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的未来趋势

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的未来趋势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的未来趋势在时代大势、社会潮流的裹挟之下,中国当代新闻评论的未来发展趋势并非暧昧不清,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当代新闻评论将在以下一些方面发生变化。过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的新闻评论大多围绕着政府的“中心工作”而展开。

第二节 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的未来趋势

在时代大势、社会潮流的裹挟之下,中国当代新闻评论的未来发展趋势并非暧昧不清,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当代新闻评论将在以下一些方面发生变化。

一、评论的范围将越来越广泛

新闻评论是依托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而产生的。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越来越丰富复杂,反映出来的新闻事实也就越来越丰富复杂,新闻评论的对象自然随之上天入地、气象万千。

过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的新闻评论大多围绕着政府的“中心工作”而展开。譬如“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它使得新闻评论能够集中在一些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上,从而引导人们的注意力,形成强有力的宣传攻势。但是,长期固定不变的话题,而且一些重大的政治经济话题往往离人们的日常生活比较远,再加上基本一致的观点与语气,让受众接触多了感到乏味,有的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宣传效果不够理想。

如今正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攻坚阶段时期,也是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矛盾冲突、利益冲突越来越尖锐,国家作为社会调节机制急需发挥重大作用的时期。并且,由于近年来经济增长较快,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闲暇时间相对较多,感兴趣的话题也就越来越丰富了。虽然政治、经济方面的重大事件仍旧是人们最为关注的内容,但其他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些话题,如医疗、健康、环保、卫生等同样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可以说,今天的新闻评论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宽,大到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物权法(草案)》向民众征集意见说明了什么问题,小到大学生应该找怎样的实习单位去实习;大的可以弘扬任长霞同志爱国爱党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小的可以讨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孔庆祥)[10]是否值得学习崇拜等等,都成了新闻评论中的热点话题。

img6

《上海一周》上的餐饮评论(原图为彩色)

二、评论主体的多元化以及随之而来的评论观点的多样化

随着信息沟通越来越便捷,人们的思想交流也就越来越频繁。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认识往往不尽相同,这使得新闻评论中所呈现出来的观点也越来越多样化。

以往新闻媒体中的评论多为代表报社观点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着重于传者观点的宣传。现今各类专栏评论形式丰富多彩,论者既包括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也有来自民间的知识分子和普通老百姓,他们各自所处立场不同,观点自然不同。比如广西南丹县委隐瞒的重大矿难事故被媒体揭开后,各家媒体评论如潮,有指向矿难信息为何难以公开的;有指向矿山老板及有关部门漠视民工生命权的;有指向官商勾结侵害民工利益的;有指向媒体记者受贿行为的等等。这些观点各异的评论为受众提供了不同的认识角度,受众通过接触不同的媒体,可以获得两方面甚至几方面的意见信息,从而能够在相互比较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判断。

网络评论的匿名性与便捷性,为评论主体的多元化以及观点的多样化提供了必要的现实空间,反过来也极大地促进了评论主体的多元化及观点的多样化。

2005年7月17日《江南时报》依据香港《晶报》对香港大学拒录内地有关省市11位面试不合格的高考“状元”的报道,发表了一篇题为《内地高校谁有勇气拒录“状元”》的评论,批评了内地的应试教育制度。7月18日《人民日报》华南新闻版登出题为《港大拒录“状元”:未必就是素质教育》的评论作为回应,指出港大招生的原则是“适合自己需要的”,而这一原则并不完全与素质相关,内地“倘若各个学校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招生,如何杜绝招生的腐败就成了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恰恰在这方面我们还没有太好的办法”。“说到底,香港大学的录取标准未必是最公平、最合理的,但可能是最适合它们的。它们的录取学生原则和我们的教育原则,根本就是两码事,我们的教育改革当然要进行,但也不必看某几所国内外学校的录取而惟其马首是瞻,对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状元’高捧大可不必,但也没有必要看得一无是处,这是应该明白的问题。”接下来的18日到20日,围绕这个话题,人民网论坛出现了大量网友评论。下面仅举其中几例,以见一斑。

网友2005-07-18 22:27:46发表评论 (1)港大招生重视综合素质,无疑是正确的,今后我们内地大学也必然要走这一步,最终实现自由选择宽进严出的体制;(2)内地大学现在是不能采用香港那一套的,如果采用,肯定综合素质就会变成权、变成钱和各种关系,穷人就再也没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了;(3)各种教育体制都会有利有弊,应试教育也如此,中国腐败严重,穷富差别大,地区差别大,穷人又多,应试教育相对来说,对穷人要公平公正一点。

