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报道策划的方案设计

新闻报道策划的方案设计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新闻报道策划的类型、原则与方法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报道的主体遵循新闻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发掘已知,预测未来,着眼现实,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采编方法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

第一节 新闻报道策划的类型、原则与方法

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报道的主体遵循新闻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发掘已知,预测未来,着眼现实,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采编方法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

新闻报道的策划是新闻媒介为了更好地在配置和运用新闻资源方面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以取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在新闻实践活动中进行的谋划与设计,其目的在于使媒体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新闻资源去影响受众,以取得最好的社会传播效果。新闻报道策划包括对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在采写思路、采写角度、写作风格、编排处理等方面的策划,目的是让新闻报道实现最佳传播效果。

新闻报道策划不是凭空的臆造,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它是人们的主观意识活动,是在占有大量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信息包括对采访对象以及各种新闻要素的了解,对各种报道手法和技巧的运用,对本单位、本地区、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新闻单位对同类或相似报道的历史资料的掌握。

对于重点的选题,通过新闻报道策划可以实现其传播价值的最大化。设想一篇没有经过策划的重要新闻被报道出来,它既没有考虑受众的利益和兴趣,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舆论导向,那必定是一次不成功的新闻报道。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报道,更要策划到位、采访到位、编辑到位,这样呈现给广大受众的才会是一部上乘之作。

一、新闻报道策划的类型

1.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

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是指对能够提前获知的重大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策划。事件性新闻如卫星发射、举办奥运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等;非事件性新闻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等。这些都属于可预见的新闻报道内容,对这类新闻的报道策划可以提前进行。

从报道主题看,可预见性新闻报道多是庆典、活动、比赛、会议等,报道内容一般是正面信息。长期以来,我国新闻媒介在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方面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如对香港、澳门回归的报道经过精心的策划与组织,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可预见性报道策划的特点是时间相对充裕,策划者可以充分利用时间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同时,新闻媒体对这一类型的报道一般都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资料储备也相对较多,为报道策划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但这类报道策划也存在难点。

(1)容易形成固定的选题和报道模式,突破和创新比较困难

由于可预见性报道往往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如奥运会四年举办一次,国庆十年一大庆,两会每年都开……其报道内容容易重复;并且多次周期性报道做下来,媒体也容易形成固定的报道模式,如国庆报道往往就是成就报道、庆祝活动报道,奥运会报道一般就是赛事情况,受众接受起来总感觉“岁岁年年花相似”。

2000年是深圳特区建立20周年的纪念,中央电视台策划了8集系列报道《伟大的实践》,从2000年8月26日开始播出。8集新闻节目各有侧重,开篇《深圳特区今天20岁》重在展示今日深圳英姿,从宏观上报道特区的伟大成就;《高科技托起新深圳》以事实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报道深圳经济的高起点;《把城市建在花园里》报道深圳这一新兴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的新观念和新成就,展示了深圳的环境美;《特区劲吹文明风》报道了特区人的精神文明风范,展示了深圳市民的心灵美;《深圳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抓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重大问题,对深圳进行解剖,生动地总结了特区的实践经验;《党旗红、特区兴》重点报道了特区在党的建设这方面取得的成就,表达了深圳特区是党领导下的特区这一重要观点;《深圳: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进行思考,回答深圳进行了一定财富积累后,下一步会如何走的问题;《大开放带来大跨越》做足“开放”的文章,重点报道深圳勇于开放和敢闯的特区精神。

这组报道没有停留在报道特区的发展和2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上,而是从成就入手,揭示背后的原因和规律,以深圳为典型个案表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如何获得双丰收”这一实践难点。这组报道突破了成就报道谈成就的惯常思路,当时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

(2)媒介竞争激烈,创出与众不同的风格特色比较困难

这类报道对象往往具有比较大的意义,受到各种新闻媒体的广泛重视,成为大家共同报道的题材。因此,创新成为这类报道策划的主要着眼点。

2006年,连战、宋楚瑜先后来到大陆,展开台湾政界人士的寻根之行。因为其行程等早已确定,因此,这是一次可预见的新闻报道。面对难得的新闻机遇,各大媒体展开激战,然而从整个报道的效果上看,湖南卫视给人留下的印象较为深刻。他们以翔实、准确、客观为基础,以亲情为切入点,全方位地记录了宋楚瑜的行程,出访前有连线专访,在湖南期间有贴身专访,并加入及时的分析评论,乡音、乡情贯穿整个报道行程,既与宋先生的乡音不谋而合,又为受众最大化地提供了所需信息。

