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适合口说耳听的写作

适合口说耳听的写作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适合口说耳听的写作广播、电视语言是一种口说耳听的口头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便于口说耳听,说起来流畅,听起来顺耳,说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让人一听就懂,就能理解。这要求广播电视写作高度重视时效性,大量采写今日新闻,必要时甚至可以使用现场直播的方式,根据写作提纲口头成文。

第一节 适合口说耳听的写作

广播、电视语言是一种口说耳听的口头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便于口说耳听,说起来流畅,听起来顺耳,说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让人一听就懂,就能理解。因此,广播电视的写作应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但也要注意的是,广播电视语言不是日常的口头语言,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合乎语言规范的语言。这种规范首先是语音要规范,不能出现误读;词汇和语法要规范,广播、电视语言是来源于生活的规范的标准语,遣词造句既要符合口语习惯,又要像书面语那样讲究语法、修辞和行文结构。对于电视来说,电视屏幕文字的书写也要合乎规范。

一、符合媒体特点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需要符合广播电视媒体的以下传播特点。

1.快速及时,先声夺人

广播电视的时效性可以达到与新闻事件同步这样的极致,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重大新闻的首次报道都是由广播电视完成。这要求广播电视写作高度重视时效性,大量采写今日新闻,必要时甚至可以使用现场直播的方式,根据写作提纲口头成文。

2.线性传播

广播电视都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播出,这样线性传播的特点要求受众的思维紧紧跟随,容不得细细揣摩,因此要给受众提供简明的信息。记者要做的最重要的决定不是考虑什么内容可以写进去,而是判断什么内容应该舍弃。在报纸中可能会提到的许多事实信息,对于广播电视来说是不重要的,因为一条广播电视消息一般只有一分半钟左右,容不下那么多内容,因此,只能聚焦在最重要的新闻事实上。

同时,广播电视写作要注意把信息中的亮点进行合理分布,尤其是较长的报道,要能吸引听众或观众持续的注意。

3.受众广泛

广播电视受众面广泛,不识字的人照样能听广播看电视,因此广播电视受众在文化、年龄上是多层次,与之相适应的是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内容和语言应明白通畅,易于接收、接受。这就要求广播电视写作中要注意通俗易懂,少有专业名词。

如少用书面语,“即刻售罄”、“一语成谶”这样的词最好改为“马上就卖完了”、“不幸而言中了”这样的句子;少用书面语的关联词,如“尽管他一再解释,但是我还是不相信”,最好写为“他一再解释,我还是不相信。”避免倒装句式,如“他这是明知故犯,我认为”,最好改为“我认为他这是明知故犯”。

4.具体形象,感染力强

广播、电视可以运用声音或声音加图像,绘声绘色地再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事物现场的情景,给受众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参与感。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现场直播,使得全世界都目睹了中国画卷徐徐展开的历史性场面,声音和画面的这种表现力和感染力,是文字报道所难以企及的。

这就要求记者在写作时应该适当采用现场声音或图像,使得报道有较强的再现能力,让听众或观众感同身受。

5.转瞬即逝,不留痕迹

不像印刷媒体那样,读者可以停止阅读然后再继续,还可以反复体会。广播电视媒体的这一劣势应在写作中努力克服。如一些信息如人名、地名、单位、事件等要适当重复,方便听众或观众记忆、理解。比如一架飞机失事了,报道一开始就要说明失事的地点,但这时听众或观众可能并没有很关注这条新闻,然后当开始详细报道这次事件时,有可能受众开始变得专心了,于是记者需要用别的方式来重复一下关键的信息。注意这种重复不是机械的重复,假如你在导语中提到飞机坠毁在四川,在报道中间你可以提一下四川警方,受众就能明白过来。

同时,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还要尽可能简明易懂,要把深刻的思想、复杂的问题等用浅显通俗的语言表达清楚。如“利用无线电波运载声音,它的传播速度每秒可以达到30万公里”就不如写成“利用无线电波运载声音,每秒可以绕地球七圈半”,后者更为通俗易懂。