网友2005-07-20 17:09:26发表评论 什么叫“素质”?学生的素质首先体现在学习上,上学时期连文化知识都学不好,还谈其他什么素质。目前衡量学生的素质高低只能凭分数,这是对老百姓的子女来说最公平的标准。

网友2005-07-20 12:42:53发表评论 何必那么在乎高考“状元”?“状元”是什么?无非是考试成绩好,准确地说,是考试分数高而已。高分一定高能吗?未必!中国教育实际上很浮躁,学生不过是学习的“机器”而已。要想考高分,必须门门功课都优,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是比较容易达到的。从长远看,要求人人全面发展而且样样精通,是违反科学规律的,是办不到的。纵观当今科学界,那些成绩斐然的大家并非门门皆优,但在某一领域却学识非凡。为什么?因为他(她)不是全才,但并不妨碍他(她)成为某一领域的“泰斗”,充分证明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一简单而通俗的命题。媒体炒作一下也就罢了,政府以及学校跟进炒作想干什么呢?

网上这种就一个议题进行你来我往的辩论,不仅提高了受众对新闻评论的参与程度和兴趣,也提高了受众的认识水平与媒体素养。大量的非专业人员的加入,新闻评论的主体必然出现多元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观点的交锋过程中,新闻评论的锋芒越来越明了,观点越来越尖锐,为真理的发现、正确舆论的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思想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评论个性化色彩越来越浓厚

“个性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耀眼的词汇,也是大多数人都在努力追求的目标。但新闻评论是否需要讲究个性化却是一个仍在争论之中的话题。许多党报、机关报的评论往往刻意掩藏自己的个性化特征,不仅评论的语言、结构程式化、一律化,而且一般不署评论员的个人名字,用“本报评论员”一统天下。这其中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的媒体是党的喉舌,属于各级党委领导下的党报,报纸新闻评论必须与报社和主管领导的上级党委的立场相一致,个人署名的新闻评论是不允许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媒体沦为“四人帮”搞乱天下、随意整人的工具,倒也出现了署名评论文章,但那都是“四人帮”的御用写作班子的集体化名,如“梁效”是北大、清华“两校”写作组的谐音,“罗思鼎”是上海旧市委写作组“螺丝钉”的谐音等。它们都直接受控于“四人帮”及其骨干,毫无个性化可言。何况,在当时环境下,因文惹祸的情形屡有发生,新闻评论者也不敢个人署名。从现实的角度看,某些社论、评论员文章要求署名被一些人认为是“名利思想严重”。其实,这样的观念是有偏颇的。因为谁写的文章谁署名,是文章发表的惯例。在体现评论者个人荣誉感的同时,事实上也增强了他的责任心与职业自信心,有利于媒体评论工作的进步,评论员队伍的稳定。当然,另一方面,评论员为求得个人名誉才认真写作的态度也需要批评,因为评论绝不是个人求取名利的工具,它反映的是评论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的良知与理性。诚然,当某些社论或评论员文章,特别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文章,通常不是依靠某个人的力量单独完成的,而是凝聚了媒体内部上上下下许多人的心血时,评论文章的内容着重体现的是媒介机构的立场和态度时,评论作者也应甘当无名英雄。

当前,国内一些评论工作者开始在媒体上开设个人专栏。如连岳的《至少我认为》(《南方都市报》)、沈宏非的“思想工作”(《三联生活周刊》)、王志的《面对面》(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等。相比之下,此类现象在欧美等国更为普遍。如,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的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戴维·劳伦斯、弗兰克·肯特、马克·沙利文即在《纽约先驱论坛报》、《巴尔的摩太阳报》等报刊媒体上开创个人政治专栏[11]

评论的个性化可以形成栏目的品牌特色,产生栏目乃至媒体的品牌影响力,从而既为评论者个人也为媒体带来品牌效益。美国《芝加哥论坛报》的社论委员会委员、著名的专栏作家和评论家迈克,是一位很受读者喜爱的评论家,他走到哪儿,为哪家报纸撰写评论,读者就改订哪家的报纸。他原来在《芝加哥太阳时报》工作,后来该报被布莱克的美国出版集团收购后,迈克辞职进入《芝加哥论坛报》,带走了一批读者,使得该报的发行量进一步超过了《芝加哥太阳时报》。西方发达国家的传媒业由于长期根植于崇尚个性自由的文化土壤里,这样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国内这样的例子不多,但也不是绝无仅有。资产阶级革命上升时期梁启超的政论就曾达到过这样的效果。虽然梁启超为了躲避政治迫害,不敢用自己的名字在《清议报》上开设专栏(当时报纸发展不成熟,也没有个人专栏的概念),而是用多个笔名发表了350多篇评论。但由于他的文章个性化色彩十分鲜明,如频繁使用排比句,笔端常带感情,字里行间时时倾诉着忧国忧民的悲愤心情,文气酣畅淋漓等等,使得他的读者很容易就能辨认出他的文章,并为之所动,以致“举国趋之,如饮狂泉”,天下“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因此,他主持《时务报》时,原来《清议报》的读者又跟着他转到了《时务报》,该报创刊一年(1899年),发行量即增至1.2万份,最高时达1.7万份。