又如,每年都要进行的两会报道,《经济半小时》的“小丫跑两会”,成为别具特色的一道风景。以小见大、从点到面,受众在小丫的视线带领下,在个性化、生活化的语言中去解读两会、见证变化。这种两会报道形式和过去传统方式显然有相当大的区别,媒体的镜头成了观众的眼睛,节目的主持人成了观众的代言人,节目内容和受众的需求结合得非常紧密,反映出的问题也正是观众的所思所想。这一策划的成功正是利用了媒体参与者的角色变化来实施的,与其他媒体从观察者的角度报道又有所区别。

随着媒体间竞争的日益加剧,媒体独享新闻资源已变得越来越不可能。虽然不少媒体都拿出“花红”悬赏新闻线索,可新闻一旦发生,一拥而上就是必然,所以,新闻报道策划可以使有限的新闻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媒体的个性特点。

好的新闻策划是利用铺垫、渲染、递进、点睛等手法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地为受众解读新闻。它可以根据新闻事实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多角度、多层次、主题鲜明和有深度的报道,深入反映事物的社会价值,揭示其中的思想内涵和本质特征,进一步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扩大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更好地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2.非可预见性事件新闻报道策划

非可预见性事件新闻报道策划是指对无法预见的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策划,地震、火灾、飞机失事、战争爆发、恐怖袭击等都属于非可预见性新闻的报道内容。对这类新闻的报道策划往往无法提前进行,通常是在事件发生以后,立即策划报道。

非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的内容一般以突发性、灾难性事件居多,这类报道内容往往具有强烈的冲突性和变动性,容易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如能快速策划,突击采写,一般能取得比较好的关注度;但由于这类新闻面临的舆论环境比较复杂,在事件突发的初期舆论导向尚不明朗,报道策划不慎的话就容易产生负面的报道效果,如带来恐慌情绪等,因此,这类报道的策划关键在于把握时机,吃透受众心理和舆论导向,做到尊重新闻传播规律与正确引导受众的平衡。

如2001年9月11日,美国受到恐怖分子袭击,面对这样的突发性重大国际事件,许多新闻媒介就打破日常的采编流程,做出快速反应。如《羊城晚报》立即策划了一期4版的号外,头版用超粗黑大字标题配以世贸中心倒塌时浓烟滚滚的照片;二版刊登最新消息;三版是各国反应和相关资料;四版是新闻图片及目击消息。经过一夜的紧张工作,《羊城晚报9·11号外》在9月12日清晨就送到了报亭,很快被读者抢购一空。当天下午的报纸也进行了大调整,用10个版面对此事件进行深入报道,满足了受众此时的信息需求[2]

非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的策划强调的是迅速反应和因时、因地制宜,也是在媒介竞争白热化的现实中,赢得受众青睐的有效方式。

当然,如果非可预见性新闻的策划只满足于表面的现象,即使报道得很快、范围很广,也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既满足不了读者了解事情真相的需要,更不用说针砭时弊,倡导新风了。因此这类报道的新闻策划要善于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让表面后的重要信息漏掉,只有指导思想明确,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挖掘,将百姓关心的报道层层做深,才能给读者留下一个全面、深刻的印象。

如在中国361号潜艇失事后,很多媒体的报道多是豆腐块似的短讯,当然有些是因媒体性质和版面所限,而《南方周末》却进行了整体策划、深入挖掘,以“涛声悼忠魂”为主题,用《潜361:最后的出航》对潜艇事故予以整体报道;以《418艇:中国首次潜艇沉没悲歌》对新中国历史上首次潜艇遇难事件进行回顾,同时还请曾在潜艇上服过役的士兵和相关军事专家就潜艇员日常生存和逃生技术进行讲述,全面勾勒出中国潜艇的失事过程和潜艇员的生存状态,给读者留下一个清晰的印象。

3.非可预见性非事件新闻报道策划

还有一类选题关注的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难点,不属于事件性新闻,但是却又是非可预见的,如一段时间以来存在的农民工欠薪的现象等。这类报道的策划时效性不像非可预见性事件新闻那么强,但也要注意时机性;同时,这类新闻没有具体的事件,策划时需要注意寻找合适的由头。

