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体验式采访
一、体验式采访的涵义
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以采访者和当事人的双重身份,直接从事某种行业活动,或亲自参加某一事件的全部过程,并在体验的过程中进行采访的一种方法。体验式采访不仅用自己耳闻目睹、亲身体验的素材写出报道,而且有时还把自己写进报道,使自己的采访和参与也成为新闻的组成部分。换而言之,在一般情况下记者所扮演的是“你做我写”,而体验式采访记者扮演的则是“我做我写”的角色。
从这种角色的转变中不难发现,体验式采访要求记者在某一行业和某一事件中扮演或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以参与的形式获得所参与行业或事件的真实感受和真实经验,获得对生活切实而深刻的认识。它强调的是与被采访者完全一体化,深入到他人生活中,去感受,去体验他人的思想和工作生活的方法。
体验式采访能提高采访材料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更真切地了解事物的真相。假设你想报道一个饭馆服务质量的好坏,进门就找服务员开座谈会听他们介绍好呢,还是先当一名顾客在餐厅里吃顿饭,亲身体验一下好呢?恐怕是后者。使用这样的采访方法,如果该单位是徒有虚名或假报成绩,就比较容易发现;如果是名不虚传,那么这样的方法本身就在了解中带有检验的成分,原原本本地写出来,读者就会破除为宣传而做作的怀疑,提高了报道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体验式采访还能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如2007年4月27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一篇报道——《微观中国:我住进了东北棚户区》,正是记者体验式采访的佳作。在采访中,记者作为一名东北棚户区居民,同那位低保户李志刚及其老妈妈同吃、同住、同生活。辽源市建设局长曾担心“这个白白净净的京城女记者能够住土炕、烧柴火,男女老少挤一屋吗?”然而,记者真的成为了李志刚一家的“编外”成员,住进他们老少三代4口人不到30平方米的房子里。“我的棚户区生活,就从这个新家开始。”夜晚,记者的脸冻得发麻,厚厚的棉被散发出浓重的潮湿气味。这是记者“一生中感觉最冷的夜晚”。早晨,几百户人家共用一个露天厕所,记者也去排长队,但实在等不及,“我只好返回来,用门边那个丑陋的黑塑料马桶解决了问题”。在这个报道中,体验式采访既是新闻记者采访方式的转换,又是新闻记者作为社会一员的人生积累。从单纯的我问你答、你说我记的采访方式,到入住棚户区;从同李志刚一起学点炉子生火取暖,到白净净的脸抹上了片片煤黑,记者很快就与报道中的主人公产生了共鸣:为居住棚户人家的忧而忧,记者的感情完全融入于棚户人家,写得非常动人。作家魏巍在谈《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著名的通讯时说:深入感受,对写作的人是多么重要!你感受得深了,写出来也就必然有那么一股劲,人家读了也就感受得深;你感受得浅,人家从你这里感受的也就浅了。在体验式采访中,记者以参加者的身份参加到工作中或事件中,获得有关题材的第一手具有真情实感的材料,将不了解的事物变成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将自己陌生的东西变成熟悉的东西,这样写出的报道才更加生动。
二、体验式采访的方法
1.角色转换
记者要有尝试角色转换的意识,这是记者成功进行体验式采访的重要方法。在一般情况下,记者扮演的是“你做我写”的角色,而体验式采访记者扮演的是“我做我写”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验式采访要求记者能暂时放下记者的身份和优越感,选择一种新的角色,并尝试成为这种角色里的一员,在这个角色中尽心尽力。同时,既然记者的角色转换了,就要站在所扮演的角色中进行换位思考,站在所扮演角色的立场上想问题,感同身受地体验扮演角色的酸甜苦辣,通过经历扮演角色的特色、性质,认识这类角色人员的行动、思想、心理等。
如2005年,《鹤岗晚报》曾推出体验采访系列报道,让记者体验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工作,如当一天钟点工,当一天饭店服务员等等。记者孙长琴体验了饭店服务员的工作,从应聘开始,到开始干活;从点菜上菜,到洗碗收拾,记者都不敢怠慢,累得腰酸背疼,还不时被老板娘训斥、责骂,也看尽了客人的脸色[1]。记者在体验时,全身心的参与其中,和真正的服务员一样工作,这样获得的信息才能深刻。
2.分类行事
体验式采访有两种类型,即:明访和暗访。明访是指记者为了完成一项采访任务而亮出自己的身份,说明自己的采访意图,以争取得到被访者的支持与合作的一种方式;暗访是指记者隐瞒自己的职业身份和真实的采访意图,参与到对象主题活动中去的采访方法。
如果是明访式体验式采访,如上文提到的《微观中国:我住进了东北棚户区》这一报道,报道者是以“记者”的身份入住的,被访者知道其采访目的,这类体验式采访就应该淡化这一点,不要让采访对象对自己“另眼相看”,从而无法真实体验。
如果是暗访式体验式采访,如上文的当一天餐厅服务员,则要注意尽力“入戏”,举止自然,不要让对方看出问题,甚至败露行迹。还有一些批评性、揭露性的体验式报道采访暗访形式,这意味着记者在采访中可能会有一定的危险性,记者在采访中既要学会见机行事,又要学会自我保护。
3.避免进入法律、道德的雷区
进行体验式采访要注意规避法律和道德的风险,并不是所有的行业和事件都能体验的。一位记者在新婚后不久就发现妻子在从事贩毒勾当,但他一不制止,二不报告,忽发奇想,要利用这个关系“深入”贩毒的“虎穴”去作一次“体验式采访”。在妻子的安排下,他两次往返中缅边境,“亲历”了贩毒的全过程,其中一次就带回毒品两公斤。虽然他事先想好毒品是要送交公安机关的,但别人早已把“货”提走了。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已成为一个事实上的贩毒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抉择,他走进了公安局。之后,他的妻子被捕,他自己也被收押候审。
因为大多数的犯罪构成并不取决于行为人的动机和目的。比如涉及毒品的犯罪,我国刑法有严厉的规定,列有走私、贩卖、运输以至非法持有等多项罪名,只要你明知是毒品,逃避边关检查带进国(境)内,就是走私;从甲地运送到乙地,就是运输;甚至只是把毒品放在身上、藏在家里,达到一定数量也会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至于为了什么目的实施这些行为,则同罪名成立无关。
三、体验式采访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问题
记者在进行体验式采访时,必然涉及记者在扮演角色中的自我定位问题。在很多情况下,记者在进行体验式采访时,虽然身体已经进入新的角色,但思想上仍然有我是一名记者的想法,没有做到身体和思想一同进入角色。于是,在体验式采访中,记者往往会将自己摆在一个很高的位置,难以对自己做一个很正确的定位。而将自己摆在什么样的位置会直接关系到记者的采访质量。
一种比较好的做法是钻进去采访,跳出来写稿。体验式采访要深入到采访对象的生活中去,与采访对象打成一片,了解到更多更深入的情况。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捕捉不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在这个过程中,甚至和部分采访对象建立友谊或产生怨气都是可能的。但是在写作过程中,这些庞杂的素材和带有感情色彩的人和事,总会让人眼花缭乱难以取舍。这时必须及时“跳出三界外”,站回记者位置,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合理取材,以另一种高度运笔写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