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文献研究法一、文献研究的特点与局限事物的发生、发展除了有现在进行时的信息之外,在时间和空间的坐标体系中,总是会有过去时、完成时的信息,而这些信息记者是无法目击或参与的,只能通过文献的搜集来弥补。文献研究法具有如下比较突出的特点:第一,时空性。运用文献研究法,可超越时空条件的限制,研究那些不可能亲自接近的采访对象。

第三节 文献研究法

一、文献研究的特点与局限

事物的发生、发展除了有现在进行时的信息之外,在时间和空间的坐标体系中,总是会有过去时、完成时的信息,而这些信息记者是无法目击或参与的,只能通过文献的搜集来弥补。

在采访中,文献研究是根据一定的调查目的来搜集和分析文献,以此获得所需资料的方法。一般来说,文献研究常用于采访的准备阶段,一部分文献内容经过访问或观察或本身核实后,能够成为可供写作的材料使用。

文献研究法具有如下比较突出的特点:

第一,时空性。运用文献研究法,可超越时空条件的限制,研究那些不可能亲自接近的采访对象。如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收集及使用,让采访在时间维度上扩展,从而更有深度,像“青藏铁路通车”的报道(见第一章),就使用了“文成公主进藏”、“美国旅行家保罗·泰鲁的断言”、“孙中山的梦想”等多处文献资料,让报道更加深刻。

第二,间接性。运用文献法,不直接接触被访者,在调查过程中不存在与被调查者的人际关系问题,不会受到采访对象的反应性心理或行为的干扰。如在采访准备之时,通过文献研究可以获得采访对象的背景资料,使记者与采访对象相识于采访前,正式采访时记者能有备而来,有的放矢。

第三,效率高。文献资料的信息量非常大,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大量的信息;同时,随着电子检索、网络搜索的功能强大,收集文献资料越来越简单,只需轻点鼠标,海量的信息就源源而来。

文献研究的局限性:

第一是文献资料缺乏生动直观性。文献研究所获得的主要是书面信息,是纸上的东西,第二手资料甚至是第三手、第四手资料,这些材料很多都经过了高度概括与抽象,具体信息较少。对于新闻传播而言,生动具体的内容往往容易被受众接受,文献研究所得到的信息往往比较枯燥,不利于传播效果的发挥。

第二是文献资料并非能随意获得。由于许多文献都不是公开的,记者往往很难收集到其中所刊载的信息,如一些调查数据虽然很有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公开获得,或公开使用,给记者的采访带来难处。

第三是文献资料的真实性难以鉴别。任何文献的内容,都受到一定时代、一定社会条件的局限,受到撰写者个人素质的制约,因此,文献资料并不都是可靠的。

第四是文献资料往往落后于客观现实。因为任何文献都是对过去社会现象的记载,而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当前最新的正在进行时的内容,通过文献难以反映出来。

因此,文献研究不能取代访问与观察,只能作为访问与观察的补充。当今一些记者热衷于从网上获得新闻线索,经过一阵狂搜后,弄来很多材料,不去核实、调查,然后就拷贝、粘贴,形成一篇报道。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导致虚假新闻的泛滥,媒介公信力的下降。

二、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1.文献的收集

为了使报道有较高的质量,记者应该抱着对受众负责的态度,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绝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完成的报道将会错漏百出,成为废品、次品,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一般的采访,所收集的文献包括地方志、报纸、期刊、档案文件、党政机关简报(快报)、内部出版物、年鉴以及学术界的科研成果等,有时还需要收集人物传记、回忆录等。

常见的文献资料搜集方法有以下几种:

(1)检索法

检索法即利用已有的检索工具找文献资料的方法,有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两大类。在我国,过去记者调研往往以手工检索为主,而今天电子检索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它是一种先利用检索工具书确定所需文献的具体篇目,然后再予以查找的方法,此法适合搜集存于图书馆系统的文献。如记者所需人物传记、地方志、图书期刊,可去图书馆以主题关键词的方式检索。在图书馆收集资料时,要充分利用图书资料的内容提要、目录、全宗介绍、案卷目录、卷内目录、专题目录等检索工具,必要时应向图书馆有关工作人员咨询,以免盲目搜索。

(2)追溯法

追溯法也称参考文件查找法,即利用某一文章、专著末尾列出的参考文献目录,或者是文章、专著中提到的文献目录,追踪查找有关文献资料的方法。

(3)专家咨询法

专家咨询法指向熟悉有关文献或文献检索工具书的人说明自己所需文献的类别范围,请他们指点门径并告之进行查找的方法。如在一些图书馆就有这样的服务,你提出你需要的材料主题,请专家帮助查找。

(4)上网查找法

上网搜集资料方便、快捷,且内容广泛,只要调查者输入自己想要查找的内容,马上就能查到相应的资料,但是网上搜集到的资料难以系统、全面,质量也难以保证。

2.文献的整理

文献查到之后,为便于整理和分析,一般需要进行整理并积累下来。整理资料的时候要注意,必须注明出处。如果是著作,则要注明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发行年月;如果是报纸,则要注明作者、篇名、版次、报纸名称、发行年月日;如果是杂志,则要注明作者、篇名、杂志名称、卷(期)号、页码等,以便核对;同时,如果其内容需要直接进入写作,通过写明出处,能够解释记者所用事实的来源。注明出处的工作不能省,不能怕麻烦,否则将来修改、审稿需要核对事实时造成困难和重复劳动。而重新查找资料补注出处的工作相当麻烦,工作量很大,延误工作时间,欲速则不达。