img7

连岳开设在《南方周末》上的“我是鸡汤”专栏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传播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闻评论的个性化逐渐引起了媒体从业者的重视。在电视评论中,主持人的角色日益凸显,一些新闻栏目的定位几乎完全根据主持人的个人风格打造。譬如崔永元的《实话实说》、王志的《面对面》。失去了崔永元的《实话实说》令观众感觉《实话实说》变了味,喜欢崔永元的观众也随着他进入了《小崔说事》;连岳(钟勇健)原是《南方周末》的记者,因在《南方周末》开设“我是鸡汤”专栏而名声大噪,喜爱他的粉丝(fans)由此不仅追逐《南方周末》,而且随着他转战南北,同时在其他报刊上寻觅他的专栏。

网络博客均以个人名字注册,博客中言论的个性化色彩无疑是最突出的。总体而论,网络评论的个性化色彩要高于传统媒体的评论。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更为开放自由,反应也更为迅速,既缺乏传统媒体那样的约制力,也缺乏行政命令般的强制力,浏览或点评几乎完全依赖个人意愿,盛行的是“点击率为王”的原则,在这一原则驱动下,平民化、个性化色彩是不可少的。鉴于未来我国新闻媒体改革开放的范围将越来越大,以网络为主要信息载体的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也将逐步融合,个性化特征必将成为我国新闻评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四、评论语言将越来越朴实生动

如果你有机会看到中央电视台1992年《焦点访谈》开播时的那几期节目,你一定不难发现,与10年前相比,今天的评论语言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电视新闻评论中,评论语言除了主持人说的话以外,还包括他们的表情、服饰、发型等各种非语言符号,或许人还是那个人,如白岩松,但评论语言的风格却明显不同了。总体来说,评论语言越来越朴实生动、越来越贴近普通受众了。

地方级的一些都市类晚报或早报中的新闻评论就更不用说了。这几年“三农”问题是国务院工作的重心,“农业、农村、农民”自然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也为了维护社会公正,大量新闻评论从农民立场出发,为农民代言。在这股替农民说话的评论思潮中,极大地改变了以往评论语言过于文绉绉、书面化的特征,而是朝着符合对象化的语言特征方向发展。

有一篇名为《“医改”离农民有多远》的评论,呼吁农民应该尽快享有医疗保障,其中有一段话分析评论的是农民有病不愿去医院治疗的情况:

也许有人会说,你村人太愚昧,太笨,大圈(一位病死了的农民——笔者按)死了活该。对俺村人“愚昧”、“笨”这个特点,我不否认,本人就是活生生的佐证。但大圈在本可不死的情况下丢掉性命,除了自身、家人、村人二百五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没有医疗保障。试想一下,假如大圈可以花公款去治病,他的家人能相信乡间的那个庸医轻飘飘的一句“不行了”吗?我想,他的家人当时肯定是这样想的:既然“医生”都说不行了咱还何必再去医院花那笔冤枉钱呢[12]

大圈是一位农民兄弟,因为没有基本的健康知识,冬天用湿树根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遭庸医误诊,延误了治疗时间死了。评论者满怀同情与悲愤,语言却相当直白,叙述简单流畅,“丢掉性命”、“咱”、“俺村”这样的词汇更是贴近农村、农民的日常生活语言,同时也展示了评论者的评论个性。

五、传统媒体评论(尤其是党报评论)与以网络为核心的新媒体评论互补将是未来新闻评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党报评论具有宣传、鼓动、组织等功能,肩负着党和人民喉舌的重任。党报的权威性、政治地位、社会影响是其他任何媒体所不能比拟的。党报评论以外的其他传统媒体评论虽然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小的作用,但就人们的政治生活而言,党报评论的作用仍是无法替代的。纵观我国新闻评论的各个时期,横视欧美等西方国家主流媒体的社论及评论文章,政论均是其中最主流的一支。因此,在今后20年内,当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被要求进入新的阶段时,政论无疑仍将是我国新闻评论的主流,这也决定了党报评论在未来中国新闻评论中的重要性。

