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电视新闻的“视觉主义”路径

日本电视新闻的“视觉主义”路径

时间:2023-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日本电视新闻的“视觉主义”路径1.道具实物“点睛之笔”的震撼力1985年《新闻站》年末特别节目中,观众在演播室里看到了520双鞋子。通过玩偶表情侧面传达出新闻制作者的“新闻表情”,这一创新性的使用手法,使得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倾向的脉动更加强烈。新闻报道的不是“事件”,而是“人物”。

(二)日本电视新闻的“视觉主义”路径

1.道具实物“点睛之笔”的震撼力

1985年《新闻站》年末特别节目中,观众在演播室里看到了520双鞋子。那年夏天日本发生了一起空难,520人遇难。520双鞋出现在演播室这一事件强烈地刺激了观众的感官,为《新闻站》贡献这一良策的是来自电视剧的制片。2002年2月1日《新闻站》在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号空中分解”时,在演播室里放置了一个近3米高的航天飞机模型,这一微缩模型将观众眼球“超速音”吸引过来。节目主持人久米宏在介绍哥伦比亚号的背景资料时,站在模型旁边。随着久米宏的介绍,摇臂摄像机镜头缓缓地从模型的顶端一直拉到底部,再淡入正面全景。除此之外,节目制作者还在新闻评论员的右手摆放了一个0.5米高的小模型,以方便解释说明时使用。更具说服力的是,在节目中还展示了关键性的实物——隔热板。事件发生之后,舆论普遍认为,是隔热板的脱落导致了灾难的发生,后来调查结果也证实了最初的猜测。

在报道政治新闻时,节目中很多时候会使用“玩偶”。这些表情鲜明的玩偶放在主播桌子的一边,其夸张搞笑的表情与主持人、评论员点评新闻的视角或相辅相成,或截然相反。通过玩偶表情侧面传达出新闻制作者的“新闻表情”,这一创新性的使用手法,使得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倾向的脉动更加强烈。

新闻报道的不是“事件”,而是“人物”。透过纷繁复杂的事件脉络,新闻报道显露的是世间鲜活的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决定了事件的发展方向,新闻报道的实质就是对事件人物的解读与定性。新闻图像中的人物对于观众来说,“距离感”颇强。怎么让新闻人物鲜活起来,怎么让观众对新闻人物感兴趣,TBS电视台早间大型新闻直播节目《御法川法男一早就一针见血》的美工在演播室放置了与新闻人物真人等身大的人物版。那些表情丰富、特征明显的真人等身大的人物版,借助的正是静态的脸谱视觉显像功能。观众一看到人物版,立刻可以知晓人物性格,对于新闻事件的理解起到辅助作用。站在人物版群像中的御法川法男,将一位位新闻人物引见给电视机前的观众,这样的新闻表现样式怎么会不吸引人呢?!

2.CG技术改变新闻事实的表现力

1982年,NHK电视台《新闻中心9点钟》首次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使用CG技术,CG首先被运用到独立成块的“天气预报”板块里。从费时费力的手工绘制到快速方便的CG技术,电视新闻节目借助技术手段改变信息传播样态的时代开始了。

2002年2月1日,《新闻站》为了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号空中分解”,在解释说明爆炸过程时,通过大量的CG演示了航天飞机从出现故障到完全解体的整个过程。主持人还被置于虚拟空间,在CG制作的美国南部区域三维动画上,演示了航天飞机爆炸轨迹以及残骸散落的地域范围。通过视觉装置的运用,可以使受众比较容易明白事件发生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现象,有助于信息的无障碍接收。

朝日电视台上午时段的一档新闻资讯节目SuperMorning在节目导视段落利用CG技术制作出超大虚拟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膨胀感”。2010年8月,日本电视台News Zero报道最新内阁成员时,通过CG技术在演播室上方将最新内阁成员一一排列出来,每当谈到一个内阁成员时,该内阁成员的照片和个人简介一并弹出,颇具视觉震撼力。

电视新闻信息的视觉化倾向并不以取代文本内容为目的,而是为了更快速、更有效地让观众理解有声语言的文本信息。统计类的图表、逻辑关系的模型块、带有故事情节的三维动画(漫画)、新闻视觉化的多元使用有效地提升了电视新闻的镜面信息表现能力。

3.“小”题板的“大”作用

日本电视新闻节目中,经常会使用小题板。这些题目事前被粘上胶贴,随着节目的推进,主持人将胶贴有步骤地撕下来。以小题板为道具,将新闻事件、新闻话题以关键词、关键句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一新闻制作手法主要是为了适应电视媒体的特性。

直播时,主持人的职能负担越来越重,如播报、采访、记者连线报道、推进节目进程等等。而那些需要重点报道的事件,大量地消耗着主持人的“事前储备力”。小题板的使用一方面让观众对于此时此刻的话题推进有个整体把握,另一方面则是间接帮助主持人,减轻其“记忆负担”。因为小题板前后印制的内容一样,主持人只需要看小题板背后的文字,有条理地组织自己的即兴语言,便可以轻松地完成节目,而不用事前花费更多精力死记硬背新闻事实。

TBS电视台早间大型新闻直播秀《御法川法男一早就一针见血》可谓将这一报道手段利用到了极致。

首先,节目中将新闻文本内容“报纸化”。所要报道的新闻内容被打印出来,贴在新闻板上,打印的字很大。

其次,新闻的大部分内容都被颜色各异的不粘贴纸粘着,御法川法男一边介绍讲解,一边将五颜六色的不粘贴纸“撕”下来。之所以说该节目将这一手段发挥到了极致,是因为他们使用的是“超大版”策略。

伴随着令人为之一震的效果音和主持人煞有介事的表情,一张张不粘贴纸被毫不客气地撕了下来。就是这样一个夸张的动作,就是这样一个新壶老酒的表现手法,让《御法川法男一早就一针见血》的新闻报道变得很有深度。特别是对于某些新闻事件的层层“撕”析,观众很容易记住主持人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因为那些醒目的、超大的字体负载的是“词汇”,这些词汇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对新闻事件的定性与判断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