人们就是不领这个情。破解这种不信任难题,需有机制支撑。在重大项目或决策启动之前,应加入民意检测环节,须最大限度地倾听群众意愿,大口径吸纳民众诉求,这样才有可能赢取民众的认可。
其三,为开发商的合法利益上一层保险。在商言商,开发商的商业考量必然驱动他们寻求利益最大化。但是,政府以及民众也有他们各自的利益诉求,三者之间不可能齐唱“同一首歌”,也就是说,三者之间存在利益博弈和诉求冲突。近年不断上演的群体性事件中,有很多是因民众利益受损而引发的。重大项目的上马意味着巨型成本的支付。开发商上马一个项目往往投入巨大成本,如果因一种意外的力量介入而横生枝节,他们的利益也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因此,在项目上马之前,加入“稳评”环节,其实也是出于对开发商利益的保护,为他们的合法利益加了一层保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