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调查性报道的写作
一、均衡、公正
关于调查性报道,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只要调查性报道就必然是揭露性的题材。其实不然,调查性报道未必就是批评性报道,它定位于“研究问题”,而不是“批评揭露”,即使是那些敏感题材也是如此。调查性报道的最大功能和追求目标就是把隐蔽的真相和信息,通过记者的调查、还原,公正客观地传达给受众。所以,均衡是最重要的原则。“自由表达的可能不仅要给弱势群体,也要给他的对立面。”
客观性原则包括的准则有:平衡、公正、不存偏见、准确、中立等。这有两层含义,一是新闻报道应该准确的反映现实,提供材料;二是报道只记录事实,不评述事实。
在王克勤的《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中,充分地体现了记者的客观性原则,大量地提供事实信息,心平气和地奔走在出租车司机、出租车公司和各个部门之间,让读者自己来一步步理解北京出租车行业的现状,辨别真相。
1.用事实来叙述事件,强调可以证实的事,强调“现场”
调查性报道仍然强调用事实说话,并且要善于选择典型的事实。如在《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调查中,就大量使用这种手法。
要报道车份钱对司机来说是怎样的压力呢?记者选择了银建公司38岁的司机邓少龙,邓少龙的故事让读者欷歔不已。在邓少龙生病住院停运期间,出租车公司依然照收每月5100元的“车份钱”,他刚下手术台仅2小时,公司就派人到病床前催要“车份钱”。这一事实让人感受到出租公司的无情与冷酷。而在叙述这件事的时候,记者非常注意收集采访现场的反应,“说到这儿,足有一米八的汉子邓少龙泪花在眼睛里转圈圈,他的未婚妻张昱更是泣不成声。”把读者带到采访的情境当中,用事实和现场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2.行文交代新闻来源,表明所叙之事并非记者捏造
如在《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一文中,所有的直接引语都有出处,而且都用采访对象的真实姓名,经得起读者的追问。涉及文件材料的内容,记者均把部门、文件号、出台时间等信息列出,表明确有其事。该文发表后,被业内人士评价为“铁证如山”。
如以下段落涉及出租车公司与司机的纠纷处理缺乏法律保护,是这样报道的:
1999年10月26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出台了一份《关于如何处理出租汽车承包合同纠纷案件的规定》(“京高法发〈1999〉381号”)文件,规定“企业因内部承包产生纠纷,应由企业或其上级主管机关调处。”、“各院经济庭正在审理的出租汽车承包合同纠纷案件,因不属人民法院主管,应裁定驳回起诉”。于是出现了许多出租司机“有冤无处申,有理无处讲”的局面,以至于2000年底,发生3名出租司机集体到北京西客站欲卧轨自杀,造成京广线停运数小时的事件。
无奈,2001年11月6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就此专门下发“京高法发(2001)282号”文件,重新规定“因原承包合同发生的涉及财产关系的纠纷,先由交通局有关部门进行行政调处;调处仍不能解决的,法院依法受理”“当事人在交通局依法作出行政处理后,仅就因变相买卖出租汽车引发的财产纠纷起诉至法院的,法院应当受理”“本处理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京高法发(1999)381号’文件同时废止”。
这段报道完全用法律文件的原文来行文,并将文件号等都标识出来,让受众毋庸质疑。
3.将事实与观点分开
调查性报道应该非常注重事实与观点的界限区分,让受众明白哪些是基本事实,哪些是由事实引申的观点。同时,记者在介绍分析事实或观点时,往往会交代来源或出处,用引号提示。
如在《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调查中,记者发现,出租司机与出租车公司之间的劳资关系如何界定是一个关键。王克勤大段引用了一位司机的观点:
北京通州天运出租车公司司机董昕经过4年多的行业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
“集体所有制的出租车公司其财产归劳动群众所有,职工在企业里不仅享有按劳分配的权力,而且对集体积累的财产也有所有权。集体积累是不直接参与分配的全体职工的财产,是用于发展企业和职工福利的资金。只有职工大会才有分配权。这样就确立了职工在企业里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享有国家规定的各项补贴和福利政策。
劳动合同,是为在岗人员提出责任和利益的一种契约,但没有规定在企业里的政治权利。一些老板只让你签订劳动合同不建立劳动关系,把职工变成临时工、打工仔。降低职工政治地位的目的,就是为了阉割你反抗掠夺与剥削的维权能力,就是要侵吞职工积累,更残酷地榨取你的剩余价值。他们不投资、不劳动、居然也敢对企业的主人拍着桌子大叫:‘不干,你给我走,这儿没人请你来!’
关于劳动合同,首先要搞清谁是资方,谁是劳方,公司的资本全部来自司机,我们工人是资方,经职工大会通过聘用的管理人员是劳方,这些管理人员应同我们这些出资人的代表签订劳动合同。
而这些分文不出,靠政府给特许经营权自封为‘老板’的人,却将我们这些出资人变成了打工仔,真是黑白颠倒!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论述资本家是凭借自己的资本经营来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而出租车公司的‘老板’连资本都没有,却直接掠夺工人的财富,他们比资本家更恶劣、更反动!”