如2003年12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采访部综合组策划了一组关于工伤的系列报道,采访了关于职业病、因工作伤残等问题,全部采用体验式采访的方式,即记者扮成打工者深入工厂内部,探查工厂中劳动保护的现状。如一组记者到广东采访职业病问题,先是采访了广东省职业病防治医院、广东省妇联维权部等机构,然后记者到鞋厂找工作,体验工人所面临的化学品污染。记者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了一份工作,以一线工人的身份边打工,边暗访,得到了许多一手材料,揭露了黑心工厂的罪恶[3]。这些内容其实在一段时期内都存在着,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来关注它,有时是因为事态在这个时候更加恶化,有时是因为存在与之相关的发稿依据。这组报道就是在《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前策划采访的,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新闻报道策划的原则

新闻报道策划目的是使传播流程实现最优化,传播效果实现最大化,在进行新闻报道策划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求真原则

新闻报道无论如何策划,都要实事求是,如实地报道新闻。因为新闻报道策划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报道的传播效果,发挥报道的价值,并不是脱离客观实际随意策划。

在进行新闻报道策划时,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都必须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必须实实在在,一是一,二是二,不能策划;而事实报道的角度,报道的方式等,可以进行策划。策划的结果仍然要看所报道的事实能不能准确地代表客观事物的整体情况。如果新闻报道策划失真了,那么报道取得了再大的反响也仍然是失败的。

2.创新原则

富有竞争力的新闻报道策划应做到:一要有所突破,打破常规惯例;二要有所超越,超越过去时的东西;三要用独特的视角和超凡的表现形式,实现创新、再创新。因此,新闻策划的核心是创新。

90年代,当时商品经济刚登场不久,某报采编人员敏锐地意识到,为一些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救济将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他们联合了200多名律师,在全国率先策划了“法律援助大行动”,为那些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且经济困难的公民,特别是老人、儿童、妇女、残疾人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一时,该报“洛阳纸贵”,法律援助成了一个热门的词语,也成了持续到今天的一个帮助弱势群体的重要举措。这么多年过去了,如今还有人向该报要求牵线搭桥,提供法律援助。其新闻策划的震撼力可见一斑。

与此相反,我们经常能看到某报为宣传一批典型,策划了“××人物谱”专题报道,可稿件发了一大批,但读者叫好的很少,最后采编者也患上了“审美疲劳”。

前者成功,后者失败,原因何在?就在于策划的水平。前者抓住了法制建设中的新鲜事物,事实有新发现,认识有新见解,形式有新特点;而后者还是老套路,没有新创造。

创新性是新闻策划的灵魂。创新性常常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新闻策划的创新性就是标新立异,但是标新立异不是随意的,而必须要有科学的根据。因此,新闻策划必须要有科学性。所谓科学性是指新闻策划前必须认真调查研究,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在几种方案中选择最佳的方案予以实施。新闻策划的创新性、科学性在思维方式方面表现为超前性和求异性两种思维方式。超前性思维方式不同于习惯性思维方式,它不墨守成规,不僵化保守,而总是敢于突破,敢冒风险,敢于竞争,在求新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求异性思维是思维主体沿着事物的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不断发现新的信息。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市场经济潮起潮落,新闻最核心的本质是求新求异,创新性思维是新闻工作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新闻策划最主要的思维方式。新闻工作者只有善于运用超前性和求异性两种思维方式,才能在新闻策划中体现出创新性和科学性的特征。

3.适度原则

在进行新闻报道策划时要注意策划的适度问题。目前,我们有些媒体在进行新闻策划时往往一味地炒作,以期引起轰动效应,在实际的运作中既缺乏科学精神,更缺乏人文精神。

湖南经济电视台《经视卷宗》曾做过一期节目叫《消防意识调查》,那期节目里,记者出了个别出心裁的点子:在一栋合适的居民楼里来一场消防演习——用突发的“人造火灾”来测验人们的自救能力。只听到窗外楼下记者高喊:着火了!摄像机真实记录下了人们面对火警紧急逃生的一幕。一对恋人相互搀扶着拨开烟雾,摸索着向楼梯口冲去,女孩大声尖叫着,眼里满是恐惧;一位教师临出门又返身关上厨房煤气,打开箱子取走一叠似乎是人民币的东西,然后步履匆匆,边走边喊:着火了,赶紧走!另一组在外面接应的摄像师摄下了更具震撼的瞬间,一位女教师不顾一切地准备从三楼往下跳,楼下已经明白真相的人冲她喊:这是演习。但求生的本能只给她一个指令——跳下去。现场的救护队员冲上去撑开了床单,终于将她解救了下来。演习出乎意料的真实,然而,一些反应过来的逃生者愤怒了,与记者论理,在记者的一再解释和道歉下,仍然余气未消。现场一位惊魂未定的女教师脸色苍白,打着赤脚,双手一直在抖,她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说:假如里面住着你的父母呢?事后,记者对这次新闻策划是这样总结的:“片面有导致深刻的可能,而深刻正是我们的追求。不过,我们在心里面还是反复地问自己:我们尊重采访对象了吗?我们是不是太爱自己的想法而剥夺了他人的思维呢?”