只是,在以网络评论为主导的新媒体评论冲击下,党报评论势必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这种改革不仅体现在形式上语言风格的变化,而且关键是要确定自己的社会功能重心。要确保党报乃至其他传统媒体评论的主流、主导地位,为舆论的形成与引导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传统媒体评论必须走与新媒体评论互补互进的道路。目前我们大多数传统主流媒体都拥有了自己的网络版,并从网络等新媒体中吸取了许多新资源,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加强了自己声音的力量。譬如,人民网上的强国论坛与《人民日报》就形成了较好的互动补充之态。

此外,网络中一些流行话题被传统媒体转载,或者由传统媒体组织专家进一步探讨。《南方周末》的一个栏目叫“网眼”,专门转载一些网络论坛中的有亮点的帖子;网上吵得沸沸扬扬的所谓“甘朱事件”[13],也是经由《南方周末》编辑们的努力,使得在网上爆发的关于博士生招生制度的讨论现身传统媒体,在更为严肃、公开、广泛、理性的层面上探讨了关于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制度、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问题。前述关于香港大学拒收高考“状元”的例子,则是由都市报这类传统媒体评论引发,不仅吸引了党报评论的加入,更是招来了无数网民的参与,问题的广度、深度都得到了较大的拓展。

img8

南方周末《网眼》

至于网络等新媒体,目前绝大多数核心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媒体则是有目共睹的。可以说,离开了传统媒体这一内容供应商,网络难以具备今天这样的吸引力,甚至有可能引发生存危机。所以,我们可以判定,新闻评论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是传统媒体评论(以党报评论为核心)为新媒体评论(以网络评论为核心)提供信息源和社会认同度,新媒体评论则转发传统媒体评论,扩大传统媒体的覆盖面和影响度。当然,也有可能相反,新媒体评论成为信息源,并形成一定的社会认同度,由此吸引传统媒体评论加入,从而提高并扩大了新媒体的影响度与覆盖面。

◇ 思考与练习:

1.我国新闻评论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根据你对当前媒体的观察,还存在本书尚未提及的其他方面吗?

2.请你在传统媒体上寻找一篇在评论语言方面与评论对象较为贴近的评论文章。

3.试举例说明传统媒体评论(尤其是党报评论)与以网络为核心的新媒体评论互补的情况。

4.请用一个事例来说明评论观点多元化的情形。

5.请举例说明评论范围越来越广泛的现象。

【注释】

[1]孙立平、李强、沈原:《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近中期趋势与潜在危机》,《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2]数字来源:The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 WBI数据光盘。

[3]“The Right to Tell:the Role of Mass Media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World Bank,2002.

[4]转引自何雪峰:《公民写作时代与中国时评——〈热言中国〉序》,何雪峰编选《热言中国——中国新闻时评精选(第一辑)》,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5]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19页。

[6]尹鸿、李德刚:《走过2003:中国电视产业备忘》,载《南方电视学刊》,2004年第2期。

[7]刘云山:《党报党刊要增强吸引力》,载《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11月18日。

[8]陈建栋:《我国网民数量突破一亿》,载《光明日报》,2005年7月22日。

[9]2006年,热门网游WOW(《魔兽世界》)中的一位玩家“锋刃透骨寒”在网上发帖,自曝其结婚6年的妻子,由于玩《魔兽世界》并加入了公会,与公会会长“铜须”(一名在读大学生)在虚拟世界里长期相处产生感情,并且发生了一夜情的出轨行为。此事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短短3天百度搜索人数突破百万,猫扑和天涯上跟帖数千。不少玩家在WOW中刷屏声讨丑闻当事人“铜须”,甚至组织起针对“铜须”所在公会的抗议行动,传统媒体由此跟进,海外一些媒体也加入进来,引发了一系列相关评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网络暴民”的讨论。

[10]孔庆祥是“美国偶像”电视节目的参与者,该节目在中国被翻版为《超级女声》。孔在海选中虽然唱得严重走调,却靠一句“我已经尽力”而赢得评委与无数观众的青睐,并由此成为香港影视界的当红明星。

[11]〔美〕迈克尔·埃默里等著,展江等主译:《美国新闻史》,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367页。

[12]孙振军:《忍不住想摸》,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第238页。

[13]2004年,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因在招收博士生面试中淘汰了考分第一名的甘姓学生,引起甘不服,在网上发了一封公开信,指责朱在面试过程中不公,由此引发了网上关于博士生招生制度的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