这段话出自司机之口,记者通过引号强调了这一点,表明这不是记者个人的看法,让报道显得客观。
4.避免主观,追求公平
在调查性报道的写作中,记者应力求避免主观,在选择事实进行报道时不以自己价值观和偏好为标准,注意多方面的收集信息,避免一面之词。另外,在行文时把感情蕴含在叙述中,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如王克勤在进行《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的调查时,虽然有关单位拒绝采访,但记者仍然努力采访到了对立的另一方——出租车公司,提供了争论两方的情况和观点。
如关于车份钱和风险抵押金是否合理,出租车公司给出了解释:
对此,北京北方出租汽车公司副总经理刘纲8月2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是这样解释的:“我们这是国家给的就业岗位,你不干,有的是人干。”“郊区的农民既不要上三险,也没那么难缠,让他交多少‘风抵’就交多少‘风抵’,让他交多少‘车份钱’他就交多少‘车份钱’。”记者问“这合理吗?”好几家出租车公司的经理给记者的回答都是相同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得面对现实!”
这样的客观报道,反映了受众对信息产品真实性方面的要求,也是调查性报道新闻人保护自己的工具,这样可以有力地避免遭受指控,从而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表现深度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报道与写作》教程中提出了三层报道的概念:第一层是对事实性的直截了当的报道;第二层是发掘表象背后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是在事实性和调查性报道的基础上所作的解释性和分析性报道。调查性报道一般至少应该达到第二层次,而好的调查性报道能够在此基础上,实现对问题的分析与解释,达到第三层次。
调查性报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允许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有限介入。这种介入不是记者夸夸其谈,也不是记者趴在桌子上做学究式的研究,它要通过提供经采访、调查得来的事实来传递深层次的信息,这种信息含有记者的认知、理解和分析。
1.从影响入手
普通的新闻事件是适宜采取深度报道作为报道形式的。一些异常性、趣味性事件(如畸形的婚姻,凶杀),即使写的很长,弄成“大特写”,也不能算是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的选题一般都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这样就能引起民众普遍关注,自然就能对受众、社会产生足够影响力。
如《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一文题材重要,涉及北京出租车全行业,而这一行业又是与老百姓衣食住行关系密切的行业;同时,北京出租车行业的状况,可以说是全国出租车行业的一个缩影。这篇报道将出租车行业放到一个宏观的背景中,追究其因果流变,探询出租车司机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具有社会学意义的解剖书。
2.观点统筹
在写作调查性报道时,记者要注意发挥主体意识,不满足于报道事件的表象,而是把事件放到一个紧密联系的过程中,找到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因果逻辑。调查性报道一般都有一定的观点统筹,但这种统筹的观点不是通过层层说理、立论、驳论实现,而是需要大量的事实,有说服力的事实来反映的。
如《北京出租车垄断黑幕》从的哥的姐怨声载道的现象入手,剖析出租车是怎么样赚钱的,研究出租车公司是如何发家的,并揭露了出租车公司黑钱的手法;这时,报道再从另一个侧面表现的哥的姐不得不跑出租的无奈命运。报道最后分析了现行出租车体制的弊端,聚焦五大问题,给出解决的思路。每一部分层层相扣,层层深入,用事实表现了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这种报道结构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事情的本质。
在调查中,记者的重点在于收集各种事实。王克勤通过日常采访、收集权威数据、调查、暗访等多种手段得到大量事实,为报道的深度提供了坚实基础。
3.获得广度
广度指报道的全面。报道的内容不是一般报道中的单个事实,而是由一系列相关事实联系而成。调查性报道要打破一般报道的“一事一报”法,从时间上贯穿过去、现在、未来,从空间上联系此事、彼事,角度上多面出击,达到对由众多小事实构成的复杂事件的完整审视。要达到这一点,加大采访面、注重对背景的交代是比较有效的办法。
在《北京出租车垄断黑幕》一文中,记者先后采访了上百位出租车司机,联系了三十多家政府机关,跑了十几家出租车公司,进行了多维度的广泛调查。另外,报道的背景提供也比较有特色,如采访出租车公司如何发家时,提供了几家出租车公司自己在网站上的介绍。介绍中几乎都出现了“跳跃式”发展的字眼,用此来进一步证实出租车公司发家的普遍过程,让核心新闻事实更有厚度。
三、调查性报道的采写技巧
1.采访大量的人,通常要采访很长时间,甚至要反复采访