像这样的报道策划就是缺乏人文精神的表现,过度以媒体的需要为中心,没有平等地对待采访对象和受众。

4.时宜原则

随着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新闻策划已为越来越多媒体所重视。因此,谁能领先一步,占得先机,也就成了新闻策划的成功与否之关键,所谓“快手打慢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重点选题的新闻策划早在一两个月就有准备了。如果时机把握得不好,策划就会功亏一篑。

有一年的8月2日,安徽的一家报纸策划报道“请把您的空调调高一度”。这个主题是很好的,可惜它推出的时机不好。7月28号左右,合肥市用电创历史最高峰,省城不得不采取拉闸限电措施。但到8月2日这家报纸提出“把您的空调调高一度”,推出“让我们携手抗高温”系列报道时,高温季节即将结束,报道为时已晚。正是由于编采人员没有很好地把握策划的时宜性,报道在做了二三篇后就草草收场,最终没有取得应有的社会效果。

当然,时宜性不仅表现在对事件发展每个过程的“先知先觉”和把握上,也体现了策划人的政治敏感、全局意识和对新闻的认知程度。因此,策划前,必须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舆论导向做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新闻轰动效应,而置大局和社会公众利益于不顾。

5.变通原则

任何策划都是对未来行动的谋略和规划,新闻传播中的策划也是如此。策划者总是在报道客体发展变化的某一点上谋划报道,但客体的这种发展变化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随时都可能会出现策划者未曾预计到的新情况、新变动。因此,要把握传播的主动权,策划者就要善于审时度势,随时变通。策划报道时应尽可能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使方案具有灵活性、应变性;在报道实施过程中,要紧密注视各方面情况变化,随时对报道做出修正和调整。

6.实效原则

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使新闻报道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为新闻传媒争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当然,社会效益是直接的,经济效益是间接的,并且是由良好的传播效果转化而来的。策划追求实效,客观上要求编辑把策划作为手段,而非目的。而且,除非有意宣传媒介发起的社会公益性活动,一般来说,策划手段越隐蔽,获得的传播效果往往越好。因为策划得成功的报道是那些能够让事实本身说话、让受众自由思考,最终达到传播者所期望效果的报道,而不是那些由策划者跳出来表现自己、或者强加于人的报道。因此,报道策划要注重报道实效,而不是注重策划技巧的炫耀。

7.可行原则

策划的成果最终要在新闻实践中得到检验,因此设计方案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准确无误地指导新闻采编活动,而不流于纸上谈兵。在策划过程中,要注意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论证,使每一步骤的设计都切合实际,能够扬长避短,具有可行性。

三、新闻报道策划的方法

新闻策划的复杂性在于它的组织过程,从新闻主题的确定、调查研究、报道计划的制订、报道思想的总体设计到报道形式和人员的配置,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根据新闻策划的动态性要求,在报道实施的过程中,策划者还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态的发展,重新调整报道的规模、程度和表现形式。能否做好新闻策划的组织传播工作以及在报道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应变能力,往往体现了一家媒体的实力强弱和这个媒体的团队协作精神。

要做好新闻报道策划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比较高效地完成策划任务。

1.宏观把握,微观着手

新闻报道策划的一种方式是对客观事实的整体把握和具有高屋建瓴的认识,以开阔的思维去观察和思考,但入手却是从小处着眼,以贴近受众的方式进行报道。这样的新闻报道策划往往能突破思维定式,跳出事外去做冷静翔实的分析和报道,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如2003年10月2日,南方周末以头版推出振兴东北特别报道,派出三路记者分赴辽、吉、黑,观察和记录下东北大地的期待与阵痛、负重与变革。在大力倡导国家东北复兴政策的同时,引导更多的人了解、关注东北以及东北人的生存和发展。