二、结构线索单一

广播电视新闻的结构要适应线性传播的特点,力求线索单一,结构单纯,让受众在几分钟的时间内掌握报道要点。线索单一还包括在新闻报道结构中,往往要按照新闻事件发展的顺序结构报道,逐步切入主题;同时还可以顺着正常思维逻辑来组织新闻内容。这种逐步深入的报道方法,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也符合广播电视线性接收的特点。人们总是习惯按顺序收听、收看,如果几次变换角度,会让人搞不清头绪,给内容理解带来困难。而报刊为了增加情节的曲折生动,常常使用倒叙、插叙的手法,这在广播电视中,尤其在广播中不能使用。最常用的结构是时间顺序及层次单纯的逻辑顺序。广播新闻佳作《大胆讲,讲出一个奖》就是典型的代表。

导语:广州人讲普通话难是全国闻名的。但广州市长黎子流却因为带头讲普通话成绩显著,今天(31日)获得了广州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授予的“推广普通话特别奖”。

正文:(出黎子流普通话声音)“我的普通话说得很普通……”(压混)黎子流市长是地道的顺德人,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他1990年调到广州工作后,才开始真正学习和广泛使用普通话。上任之初,他在作报告时闹过这样的笑话。(出录音)“拒绝接受人大监督是我讲的,本来应该是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虽然不时闹出笑话,但他仍然以身作则,多讲普通话。开大会时讲,开小会时讲,日常工作中也讲。几年的锻炼,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出录音)“讲得很流利,但不准确。”黎子流说,要树立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大家都要努力讲好普通话。他的体会是大胆讲,(出录音)“多学,多讲,错了要努力纠正。”

市长带头推广普通话,在广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胆地讲普通话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出市民录音)“黎市长这么大年纪都可以把普通话讲得这么好,我们年轻人,只要肯学,一定可以讲得更好。”

这个报道从文字上说,总共只有三段,结构却非常紧密精巧。一开头的导语就出手不凡:“广州人讲普通话难是全国闻名的,但广州市长黎子流却因为带头讲普通话成绩显著,今天获得了广州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授予的‘推广普通话特别奖’”。巨大的反差,不但吊起了人们一般的好奇心,而且吊起了听觉上的好奇心:你黎子流市长不是因为讲普通话得奖了吗?那你倒是说几句来听听嘛!

第二段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安排的。黎子流的“说得很普通”的普通话录音,自谦里透着自信和幽默,让人听着亲切、自然、信服。但记者并没有全盘照录黎子流市长的讲话,只是在关键的几个地方出一下。其余的篇幅用来交代背景:黎子流长期在农村工作,1990年调来广州才开始学普通话,还闹出过笑话。这样做,既真实可信,又节省篇幅。

第三段讲黎子流得奖所产生的反映,还有市民随机发表意见的录音。

整个节目线索明晰、单纯,录音与文字互相配合,相得益彰,珠联璧合。此外,标题也做得好。利用“讲”“奖”同音,既好记又朗朗上口,一听就忘不掉。

三、层次清楚

在叙事繁简适宜、详略得当的基础上,做到事实之间相互照应、环环紧扣,段落之间过渡自然、步步衔接,使之成为层次清楚的有机整体。广播电视新闻的层次经常采用总分方式划分,即先总括然后再将这个内容具体化。这是符合视听的规律的。开宗明义,头绪清楚是对广播电视新闻层次的要求。

我们可以从1986年1月29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失事的广播新闻中看到其写作上的上述特点。

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失事

播音员: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星期二上午发射后不久就爆炸。机上七名乘员,包括一名中学女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已全部遇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华盛顿记者臧国华发回下面的报道:

记者:“挑战者”号发射时似乎正常,大约两分钟后突然爆炸,变成一团黄色的火球,显然,机上的乘员,包括一名首次以私人公民身份搭乘航天飞机的女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已全部遇难。

全美各地观看电视现场直播航天飞机发射的美国人民对此惨剧表示震惊和悲伤。他们默默地观看电视中对该事件的后续报道。惨剧发生时,我正在华盛顿的外国记者中心。一位美国朋友走过来一遍又一遍地对我说:“唉,这真是悲惨的一天!这真是悲惨的一天!”每个人的脸上都凝聚着悲痛和焦虑。

由于航天飞机失事,里根总统推迟了原定星期二晚上要发表国情咨文的计划。里根总统赞扬在“挑战者”号爆炸中牺牲的七名美国人。他说,纪念这些英勇的美国人的最好办法是继续推进航天计划。