(1)做卡片

使用卡片搜集资料,易于分类、保存、查找,并且可分可合,可随时另行组合。卡片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到文化用品商店去购买。一个问题通常写在一张卡片上,内容太多时也可以写在几张卡片上,当然,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要不要做卡片,可根据各人习惯,不必有死板规定。

(2)做笔记

做笔记这是任何一个记者收集文献后都必要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找到自己需要的文献后,在阅读时要随身带笔和纸,随时记下所需资料的内容,或有关的感想体会,理论观点等。在做笔记时,最好空出纸面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供写对有关摘录内容的理解、评价和体会。

(3)剪贴报刊

将有用的资料从报纸、刊物上剪下来,或用复印机复印下来,再进行剪贴。把应剪贴的资料分类贴在笔记本、活页纸或卡片上,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节省抄写的时间。

(4)电子保存

从网上收集下来的资料可以制作电子文档进行保存。制作电子文档时,可以将收集来的资料认真阅读后仔细加以分类,进行研究。如按观点进行分类,把资料编成组,这“一定的观点”,可以是综合而成的观点,也可以是自己拟定的观点,比如记者在收集关于三峡工程的资料,就可分为赞成派、中立派、反对派三大类,分别存在不同的文档中,方便查阅。也可以按项目来分类,即按照一定的属性,把收集的资料分项归类。如三峡工程的资料,可以分为历史、争议、建设、运营等几个项目,相关资料分别整合。

三、文献的使用

1.搜集文献资料应紧密围绕采访主题

文献资料浩如烟海,若不紧紧围绕采访主题,漫无目的地查阅,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而收效甚微,应紧紧围绕调查采访内容搜集文献资料,以提高搜集的效率。

2.搜集的文献资料应尽可能丰富

采访主题确定之后,搜集文献资料要不遗余力,尽量运用各种方法将采访所需的文献资料全部搜集到手。包括从图书馆查找书籍、期刊和报纸、从网上查找网页等。

3.应注意尽量搜集原始的文献资料

一般来说,原始文献资料比加工过的资料可靠,可以成为分析研究的重要依据和比较研究、动态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故文献调查中应注意尽量查找出文献资料的最初出处,以提高文献资料的权威性与可靠性。

4.注重对搜集的文献资料的鉴别

资料不等于事实,对资料不可不信,不可全信,选用资料应该谨慎。文献内容的真伪及可靠程度的判定直接影响报道的可信度,必要的鉴别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有些事实,有时各家报纸之间,或报纸与档案,或图书与报纸、地方文献与档案有不同记载与报道,记者都应收集起来,进行比较分析,对记载、报道不同之处及可疑不清楚之处,务必调查了解清楚,不能主观武断。若发现可疑之处,一般可通过对同类、同年代文献的相互比较,对文献作出鉴别。

如1987年5月23日,广州市郊区暴雨成灾造成损失,其中死亡人数《广州日报》报道为19人。但记者收集资料时又发现另一个资料记载为死亡24人。到底哪个数字准确呢?后来,记者向市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和市政府办公厅档案室了解,又出来两个不同的数字,这样,死亡人数就有四种说法。由于市政府办公厅档案室提供的是向省政府报告的数字,材料有权威性,材料形成时间又最晚,统计数字应是准确的。最终记者采用了市政府办公厅档案室提供的数据。

一般来说,图书、报纸和档案资料有不同说法,应以档案为准;内部资料与对外宣传资料有不同说法,应以内部资料为准;距事件发生时间早的资料与距事件发生晚的资料有矛盾,应以距事件发生时间晚的资料为准;距事件发生地近的资料与距事件发生地远的资料有矛盾,应以距事件发生地近的资料为准。至于统计数字,凡是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完成情况,应以政府统计部门的为准。未纳入政府统计部门统计的一些数字,应以政府办公厅(室)或有关主管部门的统计数字为准。

练习

1.假设你把自己的汽车借给一位朋友,结果这位朋友在开车时发生了交通事故。请写下你脑海里浮现的问题,接下来请把这些问题再完善化,列出你所需要的消息源,写成一个采访提纲。

2.假设你所在城市的博物馆里,一幅名贵的油画失窃了,但第二天,这幅画又被人在附近的垃圾箱里发现了。假如你是记者到现场去(可任意找一个垃圾箱),观察并记下相关的信息,最后凭这些信息,请画一张油画被发现地点的示意图。

3.请在网上或用录像机播放任意一条电视新闻,在看节目的同时记下一些同期声,你可以时不时地看一下屏幕,就像你在同被采访者进行目光交流一样。然后重放一遍节目,检测一下你记录的准确程度。

4.就你不明白的技术性问题(如什么是Web2.0)对一位采访对象进行采访,从计算机系的学生到网络公司的技术人员都可以作为采访对象。请他们要尽量把一些术语和你不明白的信息阐释清楚,然后把你的采访结果写成简短的报道或者几句话,来向读者解释清楚这些技术性信息。

5.运用本章所学的采访方法进行一些实地采访,如报道学校或你所在社区的某一事件,并写成一篇完整的报道。

【注释】

[1]杨龙、刘向晖:《大拯救》,《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5月26日。

[2]转引自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5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