2.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在策划新闻报道时,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也是策划的一种重要方法。

2002年,北京市发生一起“气味扰邻”的民事纠纷。被告是一个瘫痪在床的老太太。因为她身边无人照顾,床上屙、床上尿,屋中气味难闻,引起紧邻的不满,遂把她告上法庭。其他媒体也就单独报道了这一事件,而北京日报则利用此事“策划”了一下。因为北京已进入老年社会,养老问题是个社会关注的大问题。那么,北京的公共养老设施状况如何?瘫痪在床的老太太为什么不能进养老院?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展开了一系列的采访、报道。最后报道的落脚点是:由于经济水平所限,目前公共养老设施不足,大多数老人仍然在子女家中养老,因而子女要尽赡养义务。这起策划引起了受众的好评,强化了社会对老年问题的关注。

3.纵向、横向比较,将报道做深、做广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比较,才能出真知,这一方法使所报道事实的发展演变,或同类事实在不同空间中的表现在受众眼中一目了然。

如在南方周末创刊1000期的时候,以“春天,十九个瞬间”为总题,选取从1984年至2003年《南方周末》上登载过的文章,以具体事例勾勒出中国改革开放初到现在所走过的脚步,让读者在比较中认识改革开放在中国民众生活中引起的变化,可以说是一个独特的新闻策划。

横向比较也是一种策划的方法。

1999年1月4日,重庆市綦江县彩虹桥桥体和钢拱一起落入了江中,耗资400万元的大桥和40个无辜的生命瞬间消失了。消息传出,全国震惊。各种媒体运用消息、通讯、图片等体裁和形式迅速作了跟踪报道。1月25日出版的《长江日报》“人与社会”周刊再做这样的报道显然是太落后了,也不可能有卖点。但是,该刊还是通过精心策划作了报道,只是没有把彩虹桥断作为主题,而用了《“豆腐渣工程”惊回首》为题,对近年来工程质量问题作了一个全面的回顾。这期的版面是这样安排的:顶头安排了四幅照片和四个标题:九江堤倒;西客站破;昆禄路塌;彩虹桥断。报道从刚刚重修才两个来月、一遇洪水就决口的九江大堤,谈到投资3.8亿元通车仅18天就垮塌的云南昆禄公路,接着又介绍了号称规模亚洲第一、投资几十亿元的北京西站,从一开始运营就问题不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报道引出了重庆的彩虹桥坍塌。从而报道了我国当前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新颖、深刻,很好地发挥了报纸的舆论监督作用。

4.系统方法

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地、完整地认识策划的目标,客体的多种关系、各个方面,从而获得对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把握,获得对目标客体的总体认识,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重大策划中,必须考虑选题涉及的多个关系和环节,进行全方位、系统的思考,这样才能全面统筹。

5.逆向方法

就是从现有事实或传统理论的对立面出发,用从一种事物想到相对的事物,从一种条件想到相反的条件,从结果想到原因的思维方法。如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计划生育非抓紧不可》,就是记者参加丹东市一次劳模大会时,抓住“失掉参加会议资格的单位”做文章,由此提醒人们“计划生育非抓紧不可”。这就是逆向思维的典型例子。

6.突破定式思维方法

人们反复思考一个或同一类问题,会习惯地形成一种固定的思考程序,重复同一思路。因此,需要排除思维定式对形成新思路的束缚作用。如传统的思维就是记者有跑口,文化记者管文化报道,社会记者管社会新闻,但在特殊的时候打破这种思维定式也能取得良好的策划效果。

如1999年《解放日报》的一位文化记者随上海电影代表团到台湾访问,9月21日凌晨1点47分遇上大地震。这位记者2点47分与报社取得联系时,值班的副总编让其转而报道地震的新闻,请他口述已经了解到的情况,并让上海的记者采访了地震局。第二天,《解放日报》关于台湾地震的稿子见报了,而别的报社都没有关于地震的稿子。虽然别的报社也有文化记者随上海电影代表团在台湾,也在现场,但因为《解放日报》的编辑突破了自己的思维定式,取得了独家的报道。

另外要注意的是,进行新闻报道策划还要注意研究对手。拿到一个选题后,要研究对手可能会怎么做,把对手的套路研究透了,我再出另外的牌。如果对手用三个版面报道消息本身,那你就可以只用一篇几百字的稿子解决,另外用更多的版面,做对手没想到的角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