这是美国第25次发射航天飞机,也是“挑战者”号第10次上天。这次爆炸是美国航天计划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19前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舱在发射架上失火时,有三名宇航员被烧死。

播音员:以上是国际电台记者发自华盛顿的报道。[1]

在篇报道中,记者的报道传递了这么一些信息:(1)现场的描述“‘挑战者’号发射时似乎正常,大约两分钟后突然爆炸,变成一团黄色的火球”;(2)造成的后果“机上的乘员,包括一名首次以私人公民身份搭乘航天飞机的女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已全部遇难”;(3)人们的反映“一位美国朋友走过来一遍又一遍地对我说:‘唉,这真是悲惨的一天!这真是悲惨的一天!’”、“每个人的脸上都凝聚着悲痛和焦虑”、“里根总统推迟了原定星期二晚上要发表国情咨文的计划”……(4)事件的性质“这次爆炸是美国航天计划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5)其他背景“这是美国第25次发射航天飞机,也是‘挑战者’号第10次上天”、“19前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舱在发射架上失火时,有三名宇航员被烧死”。

通过这些信息的有逻辑地排列,事件的情况也就报道完毕了。记者一开始就从现场讲起,以背景结尾,层次非常清晰,让受众一次收听就能听明白。

四、核心信息处理

广播电视新闻对核心信息要加以强调和突出,如对核心信息进行适当的重复,在主体部分巧妙强化核心信息,围绕核心信息选择材料和突出主干材料等。

夏威夷大学访沪首演京剧《凤还巢》

好戏才开锣,底下观众就已经漾开了笑脸。当那些挂上京剧龙套的高鼻子、大眼睛的演员登台亮相时,人们都忍不住笑出了声,等到那些高鼻子花脸用英文洋洋洒洒地唱起京调来,场子里一下子爆发出掌声来。

(实况:掌声……)

听众朋友,这就是记者昨天晚上在上海戏剧学院观看美国夏威夷大学戏剧系表演京剧《凤还巢》时的情景。上海观众虽然并不懂英语,可到底是本国的戏剧,一些传统阵式也大都熟悉,演员的一招一式、一笑一颦,以及角色之间的感情交流,在不时的掌声和喝彩声中被理解和接受了。

(实况:京剧选段)

大家都知道,中国京剧是以字行腔的,要把它译成英文来唱,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出戏的翻译兼导演魏莉莎女士可费了不少工夫,为了尽可能保持“京味”,她再三斟酌、反复推敲花了一年时间才完成英文剧本的定稿。这出戏去年在檀香山演出了一个多月,场场满座,华裔观众觉得它保留了醇厚的京味,而欧美观众则认为,用英文说表、念白和演唱,给他们更好地欣赏京剧提供了方便。魏莉莎女士也因此获得夏威夷州最佳导演奖。

开场前15分钟,我在后台找到魏莉莎女士,跟她谈这次中国之行。她的汉语说得好极了。

(实况:记者与魏莉莎女士对话)

“上海是最后一站吧?”“是的”。“整个访华有些什么感受?”“噢,我们一直感到非常高兴,也感到很荣幸,中国人民为了我们那么热烈的欢迎,我们非常高兴,也非常感谢。”“最初排这戏时想到过会到中国来演吗?”“没有。”“那您的目的是什么呢?”“原来我们美国夏威夷大学戏剧系有东方戏剧研究所,所以演出这出戏原来打算的目的一方面是教学,给我们的学生机会,就是学京剧,中国戏曲的表演,我们很多学生将来要成为专业演员,如果他们有更丰富的经验,将来他的创造力和他的技术会好多了。另外一方面是让美国观众很直接地跟中国戏曲有联系,主要是这两个目的。”

洋人唱京戏,这不但有趣新鲜,有极大的新闻价值,而且也有极大的音响价值。报道的核心信息是“洋人用英语唱京戏”,在节目前三段反复从不同侧面强调这一信息,一阵开场锣鼓很快就能把听众的注意力抓住,让人感受洋人用英语唱京戏的第一印象,接下来从上海观众的角度和翻译兼导演的角度表现用英语唱京戏的效果和创意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