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炎热的夏季,是一个青春沸腾、理想燃烧的季节。又到一年毕业季。目送着新一茬的年轻人离港远行,看着一群媒体新兵怀揣童话般的职业梦想,兴高采烈地走进传媒行业,我们心中交织着依恋与祝福。
记得有一年的就业行情远远好于预期。就拿我们复旦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来说,那年进入媒体的比例就甚高,本科生的比例达到六成,硕士研究生的比例更高,且进入主流媒体包括中央级大媒体的比例远高于前些年。媒体就业形势一片大好!这大大提振了新闻教育的信心。看到我们的学子们在经过3—4年的扎实专业训练之后,如愿以偿,进入媒体职场,在职业竞技场上试炼他们的意志与身手,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教师,我有点像收获季节的农人,面对金色的收成,心中洋溢着沉甸甸的欣悦。
记得毕业前的年末,这一届的新闻专业学生初涉就业市场,有点焦躁不安,无所适从。面对汹涌的就业大潮,这群职场经验几乎空白的青涩孩子,突然间被推到职业选择的崖口上。不要看他们平时在学校里意气风发,笑傲江湖,但毕竟是纸上风云。理想落地,需要有阅历和经验垫底。这个时候,孩子们流露出的冲动、焦躁、埋怨是可以理解的。有的学生后悔当年选错了专业,甚至感觉被新闻“忽悠”了。
但是,新闻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向好,并不意味着这个专业前景乐观。
一则,一个年度的就业状况不能说明长期的专业行情。短线“飘红”并不意味着长线走势看好。从长线来看,近年来新闻传播专业的粗放性扩张,造成新闻传播教育的“非理性繁荣”。目前,全国在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多达十几万。如此庞大的“准新闻人”,他们“出炉”后进入就业市场,仅仅依靠传媒业来消化,显然不可能。这些专业的毕业生要进正儿八经的新闻媒体很难;若要进主流媒体,更是难上加难。
二则,少数新闻院校的就业状况不能代表大盘走势。如今,在全国有几百家新闻传播院系或专业。其中,大多数是近二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大干快上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有的地方师专根本没有办好新闻传播专业的条件,也要“与时俱进”,赶热闹,办起新闻传播专业。这样的新闻传播专业,其就业前景可想而知。目前新闻传播专业的就业形势也呈差异化的趋势。一些名牌新闻传播院校,如复旦、人大、中传媒、清华、北大等名校毕业生,名牌优势明显,学生素质不俗,上手快,可塑性好,职业感强。因此,出身“名门”的新闻专业学生就业前景较好。一般性新闻传播院校,也会各显神通,挖掘就业空间。特别是在就业割据化的今天,地方新闻传播院校的本地化就业战略,也会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而言,中国现有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产能”严重过剩,粗放型新闻教育必须转型。否则,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就业前景不可能好起来。
三是新闻传播专业的不可替代优势并不显著。近年来,媒体业界时有埋怨: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素质不咋样。甚至有媒体人士说,用新闻专业的学生,还不如用非新闻专业的。这些埋怨有合理的地方,警示我们要提升专业教育的含金量。但是,板子也不能全打在我们的屁股上。学校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全是职业教育。我们为业界输送的是“准新闻人”,不是流水线上的熟练工。这些新兵不可能一上场就能决胜千里,完全进入状态。业界应该有耐心,给新兵们以成长空间,更有义务培养他们。如今的业界,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可能等不及一个新闻人的节节成长。他们需要现成的职业操盘手和技工。这种功利主义的浮躁之风,也是令人担忧的。
话说回来,把我们的学生培养好,这是最为关键的。如今,社会浮躁,业界浮躁,学界浮躁,学生浮躁。目前,关键是要使我们自己和学生的心沉静下来,练好内功,在学生进入职场和社会之前,把他们的理念、思维、素养结结实实地做好。为学生的未来攒足“原始股”。要让他们今后在实战工作中,有方位、有定力、有能力,期待他们不仅能适应职场,还有能力引领一个行业的前行。尤其,在一个传媒行业重负前行的当口,需要有新锐力量有知而无畏的担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