如以大量刊登调查性报道著称的《三联生活周刊》有一个采访的规矩,要求超过三千字的报道必须采访八个人以上;像王克勤的《北京出租车垄断黑幕》先后采访北京的出租车司机100多人,并到10多位出租车司机家里进行了家庭访问与考察,前后的采访时间长达半年时间。在采访中,王克勤以个人采访为主,同时还采用了召开出租车司机的座谈会、跟车采访、家庭访问、在的士餐厅等待司机问卷访问等各种办法采访。
2.进行民意调查和观察
由于调查性报道调查的问题大多涉及公众利益,如果能进行问卷调查,则能把情况的基本面展现得更清晰、更有普遍性。如王克勤在调查甘肃证券黑幕的时候,就制作了一个内容周详的表格式问卷,印了几千份下发到受害股民手中,了解股民的受损失情况。
观察更是调查性报道采访的重要手段,而观察的内容也应该直接进入到报道当中。如《北京出租车垄断黑幕》一文,有这样一个段落:
今年3月13日下午,通州地区下了场雨,雨夹着沙尘,北京三元出租车公司司机陈立华的车身弄得挺脏,正在四惠地铁站外面排队等客的陈立华因车身不洁被正在该地区巡视执法的交通局工作人员罚款200元。
这一段以简要的语言将当时的雨和司机的窘态表现出来,很有现场感。
3.分析在数据库和图书馆的公共记录或其他文件中发现的信息
调查性报道特别强调要做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这些背景材料对采访和写作都有极大的作用。对采访来说,可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对写作来说,可以加强报道说服力。
在《北京出租车垄断黑幕》调查中,记者调查出了出租公司不给司机上保险,黑保险费的事实,运用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的取得正是要利用出租车公司和保险公司之间的矛盾。保险公司因为出租车公司拒交保险费,使原本有三亿的保险市场,实际投保额只有十分之一,一肚子牢骚的保险公司为记者提供了出租车公司黑保险,黑司机的关键数据与手法。
4.记录细节,包括对话,对人们或地方的特征的描述
调查性报道在写作中应该使用大量的细节,这些细节能让人感到真实可信,意味深长。
在《北京出租车垄断黑幕》的报道中,有大量鲜活的细节。如司机邓少龙生病住院还被逼交车份钱,他只好忍痛投入运营。近一年以来,邓少龙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不是吃饭也不是睡觉,而是用自己熬的花椒盐水泡屁股(怕发炎)。他说“医生让半年后去复查,我愣是一直没敢去,我怕住院,我怕停运,我更怕钱啊!”这一细节让人感到司机的无奈与心酸,对出租车司机的生活状态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直接引语与对话的使用是调查性报道很鲜明的特点。通过采访对象所说的语言表达事实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5.搜集那些来自不同群体的采访对象们的信息和观点
调查性报道讲求均衡的特点就要求记者与各种各样、各个利益方的代表采访,从而了解各方的观点。
如在《北京出租车垄断黑幕》调查中,给人印象很深的是,一些出租车公司的老板也接受了采访,并且向记者坦言自己的发财内幕。王克勤自己联系了北京市的20多家出租公司,大部分被拒绝。之所以后来有出租车公司老板接受采访,完全得益于北京一个县的交通局领导。当时记者自称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来做出租车行业调查的,这位领导当即打电话下令让本地几个出租车公司配合中央做调研。在三辆官车护送下,记者大摇大摆被请进了平谷的某出租公司摆好了水果与茶水的会议室,并由局领导主持,听取了公司创业的汇报,在一番问询后,记者就完全掌握了出租车公司靠搜刮司机创办公司的真实情况。
6.不光研究公共问题和事件,还要研究大量可行的解决办法和提议
调查性报道不仅要揭露问题,而且还应提出解决方案,这样才能推动事物的进步。因此,调查性报道在采访中不可避免地要多走访专家,看看专家为这一问题开出的“药方”,记者需要在写作中将有可行性的内容罗列在报道中。
2006年4月一位记者曾到山西临汾调查炼焦业污染问题,当地那“乌烟瘴气”的大气环境实在让记者触目惊心。但令记者惊奇的是,当地群众(污染受害者)与污染制造者——炼焦厂、小钢铁厂、小发电厂等之间,并没有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存在着剑拔弩张的对抗。他们甚至“唇齿相依”。某焦化厂就在一个村子中间,我们看到那个村里的新建豪华大院比比皆是。后来按政策,这个厂被强制关停,村民们非常抵触,因为这是砸了他们的“金饭碗”。
当地人对媒体十分戒备,记者的朋友一再告诫记者,不要暴露记者身份。据此前的报道,山西环保执法中的暴力抗法事件不断出现,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也有记者采访时被殴打。采访也进行得很不顺利,似乎处处都有一张无形的网在阻碍着我们。以至于记者在采访中总是几个人一起走,不敢分散行动。
这些现象其实是典型的发展与环保的矛盾。后来记者从这些现象中提炼出了“由于贫困,当地的污染受害者同时又是污染制造者和受益者”的结论,并在报道中提出“寻找替代产业,辅以扶贫项目,并对当地农业优势产品加以引导,使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的建议,受到有关部门的好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